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童心陪伴|除了特长,文艺,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

上两期“童心陪伴”栏目,我们邀请阅读妈妈芝麻交流了她陪伴女儿在书籍海洋中徜徉和成长的故事以及家庭阅读分享会的创意实践,还有诺言妈妈带娃看剧,家人共享艺术的从容时光。今天,我们要对话的是文话童心群里的育儿大咖都都妈,每一篇文章,每一次群聊,我们都能通过她的文字,感受到一种坚定而温和的力量。不仅如此,她的文艺爱好给了孩子成长所需的精神营养,在普遍焦虑的育儿环境中,保持了她们一家不急不缓、从容自在的生活方式,也带动了文话童心社群对文化生活的追求。

文话童心:

请原谅我们都有一颗八卦的心,据身边知情人透露,你并不是艺术特长生,但是在你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却坚定认为文艺的功能无法取代。能聊聊你的成长经历和这种想法的支撑吗?

都都妈:很乐意回忆一下我的前半生,呵呵。记得有一次单位人事档案补录,需要提供一个证书复印件,父母为此从老家给我拍照传来了近十页的文档和几百张照片,我一看眼泪就下来了,他们珍藏着我从幼儿园时期到研究生毕业的各种荣誉和奖励,并把它们做成了目录索引。自从离开家,陪伴他们的就是这些成长的印记,浸润了他们的心血也是他们对女儿的回忆。如今再看那些分数、那些成绩,除了我当年喜欢的英语竞赛、作文比赛和奥数学习还有一些印象,其他都已经淡忘了。所以有一次文话童心聊到孩子学习时,我真诚地说了一句:高考在孩子18岁就画上了句号,但他们独立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相较那些印象模糊的“第一名”,我却对自己从学前班开始参演的每场舞蹈演出记忆尤深,对每一次主持学校艺术节活动的场景十分难忘(包括超帅的男主持哈哈),还有各种演讲、朗诵、指挥合唱团参赛的节目,都记得很清楚。虽然没有专业学过某种乐器,但是父母给了我“自带乐谱”的禀赋(旋律过耳便可直接谱曲)和浸润式的环境。当时家里还没有大电视机,但是他们舍得花几千块钱置办一套音响设备。在我十几岁时“玩”了不少乐器,写过流行歌曲,还斗胆给母校校庆创作了主题歌并获得一等奖……

文话童心:

突然明白,你的支撑其实源于你的成长方式?父母给了你宽松的环境,让你学习之余可以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去对吗?

都都妈:事实上,跟今天很多家长主动给孩子报班不同,我当年特别想学电子琴(那个时候钢琴还是奢侈品),但是父母对我讲,走专业路线很艰辛,你以学业为主,把爱好当作朋友,或许它们能陪伴你更长的时间。许多年过去,当我第一次听周海宏院长讲到2%的专业成才比例和那句 “别让孩子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的观点时,一下子理解了父母当年的用心。事实证明,作为98%的艺术普娃,我虽没有某项艺术特长加身,但却对各种艺术门类保持了原初的热爱和不减的热情,并真正外化为了我和家人的生活方式,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收获吗?

你刚刚问到艺术的功能,这个问题专家会有更深层次的解释。在我看来,诗意的栖居是一种精神状态,油盐酱醋茶里也有生活的交响。“艺术是感受生活、体验幸福的基石,我愿用我所爱的方式,为孩子长久的人生夯基垒台。”这是我日志里的一句话,也是我真实的心理。近年来招生考试特长生加分逐步取消,但年轻的父母们没有止步,而是更重视对孩子的艺术熏陶,这些转变是我所乐见的。褪去功利心,艺术之“无用”恰是“大用”,在音乐、绘画、书法、戏剧、摄影等艺术领域开智启蒙、培养情趣,在生活之美的细节中,提高感性素质,提升优雅品味,这是在为孩子们二十年后的生活方式做储备,也是我常说的“用美的教育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其意义远比知识学习更长远,更直抵心灵。

马云不是说吗,现在孩子不学琴棋书画,今后可能没饭吃。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远超我们的预期,在未来人与机器共存的世界里,唯有人类的灵性和情感是机器人所不能比拟的。对美的事物有本能的鉴别力和感受力,不仅有利于孩子们今后的职业选择、婚恋幸福,也影响着他们对下一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文话童心:

认识你的朋友都非常佩服你在顺境逆境中始终葆有一个阳光心态,不认识你的读者也通过文字感受到了你性格中的一种坚韧和乐观,你觉得文艺生活对你的性格塑造有影响吗?对孩子的性格培养有帮助吗?


都都妈:起起伏伏是生活的常态,所以我在日记里写“忙着生活,不如忙着享受生活。文艺的生活,不仅仅是喜欢泡博物馆、听音乐会、看各种演出那么狭隘,怎么说呢,它是能让你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的一种方式,一种心境。对很多事不焦虑不是不上心,而是因为看得开,看得开不是因为想的简单,而是看得多了之后的定力与平衡。

就像有一次,我和一位资深艺术管理者聊天谈到,艺术熏陶其实是一种观察人性、体验人生的有益路径,比如欣赏话剧,戏里有高贵善良,也有世俗无赖,有快意人生,也有悲情曲折,所以有时候看戏是会累的,因为浓缩了丰富的角色和他们高度提炼的人生。恰恰如此,感受到的越多,越能把自己看得更低,越能有一种悲悯的情怀,去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活的史诗,值得尊重,值得去理解。有了对外部世界的善意和爱意,无论顺境逆境,自己的内心才会有翩跹起舞的能力!

所以我在身边朋友圈里算是比较早实践这种想法的,很多朋友都知道我们家没有上过早教课,也没有报过辅导班,但是都都1岁开启博物馆之旅,2岁开始观看儿童剧,4岁办了首都图书馆借阅卡,5岁在幼儿园国旗下演讲,在新年联欢会上独唱《说唱脸谱》,6岁小学艺术节朗诵比赛获奖,陪我看戏并成为北京人艺最小会员,7岁正式加入校管乐团,并开始接触中国武术……尽管跟我小时候一样,没有哪一项有考级证书,但这些文化生活对孩子的眼界、思维、表达、性情、审美都在潜移默化发生影响。

文话童心:

刚刚你也讲到了“禀赋”,你觉得艺术感受力是与生俱来的吗?如果经过练习,感受力和表现力可以得到提升吗?

都都妈:从事艺术创作或者专业发展可能确实需要一些“禀赋”,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老天爷赏饭吃”。但是感受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没有优劣对错之分,只有技能才需通过训练、考级来进阶和证明。我把《茶馆》的观后感发给一个朋友,她回复说“我身边的人都看到悲凉,唯有你看到希望。”她身边都是戏剧圈的大拿,但谁能说我们各自的感受不是对这部经典的回响呢?所以,在写博物馆攻略、音乐会赏析、儿童剧指南很多文章时,我一再啰嗦,家长不要用“懂不懂”这个门槛去限制自己和孩子,需要做的,只是自己由衷去热爱艺术生活,陪伴孩子一起发现,一起感受就好。

分享3个小故事:

故事1

都都4岁多的时候看了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孔子》,全程目不转睛,偶尔回头告诉我,孔子很高兴,孔子很难过,说明他理解了舞蹈语言所传递的情绪。回家后我们模仿作揖,哼唱剧中的采薇小曲,沉浸在经典带来的感动中。三天过去了,他在家玩玩具,嘴里哼哼唧唧,我仔细一听:“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真是余音绕梁啊,我很欣慰经典以这种方式而不是教科书方式植根在他幼小的心灵。

故事2

5岁的时候,都都看完了越剧《梁祝》,回家进而听了全版的小提琴协奏曲,对这部作品深深迷上,连洗澡都在哼唱化蝶的旋律。最关键他能区分出同窗共读、长亭惜别、悲愤化蝶等不同片段的旋律,说明他理解了音乐的语言。后来他还用自编说唱的方式给我复述梁祝的情节,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故事3

听西游记故事,都都最爱的是孙敬修爷爷的版本,翻来覆去地听,后来喜欢上濮存昕,听过他现场讲朗诵要领。那一阵子他在家练习国旗下的演讲,5岁多的都都竟然自己总结说:要想别人喜欢,自己得先喜欢,要想感动别人,自己得先感动!深得文艺评论的精髓。

而这些,都不是我刻意培养的,只是因为我知道哪些是经典,就像文话童心致力于推广的看展看剧活动一样,有选择、有鉴别地给孩子们筛选、提供更好的精神产品,在他们心智发育和情趣养成的初期,把这些最美好的种子播撒在他们心里。

文话童心:

嗯,说得真好。但是我还有其他家长可能也有类似纠结,因为现在的父母普遍都希望孩子能乐观豁达或者说神经大条一点,一个拥有高感受力的孩子会变得过于敏感吗?


都都妈: 我有一个观点,比起理解,对待艺术更重要的是倾听,倾听作者创作时的心跳,理解他对所处时代的意见表达。所以在参与这些文化活动时,对孩子提高感性素质,从而提高对人和事的感受力是有帮助的。生命只有一次,在这场为期几十年的体验活动中,谁感受越多越值。或许心思细腻点的孩子确实会比大大咧咧的孩子想得多,但是至少不会像契诃夫剧本里写的那样,临到终点再感叹“生命就快过去了,可我好像还没有生活过”。

而且敏感和多愁善感不能划等号,关键在于家长的认识和引导。人和人之间理解是最重要的,当一个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他的心会变软。软不是脆弱,是韧性,是随和!比如某年我给自己的迎新礼物是国家大剧院新年音乐会,日记里我这样写道“音乐中有力量,有美好,有情怀,换一种方式,助你前行。新的一年,你好!”偶尔一段时间压力过大,我会带着孩子去听一场相声,看一场电影,或是喝一个下午茶,给生活多一些情绪的出口和表达的方式。所以,我恰好认为,感受力丰富的孩子,不仅表达情绪的方式会更多,调节自己的方式也会更多元,更不容易悲观和失落。

文话童心:

最后能跟我们分享一些有操作性的陪伴方式吗,看看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都都妈:嗯,文艺这个框比较大,不是必须去特定的文化场所才叫文化生活,除了固定的看展看剧听音乐会泡图书馆等,关键还是在日常陪伴中,在都市的快节奏里,不忘随手可得的一点雅趣。

比如之前写过赏花的文章,呼吁大家陪伴孩子放慢脚步,去倾听一朵花开的声音,去享受慢生活的舒畅;

比如读诗,我们从不要求他死记硬背,而是跟他讲诗的画面,讲作者的情绪,情景和意境更直观形象,尤其看完话剧《李白》之后,孩子对诗仙的作品突然有了近一层的体会;

比如画画,我们以前听着音乐画想象的世界,后来小朋友们爱玩游戏,我们又用画画的方式来“对战”,去草原的时候他自己要求带着写生本,画的好不好不论,这种把美好定格的方式值得鼓励;

再比如摄影,这是我的爱好之一,从他两三岁能拿得动相机开始,我就放心把相机交给他随意创作,构图、光影、叙事,慢慢成为了孩子观察和记录世界的一种途径;

比如写日记,我在那篇《孩子,人生起点送你十句话》里专门作为一条寄语,这是我们学习独处、发现自我很重要的方式,还能帮助孩子养成笔耕不辍、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再比如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每周去听音乐会不现实,但是车载CD不能少,音乐广播经常听,想当年我们娘俩一起追《中国好声音》节目,一同感受“燃”的生命状态,也是一种体验。等他学好乐理知识,我会带着他自己原创歌曲;此外还可以在家办小型“家庭音乐会”,说唱、打击乐、乐器合奏都行,一般由我负责主旋律,家人各自认领一个乐器随意配合,重在氛围,重在享受……

之前给文话童心写了不少关于“玩”的文章,那些亲子游戏和游戏中的启蒙是我们生活的日常。一句话,在亲子陪伴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孩子成长中,感悟人生的趣味,大家努力找到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方式就好。

文话童心:

嗯,畅想一下,如果在你的影响下,今后孩子对某个艺术领域很感兴趣,你会支持他深造吗?或者说如果都都成绩非常好,但是选择报考艺术类院校,你会同意吗?

都都妈:从事文艺工作对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是巨大的,那些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和战斗力。只是我真没畅想过都都的未来,因为我对陪伴孩子成长这件事情看得比较淡然,注重过程,不问前程。身边有的家长会为了孩子的兴趣爱好,被动的选择陪伴,而我不认为有了孩子就是生活的全部,应该追求最舒服、最自然的陪伴方式——很简单,想想我们在没有为人父母的时候,最爱做哪些事情,把那些爱好继续发扬光大,并且邀请这个小小人儿参与陪伴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用我们喜欢的生活方式慢慢影响他的习惯和品味,这就足够了。大人孩子都没有压力和负担,也不存在“牺牲”和“付出”,更像是一种互相切磋、共同成长,这种由心底而自发的热爱才会真的影响到孩子。

我非常珍惜现在能与都都朝夕相处的日子,但不代表我们能替他的人生做什么决定,就像我的父母也从来没有干涉过我的求学、求职甚至婚恋等决定一样。无论他今后如何选择,我都会欣然接受。因为,我相信有了文化生活的习惯,有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今后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会葆有积极阳光的心境,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以文化自觉过好属于他的人生,并温暖身边的世界。祝福他,也祝福我们自己。

— The End —

>>带孩子一周看一次剧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 带孩子看剧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如何带孩子欣赏一场美好的音乐会

>>当我和孩子一起赏花时,赏的是什么?

>>灯光暗去,帷幕渐开,文话童心看剧宝典——中国儿艺篇

>>一大波恐龙来袭!史上最全的恐龙书大盘点

>>六岁以后的阅读,孩子还能做点啥?

>>给孩子的历史书,大家已经帮你选好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阿格里奇“身上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和一个十四岁男孩。”
写作夏令营
看,我怀孕了:文艺辣妈的快乐育儿攻略-文化读书频道-手机搜狐
果妈访谈录第14期:如何陪伴孩子学好古诗词 | 直播回顾
阜南于集乡中心小学举行“韵红色童心 逐红色光辉”六一文艺汇演
愿你童心不泯,永远快乐简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