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画的构图:取舍

中国画的构图:取舍

  • 作者:王伯敏著

绘画有构图法。
构图有一般法则,即所谓基本法则,如讲画面的平衡、对称、呼应及多样统- -等,古今中外的绘画都如此。

构图有特殊法则,如中国画有民族性,中国画家,有本民族的欣赏习惯与审美情趣。中国画有中国画的一-套特殊的表现方法,因此,产生中国画构图的特殊法则。本书主要阐述中国画构图的特殊法则。

中国画讲立意,强调造境,追求“物外求似”,扩大审美境界,所以中国画的构图称“经营位置” 。在画面上谋划安排,- -般规范:上留天,下为地,中间为主景;若以画山水而论,分近、中、远三个层次,还可以“近推远”、“远拉近”,既造气势,又重融合和谐,使画的各种元素,在一定语境范围内得到统一。

中国画重“意象”,崇尚“心画”,要求达到“大巧”、“大美”,使精神获得“充实”。

1. 取舍

      凡画,“意在笔先”,故日先立意。立意便是画什么,为什么要画它。画什么定下来,便要确立对象。如画山水,画什么山?画艳阳下的山,还是风雪中的山?画北方的山,还是画南方的山?这都关系到画家的“取”。取全景,还是取局部?只取云山、云树,还是着眼于屋舍或舟车?更重要的,还在于取势、写势。

      没有“取”,谈不到“舍”,也就无所谓“位置经营”。黄宾虹有段话,说得很在理:“对景作画,要懂得舍;追写物状,要懂得取;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所谓“舍取不由人”,是指绘画对象客观地存在,不可任意抹煞、歪曲,要好好反映。所谓“ 舍取可由人”,这是指画家可以发挥主观的能动作用,可以根据实际,根据创作的需要,对对象加以选择、剪裁,以至提炼。清代画家有题梅诗云:“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这是反映对梅花取舍的严格要求。又石涛云:“搜尽奇峰打草稿。”“搜尽”,更说明画家对客观景物仔细地观察,仔细地选取的认真态度。

      1956年夏,李可染到桐庐画富春山水。有一天,意在画茅茨农舍,画好了,总感到画面的农舍不醒目,愈看愈不满意。当晚临睡前,取出画作在灯下细看,忽然,他似乎有所悟,竟把这幅画占画面三分之--的近景部分全给涂了,留着中景与远山,这么一-来,农舍在画面上“跳”了出来。画家满意了,当天晚上,他美美地睡了个通宵。这就关系到一-幅画的取舍,他说:“取多了,如贪财,反使心里不舒服。”

      画山水,一般取山的主体,所谓“大山堂堂”,将它,经营在主要位置,在画面起稳定的作用。图2-1是宋许道宁画的《渔父图》,绢本设色,高48.9厘米,横209.6厘米。他取山,压住全局;取渔船,体现画的本意;取江岸人骑作为舟行的陪衬,凡江上茂密的树木,或江岸的渔舍等,一律舍了。这样,使画面有突出,又有隐藏;
说到取山,山只是一个形状。山有山势,山有舞姿,有奔腾势,故画山,不仅取山之形,要取山之势,画山水不讲求气势,就不合乎绘画艺术的要求。清王夫之在《船山遗书》中有一段阐释,他认为画山水,“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过去的地舆图,有一种画上山形、地貌外,画上道路、屋舍,并标明地理位置、距离等,意在人的生活实用,不在艺术欣赏,其上虽注明空间相隔的里数,但无气势可言。

      近读中国历史博物馆新藏的一幅元代无款绢画《卢沟运筏图》,见图2-2,绢本设色,高143.6厘米,横105厘米。这是- -幅较写实作品,画一座十一孔桥,桥栏每一柱顶各有石狮,且有石制华表,河中有筏,顺流下,

岸边有木材待运,桥上有轿车,人马喧闹,岸边有市廛店铺,又有赶车、推车、挑担、背柴、驴驮、卖酒、喂马以至使旅往来,并有庄园、寺庙。这幅画以大桥为中心,桥下水流,桥岸山峦重叠,有奔腾龙舞之势,所以读此画,殊觉画面有活力、有气脉,一句话,落在有气势上。画的不是千军万马,却有千军万马之势,以此为取舍之例,这在古人作品中不啻- -佳构。

      其实,所谓取势、写势所指向的气势是客观存在的。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山自有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脚”。黄宾虹说:“有些两山相迫,如樵夫山径之不让道,其势-一变,均有坠崖之险,可见势有奇险之状。”关于气势,诗中多有描述,如“山势两分巫峡雨,江流东压海门潮”。又云:“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这都是自然景色给人以一种“势”的视觉感。“天边落”,是从高处下来,书法中的点,有“高山坠石”之奇,岂非要求这个点有“势”。 “势”有往来逆顺,具有一种形象的运动感。在形象上,势有欲高者,有欲下者,有仰势、俯势,也有奔腾飞跃之势。如看山,有的其势亲人,有的其势惊人,种种不一。有人将构图称为“ 置阵布势”,说明“势”在画中的重要。明顾凝远在《画引》中说:“凡势欲右行者,必先用意于左;势欲左行者,必先用意于右。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这是说,构图时,必须注意到“势”在形象变化上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画论中,早就提出“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势”在对象的表面,是对象生动而有节奏的形式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红旗,说是“ 如潮涌”,这是把革命队伍的雄伟气象,通过对无数红旗动势的形容给反映出来。

势与透视的表现有关,有些景物,通过透视,表现出它的气势,如“山欲高,仰视之”。但是必须理解,画准了透视,不注意画中的“势”, 仍然会像前面所说的地舆图或是建筑图。有些山水画,它对透视关系并不是十分强调,可是所画“丘壑有奔腾之感”,这就是因为画者能强调取势与写势,能善于抓住山的生动而有节奏的形式感。在绘画评论上,如说画苍鹰,“其势欲出”;画瀑布,如“白龙飞下”,所谓“欲出”、“飞下”, 都表明画中的势。有诗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要有起伏,作画同样要有起伏,平就没有起伏,没有节奏。明赵左论画山水说:“画山水大幅,务以得势为主。山得势,虽萦纡高下,气脉仍是贯串。林木得势,虽参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条畅。石得势,虽奇怪而不失理,即平常亦不为庸。山坡得势,虽交错而自不繁乱。何则?以其理然也。”古代较优秀的作品,无论是画“华岳千寻”,或画“长江万里”,总是使人感到有气魄,这是在表现上获得取势.布势、写势的成功。陆游有诗云“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都是- -种势。

      吾人读宋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见图2-3、 图2-4,画中1280多匹马,牧者有140多人。对马群的聚散、牧人的行止,作者无不在取势、布势、写势上下足了工夫。好诗也这样,如李白有诗云“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之水天上来”,都是何等有气势。诗如此,画如此,音乐、舞蹈莫不如此。可是有些作品,如清代某些山水画,画面虽然层峦叠嶂,重山复水,但使人感到板涩无味,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气势。有些画泰山、华山的作品,观者见了说是画园林中的假山或盆景,这种批评,主要是反映它没有画出大山大水的应有气势。

      “位置经营”,切中章法之要,其灵魂还在于“布势”二字,“势”使“位置”在外表上,也是内在的相连。本文谈“取舍”,意在论“取势”和“造势”的重要。

素材来源《中国画的构图》

素材来源《中国画的构图》作者:王伯敏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画里的势
泼墨山水视频
中国画之杂树画法
十五幅丈二巨幅精品山水画,气势雄伟大师之作,图文并茂鉴赏解读
国画创作的“势”
钱桂芳先生山水画技法讲座之二——《山水画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