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身份证君臣史 | 挂新牌,换旧符。

前面所讲的这些玺印或者押字,与持有人直接挂钩并长期固定保存,通过压盖或书写方式来证明身份的有效。但有很多身份证明属于流动性质,只在特定场合下展示或勘验。本期的『河图洛书』对此略作梳理。

朕要出宫

人都有向往自由之心,从一朝天子到一介平民莫不如此,尤其是贵为天子,皇宫再舒适时间长了毕竟令人腻烦,于是发出了“世界这么大,朕想去看看”的呐喊。皇帝想出宫,正常途径一是需要去往京郊的各类典礼,二是以校阅为名进行畋猎。

 皇帝正式出行,有卤簿开道,不用专门的身份证明。

亲蚕亲农祭祖先,繁文缛节一大堆,还不如宫里自在,打猎虽然好玩,可是刚到兴头上,就会有不识相的大臣跑来规劝早点回家。有些看门人还故意不给皇帝留门,东汉初年洛阳东城门官郅恽就是一个,光武帝打猎晚归,要进东门被他给怼了回去,皇帝只能绕道进城。

别走太远

一般而言这样的京郊一日游,身边大批臣僚陪伴,安全有很大保障,大队法驾/卤簿随身,也无需带着印玺证明身份。但为防止皇帝在外流连忘返,也需要一定的约束,比如宋代时皇帝每次郊祀经过阙门,都要举行一种称为勘箭的仪式。即让驾前人员拿出涂金的铜箭镞,与守阙门的金吾掌握的竹箭杆相验照,能合上的就获准通过。

有臣僚保驾当然放心,但毕竟不能玩得尽兴,而皇帝作为九五之尊,又不能轻易独自外出。古代真正私自游历民间的皇帝少之又少,大多都是沾花惹草,比如常去京城巷子嫖妓的宋徽宗,还有跑去大同风流快活的正德皇帝。皇室行为准则不鼓励任何形式的微服私访,国君的行踪是个敏感问题,一旦被心怀不轨之人利用,很可能遭遇杀身之祸,这就叫“白龙鱼服”。

万马千军一虎符

但有时候皇帝需要向远在千里之外的边关大将传达命令,就需要用到特别的证明物件,也就是兵符,或称为虎符。形制一般为铜卧虎,表面錾刻金字,纵向剖开,切面处设计成阴阳嵌突结构以便啮合,朝廷和将军手中各留其半。历史典故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窃符救赵,可见战国时期兵符已经非常普遍,它甚至有权直接撤换或处决前方将帅。天子调动前方军队,令人持右半虎符前往军中传达诏命,两符放在一起严丝合缝,调兵的命令才能贯彻下去,这就是“符合”一词的由来。

秦代虎符表面錾刻金字,内容左右皆完整。

通常而言兵符是专地专用,每一块虎符只能调动一地的军队,但能够调兵的不光有虎符,只要双方事先有约定,共同认可的任一物件都可以作为兵符。比如战国时期,楚国的阳城君要孟胜帮助防守封国,拿出玉璜一折两段,告诉孟胜以后遇到重大事件,分符相合才能遵从自己的命令。后来阳城君获罪外逃,封国取消,楚王派兵来接收封地,拿不出半边玉璜,孟胜宁愿自杀也不投降。玉璜在这里级别低于虎符,但作为信物各持一半的功能是一致的。

鱼——龟——鱼

到了唐代为加强宫禁安全,仿效虎符制度给进出宫门的官员颁发证件,一半留于宫门,一半官员自持,入宫时勘验符合则获准进入。最早也是虎形,称为银菟符,高宗永徽年间给五品以上官员配发银鱼和鱼袋,天授元年武则天将鱼符改为龟符(龟为玄武,同“武”),后来又配发了龟袋,三品以上饰金,四品为银,五品饰铜。但没多久中宗李显复位,觉得还是鱼儿可爱,于是这些小王八统统都被回炉重炼。

武周时期短暂使用金龟作为官员进出宫门的凭证,后来被作为金龟婿的象征物。

宋朝同样也有鱼袋,形制是在革囊之内套一个木楦,以金银饰为鱼形(銙束钉鈸凡二十四件,饰以鱼十七),作为公服的配饰挂在腰带上垂于身后,用以表明身份高低,而不再是唐代的那种需要校验的鱼符。明代人对始于李唐的鱼袋感到完全陌生,学者叶盛曾在容县拓过中唐名臣元结的小像,发现衣腋下挂着一个长长的鹿皮纹的袋子,才推测这就是唐时的鱼袋。

崇高使命

和符并称的就是节(節),最早封爵授官剖竹为信,朝廷和受封者各执其半,后来更多则用于外派使者(故又称使节)。《周礼》上记载的三种邦国使节分别为虎节、人节和龙节,在这之外还有一种竹制的辅助凭信,称为“英荡(簜)”。所谓的簜指的是一种节间一丈的大竹,取其一段中间剖开,用作函套盛装凭信,又叫画函(外带图案)。而《续汉·百官志》则认为“英”是刻有文字,“簜”则是竹箭,两者合起来作为金节的补充。

当代艺术家根据历史资料恢复的汉代旌节,大致还原其多节牦牛尾形态。

古人以竹之劲直天性,寄托一种坚贞刚烈的情怀,象征不辱使命的可贵操守。使者所持之节以竹八尺为柄,上缀牦尾和鸟羽,纵向分为多层以模仿竹节,又称之为旌节,今天戏曲舞台上的苏武和张骞,手持的旌节加入了后人的想象。东汉还有一种木质通行证叫做“棨”,外形略似戟头,也叫棨传,后来成为了一种单纯的身份和地位的仪仗用具,《滕王阁序》中提到“棨戟遥临”,其实就是地方大员出门排场的写照。

难得一见的汉代丝质棨传实物,属于幡信类,红帛墨书。

流行“耍大牌”。

北方民族政权从唐以后更多的使用牌符,除了继承调兵、通行功能外,还增加了体现身份和等级的内涵。辽夏金元时代大量采用木质或银质牌符,如辽代持有银牌如皇帝亲临,沿途必须派驿马接力,金代除了遣送文书的信牌,还出现了赏赐有功官员佩戴的金、银、木牌。西夏牌符一共三种:宫廷卫士用“内宿命令牌”;地方驻军用“防守命令牌”;还有专门的差使所用“敕燃马牌”。蒙元政权官员佩戴虎头金牌、素金牌、平银牌作为身份区别之一,皇帝特使也同样佩虎头金牌,军务差遣则挂嵌金或银字的铁质圆牌。

明代御马监金牌,采用钟形设计,錾有忠字号。

实际上中原王朝比如宋代也同样使用牌符,十二道催命金牌将岳飞送上不归路,地方上也用金属排印和官印结合使用。而明代的牌符制度承自元代,相对更为完善,形制更为多样,上方多有穿孔便于佩戴,挂于腰际,故而又称“腰牌”。带有云头的钟形金属牌数量最多,武将根据级别不同,分别配双龙双虎金牌、独龙独虎镀金银牌和素云银牌等,锦衣卫和宫廷内监所佩的各类扈驾牌虽然纹饰简单,但分类更细,通常会采用文字加数字的方式来编号,比如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等。

另外,牌符还被用于茶马贸易,即给一定的少数民族首领颁发金牌(上写信符两字),每面金牌对应的贸易配额不尽相同,充分考虑到了各地条件的区别。明初由于域外大量进贡象牙,从永乐年间开始大量使用牙牌,重要关防出入需要牙牌照验,京城各级官员佩戴刻有字号和官职的牙牌,字号分为勋(公、侯、伯),亲(驸马),文(文官),武(武官),乐(教坊),进入内宫还要领一块“官”字牙牌。出京或者调任时牙牌需要上缴,另外不许外借或向人借用,否则会被治罪。

牙牌上特别写明,不需出京使用,也不许互借。

庶民的春天

官员手持凭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行动,那么普通群众是否只能在家门口溜达呢?这倒也不是,毕竟古时候有人外出经商,为生计所迫背井离乡也不在少数。“符”仅用于官方人士,而官民通用的称为“传”,可用以通过城关和渡口,先秦就已出现,后来也叫“过所”。出土发现的传用竹木所制,长约一尺(合23厘米),相当于一种简牍,上边写明持有人和证明人(啬夫)信息,所需经过的关卡名称,以及地方官吏(令史)的批准文字。持有人必须证明出关纯为私人事务,没有犯罪和逃税记录,为防篡改还需要封检。

以简牍形式出现的汉代木传

最晚在汉初出现用帛或者彩色的缯制成的通行证——“繻”,上面写字,分为两半,作为持有者出入关卡的凭证。一心打算建功立业的少年英雄终军进京走到函谷关时,领到了一副繻,结果被他不屑一顾地扔掉了。对于这种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豪情,精神上一定要支持,只是升斗小民可别随便学,古代出门在外丢了身份证麻烦太大了,根本没有地方补办,会被当做奸细而遭抓捕。明代实行保甲制,说白了就是把农民牢牢绑在土地上,轻易不得离开,如有需要外出百里以上,就需要官府专门发放“路引”,也就相当于“离乡证明”,类似于现在的通行证和介绍信。

清晚期以后国门洞开,华商、华工出国谋生,都需要持有清政府颁发的特别证明,这就是最早的护照。但在国弱民穷,华人频遭欺凌的年代,这薄薄的一纸证明实在“护”不了什么,另外也无存“照”,个人容貌特征只能通过文字加以描述。普通公民身份证民国时期就已在宁夏地区出现,不过那是时任省主席马鸿逵为了反共清查,便于抽抓壮丁而推出的,除姓名、年龄、职业等基本信息,还首次登录指纹信息。抗战胜利后,政府在全国范围大力推行身份证制度,采用硬纸材料,登记内容更为完善准确,但依然没有照片,一证对应全家,实际上相当于户口簿,与解放后改革开放年代推出的第一代居民身份证不可同日而语。

民国身份证依然是纯文字版,而且残留着封建时代保甲制的痕迹。

这期之后,『河图洛书』栏目:身份证君臣史系列就结束了,不过这也意味着,新系列马上要和大家见面了,大家敬请期待。

与此同时,国庆到来,祝大家国庆快乐!

栏目策划:彦稠;图文编辑:旧拾

河图洛书 · 19100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史知识】古代的“身份证”
在古代身份如何确认?与大家说说古时候的身份证!
古代也有“身份证”,从“鱼符”到“腰牌”,还有独特的防伪技术
在古代,拿什么做身份证
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凭证:兵符
历朝历代的兵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