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连载:漫话我的京剧情缘(一)

蓝字


漫话我的京剧情缘


文/张建奇 




 


        我的京剧情缘是从儿时开始的。

       在我儿时的印象里,当年京剧在社会最低层的农村普及率比現在强得多。“出门哼三声”,这是当时的俚语。哼什么,不是歌曲而是京剧。人们扛着农具下地干活,很多人不出门就唱。

“一马离了西凉界”,“劝千岁杀字休出口”,“习天书学妙法易如反掌”,“苏三离了洪同县”……有的也学崇老伯的念白:“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

这些唱、唸几乎每天、每时、每地都听得到。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周信芳的公鸭嗓子,大家更是模仿有加。《徐策跑城》、《追韩信》的唱段也是屡听不烦,百听不厌。我父亲有时也边干活边哼京剧。“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这是我常听到的哼声。这样浓烈的京剧氛围,让京剧的种子在我们幼小心田里扎下了根。



       我村——夹滩镇是高唐四大镇之一,是鲁西北、冀北地带通往济南的必经之路。村西的“徒骇河”可以行驶小船,两边大堤高而宽,是南北向的通道,夹滩镇是东西南北交通的枢纽。夹滩又是方园十多里内唯一的集市。这样,我村便是这片唯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每年春节后,村中都有民间玩意。踩高跷、玩旱船、牛斗虎、扛哥、顶哥(壮汉身置铁架,将儿童扮成各色各样人物,也用铁架固身,插在壮汉头顶或肩上)等。这是白天的玩意儿,各村互相交换,也可联合几村共玩。晚上则是搭台演出节目,节目有曲艺,也有戏剧选段和折子戏。

我村穆祥亭先生爱唱梆子类旦角戏,伴奏者就是我父亲。群众称这类戏是大哭大叫的戏,感人、紧凑、紧張。穆祥庭之胞弟穆玉亭先生是京剧旦角爱好者,他和穆金余先生是旦、生对角板。他们的拿手剧是《苏三起解》和《坐宫》两出折子戏。当时,我村有京胡爱好者,但离伴奏还相差甚远。何家的女婿,钱庄的管连堂就乘虚而入,成为我村京剧的伴奏者 。

穆的唱和管的伴奏还真配合的天衣无缝,无论是二簧慢板还是西皮慢板都给人以很美好的享受。钱庄在徒骇河东北向拐弯处的北岸,距我村六华里。管先生为了把伴奏练好,不是只春节和走亲戚时玩玩,只要不是农忙时节,也常到我村穆玉亭家奏唱。現在,根据我退休后大部分时间的付出,才有了“迷”的体会。我想,在当时京剧尽管是全民都爱的时代,真正把京剧唱的有板有眼,京胡拉的清脆响亮、悦耳动听者毕竟是凤毛麟角。管、穆两位老前辈真算得上“戏迷”了。穆先生不但是“戏迷”,还是“票友”。听老人说,自已花钱上台唱戏的人才叫“票友”。这戏台当然不是农村演小戏的台,而是出名的戏班用的戏台,或农村,或城市。你演什么角色,让戏班老板检验合格同意后才允许你登台。自己花钱还得让戏班演员休息,让戏班赚钱,可見“迷”之程度了。这也许是对“迷”的最有力、最好的解释。現在,京剧爱好者承遍地开花之势,有的爱好者打到了中央电视台或票友演唱会或京剧老前辈的若干纪念活动,只要你不“票戏”,那只能称戏迷。当然,票友的意义也在随时代的脚步在演化,所以,很多戏迷把自己也称为票友了。


       穆氏家族居村东头,我们住西门里。那时,我们兄弟几个常常跑到穆家听戏。穆先生唱的固然是好,但令我兄弟们着迷的还是管先生那清脆动听的京胡声。那时,我们就下定了决心:学京胡。

特邀作家简介:

张建奇,山东高唐县夾滩镇人,中医世家、中教高级教师、山东省地方志会员、1996版《高唐县志》编修、高唐县剧协理事。《人生文学报》特设〔奇人杂记〕张建奇专栏。2016集文成册《我的2016》。

淡味茶原创文艺微刊第1514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京剧名段欣赏:《战太平》谭元寿
京剧《戏迷票友》演唱会
全国京剧戏迷票友
张火丁——京剧《春闺梦》
京剧《红娘》 - 宋长荣
京剧《女起解》张火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