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过年——记住乡愁 见证时代
过年
——记住乡愁,见证时代
作者:董玉恒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人到中年,似乎到了怀旧的年龄,辞旧迎新,总会怀想以前是怎么过年的。艰苦的岁月难过也难忘,过年意味着一年中的富足时刻,是如今小孩子体会不到的。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一进了腊月门儿,年味渐浓,人们开始置办年货,这是忙碌快乐的一个月,大人多是忙碌的,小孩多是快乐的。我们这里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各地说法不同,冷的意思是一样的。冬天的冷,让农民有了农闲,让上班的和上学的有了假期,让肉食保存有了一个超大冰箱,恰恰为过年做好了准备。最妙的还是下上几场雪吧。雪给孩子们带来无穷乐趣,可以堆雪人,打雪仗,雪给新年带来圣洁的仪式感,雪让小伙子的新鞋更新,让姑娘的红棉袄更艳,没有雪的新年似乎缺少了诗情画意,显得太过枯燥了。


“富赶会,穷赶集。”冬天赶集,也可能买点东西,也可能就是看看热闹闲玩儿。那时集上人很多,还有人故意挤过来挤过去,很可能是“校律”(方言,表示扒手,因为有摸金校尉,也就暂时用这两个字吧。)。年集和平时不同的地方,是卖对联和鞭炮的很多,卖对联的比较文明,卖鞭炮的有些豪放,他们粗门大嗓,不时放挂“点头”(用于广告的放得响的鞭炮),还有的站上车,光着脊梁,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江湖气,吸引大家的注意。鞭炮确是危险之物,几乎每年都有在集上引爆整车的,在家里都能听到“噼噼啪啪”不断,偶尔还有雷子闷响。别人免费听响,卖鞭炮的那一年就惨了。鞭炮对于穷人来说,也是挺贵的,大人咬咬牙买上几挂,我们小孩子拆下来一天点几个,这样能玩好长时间。亲戚送给男孩子的礼物,也有送鞭炮的,一下子充实了军火装备,让他威风好一阵子。

除了赶集就是看杀猪。宰杀是血腥的事,儿童不宜,所以孟子说“君子远庖厨。”但是一听到猪要被杀的惨叫声,便会跑来一群孩子,捂着眼睛从手指缝里看“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然后放血、吹气、烫水、刮毛、开膛……屠夫这活让人害怕也让人羡慕,腊月里尤其吃香。跟小孩子有关系的有两样,一是猪尾巴,据说吃了不流哈喇子,另一个是猪尿脬(膀胱),孩子们多数想要后者。刚宰出来的尿脬还有余温,软粘有腥味,有一次父亲给我向人家求来一个,用水涮一涮,一口气把它吹得膨胀,然后立马用一根细绳把口扎严,我就有了一个可以玩好几天,让其他孩子眼馋的“洋茄子”(气球)了。


过了二十,一天忙似一天。二十三是小年,二十四开始家庭大扫除,是为扫房日。二十五,准备炸藕夹和豆腐夹,是过年必备的供品和待客食品,这是我们这个地方的一个特色,顺便也炸鱼和丸子。在过去一年统共能分到几斤棉油的年代,这是相当奢侈的,不到过年舍不得用。至于炖鸡炖肉,没条件也就免了。但是三十包饺子,就连《白毛女》中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俩也会想方设法实现愿望,可见是中国人心中过不去的坎儿。猪肉韭菜馅的饺子,配上湛青翠绿的腊八蒜,那种鲜味是任何食材所替代不了,成为独特的味觉记忆。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跋涉千里,历尽苦难也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共同守岁。尽量零点之前赶回家里,就似乎把爱带回家,一年奔波的心找到了温馨的港湾。“五更分两年,一夜连双岁。”它与新年首尾相连,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守岁是对这年的珍视,是对来年的期待。

1983年第一届春晚开始,到2022年已是整整40年。春晚成了中国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几代人的经典记忆,是除夕夜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央视春晚陪伴电视机前的无数个家庭走过了多年的历程,而观众也见证了春晚的成长与变化。1984年第二届春晚,堪称初期春晚的经典,好戏连台,每个节目都很惊艳。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因为太搞笑差点被取消,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勾起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爱国情怀,李谷一老师的《难忘今宵》唱响了中华大地,陆续沿用到2018年。1987年费翔演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1989年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懒汉相亲》,1991年潘美辰的歌曲《我想有个家》,1999年陈红和蔡国庆等演唱的《常回家看看》……这些名字一提起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记忆的屏幕上不知重播了多少遍。春晚记录了时代特征,传达国家精神,沟通华人心灵,承载一次次震撼与感动,每一次零点倒计时都是激动人心的一刻,每个人和祖国一起长了一岁,正所谓“天增岁月人增寿”。

大年初一是春节,拜年是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在我小时候,初一要起得早,三四点钟就有起来煮饺子放鞭炮的,然后辈分低的先开始转起来,几乎走半个村子。男性族人凑一伙,女性族人是另一伙,分别到长辈家里去磕头,年长有威望的在前面领着,先和老人寒暄几句,问“吃了几碗饺子”,然后喊着“大爷,我给您磕头了!”后面喊着“爷爷!”“老爷爷!”“给您磕头了!”,老年人通常乐呵呵地看着拜倒一片的晚辈,说“磕吧磕吧,哎,这又老了一岁。”然后抓些糖果分给孩子们。在街上遇见需要拜年的人,就地见礼,倒是省了一些事。拜年对于不经常出门的老人和在外地生活的人,有另外的意义。可以借这个机会认认门,见见人,如果没有过年这个召集令,不知道彼此什么时候才能见上一面。


初三以后主要就是走亲戚,一直到十五才算过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当然有吃元宵了。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元宵和汤圆相似,一个是北方的,一个是南方的,一个是滚出来的,一个是包出来的,现在的人们爱吃汤圆,但是永远叫做元宵节。我们这里一般是十四白天去城里看耍龙灯的,那鼓特别大,几个头蒙红头巾的壮汉捶击,震人心肺。龙跟着一个人耍弄的火球翻滚起舞,正所谓“二龙戏珠”。后面跟着一些装扮成神佛丑角之类踩高跷的。

晚上除了点个小蜡烛小花炮,就是看搂花。据《民俗研究》记载,临清民间有一种别具风格的烟花——当地人称为搂(方言,借惯性的力量甩)花,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本世纪八十年代逐渐消失。搂花的用料和制作方法是:将废铁锅砸成拇指甲大小的碎片。然后用纸包成包,每包有锅铁五六片。用粗铁丝编一个圆柱形笼子。其直径7寸,高1.5尺。笼孔长1寸,宽0.5寸……我们金郝庄镇也是有搂花的习俗,有的村叫“搂花窝窝”。比较考究的用铁丝编织球形笼子,凑合的就用旧暖壶皮。木柴要用枣树皮之类,既能点着又能火力持久,锅铁比例要合适,多了少了影响出花效果,装填松紧要适中,紧了容易灭,松了散落一地,这也是需要技术和耐心的。听说肖寨那边一个哑巴,每年都能技压群雄,赢得十里八村的称赞。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常回家看看!”有人说中国的节日就是吃东西,其实还是对家的依恋,给家人欢聚一堂创设温馨饱足的感觉。那时那刻,和亲人在一起的日子,说的家常话,做的繁琐事,竭尽所能的一时的奢侈,都成为长大变老时,他乡寂寞处的一种抹不掉的乡愁。

我几乎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见证了人民富起来,国家强起来。过年不再费尽心力,也似乎不是一年中非常重大的事件了。多元的生活,多彩的娱乐,让年味淡了。太平盛世,交通发达,联系方便,“千里江陵一日还”,万般思念对面谈。网上购物,招之即来,丰衣足食,天天都胜过从前的过年。

好好过年,不为吃,不为穿,只为大家坐在一起,说一说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发展,聊一聊过去的时光,时代的变迁,想一想岁月静好的保障,幸福安康的源泉。回首过去,这是波澜壮阔的一年,是感天动地的一年,是最能体现国家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一年,每个人都应该感恩伟大的祖国,珍惜无数英模战士捍卫的国泰民安。

虎年到了,每个人豪情满怀,我在想是谁让我们的日子生龙活虎,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伟大的祖国,是共产党的领导。过年,怀着对祖国的感恩之心,对长辈的孝心,对他人的爱心,对自己的信心,带着春花般的微笑,敬尊长,交同仁,学先进,携学子。追忆如烟往事,享受花样年华,畅想锦绣未来。生活脱贫,精神脱困,如此过年,当真什么也不缺了吧。
 

特邀作家简介:董玉恒,临清市金郝庄镇人,临清作家协会会员。美德如玉,我心永恒。书以载道,读写怡情。作品散见于《淡味茶》《潇湘诗苑》《作家地带》《山石榴》《卫运河文学原创平台》和《齐鲁文学》。

淡味茶原创文艺微刊第1576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淡去的年味,解不了的乡愁
小堇||小年与小雪
况味如歌同题诗 || 欢欢喜喜迎新年
白孔雀116位诗人同题《年夜饭》【四君同堂】•十六甲第04期
老舍|过年
鲁西南的年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