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伊琍痛斥“睡眠训练死亡”事件:这些“指导专家”就是刽子手!

Cindy说:
 
本来今天是要和大家分享宝宝戒夜晚尿不湿的事,但昨天看到妈妈文章留言里都在说3个月宝宝因为妈妈“睡训”窒息而死的新闻,后知后觉的我立马去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心里真的五味杂陈,我没敢点视频,光是看看宝宝在黑夜里挣扎的照片就心痛不已!


昨天马伊琍也发文痛斥所谓的“哭声免疫专家”,并附上了5年前的一篇日记《孩子,你慢慢来!》,说她曾后悔在1岁的时候给老大用过“哭声免疫法”,现在回头看,觉得是多么可笑,只要是个人,总有一天会睡整觉,在他最弱小最需要你的时候拥抱他安抚他,即使夜不能寐,相比他的一生不值得吗!


而新闻里的这个妈妈,看着孩子哭了2个小时,不停询问她们的“睡眠训练”微信群而没有用母亲的第一直觉去判断,让人匪夷所思,气愤至极。

但回想自己刚当上母亲的第一年,可能很多事情也是在无比的焦虑和我执中度过的,在无尽的失眠、自我的丧失和为孩子喂奶、哄睡的抗争中陷入抑郁,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动用了母性直觉,我们没有选择去相信一个所谓“权威”的组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自称专家的时代,我们保留了一点自我判断的能力。
 
我们是幸运的,可是有些孩子,因为妈妈的“过分焦虑”和“丧失判断”,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


1
 
“解锁趴睡”的二宗罪
 
这个妈妈参加了一个叫“芝士小馄饨”博主的睡训课程,这个课程基于两个“过时”的理论(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直被解读错误的)
 
1.宝宝不懂睡觉,需要进行睡眠训练
2.趴睡有好处,3个月以后宝宝可以解锁翻身了,所以宝宝可以开始趴睡之旅

 
关于第一点,其实网上流传的关于哭声免疫法的起源基于华生,是个谣言。真正提出哭声免疫法的,是一位儿科医生Luther Holt, 1894年提出 Cry it out

近代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内科副教授Richard Ferber改良了这种方式成“Cry Control(中文名为哭泣控制、延迟响应、法伯法等)
 
哭声免疫法被普及,很大原因是后来一位儿科教授写的《婴幼儿睡眠圣经》一书(1987年第一次出版),里面提到哭泣免疫法对于改善孩子睡眠的作用。但并不是后来网上流传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那么简单,使用是有年龄限制等各种条件的,只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被简化成了简单粗暴的方式,特别迎合“新手妈妈累崩的心态”。而且由于时代的局限,其心理作用的影响研究当时仍不充分,现在哭声免疫法越来越多被人diss。
 
而关于趴睡,美国儿科协会明确禁止1岁以下的宝宝趴睡,以防止“婴儿猝死综合征”。


很多宝宝在3个月以后会翻身了,妈妈可以在白天的时候多让宝宝练习趴着,但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要尽量保证宝宝的睡姿为仰睡。因为只有这一种睡姿是安全的!
 
为什么1岁以内的宝宝只能仰睡?一个是为了防止窒息,另一个是因为万一溢奶了,只有仰睡才可能让奶吐出来,而不是堵塞气管。

错误的睡姿,包括趴睡和侧睡,如果溢奶了,奶会堵塞气管(airway)↓↓

正确的睡姿:仰睡。即便溢奶了,一侧气道堵塞几率很小。

 

2

与其说信息不对称,

不如说信息爆炸的时代,

我们该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断?

 
以上的科学信息,是我后来查证才逐渐完整的。
 
说实话,关于睡眠训练,我刚生土根那会儿也去研究过一阵,可那时得到的信息,也并不完善,甚至和这位妈妈了解的差不多。
 
因为我月子里奶水不够,土根白天就一直挂在我身上喝奶,晚上又是个大睡渣,弄得我几近崩溃。我翻遍了各种育儿博主的文章,寻找关于如何让孩子能自主入睡的帖子,然后看到一个国外睡训师训练宝宝睡觉的视频,当时如救命稻草般地在各种妈妈群里流传。
 
我真的实践过一次,但5分钟就止于土根歇斯底里的哭声,是的,我想大部分妈妈是幸运的,包括我自己,最终无法忍受孩子的哭声,在理论和实践之间,隔着母性的直觉,这种直觉在保护着我们的孩子,在人类的历史上,那些欠缺科学理论的日子里,孩子依旧可以免于很多的危险。


后来,在我更多的了解母婴知识时,又看到了“亲密育儿法”,它几乎是完全站在“哭声免疫”的对立面,要求妈妈无条件的满足孩子,有一些育儿博主则大肆宣扬母亲必须要无私地付出,鼓励母婴同床到孩子愿意分离的那一天,渲染着孩子与母亲之间亲密无间的画面,可母亲自己,仿佛不存在了。
 
我当时就有一个强烈的感觉,育儿知识从来就是自成一派,而每一个妈妈,相信并选择了对自己有利的理论。
 
我们生存的时代,不是信息匮乏的时代,而是信息过于繁杂而需要你去分辨和判断的时代,这有时候和科学蒙昧期来得一样危险,因为一旦你碰上某一个利用你的焦虑去赚钱的机构,若没有自己的思考,你很有可能逃脱不了。
 
新手妈妈的焦虑我是感同身受的,恨不得抓住一个权威人士找到对孩子百试百灵的方法。可事实就是,哪怕是科学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也许就被证伪了;即便是权威专家的说法,我们也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变通,而不是想着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实这件事再次给了我和瓜妈一个非常大的警醒,也是一直以来我们写育儿文时提醒自己的,我们要输出专业的声音,不仅仅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本身,也包括传递给妈妈一种思想,不断学习和思考的力量,是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中都需要保持和提升的,它可能会在最关键的一秒钟,让你在孩子快要窒息的那一刻,甩掉手机冲进房间,拯救那个无辜的弱小挣扎的生命。
 
 
3
 
警惕育儿群里的攀比心态,
养娃真的不是一场比赛
 
这个新闻里面还值得我们警醒的一点,是我看到事发“睡训群”的截图,当妈妈焦急地咨询是不是应该去帮她翻过来,却有很多妈妈在说,“XX解锁了趴睡,太棒啦!”


这些话是不是特别耳熟,这种比较和焦虑广泛存在于妈妈群:
 
“我们家娃4个月可以吃辅食了吗?”
 
“你家的孩子都会自己尿尿了,我家的还不会!”
 
“你家娃都能读英语单词了,我还在苦苦地教。”
 
某书上关于自己孩子“解锁趴睡”的帖子比比皆是,仿佛学会趴睡也是一场竞争!




育儿群里经常有妈妈会分享自己家孩子get的新技能,我觉得作为分享和借鉴都OK,但不能成为“金科玉律”,也不能成为给自己和孩子的攀比压力。
 
育儿真的不是一场比赛,妈妈首先要看到自己孩子的独特性,这是一种专属于妈妈的自信。我和瓜妈总是说,要找到自己和孩子的节奏,这句话不是陈词滥调,而是我们时刻应用于生活的智慧:因为你要面对的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人,他不是一台机器,他不会按照你想要的去被改变或被控制,他不是一场游戏,他自然而然成长的技能真的不需要被“解锁”!
Cindy最后说:
 
这个新闻让人气愤的背后,是一个不懂思考的妈妈(其实冷静下来已经不忍心责怪她,从忽然丧子中反应过来以后,也许会跌入一辈子的自责和懊悔,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真的太痛了),一个利用妈妈焦虑心理的无良机构,这样的“碰撞”,是不幸的,却也是我们可以避免的悲剧。
 
再多的遗憾和指责都换不回一个孩子的生命,也许这就是一记响亮的警钟:我们所有的判断和选择,都在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我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学习的心态,运用母亲的自信和智慧,我希望我们的孩子都是幸运的,永远不会经历那样的无助和漫长黑夜。

昨天这个新闻在我们的育儿群里炸开了锅,麻麻们都气得发抖。这几年写原创育儿文神交这么多睿智有爱的麻麻真的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气愤过后我们群里的麻麻就在总结自己的教育,并且都想通过自己的科学育儿的方式来影响到身边更多的人。
想入群的妈妈,或还没有瓜妈微信的麻麻们请加guama341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睡眠真的需要训练吗?从奶睡到一觉天亮,做对这些才是重点
训练自主睡眠, 帮宝宝戒掉奶睡抱睡, 顺利度过四个月睡眠倒退期
什么是婴幼儿睡眠引导?别再因为争议错过改善孩子睡眠的机会
“婴儿训练趴睡身亡”: 警惕“有毒”育儿法
宝宝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过时的”哭声免疫法,为什么还有人信
婴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