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兰溪地理】白坑:东山群鸟早晚朝 (徐霞客兰溪游线寻踪之六)

1636年农历十月初十的傍晚,徐霞客离开西山寺,直奔洞源寺而来。他在日记中写道:“亟下岭,循涧南趋五里,暮至白坑。居人颇多,亦俱烧石。”由此可见,当时的白坑已非小村,且以烧石灰为主。

据考,白坑村以赵姓为主,自宋代迁入,为“铁面御史”赵抃后裔。赵抃七世孙赵景文在宋政和年间任兰溪县主薄,因惠政爱民而受百姓挽留,遂为迁兰始祖,并建告天台以铭颂赵抃之廉名。其死后墓葬洞源村北山麓,后裔便从桃花坞迁到了灵洞一带,居于青山碧水间。但后来只因村民的一念之差而改变了现状。


传说村里有一户财主,家中非常富裕,老婆却极势利,看不起穷鬼。有一天,一个衣衫破旧柱着拐杖的老和尚上门讨水喝,这财主婆非但不给,还将他恶狠狠地骂了一顿。老和尚把拐杖在地上戳了三下,山坑中清澈的山泉顿时都渗到了地下,从此,“绿坑”成了“白坑”。老和尚又去一间茅草屋向一个老婆婆讨水,没想老婆婆虽家境贫寒,却又是递水又是留他吃饭,感动了老和尚。老和尚为了答谢,便把拐杖变成了一座石灰山,山嘴里还留了一个洞,让那些流到地下的水又从这个洞口流了出来,这就是现在的涌雪洞。亏得这老婆婆的一碗水,为白坑人开辟了一条致富路。从此,这座石灰山也就成了致富山,源源不断地为村民提供财源。但由于过度开采,村庄的居住环境也受到一定的影响,“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让村民不堪忍受,遂迁回城区。

但笔者在当地人陪同下前往村庄寻踪时发现,白坑村边上还有一座海拔近四百米的山,叫东山,山上泉水潺潺,竹篁幽幽,鸟鸣啾啾。竹林间掩映着一座寺庙,叫皇回禅院,据说是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的削发隐跸之地。我查阅了许多资料以及参考了一些当地文化研究者的文章,对此说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当年朱元璋死后传位给皇孙朱允炆,引来其叔朱棣的不满,朱棣便以“清君侧”之名欲以废帝。建文帝自幼饱读诗书,独缺少狠毒之心,以致受“靖难之役”,走投无路,幸从一场大火中逃得一条生路。他在程济、杨应能、叶希贤等几位大臣的协助之下,一路南下。在途经白坑村东山寺时,闻山名暗合“东山再起”之意,以为吉象,便在此隐居了下来。只不过此地山灵水秀,如桃源胜地,令建文帝留恋不舍。久而久之,竟对宫廷里那种尔虞我诈的帝王生涯再无向往之意。其有诗云:“阅罢楞言磐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嶂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他把林间的万木当作子民,把群鸟当成百官,关爱有加,和谐相处,成为一段佳话。后来,此寺改名为“皇回禅院”,东山也改成了“皇回山”。

如今,山上林木更加苍翠,寺院更加幽静,虽历代几经修建,但有关建文帝的传说一直不断。寺庙门口尚有古碑铭录此事,世代相颂。林间静立着历代禅院主持之圣塔,虽于乱石荒草之间,却与青山相守,绿水相伴,成为一代帝王亲民爱民之见证。

据说,这些故事一直到了清代才渐渐流传开来,而当时的徐霞客或许并未所闻,况且他途经此地时天色已暮,一心只顾着赶路,而无暇顾及其它了。



三白草堂,文学梦想
麓人悟道,无处可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霞客与静闻和尚
所谓成功,就是以自己希望的方式度过一生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
寿山石-山坑石-和尚洞高山石
太漂亮!金华新发现一个“双龙洞”,规模要大三四倍(附视频)
一天的早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