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脉绵延钱塘路,天下江南万诗城


溯钱塘江而上,经富春江到梅城,宽阔的江面突然拐了个弯,由南而上,这便到了兰江。从兰溪城南门外的三江口到梅城的三江口,浩浩荡荡,百里兰江,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又有多少动人故事在此流淌着美丽传说。据不完全统计,有四百多位历代诗人名家在兰溪留下了上万首诗,兰溪也因此享有“万诗之城”之美誉。

兰溪——这座江南小城“溪以兰名,邑以溪名”,自唐咸享五年(674)建县起,便拥有着诗一般的名字,兰一般的品质。早在唐代,县衙门口就书有“观瀫采兰”的匾额,上至达观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以植兰、采兰、赏兰、咏兰为乐事。如今,这里还是“中国兰花之乡”。历朝历代的咏兰诗也留下不少,最早的见于五代十国时的诗画僧贯休,其诗《书陈处士屋壁》曰:“有叟傲尧日,发白肌肤红。妻子亦读书,种兰清溪东。”这位陈处士也是记载中最早的种兰人,据贯休记载,陈处士还专门写有《种兰篇》。据考,此书成于公元902年左右,比兰界公认的兰花专著《金漳兰谱》还要早330年左右。

贯休不但写兰爱兰,自身也一直保持着兰之高洁的品质。公元890年,贯休前往杭州向越王钱镠投诗曰:“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钱王阅之大喜,只是要求其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方能见之。贯休答曰:“诗亦难改,州亦难添,吾闲云野鹤,何天不可飞。”言罢便飘然而去,前往四川,以“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之诗而深得蜀主所爱,赐号“禅月和尚”,也称得得和尚。如今,在他的老家兰溪游埠,长长的小巷尽头,弯弯的石桥旁边,都可以看见他的经典诗句。世代生于斯老于斯的那些老人们,一边坐在屋檐下喝着早茶,一边说着贯休与石壁寺的传奇,聊着贯休画《十六罗汉图》的故事,悠悠的岁月便浸泡在浓浓的茶水里,飘散在袅袅的烟火中,流淌在缓缓的溪水中,如诗如画,慢慢地消磨着、幸福着。

离游埠不足十公里的地方,有个叫夏李的村庄,出生在这里的李渔也是一位爱兰如命的才子,他将春之兰、夏之荷、秋之海棠、冬之梅视为自己的四季之命,缺一不可。建在家乡伊山脚下的伊园已然是他当年的乡村别墅,名著一方。36岁那年,清兵攻占金华,李渔避居乡里,在伊山脚下构建伊园,营造自己的一个小世界,自喻“山中宰相”。他将山泉用竹片直接接到厨房里来,“飞瀑山厨止隔墙,竹梢一片引流长。旋烹佳茗供佳客,犹带源头石髓香”,称之为“来泉灶”。他把门口的方塘建成小西湖:“方塘未敢拟西湖,桃柳曾栽百十株。只少楼船载歌舞,风光原不甚相殊。”打开门,对面便是远山:“两扉无意对山开,不去寻诗诗自来”。村民推荐他担当祠堂总理,他为首修水利、筑堰坝、建凉亭,在亭上悬挂自己亲笔题写的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不知吸引多少路人驻足沉思。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李渔却隐于伊山脚下,经营着一方世外桃源。一花一草,寄托才情,一亭一阁,匠心独具,诗情画意。李渔是一个崇尚自然热爱山水之人,他认为山水是天地之才情。正因为兰溪的灵山秀水,赋予了李渔一身的才情,让他拥有了集争议与荣誉于一身的盛名,在他六十岁荣归故里时,时任县令赵滚授予他“才名震世”的匾额。他自称自己一生走过的地方“三分天下几遍其二”,“名山大川、十经六七”,“四海历其三,三江五河则俱未尝遗一”,走遍了祖国山河,阅尽了世间冷暖,留下了二千余首诗和五百多万字的作品。在以功名论成败的年代,李渔却绝意仕途,走出了一条“卖诗鬻文”的文化产业道路,可谓是自古以来第一人。他的传奇《笠翁十种曲》,小说《十二楼》《无声戏》等至今盛传不衰,他的《笠翁一家言》《笠翁诗韵》《笠翁对韵》成了写诗作赋必读之书。

李渔生于明末,名于清初,但是他在清廷向全国发布剃发令的时候,视为亡朝之辱,君子“不仕二朝”的节气让他在入清之后绝意仕途,不管谁来建议,也没有动过任何当官的念头。而在兰溪历朝历代的诗人中,有着这样高洁清流的比比皆是,早李渔500年出生的范浚就是其中之一。

范浚1102-1150,字茂明,世居香溪,人称香溪先生。范浚出自宦门而不喜荣利,刻苦读书,诸子百家无所不通。祖父范锷,父亲范筠,均官至“光禄大夫”正一品,授予“上柱国”功勋荣誉。筠生十子,范浚排行第八,除二兄范深为举人外,其余八位兄弟均为进士,九人全部做官,故有“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之佳话。而范浚天资高迈,自幼嗜学,不喜荣利,笃志求道,独隐居不仕,于保惠寺讲学授徒,屋室简陋而怡然自乐。南宋绍兴间,以贤良方正数荐于朝,因秦桧当权,坚辞不出。但以《进策》25篇提出自己的富国强兵之首,献于朝廷,得到重视。范浚的居所自题“慎独斋”,以慎为思,以诗言志,笃志好学,闭户不出,著有《香溪文集》二十卷传世。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18岁的朱熹因早就听说范浚“学甚正,而不知从何学”,于是在赴杭途中特意去香溪拜访,不遇。过了二年再次专程登门拜访,仍不遇,“因录屏书《心箴》而旋”。后来,朱熹把《心箴》编入他自撰的《孟子集注》。

时隔377年之后,明嘉靖六年(1527)十一月十三日,状元出身的讲官顾鼎臣给嘉靖皇帝解说收入朱熹《孟子集注》中的《心箴》。之后几天,嘉靖皇帝一直在御书房品读此箴,对其中的“茫茫堪舆,俯仰无垠。人于其间,渺然有身”“君子存诚,克念克敬,天君泰然,百体从令”等句,心有所得,亲为注释。短短96个字,却道出了“存心养性”之真理。两天之后,召集内阁诸臣说:“朕因十三日听讲官顾鼎臣解说范浚《心箴》,连日思味,其意甚为正心之助。”并“敕建敬一亭,刊立《心箴》于天下学宫,特赐专祠春秋二祭”,一时成为天下儒士必读之经典。《心箴》之名篇也奠定了范浚在浙学之地位,有“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之誉。

或许也正是因为范浚的影响,在其之后始盛的婺学发展脉络中,兰溪是重要传承之地。在清代康熙年间丽泽书院山长张祖年编的《婺学志》中,列入名录的门人中兰溪籍的占到四分之一,其中数金履祥、章懋最为重要。

金履祥(12321303年),字吉父,号次农,婺学“北山四先生”之一,世人尊称为仁山先生。从小好学,初受学于王柏,后又学于何基,造诣益深,凡天文、地形、礼乐、田乘、兵谋、阴阳、律历之书,无不精研。时值南宋末年,政治动荡,其献策于朝廷,然未被采纳。后筑“仁山书院”于兰溪桐山后金的仁山之下,收徒讲学,著书立说,婺学之重要人物许谦、柳贯、吴师道皆出其门。其著有《尚书表注》《大学指义》《大学疏义》等,皆有独到见解,在宋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章懋(14371522年),字德懋,人称枫山先生。自幼天资颖异,10岁时便通读《四书》《五经》,能下笔千言。27岁乡试夺魁,30岁中进士,并在一次内阁诗会上,以一篇《中秋赏月赋》一举成名。他从月之圆缺到人之忧乐,从少年岁月之蹉跎,到边城将士之饥寒,再到庙堂君臣之宵旰,感而慨之,最后满座“举杯酬月,稽首乞灵”,愿国昌民安,“老安少怀兮各得其所,近悦远来兮咸遂其生。囹圄空兮永期有司之不犯,兵甲洗兮宁复有䒤之徂征。家家见月兮有忻然之色,人人对景兮无叹息之声。”然后次年他的忧国忧民情怀就被浇了一盆冷水。

成化三年(1467)十月,章懋授翰林院编修,十一月,朝廷决定翌年元宵要举办花灯大会,然而还没站牢脚跟的章懋便偕黄仲昭、庄昶等三人,向皇上奏了一本,共同上书《谏元宵灯火疏》,力谏取消花灯大会,说国家战时吃紧,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这太浪费钱了。这一下却惹怒了朝廷中的利益团伙,在他们的鼓动下,四人都被贬了职,章懋被贬到了湖南临武当知县。41岁时借母亲生病为由辞官回家,在家乡办起了枫山书院,讲学二十余年,培养了20多位进士,如陆震、黄傅、唐龙、方太古等皆为门生,受业者众,无不受益,皆有政声。弘治十四年(1501),64岁的章懋重新起用授为南京国子监祭酒。正德元年,69岁的章懋解甲归田。次年,被贬为龙场驿丞的王阳明途经兰溪,住在城中的圣寿教寺,特地前去拜访章懋,向他请教人生道义,回来后写了一首《题兰溪圣寿教寺壁》诗:“兰溪山水地,卜筑趁云岑。况复径行日,方多避地心。潭沉秋色静,山晚市烟深。更有枫山老,时堪仗履行。”这次拜访或许给王阳明很多的启发,所以时隔14年后,王阳明从广东打胜仗归来,途经兰溪,在城外安兵扎寨,自己独身一人轻车简行前去拜访已经84岁的枫山老,以谢当年的知遇之恩。

明代是兰溪历史上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历朝历代兰溪共出过进士二百多人,其中明代就有66人,将近金华府总数的三分之一。明代文化的繁盛一方面得益于商埠文化交流的频繁,一方面得益于民间藏书、读书、授业的兴盛。明《金华诗录》中记载:“婺州藏书楼独盛于兰溪,胡应麟有二酉山房,徐介寿之百城楼与陆瑞家之万书楼,一时角立。”除上述三家,还有赵志皋的灵洞山房、方太古的寒溪书屋、黄仕高的云山书楼等20多家。而胡应麟之外祖父、父亲都是著名的藏书家,每遇好书,便倾囊而购。胡应麟还曾典当妻子之首饰、自己之衣服而去购书。十年间,藏书四万余册。其布衣一生,却通读经史,广交天下。时任大司空朱衡过兰溪时,曾送帖求见,在西门城下泊舟三日,方得以见之。胡应麟作赋《昆仑行》予以答谢朱衡称之为天下奇才其在文献学、史学、诗学、小说及戏剧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有诗论专著《诗薮》、诗文集《少室山房集》等,是著名的诗评家,最早从故纸堆里挖掘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可谓是张若虚作品之伯乐,被鲁迅称之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学家之一,近代明史专家吴晗曾为之作《胡应麟年谱》。

而赵志皋与灵洞山水的结缘也是出于偶然。明万历五年(1577年),赵志皋遭排斥谪官广东任职途经家中时,当时的灵洞山水主人因经营不善欲低价转让,得知他有山水之好便闻讯赶来,赵欣然答应,倾尽囊中所有而购之。此后,灵洞山水便成了他梦萦魂牵之物,不久便辞官回到家乡,开始构筑起他的灵洞山房,并在此留下了《灵洞十二景》等大量的诗词,集成《灵洞山房集》行于世。赵志皋在此隐居十年后重被重用,70岁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升为首辅,他的诗作也被同朝纷纷传阅,因而使得灵洞山房朝野皆知,许多同僚纷纷慕名前来,留下了大量的诗赋。甚至惊动了陈太后,得知其构建的栖真寺后,便赐予《大藏经》一部供于栖真寺典藏。此经全本6667卷,全国仅有三部。直到1959年被浙江图书馆收藏,寺中今存拓印本,并于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晒经祈福。赵志皋念念不忘灵洞山水,已过古稀之年还在拼命工作的他经常梦见家乡山水,75岁时曾写下五言律《记山房梦》:“别山经五载,千里梦长游。春日花寻坞,秋风月上楼。去根坐奇石,岩底漱清流。却怪翩然蝶,俄惊还是周。”其先后80多次向皇帝打辞职报告要求告老还乡,都没有被批准。直至1601年病逝,其家人扶柩回乡,安葬于张坑樟树园村的绿畴之中,远远守望着灵洞山水,倾听着古刹的幽远钟声。赵志皋曾在《梵刹钟声》中写道:“一簇青莲绕翠微,孤云卓锡启岩扉。钟声飘落寒松外,犹忆当年僧独归。”世事变迁,如今再读此诗,却多了几许悲凉与感慨。

明代还有一位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女埠焦石村的邵玘(1375-1430),字以先,永乐四年(1406)中进士三甲,官至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明史》称邵玘“幼承家训,为人外肃内宽,遇事善断,廉直有声”。有一年,邵玘奉命巡按河南,开封百姓状告一陈姓县官贪赃枉法,其闻讯连夜跑到邵玘临时居所,送上沉沉的一箱黄金,被邵玘厉声斥之,并上奏朝廷将其革职查办,百姓拍手称快,赞其为包青天再世。其升任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后,曾罢免不称职御史13人,精简诸司庸懦不肖者80余人,被誉为“无冤都察院”之美誉。因此也深得皇帝信任。永乐十四年(1416),兰溪遭受洪水灾害严重,永乐皇帝命其巡视实情,他秉公实录,写成《永乐丙申洪水记》,上呈朝廷,开仓赈济受灾百姓,并亲自督查治理金衢两地水患,疏浚河道,修建堤坝,有效治理水患。他的这篇《永乐丙申洪水记》也成了兰溪人民苦难的见证,被刻在兰江边的石碑上,成为永远的警钟。

百里兰江,浩浩荡荡;千年古城,风风雨雨。历史的每一个瞬间都曾如此感人,每一首诗篇都曾如此绚丽,每一个人物都曾如此壮烈。兰溪在戴叔伦眼里有“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的毓秀,在萨都剌眼里有“越船一叶兰江上,载得金华一半秋”的风情,在唐龙眼里有“兰花十里照春水,山鸟无声香自幽”的清雅,在李渔眼里有“窗临水曲琴书润,人读花间字句香”的绝尘,在郁达夫眼里有“红叶清溪水急流,兰江风物最宜秋”的纯净,同样的景,不同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味;同样的诗路,可以走出不一样的人生。

兰溪,一座独具风情的万诗之城,在涛涛的钱塘江上终将熠熠闪光,过去是,未来,也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黄诗】浙江兰溪出过一位文艺大咖,你道是谁?​(2022年5月17日《兰溪芥子园》)
浙江兰溪:乘着十月金风 赴一场文化之旅
李渔爱杭州:终于实现这辈子在此安家!
李渔年谱
兰溪:六洞山 · 地下长河
兰溪人的性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