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蒋畈曹三代人践行的家国情怀——纪念曹聚仁逝世50周年

缘 由

知名作家、记者和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的儿子曹景行,因病于2022年2月11日去世,享年75岁。这知名媒体人由学界到媒体,博古通今,如今离世令人痛惜。今年又恰好是曹聚仁先生逝世五十周年,曹梦岐先生创建育才学园一百二十周年,书香世家的曹家三代人贯穿了我国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百年史,虽曾一度湮没于历史烟云中,如今再次引起瞩目。笔者长期关注蒋畈曹氏家族,现把家族三代简要分享各位。

梦岐---在晚清迷茫中追梦

曹聚仁19001973作为现代新闻界、文史界大咖和杰出的两岸信使,字挺岫,号听涛。出生在浙江浦江县通化乡蒋畈村(今属兰溪市聚仁村),因蒋皈村原属浦江县1960年才被划归兰溪,到2016年附近三个行政村合并取名为“聚仁行政村”,今属兰溪梅江镇。

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浙东多山而民性有山岳气。金华人的性格里既有山的巍然又有水的灵性,一方水土滋生了骨子里的血性与气节,坚毅而又不失精明,养成了敢为天下先的胆识与智慧,更有一股革命加拼命的闯劲。
数百年来小邹鲁遗风的熏陶与浸染,金华不愧为东南文献之邦的盛誉而文脉兴盛,加之粗犷、夸张而浓烈的婺剧和斗牛等民俗的耳濡目染,春风化雨般将那些精忠报国,舍身取义的微言大义潜移默化,盛产矢志报国的文人,除了骆宾王、宗泽、朱大典等任,更有邵飘萍、陈望道、冯雪峰、雷烨、石西民民主革命时期五位红色新闻人
兰溪与浦江临近的梅溪源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绽,蕴含着勤耕苦读、纯朴务实的人文精神,孕育了宋代尚书钱遹、抗金名臣梅执礼、元代文学家柳贯、当代画家方增先、柳村、倪汝霖等文化名人。梅溪蜿蜒西流,通洲桥桥头古樟参天,近傍小山名曰挂钟尖,山顶筑有香火缭绕的古迹文昌阁。蒋畈村离通洲桥一华里,地处刘源溪(龙溪)下游,曹聚仁和结发妻子王春翠的初恋就在这廊桥上。
聚仁村地处金华山北麓的金兰浦义四县交界,龙门山、梅溪水和通洲桥构成一山一水一桥如雾如花如画,培育了曹家三代的人文气息。

开启民智文风蔚然
明朝中叶的正德年间(1506-1515年),太阳岭南侧的金东洞井村一曹姓夫妇带了一孩来到“蒋畈前”落脚,繁衍生息,这便是蒋畈曹氏始祖仁一公,村名就叫蒋畈。清中后期曹氏人丁逐渐增多,在太平天国战火大难不死的孤儿寡母,就是曹聚仁的太婆钟氏和九岁的祖父曹永道。钟氏以纺纱养大了儿子并娶了儿媳,后来又生了孙子曹梦岐便是曹聚仁的父亲。
曹聚仁的曾祖父祖父两代都是地道的农民,有民谚流传:“刘源溪,直拢统,没个秀才种。”岐公曾因无当地士籍又无钱送礼,到浦江县应试却被赶出考场。不甘心的梦岐公负宗谱到金华县原籍赶考破了天荒,以第一名秀才压倒全场士子,有幸成了清末最后一科秀才,震动乡里。这位乡贤凭着聪慧与勤奋,成了全村第一个读书人和一乡通儒。次年,梦岐公参加省试虽然未中却开了眼界,于是决心走育人救国之路,着手开启民智。1902年梦岐公倾尽家资在家乡创办了育才学园育才学校),拿出自家祖屋办小学堂,再拿出资金新建教学楼,让方圆几十里的农家子女第一次走进学堂。他身体力行,重视劳动教育,每周安排两个半天的劳动课,在乡村教育上开风气之先。可喜的是育才学子劳作之余不忘读书,历年毕业升学率在临近几所小学中最高。

弦歌不断,泽被后世
作为一开明之士,曹秀才还倡导剪辫子,放缠足等移风易俗,居然使当地烟赌销声,盗娼匿迹。
后来又招女生,扩初中,办职校,以致把给大儿子结婚准备的新房作为学生宿舍和膳厅,为地方培养了三千多名识字的村民,当今的兰溪聚仁学校命名有关。曹老为办学耗尽心血,在192854岁便英年早逝,后由夫人王春翠接管。
1942年浙赣战役打响,日寇洗劫了蒋畈,大部分民居及校舍被毁,只剩下曹聚仁诞生之地的那三间老屋兀立幸存。抗战胜利后在曹母王春翠的努力下,蒋畈村及校舍在废墟中再起,学园得以从白岩寺搬回蒋畈村。
1935年曹聚仁与徐懋庸共同主编了《芒种》半月刊,封面上印着一幅木刻《春牛图》,表示接近农民生活也含着勤劳耕作了待秋收之意,其中有聚仁父母的直接影响。
梅江育才学园是清末民国乡村教育实践与发展的真实缩影,体现了传统士人和乡绅关注草根民众生活和命运的情怀及士绅精英的作用。有人把曹梦岐与大教育家陶行知加以比较,称曹梦岐是乡村生长,接地气的陶行知,都强调知行合一,注重生活教育。

聚仁----在民国动荡中聚力

跌宕的20世纪时局风云变幻,深刻影响着聚仁一家。曹聚仁在七十余年传奇的人生中经历复杂,台前幕后,不仅当过教授,当过作家,也做过记者及各类报刊的自由撰稿人,后半生殚精竭虑为两岸和平而牵线奔走。无论在文坛、报坛还曾深入枪林弹雨而九死一生,尤其是与左中右的各界人士,包括鲁迅兄弟、蒋经国、周恩来等,都有过密切的交往。

少年有成,初露锋芒
小聚仁天生聪慧,得益于幼承父训,3岁就读了《大学》而且字字会写,句句会讲;4岁进了私塾熟读《中庸》,能读能背能讲;7岁能背《诗经》多篇,故被乡里誉为神童而名不虚传。
小聚仁稍大翻过太阳岭,就学于浙江第七中学(金华一中前身),因年少不羁退学1915年考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这里有单不庵、陈望道、刘大白等一批和新文化运动有密切关系的名师。在五四运动席卷全国时,他被推举为学生自治会主席,著名的“一师风潮”便是由他和宣中华等引发。期间主编《浙江新潮》,在文字、编辑、采访方面暂露头角。  
曹聚仁1921年从浙江一师毕业后,一度报考受挫。来到了大上海后才时来运转,一边读书一边写稿,成为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主要撰稿人。依靠《民国日报》的圈子,他结识了如柳亚子、陈独秀、张闻天、瞿秋白等名流。
曹聚仁1922在上海受聘为真如女子中学教员,同年4月,国学大师章太炎应邀到上海作国学演讲,曹聚仁以《民国日报》特约记者身份前往听讲并作笔录,因其国学功底深厚,记录得十分准确,故深得主编邵力子赞许,讲稿在《觉悟》副刊上连载。以此契机,曹聚仁成为了章太炎最年轻的入门弟子,他把章太炎讲学的听讲笔记整理成《国故论衡》,又编著《国故学大纲》(上),从而引起学界注意此后顺风顺水,1923年便开始受聘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暨南大学、中国公学等校兼课,成了年轻有为的文科教授。

创办杂志,激扬文字
风华正茂的曹聚仁精力充沛,又与陈望道、叶圣陶等提倡大众语。同陈望道、徐撼庸等合办《太白》、《芒种》等杂志,反对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1925年曹聚仁在上海标点出版了日本幸德秋水著的揭露帝国主义罪恶本质的政论著作《帝国主义》。曹聚仁与鲁迅最初认识是在192712月,鲁迅应邀到上海暨南大学演讲,曹聚仁前往听讲并作了笔录,《鲁迅全集》中收录了多封与曹聚仁的通信。曹聚仁于1931年8月在上海创办了《涛声周刊》,敢于直言,得到过鲁迅的投稿支持与称赞,在左翼文坛中很有分量。 

抗日救国,持笔从戎
·一八事变后,曹聚仁因旗帜鲜明主张抗日任救亡协会理事被暨南大学解聘。1935年上海各界组织抗日救国会时被推选为常委之一,在会上他慷慨陈词:“这回抗日,乃是我们这一辈人的事,要死,我们就去死好了!”
书生有笔日如刀,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战火在上海燃起,曹聚仁以名教授、名作家、名学者的身份放下教鞭,走出书斋,脱下长衫而转型为穿军装的故地记者。曹聚仁住进了与苏州河隔岸的国军88师孙元良部防地,冒着枪林弹雨随军进退,成为唯一进入淞沪前线的记者并坚持了四十多天,连续为《大晚报》、《立报》和中央通讯社撰写战地通讯。10月,他进入谢晋元团驻守的"四行仓库"率先报道了守军的壮举,团结御辱的士气为之一振,给沮丧的国人以安慰。
上海沦陷后,曹聚仁出生入死辗转东南战场,以战地特派员身份赶上了1938年春的徐州会战,轰动海内外的台儿庄大捷的首发者就是他,消息见报后举国若狂。期间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人物通讯和战地杂感,广为《东南日报》、《前线日报》等登载,部分内容甚至编入战时教科书。       1939年作为抗日前线战地记者的身份回蒋畈村作了多场抗战演讲,轰动一时。十分难能可贵的是,曹聚仁摒弃党派偏见,不仅专访新四军军长叶挺及陈毅诸将,先后收集了百余幅八路军、新四军的照片,展示了国共两党及抗日名将的英姿,甚至率先揭示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抗战胜利后,曹聚仁荣获“云麾胜利勋章”,实至名归。随后,回到上海继续从事教育和新闻工作,任《前线日报》总编及香港《星岛日报》驻沪特约记者,曾发文斥责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
全面抗战8年中使曹聚仁成为一个名记者,有为证:“战地碧血成虹影,生命由来付笑嘲”。如果说他以前是读万卷书的话,那么这8年足够行了万里路。忙碌而充实的战地采访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一手史料。曹聚仁将这些身临其境的一切写入了1947年出版的《中国抗战画史》中,取材翔实,见解独到,留下了大量日本侵华的罪证和国人抗日的英雄业绩,内容完备。短短三年就发行了四版,1988年北京中国书店影印再版了该书。

漂泊港澳,致力统一
上海解放前夕,《前线日报》社社长马树礼已为曹聚仁全家买好了去台湾的船票,但最后他还是留在上海迎接解放。
1950,曹聚先生只身去了香港,临行前曾写信给夏衍、邵力子等人,邵力子答复在海外也一样可为国出力。主要从事新闻文化工作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派记者写特约文章。曹聚先生履行了自己的初衷,充当了最早在海外华文报刊上为新中国系统进行爱国宣传的海外记者,譬如任《星岛日报》编辑时以《从光明中来》为题,如实报道新中国情况。同年曾以新加坡工商考察团随团记者身份到访北京受到周总理接见
聚仁先生自称为站在前哨的海外“哨兵”,20世纪50年代起为国家统一而奔走呼号于两岸之间。1956年起先后次回国参观访问,足迹近半个中国,遍访各界人士,连毛主席也曾两次接见他,每次回大陆采访都受到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及张治中将军等高层接见并作长谈,商讨祖国和平大业。回国参观后在香港出版的《北行小语》等书,热情介绍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况
羁留港澳的22年里,聚仁先生共写稿230余篇几200万字,更关键的是担当过“两岸密使”角色,曾与在台的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畅谈国共第三次合作的事宜
 

生命不息,笔耕不戳
聚仁先生写作很多,即使病危的前夕在医院病床上,拿一块板举着在写稿子,1972年在澳门临终前,依然于病榻上修改稿件。因积劳成疾,年老多病,聚仁先生不得不在香港友好人士的照料下转来澳门镜湖医院就医,1972723日病逝于澳门,终年73岁。
曹聚仁一生与笔墨为伴,只要灵感上来就挥笔一气呵成,发表的文稿约4000万字,著述等身毫不为过,诸如《国学概论》、《中国近百年史话》、《中国文学概要》、《文坛五十年》等80余部。此外在生命最后完成的《国学十二讲》(内陆名为《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始终闪耀着他治史之真知灼见。
凭借聚仁先生这种英勇奋进的冲劲,创造了新闻史上的多个第一:如报道台儿庄大捷;向海外报纸披露皖南事变;透露炮轰金门的消息;在海外华文报纸上为新中国系统作爱国主义宣传等。
再者,聚仁先生认为传记作家理当说实话,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每位主人公。他创作的传记有《蒋经国论》、《鲁迅年谱》、《蒋百里评传》》等,字数在500万左右。1956年出版的《鲁迅评传》,以平常心去叙述而不随意捧高或贬低。
如今再版了曹聚仁著作六十余种,仅曹聚仁传记就有几个版本,如卢敦基 周静著的《自由报人---曹聚仁传》(浙江人民出版社)、李伟著的《曹聚仁》(河南人民出版社)等。


景行---在当代复兴中励行

乱世求生,赓续文脉
聚仁先生在兰溪老家有原配妻子王春翠,一直住在浦江曹家,她孝顺公婆,操持家务,后来还接管了梦岐公留下的育才学校。他虽与王春翠分手,但依然保持着良好关系,在信中始终称王女士为“爱妻”。而第二任夫人邓珂云是上海务本女校时的学生,1938年两人在武汉举行婚礼。这是摄于抗战时期曹聚仁与夫人邓珂云、二女儿曹雷、三女儿曹霆在赣州的合影。
曹景行1947年生于上海,名字来自《诗经·小雅·车舝(辖)》中的“景行(音:航)行止”,生父去香港之时才三岁,少年已有聪颖的灵气和英俊颜值。聚仁先生不在身边但留给子女一个读书的环境家里头全是书,而且家人全都看书。北京一别后,父亲又陆续带给曹景行《说岳全传》《红楼梦》,鼓励儿子多加阅读。
1968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中一批上海知青一起,被分配来到皖南山区黄山茶林场落户,务农十年依然不忘自学,在农场忘我地"吸取养料",不管是二十四史还是马列著作,爱不释手。如饥似,以至于吸引了和他一样来自上海的姑娘蔡金莲的好感,而收获了甜美的爱情。
1978年曹景行进大学时已31重回上海和妻子双双考上入复旦大学,一个学历史,一个学化学。他在学习、生活各方面都特别出色,除了上历史系的课还去上世界经济、国际关系的课,课外还爱逛旧书店。
时代造成了曹景行不少缺憾,却也造就了厚积薄发下的迸发1982年复旦毕业后进入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美国农业及美国与亚太地区经贸关系,任助理研究员曹景行在社科院的六七年的博观约取,为后来做新闻工作夯实了根基。

苦心孤诣,勤奋耕耘
历史就是昨天的新闻,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曹景行在世事纷纭的变易中,以不易的敏锐和渊博的学识,总能高屋建瓴直至拨云见日,半个多世纪来书写了“与历史同行,偕新闻共融”的人生履历。
年过40岁之后,曹景行步父后尘,同样选择香港作为事业的新起点。1989年移居香港,在中文《亚洲周刊》工作了八年,历任撰述员、资深编辑、副总编辑,还兼任香港《明报》主笔。
曹景行到了近30岁才看上电视,到了51岁知天命之年反而“触电”成了电视人。1997年他转行电视,出任香港传讯电视中天新闻频道的总编辑。1998年入凤凰卫视就任言论部总监、先后主持及主讲《时事开讲》、《口述历史》、《景行长安街》等节目。后换岗担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亚洲周刊》副总编辑、《明报》主编已近花甲的知青成了红火的媒体名人在2005年起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高级访问学者,先后主讲了《电视新闻评论》、《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等课程。
景行先生退休后定居在上海,老当益壮,一直没有放下热爱的新闻评论工作,曾主持东方卫视《双城记》及东方卫视“景行两会主持人”和特约观察员等,成了不折不扣的“新闻雷达”。20092月起,景行先生在央广新闻综合早间黄金时段侃侃而谈、旁征博引,2018年4月参加了《中国故事大会2》节目。
曹景行子承父业,从幕后到幕前,或从平面媒体到卫星传播,依托多年来累积的丰富新闻知识与经验,无论是搞策划、跑采访还是说评论,都得心应手景行先生在业余还著书立传,出版了《香港十年》和《光圈中的凤凰》,展现了这位新时代的"知道分子",以独特的真知灼见勇立潮头。他近年来退而不休,曾被称不折不扣的“资讯狂”,这位白发网红每天发朋友圈400条,还不辞劳苦担任两岸新闻的主持人。73岁时曹景行罹患癌症,但手术后不久便又重新做节目。

全家忠烈,略显遗憾
梦岐公呕心沥血创办学校,教导子女,可谓有口皆碑。曹聚仁的胞弟曹艺(原名曹聚义)(1909-2000年),黄埔六期炮科毕业生,在东亚同文书院求学期间率先得知“九.一八”事变消息而发起了抗议活动,积极参加“救国义勇团”活动,曹艺将军曾在忻口战役中血战。
聚仁先生的夫人邓女士也曾在战地进行报道,曹景行的哥哥姐姐都在战地出生叔叔、姑父、堂兄都是军人,都参与过抗战的洗礼难怪曹景行姐弟俩痴迷追寻抗战史,如2015年抗战胜利70年,在上海纪实频道合作拍摄了抗战70周年纪念专题片《行走战场》。
聚仁先生的二儿子曹景仲,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分配到了河北的最北边,因战备需要去农机厂改建军工,1970年25参加抢险而因公殉职。
曹景行的姐姐曹雷是著名表演艺术家、配音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曹景行自己博学多闻,儒雅率真,信手拈来。他不是高高在上向受众炫耀,而是擅长与受众之间的亲切交流,媒体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超强。
都说好人一生平安,但梦岐老先生过早病逝,尽管放不下子女和学校而撒手人寰。1966年夏,造反派炸开了曹老先生的墓穴,尸骨狼藉,有大恩大德于桑梓的先贤竟遭此厄运。
曹聚仁和妻子邓珂云育有三位子女,即长女曹雷、长子景仲、次子景行。1956年聚仁先生来到北京与全家人合影留念,小景行站在最右边。那照片上的五个人实际上在五个地方在北京团聚完全是偶然。虽然聚仁先生以后频频北上,但聚少离多,子女往往充当“留守儿童”。其实曹景行4岁时就和父亲(曹聚仁)分开,从他四千多万字的作品中获益匪浅特别是淡泊名利的性情影响很大。
聚仁先生横跨政治、历史、新闻和文学"四界",但岁月不饶人,在患病期间其夫人邓珂云由上海抵澳照料一切直到1972年,聚仁先生即将辞世,在周总理的亲自关照下,景行从安徽乡下返回上海和姐姐曹雷一起赶往澳门,却未能为父亲送终,以至于父亲这一辈子没见过曹景行的妻子孙女
聚仁先生好多的书籍未来得及出版,如晚年计划编写一部“可信”的《现代中国通鉴》拟分五编来布局,结果只完成甲编出版而留下遗憾。当下,最为缺憾的也许是聚仁先生亲历两岸和平统一的梦想还得拭目以待
当今,曹氏后嗣大多分居外地,仅曹聚仁胞哥曹聚德的儿媳以及孙子、元孙居住在蒋畈


感  悟

我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共同缅怀曹氏三代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重温“学者之风,行者之范”,展现了一种“居于斯感于斯爱于斯”的本土情怀,一往无前的是实干兴邦的匡时济世情怀。这些金华先贤,其忠魂烈骨在浙中树起了永远的丰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梦岐公出资办学,功在千秋,夫人王春翠女士接过校长的重担,晚年还撰写回忆录怀念丈夫。
对“谜一样的人物”曹聚仁的一生和他的一些作品和活动,一度众说纷纭。他一生关心的就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譬如为什么叫放弃大学的高薪教职去当战地记者,就是为了去抗日。说实在,他的性格不大喜欢人云亦云,总是为家国大计而将个人因素置之度外。
1972年聚仁先生逝世后,周总理如此重视安排料理他的后事,难怪周总理盖棺论定地称他为"爱国人士",并亲拟墓碑碑文,后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之下叶落归根,其骨灰送至南京雨花台侧望江矶,后移葬于上海福寿园陵园。

困学苦旅,重知力行
耿介、执着、勤勉的梦岐老先生与曹聚仁父子的盛名不同,对当时而言与诸多寂寂无闻的乡间教师一样,一生履践躬行,可喜的是他的后浪子孙进一步超越,秉承浙东学人革新和启蒙的时代重任,进而在五四精神接纳与扬弃、承传超越,终于从相对僻隅的蒋畈小山村走向现代大都市上海和香港,学术与社会活动两不误,建功立业,卓有成效。
聚仁先生的为人和作品精彩纷呈,究其一生矢志报国,百折不挠,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尤其是在纷繁世事下特立独行实在令人敬佩。
近十几年,曹景行和姐姐曹雷整理父亲遗稿,大约有1000多万字,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民国史研究资料,功莫大焉。曹景行是精力旺盛的“搬运工”,全力以赴传递所有资讯,2月7日即离世四天前仍在坚持工作,蜡炬成灰,奉献终身。

空谷幽兰,金辉华光
兰溪以圣洁的兰花命名,曹氏三代经历了山重水复又峰回路转的探索书生本色追求理想始终不渝,文以载道,成风化人蒋畈村场域很小,但曹氏三代人的气场很大,人文的幅射力也超乎想像。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弘扬。由于各种特定的历史于现实因素,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曹聚仁家族及其作品一度湮没于历史迷雾中。而今欣慰的是,现在两岸往来密切已实现三通,况且大陆已出版曹聚仁的大批著作与传记30多种,另外,北京、上海、浙江兰溪等地相继建立了有关曹聚仁的纪念场所于是,曹家三代人也逐渐为大陆学人和读者所熟悉,特别是曹家满腔家国情怀的薪火传,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待此,希望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曹聚仁家族的宣传,这符合毛泽东、周恩来老一辈革命家生前的初衷,期待对相关历史档案的挖掘整理仍是当务之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浙江兰溪,仰视王春翠 | 裘山山
上海“曹村源园”随拍
鲍飞立 | 著名媒体人曹聚仁、曹景行父子两代的徽州情结(纪实散文)
父亲丰子恺为何与曹聚仁绝交
【乡土兰溪】走进塔山村:通洲廊桥忆聚仁
荡荡马路 || 兰溪路,这条承载无数曹杨人“独家记忆”的道路,你了解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