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人间】李文海丨没落的池塘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没落的池塘 

   □ 李文海 /  文 

                       
这是一座小池塘。她静静地镶嵌在我的家乡茶店湘河西岸的小自然村里,像是一颗墨绿色的宝石。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这个池塘,青石砌岸、白灰砂浆抹缝,时间长了,池岸的有些石头已经松动。池塘里,雨水汇聚成的水体上面漂浮着大片的绿藻。

在我小时候,村子里还没有池塘,更没有自来水,村民吃水必须到二里地远的邻村大井去挑,亘古不变。大井,是一口十几丈深的活水井。据说,井底“哗哗”地流着地下河,甭管外边多干旱,井下没枯过。父亲说,他小时候每逢旱年,周围几个村庄的村民都要或挑着担子,或牵了牲口来大井取水,盛水工具是笨重的柏木水桶,取水的队伍排得好长好长。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来挑水的人围堵在大井口,满眼乌压压的人头,挤挤抗抗中,吵架是经常事。挨上个儿的人把大铁桶牢在绳钩子上,转动辘轳放下绳子,有急性子的干脆快速转一下手柄,辘轳飞快地旋转,水桶急速下降,这人拎着绳来回扯几下,感觉水桶满了,就绞动辘轳,刚才还吵架的人也搭上一把手,一圈,两圈,三圈……把水搅上来,倒在另一只桶里,再放辘轳下去。那时候的时光很慢,父亲和我哥哥们在取水上耗费了大量时间。


上世纪六十年代,英雄的林县人民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之后多少年,林县人修建红旗渠水利配套工程就没停止过。三条主干渠,干渠上有支渠,支渠上有小渠,小渠上有毛渠,毛渠上建水库、池塘,基本上村村都修建了池塘。人们把这形象地叫做“长藤结瓜”。

我们村建池塘算是晚的。直到1980年,大队决定在我们村子边缘一片空地上建池塘。这可真是一件深得民心的大好事,村民们奔走相告:咱村要建池塘了!

动工那天,红旗猎猎,锣鼓喧天,全村人聚在现场。我奶奶她们那些小脚老太,拿着烧纸、高香、红布和供品,专门来祈求施工平安。震耳的鞭炮声中,工程正式开始。


那时,除了本自然村两个生产队的两台手扶拖拉机,没有其他机械。没问题,林县是红旗渠精神发祥地,这都不是事儿。两个生产队的劳力全部出动,兵分几路,挖土石方的,挑担抬筐的,喊号子打夯的,山上起石头、锻料石、运输的,烧窑出石灰的,男女老少齐上阵,老人和孩子则在一旁观阵加油。一位本家爷爷喊夯喊得极好,声音长调而高亢,而且句句押韵,他一喊就是半天,手里端着个黄钢碗,喊一阵喝一口水。为保证工时,村子里支起了大锅,工程进展一天一个样。村里人看着池塘的砌墙一层一层垒上来,就像看着自己襁褓里的孩子在成长,眼神亲切而幸福。

三个月过去,一个直径三十米、深二十米,可容水近两万立方米的池塘出现在村民面前。很快,从英雄渠支渠引水向池塘蓄水。蓄水那天,全村老少聚集在池塘周围,看着黄色的渠水从水道入口处像一条黄龙倾泻而下,水声轰鸣,当场有位爷爷提绳用茶缸盛了有些浑浊的水喝下去。村里热闹得像过年,人人喜气洋洋。人们半夜了还聚在池塘边说笑,迟迟不肯散去。


此时我二哥十二虚岁,母亲买了两只塑料小水桶。勤快的二哥每天一放学,就去池塘挑水,甩着小胳膊,挑着担子一颤一颤的,先把我家的水缸挑满,然后把同院住的奶奶和叔叔家的挑满,来来回回好几趟。时隔多年,我对已经十二虚岁的儿子说起此事,小家伙一脸茫然。

自从有了池塘,村子里就多了欢声笑语。爷爷奶奶们笑了,他们咧着没牙的嘴,脸上的褶皱笑成了朵朵小花,念叨着想水盼水多少年,终于有了自己的池塘,这辈子想都没想到!叔叔伯伯们笑了,种地浇菜不发愁了,他们就可以安心外出打工挣钱了;小媳妇大姐姐们笑了,她们可以成群结队在池塘前岸边宽宽余余地用水洗衣服了。

“我们村有池塘了”使得我们小孩子也神气起来。我带着几个小孩儿,把从邻村池塘捉来的小鱼放养到我们村池塘,心里想着,小鱼小鱼快快长吧,看看你的新家怎么样。


池塘,成为我们村的新地标。我们村没有工矿企业,池塘就是村里最大的固定资产。有了池塘,村民说话有了底气,做事有了自信。有了池塘,村民不用再成天守着土地,男人可以出去做建筑工人,挣钱盖新房,后来他们中间有多人成了包工头。有了池塘,周围十里八乡许多俊俏又贤惠的姑娘嫁到我们村做媳妇。有了池塘,村子里有了灵气,几年后我大哥考上河南大学,李明亮考上洛阳医专,俩人成为我们村第一批大学生,我家专门演了一场电影《巴山儿女》。之后,我们村又出了更多的大学生。

过了几年,需要清池塘淤泥了。池水抽得差不多了,塘底的肥鱼露了出来。大人和那些大孩子纷纷下池捉鱼。看着五堂哥在池塘行走自如,我也跳了下去,却陷在过膝深的污泥里,动弹不得,只得求助让大人抱上,心里还想着,这鱼还是我放生到池子里的呢!村民把黑乎乎的塘泥挖上来,四四方方地囤积起来,这可是种田的好肥料。

逢年过节,村里妇女约定俗成一般,都要去池塘边摆供上香求平安。池塘在村民的心目中,是神一样的存在。


那些年,池塘极大地方便了我们村吃水用水浇菜抢种,是农业农村赖以发展的基础。我想这应该算是池塘的黄金时代吧。

时间跨入九十年代,茶店市场建了深水机井,给周围村庄供上自来水。这时的英雄渠支渠基本废弃,池塘水源完全来自地表流水,但是种地浇菜还离不开池塘。我在县城上高中,放假回家,就去浇菜。我和父亲推来水车,我挑着水桶咚咚咚地下到池塘水面,灌满水,挑水到岸上,父亲接过来把水灌到铁皮水箱里。水车能盛四担多水,需要上下四五趟。然后我们一个推一个拉,把水运到菜地,对白菜萝卜滋润地浇灌一番。

五月收麦完毕抗旱抢种时,池塘周围同时停了十几辆农用三轮,池岸上垂下十几条水管电线和水泵,机器轰鸣,水花四溅,场面壮观。一辆车去了又来一辆,一趟又一趟,直到最后池水被抽干、封池。


这段时间,池塘继续为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算是池塘的白银时代吧。

千禧年以后,村里将自来水管直接通到田间地头,用上了“喷灌”。可种地忙忙碌碌一年,却没什么效益,村民把眼光投向来钱快的建筑、商业、服务等其他行业,再没人关注种地,池塘也就离开了村民的视线,往日喧闹的池塘沉寂下来。
 
有人说,每个产品都有一个保质期。此时的池塘,孤独而冷落,成了人们眼中的“鸡肋”。

终于有一天,村里两个小孩没大人看护,掉进池塘没了。一时间,填埋池塘成为村民们的讨论话题。  
 
2021年,全省部署乡村振兴,林州市大搞“清洁家园”活动。村委会行动的第一把斧头就挥向这池塘。隆隆的装载机开过来,大铲斗轻轻一拨,池岸的砌石“扑通,扑通”沉没水中,泛起一串串的白色泡沫。从村子旮旮旯旯清理出来的废弃石头,破砖烂瓦,五颜六色的生活垃圾,统统拉来,倾泻入池塘。


池塘,像一位母亲,以她的包容和大度,把这些废弃污物,全部予以接纳,为这个村子,为村子里的人,默默地做出最后的奉献。

池塘,像一位长者,见证了我奶奶她们老一辈人生命的凋零,见证了村子里无数的生死离别,见证了我们的父辈从中年步入老迈,见证了我们从追风少年成长为奋斗青年,而今已是人到中年;见证了我们村从两台小拖拉机的交通,发展到如今数十辆的小汽车,见证了家家户户土坯房演变为小洋楼,见证了全村接打电话须到大队部,发展到九十年代每家每户有座机电话,至如今人人有智能手机;见证了我们从吃不饱饭、一年吃不上一顿肉,到现在想吃就吃,而且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见证了祖祖辈辈向往的幸福,欣欣然来到我们面前。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今天,池塘已被填平。不管是本村的还是外村外乡的,除极少池塘被改造为景观池、种上莲花养上鱼以外,绝大部分已经不保,均被垃圾填埋。池塘填埋后,上边是修停车场还是健身小广场,我们不得而知。

若干年后,我会对子孙说,我们脚底下,埋藏着全村人曾经赖以生存的池塘!

再见,家乡的池塘!再见,池塘时代!

——  The  End——    

李文海   林州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有个村子
一个村子只开一个饭店
张氏家族见证湖贝村550年风雨
土耳其村名怪异村民们纷纷申请改名
原平市西岔村
全浙江最有情怀的村庄,不仅山水绝美,还是现实版《向往的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