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鉴赏与争鸣】王俭周丨我与陈才生教授及《自在文录》读后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我与陈才生教授及《自在文录》读后
 □ 王俭周 / 文 

一、和陈教授的几次交集
初闻陈教授大名是在2004年。那年因一本《北京法源寺》,我成为李敖的拥趸,故而搜集这位自诩为前500年、现500年、后500年白话文第一人的其他作品。然而林州小城书店藏书并不丰富,除购得《快意恩仇录》《独白下的传统》《胡适评传》《蒋介石评传》几本书外,并无其它收获,于是托在太原打工的一位同学,到省会都市的新华书店搜集。这位同学并非喜欢读书之人,不知李敖为何方神圣,更不知其作品名称,故而无从下手。我告诉他:“只要看到封面上有李敖这两个字即可。”没几天,他便从山西省外文书店图书影像超市里,为我购得了《李敖这个人》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即发现买错了——这哪是李敖的作品啊?当我上眼细看,立马被封面简介给吸引住了——TheMan,他是顽童、是战士、是善霸、是文化基督山、是社会罗宾汉、是侠骨柔情的大作家大坐牢家、是坦白的思想家、是挖黑的历史家,同时还是黑白分明的文章大家。

追过“星”的朋友或许都有如此心得——“星”的心路历程、“星”光闪耀的背后、“星”如何在黑暗里暗淡,或许比“星”光更吸引人。这本介绍李敖的书让我如获至宝,为我打开了探视神秘宝岛文坛的一扇窗户,让我粗略了解了上世纪60年代的台大校园生活以及李敖的私生活。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在该书底面不很起眼的地方,我找到了作者简介:陈才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自1998年以来长期开设“李敖研究”课程,重点研究李敖的文化思想与文学创作,是国内最有影响的李敖研究专家之一。
后来,凤凰卫视开设“李敖有话说”栏目,李敖开始走进大陆百姓中来。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关注他,每每想到李敖,不由得就联想到和他有过交往的大师胡适,想到李敖的初恋情人王尚勤以及他的明星太太胡因梦,继而会联想到《李敖这个人》的作者陈才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李敖、胡适、王尚勤、胡因梦、陈才生这些人的名字时不时地在我的脑海里涌现出来,如梦幻一般。
2019年9月4日,芝兰园总编吕志勇先生邀请我参加“老干部大学文学创作班开班仪式”。我思我非干部也还不算太老,故而想找个托词推脱,志勇说开班仪式上有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陈才生上第一课《文学之元》,难得有聆听大师讲学的机会。我一听这个名字心头一震:莫非是《李敖这个人》的作者陈才生?志勇说是,并且说陈老师还是林州老乡。哈哈!15年前从太原买回的那本书作者竟然是林州人,这不就等于说西街人在上海买了把精致的铝壶回来拆封一看是西街造吗?天下竟然有这样的巧事儿!
确切地说,对于文学来讲,我属于“叶公好龙”,写的一些文字纯属指哪儿算哪儿,“没底码”、“胡扑抡”。陈老师的《文学之元》课程,是我第一次听到的高水平文学专业理论讲座。他讲道:元是初心、元是道、是根本、是发端;文学通过语言给人以美,美从何来?美在人文,美在自由的倾诉,美是无利害的愉快,美体现崇高的精神……继而讲道:美必有象、美必含情、美当寓理、美应有变……两个多小时的讲座,现场一片“沙沙”的笔记声,听众个个支棱起耳朵,生怕漏掉一句话一个字。我偷偷打量陈老师的演讲神情:没有夸张的肢体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语调,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听者若品香茗,若饮美酒,若春风拂面,沁人心脾,若细雨绵绵,润物无声——其神似台湾辅仁大学教授傅佩荣。
课间休息期间,我请教授在《李敖这个人》书上签了字,并且互加了微信。
……
我很期待能够多听听陈教授的讲座。然而五十多岁的人重返课堂无异于秋行春令,我也没有那勇气,此等想法只好作罢。
一日与流水方舟路过安阳师院门口,忽生拜访陈教授之意。时近中午,便约教授一起吃饭。陈教授很爽快,不到一刻钟就抱着两包书出来。一本他的《地摊上的诗行》一本刘颜涛的《书家本色是真人》,两本装一纸袋,一人一份。我请教授点餐,教授说你们点我请客,我说我请,教授不再推辞。教授悲天悯人,见我等生活不易,故要了份儿便餐:一盘儿“芹豆花”、三瓶“崂山啤酒”和三大碗烩面。
听到烩面两字,忽然想起一件糗事:某年我请本家一位在外当局长的三哥吃饭,要了一大碗羊肉烩面。三哥看着碗里飘着的那片儿薄如蝉翼铜钱大小的羊肉,面露难色说:兄弟,恁大的碗,是给干活民工吃的。
彼时民工不合时宜地和高官坐到了一起,此时又不知合不合时宜地和教授坐到了一起。我瞅了瞅自己,又偷偷地打量一下陈教授:除了他那幅不时被烩面升腾出来的热气所模糊了视线的眼镜、透露出一些气若游丝的文人气质,其他地方和我们没有多大的区别——大约那位斜眯着眼儿涂着红嘴片儿的老板娘误以为:这三个老男人是附近建筑工地的民工,跑出工地“赶嘴来了”!
……
去年10月份,我准备将自己这几年写的一些文字结成集子,“为了使书更像书(王玉芳语)”,我和文友王玉芳跑到安阳师院,请陈教授“隔靴挠痒”两句。谁知,陈教授通篇细读了我那些文字,并且红标了很多错误,几乎是为我校对了一遍,真是令人感动。在序言中,教授毫不吝啬赞美之词。我明白那是教授对基层写作者的一种鼓励,但读起来仍然有飘飘然的感觉,很是受用。不过,飘飘然归飘飘然,舒服过后我须连念三遍“护身符”来警醒自己:不可当真!不可当真!不可当真!

二、读《自在文录》有感
陈教授的新作《自在文录》结集出版了,我有幸先睹为快。作品分两卷:散文卷《太行漫笔》、小说卷《林虑纪事》。洋洋洒洒60万言,很是耐读,很是享受。
太行、林虑,均是作者故乡的称谓。显然,作品一定是以故乡为根基来架构、以故乡为聚焦点进行铺展放射的。散文风格大约是“漫”——浪漫、散漫、恬淡、随性;小说风格大约是“纪”——虚幻中不失纪实、散淡而不失严谨。从作品的名称不难看出这些信息。具体来说,作品的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呈现以下特点:
1、白描手法:无须寓情于景而直抒胸臆,用真情实感来打动读者。比如《母亲散忆》一文,看似平淡叙述,其实聚雷霆万钧之力、举重若轻,一句“我的老汉啊!”情感如同江河决堤,一泻千里。
2、皴染法:《车过洹水》两条线平行,可谓一皴一染,一实一虚。由车过洹水这条现实线来辅助记忆里的妗子这条虚线。本来是以实线来辅助虚线的,但是车过洹水这条线写得太过精彩了,有些喧宾夺主了(我猜测本来是写“忆妗子”,结果写过洹水太过肆意汪洋了,干脆改了主题。),读者完全被那惊险刺激的场面吸引从而忽略了这次冒险之旅的目的。如果詹姆斯卡梅伦拿到这个剧本,一定会拍出一部好莱坞大片,惊险刺激。所谓动静结合:“终于,在一片喧嚣与嘈杂声中,看到了对岸石缝间开放的丛丛野菊,洁白如雪晶莹如玉……”实乃神来之笔!这还不算,情节再加重渲染:车子终于过了洹水,前边又有“铁挖机”挡道,莫非还须掉转车头?读者的心又被提溜起来!“'镇里通知,所有车辆都不准过去!'我说不是过去,是要过来。 他眼睛瞪得溜圆,死死盯着我:'你咋过的桥?'我嘿嘿笑着:'我也不知道,反正过来了。'"峰回路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几句轻松幽默的对话,使观众的心一下得以释放。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3、善于用典:《鋆堂记》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比如右军内擪、大令外拓、张芝墨池、怀素笔冢等。典故的运用往往可以使文字的叙述简洁而不至于赘述。“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此处的譬喻,可理解为典故。
4、反衬手法:欲悲先喜,以喜写悲。《母亲散忆》正是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段。一般来说,追忆母亲的心情一定是沉重的,但是作者上来并没有哭天抹泪,而是用轻松的笔调,描写母亲在世时的欢乐:“母亲笑了……母亲听说后十分高兴……母亲显得特别兴奋……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等等。”这样欢乐幸福的画面,都是为母亲去世所带来的悲痛作反衬、作铺垫,笑声越爽朗,思念越增强,悲痛就越沉重。
5、悬念和伏笔的设置:悬念的设置可以使局面扑朔迷离,跌宕起伏,是增强读者阅读兴趣的手段。而伏笔的埋设则是小说布局的重要谋篇技巧。在《崔方》一文中,悬念重重,灰线千里。“……崔方蹲在自家门口的石墩上叼着旱烟袋与几个晒太阳的老汉摆龙门,四五个造反派拥到他身后,突然用力推他,他竟像与石墩焊接在一起似的纹丝不动……”此处为崔方原是“小团练”打下伏笔。“崔方有两个儿子……双双生得又黑又矮看不到半丝崔方的雄武,倒像得了郝金娥的真传……”此处伏有孩子亲爹是壮士崔鹏举。“郝金娥得食管癌死了……为料理老伴的后事,他卖了一头猪和仅有的两囤麦子,定了两个响器班,在家门口摆开阵势相互对垒吹打了三天三夜,十里八村前来围观者把小巷挤得水泄不通,盛况空前。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从县城最有名的万寿棺材铺高价买回一具厚重的柏木棺,棺上涂着九个烫金的大寿字,还有精致的凤凰牡丹图案,光亮华贵,富丽堂皇,让所有观者都开了眼直喊老方对老婆那真叫大方。入殓时,四寸洋钉穿不透棺盖,只好请村里马铁匠临时打制了一套八寸大钉。对死者如此厚葬在石板头村的历史上可是绝无仅有,直到几十年后拥有两辆大奔的砖老板李万发他爹死时也没弄出如此大的动静。”此处设悬念:崔方疯了?为何不惜血本厚葬老伴儿?原来是“信中写道: 救命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意已决请勿挂念,虽以夫妻居,然事嫂如事母,养其老,育其子,如失言,鹏举兄死不瞑目也。”悬念揭开:崔方就是刘玉、就是刘欲松,是一个传奇人物,一位爱国将军,一位仁人志士,一位为了信守承诺隐姓埋名的侠客!读来令人感叹,感动,欷歔不已。
……
可以说,《自在文录》运用了各种文学手段,请读者朋友原谅我才疏学浅,不能提纲挈领地总结到位,但我内心感触良多。正如香菱学诗——诗的好处,口里说不出来。
我在想,不论作品运用了多少文学手段,对于陈教授来讲只不过是小菜一碟,他本来就是文学教授。我认为,《自在文录》最可贵的地方不在于陈教授知识有多么渊博技巧多么娴熟,而是其作品透露出来的“真”——真情、真实。
如果一个作者用敷衍的态度创作,其作品不是无病呻吟就是隔靴搔痒,读来令人味同嚼蜡——无论你的水平有多高,或者说写得多么玄妙,读者内心会撕掉伪装的。而饱含真情去创作,读者就会感同身受,就像《童年的梦影》里写的姥姥,我感觉那就是我的姥姥;《母亲散忆》里一句“我的老汉啊!”差点让我失声痛哭。
真实是多么的可贵啊!尤其是在现今社会。这让我联想到最近网上司马南挑起的一个文学论战:文学应该揭露社会黑暗还是应该成为唱赞歌的工具。这个争论的结局或许就体现在《自在文录》里——既没有揭露黑暗愤世嫉俗,也没有高唱赞歌粉饰太平,既不说教也不诱导,而是“把自己的一些主体意识平伏下来”,(唐主席《文心如花意万重》语)通过作品来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
前两年,我主编了我们家族的《王氏家谱》,想添加一些晚清时期王氏家人的生活状况,苦于没有材料。通过这件事我深深感觉到文字工作的重要意义,那就是传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作品的真实就显得无比可贵。假想一下:后来人读当今作品,人人都被心灵鸡汤滋润着、充满鸡血肿胀着,个个都无比幸福地活着,世间没有了痛苦——那是多么的荒谬啊!
……
《自在文录》的高妙远不止这些。我只是囫囵吞枣地粗读了两遍,还需要慢慢地“反刍”,认真学习、体会,从中摄取营养来提高自己。
我知道,陈教授著作颇丰。他还有好多作品没有“入册”,比如我微信收藏的《林虑山中的快板王》《你不知道的“程电影”》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的又一部力作会震撼问世。
——  The  End——


王俭周    芝兰园签约作者
笔名建树,一九六八年生,河顺镇栗家沟村人。喜欢阅读,爱好文学。作品多为反映基层生活,文字源于盘扣脚手架上的思考。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林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林州市赞鑫盘扣脚手架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出版散文集《北坡风光》。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与文学 | 陈才生
【原创/系列作品】洹上文友记(之八)郭怀玉:怀金累玉多才多艺_柳纳清风
特约文章专栏ll陈才生《老伙计》
[有奖征文] 幸福吹着风(外一首)/陈才锋
陈才生 | 太行大峡谷苍溪美术馆记
李敖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