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人间】路聚昌 | 老马灯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老马灯

路聚昌/文

在老宅堂屋二楼的墙壁上,挂有一盏布满灰尘的老马灯,这是当年生产队时代老父亲用卖了一担红柿的钱买回来的。那个年代队里种有二三十亩红薯,每人平均分红薯五六百斤,红薯大部分种在坡地,刨红薯时间长,每天贪黑是常事,灯光照明是关键。

家乡是山区,村子岭南有一道沟,名曰“王老沟”,距村四五里,种地跋山越岭,道路崎岖。沟内百余亩农田有三个生产队耕种着。我队每年在王老沟种红薯十余亩,每到“霜降”季节,社员们全力以赴,中午送饭,开始刨掘。每天傍晚,有专门负责过秤人员将红薯按二十斤筐秤好,堆在地上,秤毕有会计依照“人六劳四”按当天刨有斤数,计算每人应分堆数,之后抓号。随即会计逐户授念,队长负责清点。天色已暗,各家各户掂着灯笼,挑着箩筐,开始搬运。大人们用箩筐挑,小孩们用袋子背,老人们用篮子㧟,劳力软弱的将薯切成片儿晒在坡地旁,以待晒干后搬回。在整个的沟凹地,三个生产队的人员,人声噪杂,叫声不断,到处都是闪烁的灯光。从沟内到山顶的小道上,人来人往,灯光时隐时现,若明若暗,犹如山村夜色景象。一路上,下坡的给上坡的让路,身壮的给体弱的让路,年轻人给老年人让路,不时地听到气喘吁吁的呼哧声,鞋底蹭着小石头的滚动声,小孩们累得尖声怪气的喊叫声……记得有一年父亲挑着百余斤重的红薯,当快上到山顶时,不料两脚一蹉,担子一颤,嘎吱一声,钩担闪折,两篓红薯摔在地上,无耐父亲又掂着马灯回到家里,拿来钩担,将红薯挑回,当红薯下完窖后,已是深夜。

穷则思变。一九七九年冬天,为了彻底摆脱祖祖辈辈爬山越岭种田的苦难生活,三个生产队全体社员研究决定,经过精准测量,下定决心,齐心协力,发扬愚公移山和修红旗渠的精神,要从山下凿洞,并一致推选共产党员二队队长路万全为凿洞负责人。言必信,行必果,说干就干,老党员路万全带领群众,身先士卒,身体力行,起早贪黑,艰苦鏖战,历经三年,终于将一条长三百余米,宽四米五,高四米的山洞凿通,并命为“朝阳隧道”。从此,“一洞纵贯南北,天堑变通途。”紧接着又修通了通往各队的坳凹地畔。在这里,我们必须要说的是,在凿洞深处,由于洞深黑暗,专门又买了多盏马灯,挂在山洞两侧,为施工提供照明……
洞凿通,百业兴。每年收获季节,汽车、三轮车、拖拉机,往返不断,即使搭黑,也灯光明亮,闪光耀眼,农人们载着丰收的希望,载着耕耘的硕果,载着幸福的喜悦,人人欢欣鼓舞,兴高采烈。从此,彻底结束了起早贪黑,爬山越岭及用灯光照明的苦重生活……
转瞬即逝,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然而当年为家人付出而不可抹灭功绩的老马灯,依旧像过电影一样,不时地在脑核萦绕回旋。
——  The  End  ——

路聚昌   喜欢读书,爱好写作,有文字刊发网络平台。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马灯情怀
【东姚民间文艺348期】青春岁月/郝顺才
led手提马灯·钓鱼·户外·照明
回味故乡的变迁
农村照明的变迁
关于灯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