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旗渠考证】吕志勇丨修林州天平渠的李汉卿是长治市官员?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修林州天平渠的李汉卿是长治官员?
□ 吕志勇 / 文
在编纂《红旗渠大辞典》的过程中,叙述林县人民抗旱斗争历史时,看到这样一段话:“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天平渠,又称“桃园渠”,曾称“桃源渠”等。
这段话,是为了表现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之前,已经先后进行了抗旱斗争。可看到这段话后,我产生了怀疑,疑点集中在“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九个字上。
疑点一:林县属长治市管辖吗?
凡有点历史底子的人都知道,“潞安”多指“潞安府”,也即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
那么,林县修天平渠,为什么会让那时的长治市官员来修呢?
我们都知道,长治市属于山西省,林县(今林州市)属于河南省,难道林县曾经属于长治市管辖?
这确实未曾听说过。
疑点二:巡抚会在潞安府上班?
在“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这九个字中,“巡抚”也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我们知道,明清时,巡抚属于省一级的官员。“潞安府”(今长治市)相当于地级市,这里最大的官员就是知府,为何会出现巡抚呢?显然有问题。
于是,我找到《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专门查阅“巡抚”一词。资料显示:

【巡抚】 官名。明代设置。明初派京官巡抚地方,事毕即罢。宣德时以关中、江南等处地大而重要,始专设巡抚,因与总督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清代沿置。正式以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的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刑狱、吏治、盐漕等事,为从二品官,加侍郎衔者为正二品官,地位仅次于总督。俗称抚台。巡抚一般均加有兵部侍郎及右副都御史之兼衔。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巡抚是明朝才设立的,而且最开始是派京城的官员临时巡抚地方,后来才正式设立,清朝沿用。
明朝在元代灭亡后才成立,所以,元代是不可能有“巡抚”一职的。
这显然说明“潞安巡抚”是错误的。
那么,潞安府,究竟是何时设立的?主要官员该是什么称呼?查阅资料得知:
元代地方设有“府”和“散府”机构,主要官员是“知府”或者“府尹”,照此说来,“潞安巡抚李汉卿”就该是“潞安知府李汉卿”才合适。
可是,我心里还是带着疑惑,天平山是林县的,为何要让潞安府的知府来带领大家修建呢?
接下来查阅“长治市”词条,有如下记录:
崇宁三年,升为隆德府。金复为潞州。元初亦曰隆德府,寻复为潞州,属平阳路。明初洪武二年,以州治上党县省入。九年,直隶山西布政司。嘉靖八年,升为潞安府,领县八。
这是长治市官方公开资料,从这里看出,金朝时,长治称“隆德府”,后来恢复之前的“潞州”;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升为“潞安府”。
这就是“潞安府”的来历。从而说明,元代时,长治根本不叫“潞安”。那么,修建天平渠写“元代潞安“四个字就是错误的。元朝在前,明朝在后,不能元朝替日后的明朝提前设立个“潞安府”。
潞安府错了,原来这就九个字“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如果怀疑“元代”错误,将很难进行下去,因为包括《林县志》等诸多资料都显示,天平渠是元代修建的,而且之后明朝又先后修建了黄华渠、洪峪渠等。如果这个“元代”是错误的,后面很多资料更衔接不上,所以,暂时先设定“元代”是正确的。
既然已经查清楚“潞安府”是错误的、“巡抚”是错误的,这个工程是林县的,不妨把目光转向林县看看。
这时,看到发布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上的一篇文章“进一步深化对红旗渠工程的学术性研究”,作者郭双林。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林县人民围绕水资源与大自然斗争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元明时期。元至元五年(1268年),知州李汉卿曾组织群众开凿长达10多公里的桃源渠,导天平山水,自县城西南引入城壕……”
从这里看出,李汉卿这个官员,职务是“知州”。
好,当即查一查,这个“知州”元代是否有。
经过查阅《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得知:
元代是有“州”这个建制的,主要官员是“知州”,从四品或者从五品(也就是说,这个官员是四品官副职或者五品官副职)。
那么,“元代、知州李汉卿”修建了天平渠,工程在林县,林县这个时间是“州”吗?
查阅1989年版《林县志》第9页: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复升为州……属中书省彰德路(“路”是元朝略低于省一级的建制,略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既然林州这时正好是“州”,那这个“知州李汉卿”就应该是林州的知州(相当于林州市市长)。这时的林州,是低于地区市的县级市。
如果此时有人提出,万一这个知州是长治下属的一个“州”呢?我们知道,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长治才升为“潞安府”,而《林县志》记载,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林县已经属于河南布政司彰德府管辖,之后也从未属长治管辖。那么,“潞安知州李汉卿”就绝对是不可能成立的。
但就在这时,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郭双林的文章“进一步深化对红旗渠工程的学术性研究”中:“元至元五年(1268年),知州李汉卿曾组织群众开凿长达10多公里的桃源渠……”可《林县志》中:“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复升为州……”

前后差了一年!
1269年林州才成为“州”,不可能1268年“李汉卿”就当上高于“县”的“州”领导!
到这一步,似乎陷入了绝境。
继续查阅资料,在《环球慈善》2013 年第2期上,辛国强的文章“黄土高坡的凿池而饮”中,有这样一段话:“。元(后)至元五年(1339 年),知州李汉卿凿渠导天平山水自西南引入县城城壕。160 多年后,到明弘治十七年 (1504 年),提学副使王敕再度凿渠导黄华山水自北引入城壕,与当年李汉卿凿引的天平山水汇流入池,渠称'永利渠’……”

仔细一看,之前出现的“元至元五年(1268年)”和这里的“元(后)至元五年(1339 年)”,同样是元代,有两个皇帝的“年号”是“至元”。第一次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使用时间从1264年到1294年;第二次在元惠宗(顺帝)时期,使用时间从1335年到1340年,一般将后一次的至元年号称为“后至元”。
这样一来,真相大白。
“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这九个字,应该是“元代知州李汉卿”,如果更进一步准确,应该是“元代林州知州李汉卿”。
在编纂《红旗渠大辞典》的过程中,我们就是这样,发现一个疑点,就努力考证,层层剖析,尽力做到准确,对于不清楚的事情,现有的资料可以借用,但不愿意人云亦云。
考证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当辨析清楚的那一刻,一切都是值得的。
很多事就是这样,“随大流”并非正确,肯探究才有收获。你对待事情的态度,决定了你的方向。方向错了,人生也会出错。
或许,有人觉得,为了一件小事、几个字,何必较真儿。可是啊,平凡人哪有大事,正是我们肯全力以赴做好这一件件小事,前途才变得有了意义,让生如蝼蚁的我们,始终相信,这人世间,值得留恋,充满希望!唯因如此,才会让已知天命的我,不肯轻易认输,这大约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回声!
其实,如果愿意省心省力,直接借用“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九个字,最省劲儿,而且也有出处,旁人若是质疑,我也可以“一推六二五”,错不在我!给自己找个台阶下。那样,你哈哈我也哈哈。生活中,哈哈声多了,就会留下许多遗憾。
红旗渠修建成已经好多年,大家对研究红旗渠热情极高,但我们《红旗渠大辞典》编辑部也发现,很多资料互相抄袭、借用的多了,已经无从知道哪个是可信的。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重视起来,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看到资料多怀疑怀疑,或许,很多疑惑会越辨越明晰。
——  The  End  ——

吕志勇   笔名大爱无痕。畅销书作家。先秦史学者。在《北京文学》《啄木鸟》等发表文字400余万。作品被《读者》《特别关注》《青年文摘》等转载。已出版长篇《凤舞未央吕雉传》(四部)等14部。主编史志类书籍20余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山西长治苯胺泄露 河南红旗渠等水体已受污染
潞安府衙
大观园:【豫园】【河南】【红旗渠】
愚公精神:60年代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劳动纪实老照片
春游《红旗渠》
南太行晋豫咽喉——天平古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