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文推荐】乔成元丨推煤记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推煤记
□  乔成元  / 文

每当听到我们林州人唱起雄壮有力《推车歌》时,其中一句“山里的人哪啊生性犟,后面来的要往前面放, 要往前边放”,我的内心总会被深深地触动,可能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太了解,这句歌词背后所隐含的那段难忘的历史,饱含的几多心酸与无奈,但对60岁以上的林州人,可能在记忆深处还残存有几分对林县小推车的深厚情怀。下面我讲的故事,就是我对这句歌词的一次难忘的记忆。

我是林州市临淇镇南园村人,1963年2月从家乡应征入伍,入伍后不久,就先后失去了我的父亲、祖母和外祖母三位亲人,鉴于这个特殊情况,1967年7月,部队领导特批我回家探亲。

我记得在我入伍之前,乡亲们做饭大都是以烧柴为主,能烧上煤的人家不多。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烧煤的人越来越多。然而,因我们林县南半县没有煤矿,烧煤都要到百余里以外的横水镇邵家窑煤矿去买。当时又没有什么比较先进的运输工具,与肩挑人抬相比,小推车就是当时比较普遍的先进运输工具。当时临淇镇西头棉站内,也算是有个煤场,但只是徒有虚名,十有八九是没有煤的,想从煤场买到煤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要想有煤烧,各家各户就得有人亲自推着小推车,到百里以外的横水镇邵家窑煤矿去推。因路途遥远,谁也不敢单独行动。假如路上遇到个沟沟坎坎推不过去,连个相互拉车的人都没有。因此,在准备去推煤之前,往往要协商议论好久,等三五人以上,才好结伴同行。


我从部队探家归来之时,我们村正好有四五个人准备结伴去推煤。当时我母亲也正因无煤烧而发愁呢。所以,就在我刚从部队归来的第二天,我母亲就和我商议:“咱们村最近有几个人准备去推煤,我也正在为没啥烧发愁呢,你的弟弟们都还小,不会去推,你正好回来了,你能否与他们一道,也去给我推一车煤来?”我母亲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如果不到万不得已,母亲是不会在我刚探家归来,就对我提出这样的要求的。看到母亲那焦虑、发愁的样子,我二话没说,不假思索地满口答应了。我说:“请娘放心,我保证与他们一道,给你推一车煤回来!”

接下来,母亲就开始高兴地忙里忙外起来。一会儿去找这个帮我修好小车轮轴,一会儿又去找那个帮我安装好小车上的刹车。找了这个又找那个,将与我同去的其他五个人都找了个遍,千叮咛万嘱咐:“俺孩子从来没有去推过煤,请你们在路上一定要多担待、多照顾等等。

在我们即将出发之前,母亲还要忙忙碌碌地为我准备好路上起火做饭用的粮食和干粮。说到干粮,就不得不多交代一下,当时母亲为我准备的是一份特殊的干粮——小米捞饭。这个“小米捞饭”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小米干饭”可不太相同,虽然都是用小米做的,但做的方法不同。我说的“小米捞饭”是将小米放到水里煮,当小米即将煮熟时,赶快用漏勺将小米捞出来,放入另一个小锅内。然后再用捣蒜锤将米捣一捣,捣好后再用干净的刷子将其抚平,盖上锅盖,然后再在锅下边烧上几把火,将大部分水分蒸发掉,这时就可以将其从小锅内倒在面板上,再用菜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干净的布袋装起来,这干粮也就算做好了。

之所以要准备这样的干粮,一则是因为当时家里的面粉不多;二则是因为母亲曾听去推煤的人回来后说过,一般在路上无水喝,饿了当你在路上啃几口干馍或烙饼时,还不如吃上几口“小米捞饭”管用,既能顶饥,又能解渴,所以,母亲就特意为我准备了“小米捞饭”当干粮。


我们一路同行共六个人。一切准备就序,整装待发之时,我们又共同商定:因去时都是推的空车,为了节省时间,不用走大路,可以走小路抄近路。又为了减少太阳晒,少受热流汗,我们决定太阳落山后出发,走夜路。于是,午饭后各自在家里休息,太阳一落山,一起从临淇南园出发,途经东姚、采桑、横水,一路抹黑前行,直到次日上午约十点多钟,才终于到达横水邵家窑煤矿。

由于当时买煤的人太多,需要排队挨号,耽误的时间太长。好不容易买到煤、装好车之后,就已经快要到下午三点钟了。我们又简单地吃了点干粮,很快就各自推车上路了。因每个人体力大小不同,推小车的经验及技术水平不同,各自量力而行。因我是初次上路,不敢多推,只推了三百斤,其余五人多数都是四百斤,还有一个推了五百斤。

回来时因我们都是推的重车,就不能再走小路了,只能走途经县城、合涧、原康、茶店到临淇的大路了。所谓的大路也只不过是坑凹不平的石子公路,根本无法与现在的柏油马路相提并论。每人都推着一辆四、五百斤重的小推车,行走在坑凹不平、起伏不断的石子路上,也是十分艰难的。更何况从煤矿出发到县城一路迎上,行走起来撅着屁股,双膀用力,汗流浃背往前行。一路紧走慢赶,也顾不上多停歇,实在累的不行了,就稍微停下来喘口气,接着再往前行,生怕在天黑之前赶不到县城,路上可就无店可住了。

紧赶慢赶总算在天黑之前赶到了县城南关,在离南大池不远的一个“车马大店”住下了。进店后首先要找个合适的地方先把小车放好,每个小推车上都要放一个支棍,放车时先将车头向下倾斜,两个车前嘴着地,然后在车后边用支棍将车身支撑好,不能让车轮着地。每次休息都是如此,保证人休息也让车轮休息,不能让车轮继续负重。放好车后,有的人就开始让店主准备炊具,准备做晚饭,有的人就开始去整理收拾住地的满间炕,看一看所需的东西是否齐全。住店后做饭一般都是小米稠饭,店主备有开水。晚饭后,因过度劳累,早早地就都倒头便睡了。按说平时都很少来县城转悠,应该趁机上到县城去转一转,实在是太累了。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就又起来做早饭了。早饭过后,与店主结完帐,就又急急忙忙地推起小车赶路去了。面对遥远的归途,可是个极不寻常的马拉松,从早上开始推着小车马不停蹄地运转,恐怕到晚上也不一定能够到达终点。我们六位老乡在归途中,发奋努力、各显其能,在你追我赶的比赛中相互追逐。乘着上午太阳不太热,休息了一晚的大好时机,人人都奋力拼博。整整一个上午,谁也不肯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从县城南关出发,途经小屯、合涧,直奔原康。此时,天已中午,肚子也饿了,人也累得直不起腰来了,这时才不得不在原康镇一家饭店门前的道路旁边,领头的放下了第一辆自己心爱的小推车。

既然是一场马拉松式的竞赛,就一定要有一个最终的结果。强者胜,弱者败,这是自然规律。本来在原康路旁放下第一辆车子的就应该是第一名;紧随其后放下第二辆车子的,就应该是第二名。可是这个第二名偏偏不把自己的车子放在第一辆车的后边,非要把他的车子放在第一辆车子的前面不可,后面的以此类推,几乎整个路途中的短暂休息都是这样交替进行的。我自己还算侥幸,首先因为我推的煤比别人少,走起路来自然要比别人轻松些,其次,虽然我是第一次出来推煤,缺乏锻炼,但毕竟正是年轻力壮之时,也不比别人差多少,在一路同行的六个人中不前不后我是第三名。当然,我也学着第二名的样子,也将我的车子放到了第二辆车的前边。依此类推,后边来的第四、五、六名的车子,又分别放到了第三、四、五辆车子的前边。单从摆放的车子来看,最后来的第六名倒成了第一名,而最先领头的第一名成了最后一名。正如我们林州《推车歌》中唱的那样“山里的人哪啊生性犟,后面来的要往前面放, 要往前边放!”这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我们一路同行的六个人都聚齐之后,就一同到饭店内,各自找了个座位坐下来吃干粮,饭店的老板一看都是推煤的受苦人进来了,对我们也十分热情,赶紧给我们送来了面汤和开水。我们吃饱喝足之后,因中午天气太热,无法行走,就原地在饭店休息,大约下午二点左右,才又开始出征了。

刚开始,倒是后来者居上,原来的最后一名跑到了最前边成了第一名,而原来最先领头的第一名,倒成了第六。但一定是强者必强,弱者必弱,用不了多长时间,后者就又会超越了前者,前者也就又重新到了后边。尤其是原康至栗园岭这段漫长的道路,全都是上坡路,不用尽九牛二虎之力,不把你累得死去活来,是不会让你轻易地把车子推上这个山坡的。当我们六个人中,那个最强壮的汉子终于把车子推上来时,他已经汗流浃背,面红耳赤,口里喘着粗气,上气不接下气。

当他身不由己地再一次把车子停放在路边时。陆陆续续我们后边的五个人也一个接一个地跟上来了。我们依然像歌词里唱的那样,第二辆又放在第一辆的前边,第三辆又放在第二辆的前边……依然是“后边来的要往那前边放!”这就是我们山里人的习性,这就是我们林州人的脾气!


休息过后就又要出发了,这次也仍然和午后的情况一样,原来的第六名成了第一名,而原来的第一名倒成了最后一名。不过,持续不了多长时间,这种情况就又会发生逆转。很正常这也是客观规律。不过,从出发地到茶店,这段路要好走多了,不是平路就是慢下坡路,推着车子走起来比原康至栗园岭那段路要轻松多了。但是,为了赶路,我们丝毫也不敢怠慢,还是要抓紧时间往前赶,就这样紧赶慢赶,等我们直到茶店饭店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了。我们不得不在茶店饭店住下了。进入饭店之后,又是停车、做饭、睡觉,就这样度过了在这次推煤路上最劳累、最辛苦的一天。

次日凌晨,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早上起来同样是做饭、结账、准备出发。不过,到了茶店距离临淇就只有二十里路了,有一种似乎是已经到家了的感觉。总觉得大难已过,剩下的只是小菜一碟了。早饭过后,我们六个人推起小车一路同行,鼓足干劲,一鼓作气,勇往直前,临近中午就顺利地各自回到了自己家。我也圆满地完成了母亲交给我的推煤任务。

总之,我们六位同乡,这次去邵家窑推煤,在路途中共住了两宿,连来带去在路上共走了两天半加一整夜。一路基本顺利,未发生任何大小事故。乡亲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风险共担,顺利地完成了这次推煤任务。

当今社会的年轻人,像这种艰难而又十分难忘的锻炼机会不会再遇到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城乡已不再烧煤,推煤活动早已成为历史,现在只要用手轻轻地拧一下开关,天然气火苗就会呼呼地燃烧起来,而且可大可小,方便自如。生长在这样的时代,难道你们不感到幸福吗?我现在已经是快要八十岁的老人了,我还想再多活几年,享受一下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多看看国家快速发展给我们林州带来的巨大变化。


 ——  The  End——

乔成元   文学爱好者。

 ©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新人新作:推 煤!【李拴增】
【茶店民间文艺·第105期】郝迈|《你家在哪里—林州篇》
??魅力壶关┃这道壶关风味小吃,吃过的人都想吃第二次!
舌尖上的河南,盘点安阳十大特产及美食,看看你都吃过哪些
煤球和蜂窝煤
山水田园美乡村,看我大林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