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征文】申向利丨火炬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火炬

□ 申向利/ 文 

4岁丧父,10多岁学木匠,20多岁秘密入党,获得过淮海战役勋章,打水井,挖旱井,建提灌站,修引水隧洞……他经历了村庄的苦难与灾旱,见证了共和国的诞生与成长,给村庄带来滋润和希望。
 
他就是河顺魏家庄(今魏庄)党支部书记魏三然,他披星戴月,呕心沥血,一路走来,情怀不变。

一、千辛万苦只为水

一百多年前一个夜里,河顺魏家庄一户农家传出凄厉的哭声,这家的男主人没了。留下四男一女,最小的是个儿子,才4岁,这个孩子就是魏三然。

魏三然1916年出生,10多岁就跟着哥哥到亲戚那里学木匠,20多岁带着全家去逃荒,后接触进步思想。古人云,三十而立,1944年,未满30岁的魏三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任村长后,积极投入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获得“淮海战役纪念章”。解放后,长期奋战在水利建设第一线,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

 淮海战役纪念章

林县(今林州市)河顺,单听名字,就知道是有河的,但魏家庄地势高,本村没有水,祖祖辈辈都饱受缺水之苦,只好和邻村一起打了一口水井,位置在邻村,到吃水紧张的时候,经常因为吃水闹矛盾。
 
上世纪50年代,林县县委号召群众打旱井,把“天上水”存起来,魏家庄积极响应。魏家庄山陡,汛期洪水很大,河谷里磙子大的石头都能被冲走,雨季过后只有一条干河沟。根据本村特点,魏三然就带村民们把旱井挖在河沟,直径3到5米,深度5到10米,口小肚大 。《河顺志》载:魏三然带领群众挖旱井200眼。
 
挖成后,可点种红薯,当年红薯收成大大提高,两头尖的红皮儿线穗子红薯,又甜又面,还不柴。但这只是挑水点种,要是能有水浇地,那才叫好呢,魏三然想。

魏三然三子魏楼堂回忆说,魏三然在东冶乡任书记的时候,还在机械厂附近打了一眼活水井,那时候魏楼堂四五岁,还去那儿玩过,如今算来,时光过了一个甲子还多。
 

从左到右分别是魏三然次婿、长子、次子、三子

1960年开始,魏三然带领魏家庄人民积极参加了红旗渠的建设。1965年,三条干渠竣工通水,二干渠就从魏家庄不远处滔滔流过,魏家庄该从此大河小河满地流了吧?
 
非也!
 
红旗渠二干渠海拔465米,魏家庄最低处海拔470米。魏家庄,有红旗渠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修渠引水整五年,河水来了我遗憾。为了解决村民的遗憾,魏三然带领村领导班子积极与邻村河湾村商量,在河湾渡槽东1000米处建了一座扬程30米的提灌站。提灌站建成了,出水的那一天,伴着“突突突”的马达声,红旗渠水泛着白花花的水花,憋着一股子劲儿冲进了魏庄的十六亩地,一进地里,就像小蛇一样“吱吱吱”钻进了干旱的土地。这一年,麦子饱盈盈,白菜瓷丁丁,垄沟边,开出了迎风摇曳的小黄花。傍晚,总有母亲唤儿声:吃饭了啊——又喧又白的白面馍——”
 
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后,矿山征地,提灌站被迫废弃,麦香不再。
 
河水镇党委为解决山区人民长期用水问题,计划几个村子合作,修建一条引水隧洞。

二、苦战风门岭

1969年1月,寒冷的北风呼呼呼地刮了一夜,清晨,寒风卷着雪粒打了下来。屋门儿“咣当”一声打开了,风卷着雪粒一下子灌进了屋里,女主人不仅打了个寒颤,心说,这天儿可真冷!又看了一下身边的男人,男人只是把腰间束棉袄的腰带紧了紧,径直走向院子推起了小推车,小推车里有昨天晚上就备好的锨、镢、锤、钻等。
 
屋里的孩子撵了出来,一个冷风呛得他倒吸一口凉气,赶紧低下头,缩着有黑黑污垢的脖梗,吸流着鼻涕往回跑,一滴清水鼻涕,吊在鼻尖上,摇摇欲坠。
 
昨晚,村里开了动员会。
 
书记魏三然说:“乡亲们,咱修了红旗渠,今天,清凌凌的渠水过来了,可咱的土地,还是干得冒烟,看着红旗渠水白白流走,咱就不心疼吗?”村民回答:“心疼!”

“咱县能'劈开太行山,引漳入林县’,那,咱能不能'打通风门岭,引水进家园’?”

群众纷纷表示:“能!”
 
修建这条引水隧洞,需要打通风门岭,从海拔480米的三干渠引水。于是一场长达五年零五个月的挖山修洞轰轰烈烈开始了……
 
12个村子合作,魏三然是指挥员。隧洞设计长2500米,宽1.5米,高1.8米。他们在风门岭摆开了一字长蛇阵,工作面少,则窝工,他们决定从中间挖竖井,以增加工作面,然后向两边开挖。
 
魏三然侄子魏银堂

从打竖井开始,就遇到了最硬的石头。提起这茬,魏三然的侄子、70多岁的魏银堂就嘴角吸气、不无感叹地说:“那石头是真硬!你吃足力气,打一锤下去,就只有一个小白点儿,咱是亲眼见,可不是说瞎话。”“不是有炸药崩吗?”“炸药崩?当然有。但是那时候因为没有钱,炸药都是用谷糠、锯末配上硝铵自己做的,劲儿太小,石头太硬,一炮下去能炸个洗脸盆大的坑。”
 
魏银堂从口袋摸出一支烟,点燃,深深地吸了一口,才又继续说:“那是真淘神啊,但是没有办法,当时就那个条件。只能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啃。”这个“啃”字,语气很重,仿佛把锤抡圆了狠狠地打在石头上。

但就这样,还“啃”下了15个竖井。最深的77米,相当于25层楼的高度,最浅的也30多米,村民们说:我们要把这地球打穿。
 
放炮有利有弊,放炮后的硝烟弥漫在井里,影响施工。刘朋英的弟弟、17岁的刘秋才,一个生龙活虎、积极肯干的小伙子,主动下去排烟,井上的人们只见他头一歪,就赶紧把他拉上来,可是,已经不行了——他就这样被硝烟活活呛死了。
 
排烟受阻,群众畏惧,工程搁置。
 
魏三然也挠头了。他看着人们来来去去,走路带风,忽然灵光乍现!对,就这样干。他让人找来抬石渣的柳条框,又折来树枝,然后把树枝插在柳条框上,固定好,像个大篱笆,再吊到井里,搅起辘轳上下拉动,终于解决了硝烟弥漫不散的问题。烟排完后,人可以顺利施工。
 
人们黑白轮班倒,渐渐地打入了风门岭腹部。山肚子里,情况复杂,有的地方地质破碎,地下水就渗了进来,积在洞底,虽然修了排水的小沟,但不能解决越来越多的积水,人抬石渣走,脚下“扑溅扑溅”响,耽误工作,影响进度,损害健康。排水,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魏银堂说:“俺叔叔们就成天想办法呀,后来发现用牛皮缝成水包,又叫'牛皮栲栳’的,这个装水比较好,后来就一直用牛皮栲栳装水,辘轳搅上去,一包一包倒掉,就这样,才保证了顺利施工。”
 
一天早上,魏三然胃疼得比以往都厉害,他像以前一样,使劲儿用手抵住,可是无济于事,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冒出来,他生病了。

 

三、一定要把水引过来

生病,他不是第一次。十多年前他就大病一场,浑身浮肿,昏迷不醒。躺在医院的急救病房,医院下了好几次病危通知书,并嘱咐家属:料理后事吧……家里找人打好了墓。最终,他福大命大,斗败死神醒了过来。这不,一晃就是10多年过去了,他对疾病有心得:疾病似弹簧,你弱它就强。所以对疾病,他不怕它。他觉得已经和疾病划了个三八线:我消灭不掉你,你也消灭不掉我,和谐共存,互不侵犯。
 
但是现在,疾病单方面撕毁合同,又来犯边。他的脸因痛苦而抽搐着,老伴端着一碗饭进屋来,一看他这副模样,“哎呀”叫了一声,手里的碗“啪唧”掉地上摔得粉碎。原来,他长期劳累,体力透支,饮食又不规律,胃早就开始疼了,他总是一个字:忍。总想着忍一忍就过去了、吃点热饭就好了。可这次疼得不同以往,众人不顾他的反对,硬把他弄到医院看医生,医生以胃炎、胃溃疡给他拿了药。
 
从此以后,每天叫醒他的不仅是太阳,不仅是理想,还有胃溃疡。
 
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的作用越来越小,胃疼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吃不下、喝不下,只能用筷子蘸水抹抹嘴唇缓解一下干燥,日渐消瘦,皮包骨头,发如秋草白,脸如核桃皱。
 
肉体虚弱,但精神硬朗,他每天坚持去隧洞看看进展情况,或让女儿搀着,或让儿子背着。到渠上看看,他才是踏实的。民工看到他,也是踏实的,但终于不忍心他这样受罪,于是有一天,就有两个民工把他抬回家,让他卧床休息。可是,这两个民工下工的时候,看到魏三然又坐在竖井口,朝着他俩笑。他心里,心心念念的都是隧洞啊。
 
老伴儿说他,你不要命了?他说:“要是啥也不干,那还要命干啥?”
 
油已尽,灯将枯。弥留之际,他把子女们叫到跟前,眼皮略动,声音微弱:“我没有完成的任务,你们一定要完成!一定要把水引进来……一定要把水引进来……”就在这样不住地重复中,饱受胃癌折磨的魏三然,与世长辞,享年54岁。
 
这就是一位老革命者、一位老共产党员、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临终遗言,作为一家之主,他没有分配家庭财产,作为一位父亲,他没有为子女做人生规划,作为一个丈夫,甚至没有为相濡以沫的老伴考虑一些什么,他只是把集体的事业交给子女,只是把沉甸甸的担子放在他们肩头,只是把一种精神植入他们骨子里。他心里没有小家,只有大家。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心中只有未竞事业。
 
长子魏勤堂,遵循父亲遗愿,一直干到1975年风水岭隧洞修建完工,把水引来。在以后的工作中秉承乃父之风,工作出色;
 
次子魏用堂,修完隧洞后,曾担任魏庄村党支部书记,处处以父亲为榜样当个好干部,曾获安阳市表彰;
 

魏三然二儿媳魏金莲

二儿媳魏金莲,小名三儿,她说:“成天光说干活,哪有时间生孩子?”结婚五年后方生了儿子魏青波;
 
长女魏秀花,是铁姑娘队队长、民兵营女营长,怀孕后,依旧在洞内劳动,劈山出渣,闺蜜劝她休息吧,她却说,我要歇着,于心不安。后因罐车发生事故,不幸牺牲,时年22岁;
 
三子魏楼堂,在郑州学习水利专业。学成之后,到内蒙古等边远地区为国家找水,暑往寒来,餐风露宿,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我问:“苦吗?”他说:“不苦是假的。可我永远记得父亲的话,'一定要把水引过来’,想起父亲的话,再苦,再难,我也得走下去。”50年过去了,这句话仍如一串惊雷,时时刻刻在他耳边轰响。
 
当年水贵如油的林县,如今处处湖光潋滟,魏三然家前赴后继的故事,载入了《林县志》。

魏三然,是舍生忘死的奋斗者,是熊熊的火炬,燃烧自己,点亮他人,薪尽火传,繁星璀璨!

魏三然

——  The  End——

申向利     网名行云流水,林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林州市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安阳晚报》《红旗渠》《蒲公英》和《芝兰园》等。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总第1950期】【河南丨郑州】卞士生丨杨贵:卫辉走出的英雄
民族脊梁红旗渠系列之六——主干渠的叙述
修渠人的信仰
我国最“牛”的河,历时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堪称人间奇迹!
难忘岁月——红旗渠,自主创新的渡河桥
震撼世界的伟大工程: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