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九期《奉天诗刊:春节特刊3》作者 :戚骥 年的记忆年的记忆


年的记忆
 
大连市第十四中学     初二(五)班      戚骥
 
时间是一汪碧水,在季节的河床里恣意流淌,从柔嫩活跃的春,渐渐走到了淡然沉稳的冬。季节的变换,像直达天庭的焰火,在冬的尾端,炸出一抹绚烂,开启了“年”的记忆。
年,是有记忆的。
90岁的太姥姥说,“年”是“战争”和“饥饿”。那时候,战争的炮火席卷了故乡的土地,东北沦陷,日军到处烧杀抢掠,抓走大批平民当劳工,在河流、水井中投毒。人民流离失所、战战兢兢。那时候的年,躲鬼子是常态,咽糠粞是美食。
60多岁的姥姥说,“年”是“凭票”和“秧歌”。那时候,每户每月凭票供应一斤猪头,春节时会多加一斤,再加上春节时发的二两木耳、二两黄花菜、半个猪头、二两香油,一斤带皮花生,精打细算,可以从年三十吃到正月十五。街道上,玩龙、舞狮、踩高跷、摇旱船,热热闹闹的秧歌队伍从街头走到街尾,从街尾舞回街头。那时候的年,走亲戚是常态,炸花生米是美食。
40多岁的妈妈说,“年”是“饺子”和“照片”。那时候,每逢三十,在太爷爷家的土坑上,叔叔大爷、婶婶大娘们一起动手,和面、切菜、盘馅、擀皮,一边包饺子,一边唠嗑。小辈们有的围着太爷爷,帮他磨墨、展纸、写对联,有的围着太奶奶,帮她熬浆糊、剪窗花、贴福字。等到晚上,全家十来口人聚在一起,抢着吃那寓意“百财”的白菜猪肉馅饺子,看看谁最幸运,能吃到包着钱的那一个。初一一早,换上新衣,太爷爷便会拿出干个体的五姥爷买的照相机,在家门拍全家福,待小小的胶卷一满,便赶紧送到村口的照相馆冲洗出来,带着这一整年的思念与祝福,一起贴到墙上的相框里。那时候的年,团圆照是常态,饺子是美食。
13岁的我觉得,年是“团圆”。论坛里、帖子上、新闻中,穿插的都是回家的气息。身在异乡寄身江海的游子,一进入腊月,心就像被什么剜了,开始空落落的。这个时候,不分男女,不分年龄,不谈什么咸鱼和锦鲤,大家都只关心两件事——车票和天气。那冷冰冰的火车、脏兮兮的大巴,此时变得温柔而多情,与天南海北的人恋在了一起。买到票的、拼到车的,仿佛一夜暴富,说话格外有底气,就连走路时的裤脚也摆得格外有力。这个时候,人们仿佛回到了靠天吃饭的年月,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天气的动态。人人都变成了天气预报员,关心着自己的所在地,更关心着家乡。
13岁的我觉得,年还是“祝福”。一到除夕晚上12点,微信、短信的提示音此起彼伏,朋友圈也被拜年的信息刷屏,即使发信息到手软也在所不惜,唯一担心的,便是信息是否发出,或是收件箱会否被填满。现在的年,微信是常态,问候成美食。
时间,就像列车,急急缓缓。无论哪个时代,无论哪个人,无论他得意还是失落,无论他贫穷还是富有,所有人心里对年的记忆都只有一个——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作者:戚骥,男,笔名“奇迹”,辽宁大连人,13岁,现就读于大连市第十四中学。自小酷爱文学,喜好诗词歌赋,更爱好写作,平时习惯用笔抒发感慨、记录生活。2016年起,多次参加全国青少年作文比赛,并获得过很多一等奖。2018年9月,被评为“第十四届冰心文学大赛代言人”,2019年1月被中华少年作家学会评选为“少年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宁学苑 || 李娜 | 这样的人让我心疼
爹 || 作者 贾世彪
写在春节——年的记忆
天仓 / 庞晖
铭记历史不忘祖,寻根接力砥砺行(二)
冬至杂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