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雄:我只是一名酷爱中国古钱收藏的读书人

经年所遇,温暖你我

我只是一名酷爱中国古钱收藏的读书人

  读大学时,曾有一段时间,读《史记》着迷,书中生动的文字,形象的叙事,令我爱不忍释。

  三皇五帝,盘庚迁殷;七国争雄,秦皇汉武。古代三千年辉煌岁月,各领风骚几十年,司马迁先生的记述,波澜壮阔,壮怀激烈。我敬仰古人,多有感叹,以至食之无味,夜不能寐。于是,我尝试将读书心得记录下来,名曰“笔记”。

  时间一长,读书做笔记,也就成了习惯,而且一发不可收。多少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痴迷上了古钱收藏,仍然也是笔不离手,日记心得,其乐无穷。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人对历史有着一种近乎超态的迷恋。从官方所修的庞大史书,到民间个人所写的野史杂记,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当活生生的历史抽象成静止的语言符号时,人们与历史之间就有了便捷的桥梁。

  

唐太宗是一位会读历史的人。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很聪明,他将历史的现实意义阐述得很明白。我以为,如果视历史为一面“镜子”,后人往往是通过自己的心得和笔记来进行反思的,以此来校正自己的行为。

 

         不久前,一群德国人,用手中的精密仪器,从一块7万多岁的“石头”上揭开了一千多年前的谜底:中国最辉煌的大唐盛世因干旱而灭亡。一个月后,两位中国科学家在权威的《自然》杂志上撰文,公开反驳德国科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唐朝灭亡前的最后30年正是处于多雨时段,而不是干旱时期。”而德国科学家认为,沉睡了数万年的石头是“不说谎”的。相比冰冷石头得出的数据,中国科学家拿出的是前人留下的文字记载。

  “史载”与“石头”,到底该听谁的?显然,相比文字史料,科学家们也许更相信历史遗存。

  诚然,这是一场正常的学术之争中。然而,从某意义上看,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对历史文字记载的拷问。当历史的文字记录与历史遗存实物发生矛盾时,是相信文字记录,还是相信历史的遗存?

  我以为,这有个方法论问题,是不是还应该有一个历史观问题?

  

          毫无疑问,中国古钱币也是一种历史遗存。

  从商代的贝币

,到战国的刀、布和圜钱
,再到秦代的方孔圆钱,
一直延续至民国初年的铜板、银元
,这是一条闪烁着绿锈光泽的中国古钱纵线。它时长时短,时曲时直,随着朝代的更替、年号的更易,铜铁分明般地印记着历史发展的轨迹。

  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历史宝典。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都在一枚枚古钱上留下了清丽的历史印迹。它穿越时间隧道,领略历史烟云,方圆之间,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它无愧为一片巨大的社会化石。文明的形成过程是靠历史遗存来标定坐标的。

  作为世界杰出的文明古国,我国有着三千多年光彩夺目的钱币文化历史,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十多年来,我沿着中国古钱的史迹,不辞辛劳的寻觅、探访。以史为据,以物为证,品味古钱,感受古人。我以收藏笔记的形式,记载收获,享受情趣。这种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快乐与满足,是许多人无法感受和体会的。

       我以为,对历史的解读应该抱有一种怀疑态度。也就是说,应该注重对历史遗存的考证、对比、辨别。由此可见,历史遗存的实物就显得特别重要。

  中国史书中有一个重要的篇目,名曰“食货志”。它是以撰述经济史为主的,记载着历代钱制、钱法,以及货币的演变等。《尚书·洪范》载,“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史记·平准书》首开食货志之先河。以后各代食货志篇章渐多,到了《宋史》、《明史》,食货志竟然有了二十余种子目。食货志不仅为后人了解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和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史志,也为中国古钱研究和鉴赏提供了重要史料。

  我国很早就有人研究钱币,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有刘氏的《钱志》、顾烜的《钱谱》问世。清乾嘉后,考据之风大盛,出现了一批造诣很深的钱币学家。他们着重对古钱实物的研究,摒弃了一些荒诞的旧说,撰写了大量高质量的论著,如《吉金所见录》、《观古阁泉说》,以及抗战前后成书的《古钱大辞典》、《历代古钱图说》、《泉币》杂志等。

       
      

  毫无疑问,我的这本《古钱收藏笔记》大都是读食货志的心得,再就是品味古钱的体会。我知道,现代的聪明人都应该是站在古人的肩上,这样才能看得更远一些。

  静心而思,我只是一名酷爱中国古钱收藏的读书人。在我不太多的爱好中,读书为先。中国古钱史源远流长,有关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这些钱书,引经据典,知识量大,但因为太专业,而特别枯涩,缺少一种阅读的快感。用历史遗存说话,再加之一些充满动感的文字,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也许当这种表现历史的方式呈现于读者面前时,更具有诱惑力。我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心得笔记语言通俗一些,文字灵动一些,让其成为读者有滋有味的阅读样本,以获得更好更广的阅读效果。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超越他。”他还有一句名言:“如果我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馆;如果我不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维也纳的咖啡在当时也是享誉世界的,就像后来的巴黎左岸,以咖啡之名一群各色的人聚在一起,在一片唧唧喳喳声中,畅谈读书心得,讲述笔记收获,崭新的思想随着咖啡的香气飘向远方。想必,茨威格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 

  茨威格对历史的记述总是细致入微,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种典型的笔记写作方式。他仿佛亲眼目睹每一个历史事件的经过,并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他的笔记享有“历史特写”之誉。

  我很喜欢茨威格的笔记。据我的阅读经验,若想了解历史或历史上的某个时代,最好的办法是取居于正史与小说之间的笔记体来读。正史道貌岸然,多粉饰之语,小说则过于自由散漫,充满着作者的想象力。笔记既是一种心得,也是一种文学表现。作为一个当代作家,这也许是我热衷于写收藏笔记的另一个缘由。

       

收藏就是在收藏历史。这有两层涵义。其一,收藏是在汇集历史。将散落的历史碎片搜集起来,银线串珠,在拼接历史的同时,也就勾画出一个明晰的历史走向的轮廓。其二,收藏是在延续历史。历史是进行式,收藏正是在记录这种进行过程。收藏者的历史观的高度,最终决定其收藏的整体价值。 

  长期以来,出于实用的收藏需要,许多人热衷于对中国古钱的品种和形制等外在东西的关注,这类书籍随处可见。我以为,中国古钱研究,除了搞清楚钱币的外在东西,更应该注重对古钱币内在精粹的挖掘和探讨,以不断丰富中国古钱史的文化内涵。我一直试图这样做。

       今天的人们对历史和文化有了庄严的态度。每一个人都开始关注历史,关注文化,关注灿烂文明。我力求从历史、文化、美术、书法多角度展开视野,不仅仅是鼓动读者收藏几枚古钱,而且希望热爱古钱收藏的读者,从中感受历史、感受文化,在寻访中华文明和历朝历代人文景观的同时,领略中国钱币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知道,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钱文化,一本薄书的容量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即便是谈收藏心得,也只能说是刚刚触及皮毛。古钱收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我的这些心得笔记,充实量只是一种感受而已。许多认识和感受,也只是一家之言,或一孔之见。当今的收藏热带给我们许多新奇的感受,这种感受促使我们不断地探索收藏的奥秘。

        

我期待着专家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钱的文化长卷
白铜钱为啥那么白?
【古代金属材料制品】古代中国的钱币
古钱币收藏五大要素
我充实的玩味历史,玩味生活...
稀少古钱币都认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