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脸猫旅游”随笔漫记《国内》〖448〗201808云南(63) (保山市--腾冲--和顺古镇)

大脸猫旅游随笔漫记《国内》448201808云南63

保山市--腾冲--和顺古镇)

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即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也无需在乎,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汪国真《旅行》)

远方如果是这样一个美丽的错,那我情愿错上加错,一错再错。

201808云南--保山市--腾冲--和顺古镇和顺古镇古名“阳温墩”,位于腾冲西南4公里处,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取 “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全镇人口6000余人,在外华侨就达12000余人,主要分布在缅缅甸、印度、泰国、印尼、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十多个国家。主要文化旅游景点有艾思奇故居和顺图书馆滇缅抗战博物馆和以弯楼子、刘家大院等为代表的中西合璧式古民居。和顺自古有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明清两朝,这里出了400多名举人、秀才,是缅甸四朝国师尹蓉、翡翠大王张宝廷、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

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

和顺四周火山环抱,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一座火山,中为马蹄形盆地,境内最高海拔2190米,最低海拔1580米。年平均气温15.2℃,年平均降水量1425.4毫米,旱、雨两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气候类型。

和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各具特色,文化底蕴深厚,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100余户;兼具中式、欧式、南亚等建筑风格和元素,被挂牌保护的古民居116户;建于明代的主要闾巷11条;最具汉文化特征和最具人性化的月台20个;建于明清的寺庙7个;建于清、民国的宗祠8个;建于清、民国的洗衣亭7个;有112株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 

和顺是一座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的古镇,当地汉族大多是明初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

和顺的传统民居多达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幢,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其建筑风格,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的元素。尤其是那老宅的门窗木雕,各种雕刻造型栩栩如生。宅院中尤具地域特色的是以火山石堆砌的石阶,遇到雨水天气,能很好的起到了防滑作用。

走进和顺,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山清水秀,垂柳拂案,绿影婆娑。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在诗中如此赞赏和顺。

和顺人以自己超常的智慧使古建筑和文物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改革开放后,和顺以文化为灵魂,以保护为基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田园风光开展文化旅游,一跃成为云南著名的旅游圣地,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云南省最为重要的文化生态村示范点。

和顺古镇居民以内陆迁来的汉族为主,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

和顺古镇,“华侨之乡”、“书香名里”的美名。乡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让人留连忘返,民国代总理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是国内第一魅力名镇,和顺古镇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源于和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也是著名的侨民之乡。但除去这些光环,和顺仍然保持着其古朴的风格不曾改变。

和顺镇,四面火山环绕,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涛声阵阵;蜿蜒的大盈江水白练般镶嵌在广袤的稻浪、黄花之间,静谧而又耀眼;一泓绕村碧水,鱼翔浅底,河畔古柳如烟;湿地、龙潭、峡谷,鹭鸶、野鸭、老牛,梅花、茶花、稻花,活现了恬静的世外桃源。

2005年央视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和顺以独特的六大魅力――面向南亚的第一镇;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中华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侨乡;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景区――征服了由全国一流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入围全国十大魅力名镇并荣获唯一的年度大奖。

和顺古镇是古丝绸的连接重地,走夷方的游子们衣锦还乡,一代又一代在和顺修建宅院、宗祠、繁荣昌盛的贸易中心孕育出了独特的建筑美学,徽派青蛙白砖的神韵和西方建筑的元素相互交融,造就了边陲小镇令人向往的地域特色。八大祠堂、七座寺庙,明清古建疏疏落落。

沿着古老的街巷漫步,徜徉在古镇风华岁月的建筑里,路旁的斑驳石墙仿佛在诉说着昔日江湖的繁华光景和历史沉淀后的安然岁月。清晨或傍晚到古镇里逛一逛,日光和晚霞温柔地照耀着整个小镇,与小镇门前的湖水,共享着无尽的黄昏。

和顺古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居民以内陆迁来的汉民族为主。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有“华侨之乡”、“书香名里”的美名。

和顺古镇,四面火山环绕,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涛声阵阵;蜿蜒的大盈江水白练般镶嵌在广袤的稻浪、黄花之间,静谧而又耀眼;一泓绕村碧水,鱼翔浅底,河畔古柳如烟;湿地、龙潭、峡谷,鹭鸶、野鸭、老牛,梅花茶花、稻花,活现了恬静的世外桃源。

李氏宗祠建于1920年,发起者为李氏第十七代裔孙李曰垓(即艾思奇父亲),全部工程历时六年才完成。宗祠坐落于水碓村与刘氏宗祠之间,占地约四千平方米,背枕山坡,面向来凤山,依山势而建,雄伟壮观。由正殿、两厢楼、二门、前天井、大门及两月宫门组成。从大路起步直达殿堂九重台基,石磴一百余级。拾级而上至台阶转折处为两道石拱门。接着拾级而上至月台,再上是雄伟的三开间牌楼式大门,穿过前天井进入眼前的大殿及两侧三面回廊重檐歇山式厢楼。以布局宏伟、地势高峻、视野宽阔、风景优美而著称。李氏宗祠建盖时期最晚,民国九年(1920)动工,十四年完成,木料全部用腾冲上等楸木,建筑规模气势为和顺宗祠之最。殿前水池于二十二年裔孙生络祖(春、荣、贵、森)继(彦、文)新建,池上还有民国云南省第一殖边督办李曰垓于癸酉秋(1933年)题写的“聿修厥德,勿忝尔祖”小篆石刻,至今保存完整。大门两翼两座拱门上的石刻也完整如初,正面为李曰垓用行书写的“登龙”、“望凤”,背面李治的章草“经纬”、“云礽”,依稀可见。

刘氏宗祠建于清咸丰五年,建筑临溪伴水、布局错落有致、风格精致典雅,宗祠两侧园中植以梅兰竹菊,环境清幽,存有“永免钱粮”、“保我子孙”乾隆时的古碑和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的三祖遗训碑;有目前国内最大的“家堂”(供奉祖先的神龛);宗祠内匾联、题词比比皆是,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内设和顺茶馆,这里可品到用当地龙潭水、栗炭火烹制的各色名茶,是品茗休闲、陶冶性情的首选之地。

造纸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促使人类文化传播的伟大发明。相传是由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63年-121年)所发明。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传统的手工艺纸属纯天然,亮白洁净,在书法绘画艺术创作上,比工业纸更有价值,纸纹更加漂亮,韧性更加好,保存期限更加的长,其书画作品,几百年后拿出来仍然如刚画的一样。中国传统手工纸种类繁多,如麻纸、宣纸、棉纸、竹纸、粉蜡笺、毛边纸、元书纸、连史纸等。传统造纸成本高企,以及原材料的消失,很多优秀的制纸方法渐渐失传了。

  腾冲宣纸白净细腻、柔韧,用于书写、绘画、制版及备忘录、记载、契约上,可保管数百年不变颜色,被称为千年寿纸。腾冲古法造纸工艺繁复。首先是选料,选取滇结香粗枝,砍剥树皮作为原料。其次是泡料,将干皮放在清水中浸泡一夜,使之变得韧软。然后是煮料,将浸泡过的皮料放入木甑子中压紧,倒置蒸煮。接下来是打浆,将皮料置于大石块上,用木杵反复用力捶打而成纸浆。第五步是抄纸,手持竹帘子,从抄纸缸中把悬浮在水里的纸浆捞起,多余的水从帘缝漏掉,纸浆便在链子上交织而成均匀的湿纸。第六步是榨纸,抄起的纸叠放在榨盘上,用手工榨干水分。第七步是背纸,将榨去水分的湿纸一张张揭起,依次贴到背板或墙上。接下来是晾纸,将背干后的纸张搭在竹竿上晾透。最后是揭纸,将叠背在一起的纸张一张张揭开,按每一百张为一刀整理好。

和顺人世世代代外出闯荡,都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翡翠大王、棉纱大王、谷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贾,形成了亦商亦侨亦农亦儒的生存方式。大马帮博物馆,通过腾冲著名收藏家贾志伟先生收藏的3000多件文物,展示了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生活场景。马帮馆最主要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反映的是大马帮。第二部分讲西南丝绸之路上腾冲重镇的历史。马帮的兴盛带来了滇商的兴盛,博物馆内3000多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出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的生活点滴、滇商辉煌的历史、和顺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还反映了和顺华侨的创业史。

和顺图书馆位于村子正中双虹桥畔,建于民国13年(公元1924年),馆舍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它背靠依山建房的密集村落,门迎宽阔富饶的和顺坝子,两条小溪从门前穿过,图书馆右侧是益群中学。图书馆的第一道大门居高临下,气宇轩昂,上悬黑底金字大匾:和顺图书馆,为乡人张励所书。沿阶而上为二门,系仿苏州原东吴大学门面建造的三孔西式铁门,空灵秀美。上有和顺图书馆(胡适)、文化之津(李石曾)等匾额题词。进入天井,则为小花园,正中修剪整齐的黄香木树围成一圈,绿树红花,春意盎然。过花园即是图书馆主楼。这是一座两层上下各五格的中式建筑,第二、四格伸出成六角亭。屋架轩敞,柱少梁多,上下均为玻璃窗,室内显得宽敞明亮,四壁着色素雅大方。

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舍落成,各地知名人士纷纷题词祝贺。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词“民智源泉”,张天放题词“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迄今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图书馆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拾级而上,依次是大门,中门,花园,然后是图书楼藏珍楼、景山花园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和顺
腾冲和顺古镇印象
和顺顺和,一座活着的静雅古镇和顺
和顺古镇的古风古韵
腾冲游记第一篇
山环水绕,边垂闺秀――和顺古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