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上海老城厢绞圈房说起(一)/ 文字整理:徐大纬、周飞华、王安宇
userphoto

2022.11.26 上海

关注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导 言

上海绞圈房是源于汉民居合院、汲取江南传统民居的精华,植根于上海本土的民居形式,当它诞生之日起,粗心的父母没有为它取名字,如今,她已经是一位500多岁的老妪,垂垂老矣,看着令人心疼。

绞圈房的名称曾经在民国的某些报刊上出现,民国申报上提及“绞圈”和“庭心”;1939年1月19日申报记载周浦“前上海典当业董事奚梅生巨宅七埭绞圈房子一百余间......”全部被日军焚毁;1938年10月20日记载“杨姓巨宅共有前后双进及两厢房,俗称一绞圈......”被日军泼油焚毁。2008年7月《上海通志》(地方志)第二十七卷《上海房地产》第二章中提及“老式里弄石库门出现最早,......单体脱胎于上海传统的绞圈房......”,但是,大学教材或建筑学教科书中,从未出现过绞圈房的身影,所以,无论是民间还是学界,对上海绞圈房是相当陌生的。

民国申报
浦东航头镇鹤鸣村“朱家潭子”
2013年2月1日新民晚报《夜光杯》B6版中刊登一篇上海作家褚半农撰写的题为“绞圈房子”的文章,引起许多上海人对“绞”的热议。到底是“筶圈房”抑或是“高圈房”,众说纷纭,引发了古民居爱好者们的兴趣并且前往寻找和参观现存的绞圈房,使浦东周浦旗杆村的顾宅、航头鹤鸣村的朱家潭子和航头王楼村的傅雷故居等,成为热门的网红打卡地。

朱家谭子
因为之前缺乏对绞圈房的系统研究,所以,到底哪些本地房属于绞圈房?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对绞圈房的分布和来源也缺乏权威的论述。对此,我们认为不妨先深入调查上海某个地区范围内的绞圈房获得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上海老城厢是上海县城的发源地,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那里至今留存不少元、明、清三代的原住民住房样貌,它们是上海本土产生的上海先辈的栖所,为我们梳理老城厢地区的绞圈房带来了较大的便利。
两年前,我们开始对上海老城厢的绞圈房进行探访、勘测和航拍,现将调查结果整理成三篇文章,《从上海老城厢绞圈房说起(一)》重点介绍上海老城厢绞圈房的分类,《从上海老城厢绞圈房说起(二)》重点介绍绞圈房的分布及规律,《从上海老城厢绞圈房说起(三)》重点介绍绞圈房的来源。
一层四合院

洗帚弄33弄1号是一层四合院绞圈房,体现了上海绞圈房中最基本和最经典的形式,坐北朝南,四面有房且双坡屋顶互相绞接,前埭和后埭五开间,前埭居中为墙门间,后埭居中为客厅,正中间为庭心,严格遵守中轴对称的原则进行布局,东、西两侧为厢房。

洗帚弄33弄1号 
一层四合院绞圈房在农村广受欢迎,阖家团聚,尊老携幼,庭心面积宽敞,有充分的采光和通风面积。开埠以后,上海老城厢人口密度增大,占地面积较大的一层四合院绞圈房受到了限制,逐渐减少成为稀缺。

平面图

二层四合院

除了增加一个室内的木楼梯以外,二层四合院绞圈房和一层四合院绞圈房的平面图,基本保持一致,变化不大。本宅西厢房南北开设两处小天井,用以改善前、后埭“落叶”房间的通风和采光条件,这是明清时期较为流行的做法。

巡道街156号

平面图

一层四合院 二层三合院绞圈房

翁家弄75号绞圈房由一层四合院和二层三合院组合而成,沿街建造的四合院,作店铺之用,前店后作坊、前店后宅是江南地区街巷制的遗迹,二层三合院作为住宅之用,大门内侧有仪门,该宅是老城厢内一种比较典型的合院民居“大宅门”。

翁家弄75号

平面图

一层三合院 二层三合院绞圈房
艾家弄80号沿街设一层店铺,从中间墙门间进入后面的宅院,宅院有两个庭心,第一庭心由一层三合院组成,有一道仪门,作为轿厅,主人下轿后进入第二个庭心,由二层三合院组成,作为住宅之用,也有一道仪门。东、西厢房均设有小天井,该绞圈房属于典型的前店后宅的街巷制遗存。

艾家弄80号

平面图

一层三合院 二层三合院 二层三合院绞圈房
乔家路原本一条小河,宜稼堂是枕河而居的郁姓大户人家,沿河设二层店铺,从中间墙门间进入后宅,第一个庭心由一层三合院组成,第二、三庭心均由二层三合院组成,为何称为“三埭九庭心”呢?因为从明代起,老城厢里许多老宅为了防止倭寇和海匪的侵犯,在厢房开设小天井以改善居室的通风、采光条件已经成为习惯,延续了相当一段时间,俗称“小庭心”,这样,宜稼堂就具有三个大庭心和六个小庭心(详见平面图),总共九个庭心。该绞圈房属于典型的前店后宅的街巷制遗存。

乔家路77号宜稼堂
平面图
二层三合院
位于乔家路143号的最乐堂,原本是清代望族乔光烈的祖宅,属于明代的二层三合院绞圈房。最乐堂属于老城厢内典型的一正两厢二层三合院绞圈房,中间为庭心,带有仪门一座。东、西两侧厢房均设小天井,可见,带小天井的绞圈房始于明代,延续到清代,1860年花衣街沈义生宅是老城厢里最后建造的一座带小天井的绞圈房。

乔家路143号最乐堂

平面图

二层三合院 二层四合院
书隐楼坐落于天灯路77号 ,其主体建筑是一座两个庭心的绞圈房,第一庭心由二层三合院组成,第二庭心由二层四合院组成,中轴对称,有仪门一座。建于清代的书隐楼,延续明代的建造习惯,东、西两侧厢房均设小天井,而且,面积较大,形成一个小小的庭院,甚为雅致。

书隐楼

平面图

结束语

上述老城厢的七种绞圈房类型,或独立或组合,基本上涵盖了当地原住民合院民居的全部样貌,无论是三合院还是四合院,无论是一层还是二层,其平面布置、空间状态、仪门、木结构营建方式等基本相同,具有三面或四面有房且具有相互绞接的双坡屋顶的合院民居的共同特征,具有排他性,和周遭地区的民居形式有明显的区别。

老城厢绞圈房历史悠久,历经各个年代的战争、海匪倭寇的侵扰和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轰炸等,顽强地存活下来,其中,宜稼堂建于197年前、书隐楼建于259年前、最乐堂建于410年前、修仁堂则建于465年前(详见《乔家路》倪祖敏),今天,我们没有理由无端拆迁这些前辈为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它们是上海人的骄傲,足以列入我国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
建造绞圈房
绞圈房绝不仅仅局限于一种一层四合院的单一模式,浦东周浦旗杆村平桥512号顾宅,建造于192年前,相比老城厢的绞圈房而言,仅属于后辈。如今,绞圈房已经被列入法定保护单位,浦东地区的一层四合院绞圈房大部分得到了保护,值得庆幸。然而,作为绞圈房前辈,上海市中心的大量老城厢绞圈房,没能被一视同仁,甚至列入另册,长期被忽略,面临着随时被拆迁的尴尬,令人遗憾。
明年将值上海建城730周年之际,老城厢是“上海城市之根”,是上海的发祥地和源点,我们撰写三篇《从上海老城厢绞圈房说起》的文章,作为献给城建纪念日的一份礼物,填补老城厢居住建筑历史的这一空白,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资料(图片)收集、拍摄:
徐大纬、王安宇、周飞华、寿幼森、网络
文字整理:

徐大纬、周飞华、王安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合院的规模以及和四合院的区别在哪里
建筑师徐大纬:对石库门与上海绞圈房的最新诠释
10套农村经典新中式自建房户型,农家院造价20万到50万?
河南王家三合院
邮票上的《中国民居》【组图】
图解江南民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