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围炉夜话原文及译文

围炉夜话原文及译文一

一、教于幼正大光明,检于心忧勤惕厉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
  [注释]
  气象:气概,人的言行态度。检:检讨,反省。身心:身指所言所行,心指所思所想。忧勤惕厉:担忧不够勤奋,戒惧无所砥砺。
  [译文]
  教导晚辈要从幼年时开始,便培养他们凡事应有正直、宽大、无所隐藏的气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思想,不能没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砺的修养。
  [评语]
  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往往决定于他的人格。而人格的形成,又往往决定于童年的教养。因此,教养孩子必须自幼时,便培养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光明磊落的人格,以及一种正直宽大的胸怀;那么长大以后,无论在何种境况,也总能保持一种雍容大度的气质。
  为人在平日的生活中,便要养成随时自我反省的修养,所谓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总可以由身心两方面来反省所作所为,是否有怠惰而不够勤奋的地方呢?如果有这种现象,而还不觉得忧心,若不是对不起别人,就是对不起自己的生命了;所思所想,是否缺乏自我砥砺的警惕呢?如果有这种情形,那么便失去了向上的生命力,没有进步便是退步。怎可不随时自我警惕呢?
  本篇前段言幼童的教养,后段言成人的修养,皆由内在要求起,十分重要。
二、交游要学友之长,读书必在知而行
  与朋友交游,须将他们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注释]
  交游:和朋友往来交际。好处:优点、长处。
  [译文]
  和朋友交往共游,必须仔细观察他的优点和长处,用心地学习,才能领受到朋友的益处。对于古圣先贤所留下的话,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依循做到,才算是真正体味到到书中的言语。
  [评语]
  朋友往往是很好的老师,怎么说呢?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长处是我所当学,短处是我的借鉴。交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漫不经心地交朋友,或是只交一些酒肉朋友,很可能只学到朋友的短处,而学不到处。如此一来,自己不但毫无长进,反而日渐退步,交朋友便成为有害的事了。因此与朋友交往,不只想在一起游玩,应在言行举止中,观察朋友的长处,诚心诚意地学习。自己更要分辨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好的才该学,不好的不该学,那么无论什么朋友,对自己都是益友了。
  我们读书,对于古圣贤乃至于当代圣贤的言语,如果只是口译心思,而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的话,并不能真正得到读书的好处。只有将书上的良言,付诸日常的应对进退、待人处世中,才是真正的
读书。所为,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能活用书中的知识,成为日常生活的智慧,就会变成不知变通、迂腐守旧的冬烘先生了。
三、勤以补拙,俭以济贫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注释]
  惟:只有。妨:障碍,有害。
  [译文]
  贫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只要力求节俭,总是还可以过的。天性愚笨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比别人更勤奋学习,还是可以跟得上别人的。
  [评语]
  人难免有潦倒的时候,这倒不一定关乎才能。有时时局动荡,有时怀才不遇,有时甚至经商失败,都可能教人变得十分贫穷。贫穷的日子长短不定,如果不节俭,很可能连短时间的贫穷也捱不下。所以人处贫困中更要节俭,再慢慢谋求宽裕之道;只要认真做事,总能勉强过活,而不致在贫穷的逼迫下失了正道。人一生下来,有的人天资聪颖,举一反三;有的人却天资愚鲁,不能一下子把很多事情学好。天资愚鲁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人的聪明有先天的能力,也有后天的经验。有的人先天的条件很好,却不知后天的努力,再好的天赋一旦荒废,和愚鲁的人也无差别。有的人天资虽不好,即努力勤学,不断充实自己的经验,聪明的人做一遍,他做十遍,以后的成就却比聪明而不学的人大得多。这就说明了努力和勤奋的重要性。
四、话说平常却稳法,为人本分常快活
  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看者甚少。
  [注释]
  稳当:安稳而妥当。本分:安分守己。
  [译文]
  既安稳又妥当的言语,经常是既不吸引人也不令人惊奇的,所以喜欢听这种话的人并不多。一个人能安守本分,不希求越分的事,便是最愉快的人了。只可惜能够安分守己不妄求的人,也是很少的。
  [评语]
  讲话并不是表演,因为讲话最重要的是平实与可靠。但是平实与可靠的话就像土地一般,不会引人注目,不过,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踩着它,否则就会跌倒。吸引人的话,往往新奇、夸张,所以让人惊奇、赞叹,但是未必可靠。就像空中楼阁,看来迷人却无法上去;或像沙堡,看来实在,一脚踩下却陷入坑中。可是一般人都喜欢听虚妄的话,而不喜欢听平实的话,因为平实的话往往缺乏刺激味。
  人生在世都希望过得快活。很多人总以为要有高楼的大厦、轿车美人,才算快活,因此违法犯纪,使得原本快活的生活,变得不快活。即使没有做出违法的事,但是心中的妄求无数,也把原本可以快活的心境弄得疲惫不堪。如果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一步一步提升生活的品质和生命的境界,那才是既稳妥又快活的。因为,没有妄想来扰乱生活,便不会做出任何逾越法纪的事,让本人及自己的亲人受苦。可惜很多人并不会如此想。
五、处事、读书之道
  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
  [注释]
  代人作想:替他人设身处地着想;想想别人的处境。切己;自己切实地。
  [译文]
  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多替别人着想,看看是否会因自己的方便而使人不方便。读书却必须自己切实地用功。因为学问是自己的,别人并不能代读。
  [评语]
  每个人都容易成为一个利己的人,而不容易成为利他的人。但是处世久了,当可以了解,并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斤斤计较。有时处处为己,不见得能快乐,也不见得能占到多少便宜,反而招人怨恨。因为人在为已时,往往侵犯甚至破坏了他人的利益,别从遭受了损害,即使不报复,也会心存怨恨。何况,天下的事难以预料,今日你不给别人方便,他日别人逮到机会,也不予你方便。所以做人要宽厚,多为他人着想,能帮助他人的时候,不要吝于伸出援手,至少,也要无愧于心。
  读书是自己的事,读得好,学问是自己的;读得不好,别人也无法帮你读。但是,
学问为济世之本,学问不扎实,任凭理想多高,也无法实现,即使有再好的机会,也没有能力把握住。父母、亲戚、朋友,虽然能在各方面扶助自己,但是惟有读书,是他们帮不上忙的;因此,一定要切实地要求自己读好书,才能谈自我实现与服务社会。
六、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注释]
  信:信用、信誉。立身:树立自身。恕:推己及人之心。接物:与别人交际。
  [译文]
  一个
字是吾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会接受他,所以只要是人,都不可没有信用。一个字,是与他人交往时最重要的品德,因为恕即是推己及人的意思,人能推己及人,便不会做出对不起他人的事,于己于人皆有益,所以值得终生奉行。
  [评语]
  《说文》上对
的解释是人言也,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由此可知,就是人所讲的话,不是人讲的话才会无。一个人如果无,别人也就不把你当人看待,那么你又有什么颜面和别人交往呢?我们都说,没有信用的人就是没有人格的人,没有人敢和他交往,因为怕自己的付出会换来谎话。没有信用的公司,更是没有人敢和它做生意,免得受骗。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是多么重要,所以说它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是推己及人的意思。人在社会上做事,不能只为自己的立场着想,总要把自己和别人的境况互调想过,才能客观地处理事情,既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判断不公。许多事都是要许多人合作才能成功,而便是许多人在一起不会产生纠纷和磨擦的润滑济,所以说它是与人交际最重要的修养,值得终生奉行。
七、不因说话而杀身,勿为积财而丧命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乃因会说而杀身;人皆欲多积财,石崇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注释]
  苏秦:战国时纵横家,口才极佳,游说六国合纵以抗秦,使春国不敢窥函谷关有十五年,后至齐,被文齐大夫所杀。石崇:晋人,富可敌国,国生活豪奢遭忌而被杀。
  [译文]
  人都希望自己有极佳的口才,但是战国的苏秦就是因为口才太好,才会被齐大夫派人暗杀。人人都希望自己能积存很多财富,然而晋代的石崇就是因为财富太多,遭人嫉妒,才惹来杀身之祸。
  [评语]
  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言善辩,遇事能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殊不知,凡事皆有两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谓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口舌之利,利于刀枪,讨好这一边的人,不见得能讨好那一边的人。这边的人捧场,那边的人却可能要拆台。山上被砍伐的树,多半是有用的树木,而得以幸免的,反而是那些无用的树木。古人说:沉默是金,会说固然好,不会说也不错,至少不会得罪人。有时言语很难讲得周全,有些话多说无用,有些话不如不讲。所谓时然后言,才是言语的妙用。
  天下人都以为钱愈多愈好,殊不知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因争,夺利而失去性命的事,随处可闻。钱多的人,固然享乐,却要时时提防别人来偷,不但疑神疑鬼,又睡不安枕,付出的代价相当大。所以财多不见得好,财少或许人生反而能过得愉快些。
八、严可平躁,敬以化邪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注释]
  严气:严肃、严格的态度。躁气:轻率、性急的脾气。敬心:尊重而谨慎的心。邪心:不正当的心思。
  [译文]
  最好以严格的态度教导小孩子,因为小孩心思顽皮毛躁,不能定下心来,严格的态度可以压抑他们浮动的心,使他们安静地学习。对心思不正的小人,最好以尊重而谨慎的心待他,因为小人心思邪典,如果尊重他的人格,也许他会想保有我们对他的尊重,而放弃邪僻的想法。如果不行,以谨慎的态度和他相处,至少不会蒙受其害,所以说敬慎的心可以化解邪僻的心。  
  [评语]
  小孩子的心性总是顽皮的,若不以严肃的态度教导他,他会以为你和他玩,不会认真去学习,也不会将所学记在心里。所以教导孩子态度是严肃,让他感受到认真的心情,才会安安静静地好好读书。
  对待小人千万不可用鄙视的态度,因为小人的心思已经邪僻,再受人轻视,他就更有理由去做邪曲的事了。倒不如尊重他的人格,也许,他会为了想保有别人对他的尊重,不再做出受人轻视的事。一个人会做出受人轻视的事,必然是他先看轻了自己。如果因为我们对他的重视,而唤起他的自尊心,那么,他就不会再做出让自己和别人轻视的事情了。
九、善谋生者,不必富其家,善处事者,不必利于己
  善谋生者,但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善处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己。
  [注释]
  谋生:以工作来维持生活。恒业:经常而持久的事业。章程:办理事务的规和程序。
  [译文]
  长于维持生计的人,并不是有什么新奇的花招,只是使家中年纪无论大小,事情无分内外,每个人都能就其本分,有恒地将分内的事完成,这样做虽不一定能使家道大富,却能在稳定中成长。长于办理事务的人,不一定有奇特的才能,只是就事情如何才能完成,在可行与不可行处加以判断,订立一个办理的规则和程序,而且,并不一定要对自己有利益才去做。
  [评语]
  所谓
善谋生者,不一定是善于积聚财富的人,因为,要维持一家的生计,最重要的是要有恒业。任何事情,无分大小,只要有恒心,总能由小到大,逐步扩展,走向充裕。总不至于像一些投机者,今日做这,明日做那。今朝穷奢极侈,明朝露宿街头,就不能称为善谋生者了。此外,一家之中无论长幼,都要勤劳工作,不可有怠惰吃食之人,否则,为之者寡,食之者众,纵有家产也维持不久,这也不是善谋生者
  通常,一件事务要处理得当,一定要就事务的本身加以分析,从事物的开始、中间到结束,都要有一个可循的脉络,订下进度章程,以及必须依循的规则,如此才能将事情处理得完善。尤其不可抱着自私自利的态度,否则便会失之主观,因人害事。不但事情无法做好,自己也可能毫无好处,这就不是
善处事者。善处事者,必能公正无私,就事论事,因此处处都能为事情的本身着想,自然能圆满地处事了。
一O、名利不可贪,学业在德行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学业之美德行,不仅文章。
  [注释]
  生资:指人的资质。机巧:机变巧妙。忠信:忠实诚信。德行:道德品行。
  [译文]
  得到不该得的名声和利益,当初以为是幸运,终究会成为灾害。最难以忍耐的贫穷和困厄,若能咬紧牙关忍耐度过,最后一定会苦尽甘来。人的资质高低,在于对任何事是否尽心而有信用,并不在于善用机变与心思巧妙。读书读得好的人,也不仅在于文章美妙,而主要在于他的道德高尚,品行美好。
  [评语]
  一个人能成名,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不然,也拥有因此得名的长处;一个人能获利,必然是他曾付出血汗与努力,否则他凭什么得到利益?所谓
名之不宜得者,就是自己没有具备相当的长处和优点,不足以得此名声;而利之不宜得者,即是自己并未付出相当的努力,不足以得此利益。然而,安然受之,或以不正当手段得到,那么,这些名与利,表面看来是福气,终究会成为祸事。为什么呢?因为古人说名实须相符,本身没有担当此名的优点,日久天长,终会被人识破。原以为天才,竟是脓包;原以为善士,竟为骗子。到时,美名变成臭名,岂不是福终为祸?利益不该得,却去争取了,付出更多心血的人必然不容,或者私下报复,或者公开诉讼。即便不如此,取他一分,还他一两。因果关系也不无道理。
  人处困穷,固然难耐,然而古来伟人初处困穷最后能够发达的原因,多为能耐过这段困穷的日子。因为困穷时,最能砥砺一个人的志节。所谓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能耐得住困苦,足见其心志坚强。《易经》中说否极泰来,也正是苦尽甘来的意见。
  人天性的资质不同,机智巧妙的人不见得天资就高。因为机智巧妙的人如果心怀不轨,反倒成为社会的祸害,那又有什么好处呢?不如愚鲁些却能忠厚待人的人,这些人多少能为社会增加些好处,由这点来看,这些人的资质反而较前者为高。同样的,读书读得好的,并不见得就是那些文章写得好的人,因为读书的学做人的道理,有些人文章虽美,品德却很差,又怎么能算是个读书人呢?不如那么书虽读得不多,却通晓人情事理的人。当然,若能两者兼得,那是最好不过了。
一一、古朴君子力挽江河,名节之士光争日月
  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
  [注释]
  奢淫:奢侈放纵。靡所底止:没有止境。安:如何。敦古朴:不同于流俗,厚道而不浮华。力挽江河:大力改变现有的不良现象,使恢复之。名节:名誉和气节。君子:有才德的人;大人:这里意同君子。
  [译文]
  社会的风气日渐奢侈放纵,这种现象愈来愈变本加厉,一直没有改善的迹象,真希望能出现一个不同于流俗而又质朴的才德之士,大力呼吁,改善现有的奢靡风气,使社会恢复原有的善良质朴;世人已逐渐失去清廉知耻的心,再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完全不知廉耻,如何才能出现一位重视名誉和气节的有德之士,唤醒世人的廉耻心,作为世人的榜样呢?
  [评语]
  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往往随俗浮沉而不自觉。古代人重视道德与气节,贤人的提倡、教化,能使众人群起效尤。然而,现代社会工商进步,众人虽受教育,却未必能抗拒社会的潮流和诱惑。在这个时代,就更需要有清醒的脑子、廉洁的心性与大无畏的勇气,才能起来大声疾呼,认真努力,改善社会风气,由浊转清。
是不该取的不取,是做了不正当的事会感到惭愧;然而,社会上却有人为自己欺骗的行径而沾沾自喜。人心的堕落才是最可悲的,因为人失去了羞耻心,便与禽兽无异;全社会的人若失去了羞耻心,便成为禽兽的社会。如果有君子再提倡崇尚气节、重视名誉的社会道德,那他承先启后的功劳,足可与日月争辉了。
一二、心正则神明见,耐苦则安乐多
  人心统耳目官骸,而于百体为君,必随处见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两眉为草眼横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终身无安逸之时。
  [注释]
  统:总管。官骸:五官身体。百体为君:指心为全身之主宰。宰:治理。
  [译文]
  心统治着人的五官及全身,可以说是身体的主宰,一定要随时保有清楚明白的心思,才能使见闻言行不致出错。人的脸是合眉、眼、鼻、口而成形,将两眉当作是部首的草头,把两眼看成一横,鼻子为一竖,下面承接着口,恰巧是一个
字。由此可知,人的一生是苦多于乐,没有安闲逸乐的时候。
  [评语]
  古人讲
存天理,去人欲,专在一个字上下工夫。若以全身器官比喻为百官,心便是君王。君王昏昧,朝政必然混乱,天下就会大乱。君王若清明,朝政必然合度,天下就会太平。所以要时时保持的清楚明白,行为才不会出差错。
  人总是喜欢追求快乐,但是,明明
字就写在人的脸上,若是以为人生原本当乐,那么自然感到生命中许多逆境实是苦不堪言;若能想人生本是苦多于乐,反而能在逆境中勇于承担,不以为苦;在顺境中不滞不迷,小得即乐。
十三、人世沧桑,在人在天
  伍子胥报父兄之伊,而郢都灭,申包胥救君上之难,而楚国存,可知人心足恃也;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还也。
  [注释]
  伍子胥:春秋楚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子胥投吴,佐吴王夫差伐楚,五战而破楚都郢,掘平王墓,鞭尸复仇。申包胥:春秋楚大夫,与伍子胥原为好友,伍子胥奔吴,告申包胥:
我必覆楚。申包胥答之:我心存之。及吴师伐楚,包胥入秦乞援,依庭墙哭七日,春乃出兵援楚,楚得以保全。刘季:即汉高祖刘邦,汉的开国之君。侯景:南北朝时人,降梁武帝后又举兵反叛,围梁都建康,陷台城,使梁武帝被逼饿死。
  [译文]
  春秋时的伍子胥,为了报父兄之仇,誓言灭楚,终于破了楚的首都郢,鞭仇人之尸。而当时的申包胥则发誓保全楚国,终于获得秦军救援,使楚国不致灭亡。由此可见,人只要决心去做,一定能办得到。秦始皇灭东周那一年,灭秦立汉的刘邦也出生了,梁武帝灭南齐的那一年,侯景前来归降。可见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评语]
  伍子胥复仇,申包胥存楚,在一般人眼中看来都是极难的事,几乎不可能。他们当初只是一心想去做,后来真的成功了。可见人心的力量非常可观,能使近乎不可能的事也变成可能。所以,天下之事在乎人为,只看是否有心,而不在事情的难易。
  秦始皇灭东周国祚时,汉高祖刘邦同时出生;梁武帝灭南齐时,侯景前来归降。这都说明了天下事明来暗往,占他一分,终要还人一分。纵然能一时骄横天下,天道终会教你异日倾败。所以,得饶人处且饶人,今日你不饶人,他日别人也不会饶你啊!
十四、有才者如浑金璞玉,为学者如行云流水
  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
  [注释]
  韬藏:深藏。浑金璞玉:没有经过提炼的金与未经雕琢的玉,比喻天然的美质,未加修饰。暗:不明亮。章:同彰。
  [译文]
  有才能的人必定勤于修养,不露锋芒,就如未经提炼琢磨的金玉一般,虽不炫人耳目,但日久便知其内涵价值了。做学问一定不可间断,要像不息的流水和飘浮的行云,永远不停地前进。
  [评语]
  真正有才能的人,绝不会自我炫耀,也不会故意卖弄。凡是善于自夸自露的人,多是一些浅薄之徒,未必有真才实学,所谓
整瓶水不响,半瓶水有声,就是这个道理。有才能的人,根本没有时间自我夸耀,因为他的时间都用来充实自己。无才的人经不起考验,有才的人却是路遥知马力,日久愈见其才。
  学问不是一朝一夕即可获得,要像流水不息,行云不止,活到老学到老,永不终止。如果像倾盆骤雨,或阳春之雪,三日而消,终不能成大器。俗语说: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想要学有专长,就更需要有恒心与毅力了。
十五、积善祛殃,积财遗祸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注释]
  余庆:遗及子孙的德泽。余殃:遗及子孙的祸害。益:增加。
  [译文]
  凡是做很多好事的人家,必然遗留给子孙许多的德泽;而多行不善的人家,遗留给子孙的只是祸害。由此可知多做好事,为子孙留些后福,这才是为子孙着想最长远的打算。贤能又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容易使他不求上进而耽于享乐;愚笨却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只有让他增加更多的过失。由此可知将金钱留给子孙,不论子孙贤或不贤,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评语]
  若是不从因果报应来论子孙的祸福,而从社会的立场来看,凡是多做善事的人家,必为许多人所感激,子孙即使遭受困难,人们也会乐意帮助他。反之,多行恶事的人家,怨恨他的人必然很多,子孙将来遭人迫害的可能性甚大,更别谈困难时有人帮助了。其实为福为害,亦赖教育,积善人家教导子孙以善,子孙必然多正直,发达自可预期。积恶之家教子孙以恶,子孙必多邪曲,其倾败自然也可以预知。
  贤能的人而有许多金钱,容易受物质的迷惑,以致耽于逸乐,意气消沉。愚昧的人有了金钱,更容易去从事非法的勾当,甚至危害大众,倒不如钱少一些,才没有
力量犯什么大过失。由此可知,遗留财富给子孙,无论子孙贤与不贤,都是有害而无益,倒不如留给子孙,设想更为周到。
一六、教子严成德,勿以财累已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
  [注释]
  成德:成为有道德的人。姑息:过于宽容。系:关系。下流:品性低下。上达:成为品性高尚的人。
  [译文]
  常见对待子孙十分严格的,子孙比较容易成为有才德的人;对于子孙太过宽容的,子孙的德行大多败坏,这完全是因为父兄教育的关系。又见到有些后辈原为十分聪明,却突然做出品性低下的事;有些原本平庸愚鲁,倒成为品德很好的人,这就是在于父兄的栽培教养了。一个人品格之所以不清高,总是因为无法将一个
字看破;而学问之所以不长进,就是因为偷懒不精勤的缘故。能以道德感化他人的人,若身在高位而有威权,那么,要感化众人趋于正道就很快了。财富多到足以拖累自己的人,若处于不太平的时代,钱财的拖累就更严重了。
  [评语]
  教育是要教导孩子好的行为。在孩童成长的时期,还不能分辨善恶是非,如果太过宽容,会导致他在善恶的分辨上不够清楚。原谅孩子的小过错而不严格要求,那么他会认为无所谓,下次又犯同样的错误,最后将成为败坏德行的主因。反之,若从小严格督导,小过必惩,小善必扬,长大便成一善恶分明、嫉恶扬善的有德之人,这全看父兄的教育态度。聪明者忽入下流,愚钝者转为上达;正如种树,幼株虽美,不细心加以栽培,最后树木也会长得芜杂不堪。反之,幼株虽劣,若能晨昏灌溉,小心扶持,也能长成枝干皆美的良村,因此资质秉赋并绝对重要,后天的教养对一个人尤其重要。
  
人到无求品自高,心中放不下一个字,等有利可图之时,难保不会受诱惑而失了人品。求学是很辛苦的,若不能勤备,再聪明的人也难以成功了,因为他不肯学。有德者若能居于权威的位置,影响的范围大了,可以施行很多措施奖掖道德,自然就很容易感化人了。钱财在平时处理起来就很累人,既想得之,又要保之,若是在乱世,没有法律的保障,恐怕恶人都想谋夺了,不仅累人,还要招祸呢!
一七、读书无论资性高低,立身不嫌家世贫贱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注释]
  资性:资质秉性。苟且:不守礼法、道义的;随便的行为。乡党:乡里。
  [译文]
  读书不无天赋的资质高或是低,只要能够用功,不断地学习,遇有疑难之处肯向人请教,任何事都把它想个透彻为什么会如此,终有一天能够通晓书中的道理,无所滞碍。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不怕自己出身贫穷低微的家庭,只要为人忠实敦厚,做事稳重踏实,所行所为没有一丝随便或违背道义之处,便足以为家乡的父老所看重,而成为众人的榜样。
  [评语]
  不论天赋的资质如何,若依照学习的理论来说,人的脑筋要不断加以刺激运用,便会逐渐变得聪明起来。不断学习便是一种不断的刺激。此外,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遇到疑难处,更要不耻下问,否则,将成为全盘了解问题的障碍。同时,也要多多思考,试着自己解决问题,长此以往,自然有一天能把所读过的书融会贯通而运用自如了。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在社会上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稳重,不做不该做的事。正直做人,乐于公益,自然为邻里所器重,哪怕出身低呢?
一八、乡愿尽盗德,鄙夫不知德
  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注释] 乡愿:外貌忠厚相,内怀奸诈心的人。鄙夫:人格卑陋的人。
  [译文]
  孔夫子为什么厌恶
乡愿呢?因为他只是表面上看来忠厚廉洁,其实内心里并不如此,可见得这种人虚伪矫饰,以假面孔示人。孔夫子为什么厌弃鄙夫呢?因为他凡事不知由大体着想,只知为自己个人的利益斤斤计较,得失心太重,是个不知人生精神内涵的俗物。
  [评语]
  孔子在《论语
·阳货篇》说了一句乡愿,德之贼也。什么原因呢?因为,乡愿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伪君子乡愿之可厌,一在其虚伪不实,二在其可能带给无知的年轻人错误的印像,使得年轻人失了正道,所以说他是德之贼。这种人欺世盗名,岂不可恨?所谓鄙夫,乃是指不明礼义,不知生命精神价值重于个人利益的人;因此在任何场合,只顾自己的利益,甚至破坏了社会上对礼义的尊崇,便得众人也和他一般只求个人的得失。使大众重利轻义的,便是这些鄙夫啊!岂不可厌!乡愿鄙夫,一为盗德之徒,一为昧德之夫,皆为孔子所摒弃。
一九、勿为私己打算精明,要培子孙朴实浑厚
  打算精明,自谓自计,然败祖父子家声者,必此人也;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者,必此人也。
  [注释] 打算:精打细算。
  [译文]
  凡事都斤斤计较、毫不吃亏的人,自以为很成功,但是败坏祖宗的良好名声的,必定是这种人。诚实俭朴而又敦厚待人的人,刚开始虽然不见他有什么奇特的表现,然而使子孙能够有一种纯厚之气,历久不衰的,就是这种人。
  [评语] 凡事精打细算,拚命占便宜的人,遇到与他人利益相冲突时,必然也会不惜牺牲别人。但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何等厉害?终究难逃衰败之运。因为人之所以能发达家业,并不在处处与人争利害,最重要的,应是在学问道德以及为人处事上,谨厚踏实地去修养,做子孙的榜样。与人争利害,多半要尔虞我诈一番,不免被人视为奸狡之徒,而自掘坟墓。倒不如待人宽厚,能不计较的,就不要计较,如此才能得
人和,对于事业,有无穷的帮助。此事如果证之有家业传与后代的经营着,更是明白;斤斤计较的人,子孙的胸襟多不宽广,于其死后,争夺遗产,甚至闹出丑闻。能以敦厚教子孙的,子孙能同心协力将祖先的事业拓展得更辉煌。
二O、明辨是非方能决断,不忘廉耻身自高洁
  心能辨事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注释] 决断:决定么办。卑污:卑鄙污秽。
  [译文]
  心中能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能毫不犹豫地决定该么办;人能不忘记廉耻心,在社会上为人处世,自然就不会做出任何卑鄙污秽的事。
  [评语] 什么事是对的?什么事是错的?如何做才正确,何种法该避免?这些都是我们遇到事情时首先要考虑的,而这些,都决定于我们的心。所谓
是非,并不光是指事情的对错,同时也代表着善恶。有些事对错并非十分明显,这时更要仔细判别,以免做下错事。如果我们的心对事情的是非判别得很清楚,那么,就不会因外在的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我们的行为,同时也会毫不犹豫地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是不取不该取之物,是对不当的行为有惭愧改过的心。能做到廉耻的地步,持身自然高洁,人格自然就不卑鄙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围炉夜话:中华人生智慧经典》
清 王永彬:《围炉夜话》之三
围炉夜话
旷世奇书《围炉夜话》十句处世名句,看完让你豁达开朗!
第十九则
《围炉夜话》:原文及译解(下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