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50年,一老汉打开儿子棺材,说出尘封23年的秘密,令众人落泪

1950年,当周围人都沉浸在当家做主后的喜悦之中时,在浙江省宁波市霞浦镇,有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农,却终日愁眉不展,变得越来越焦躁。原来,这位老人为了一份承诺,已经默默坚守了二十多年,如今,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开始意识到,如果再沉默,藏在心底里的秘密,可能永远无法难以揭开了。

于是,老人找了几位邻居,请他们拿上锹镐和自己一同上山,去践行自己的承诺。

老人一生与世无争,与邻里相处融洽,因而大家也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然而,老街坊们心里也充满疑窦,这老汉为啥把大伙儿领到他儿子的墓前,并且坚持要把墓挖开呢?

老人并未做过多的解释,他一面强撑着身子开挖,一面坚定地告诉大伙儿:“一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以故事主人公为原型的剧照·张爵谦

最终,众人帮着老人一起,掘开了一座夫妻合葬墓,并打开了老人儿子的棺材。随后,大家惊呆了——原来,老人儿子的棺材里没有尸体,里面藏的,是一个用好几层油纸精心包扎好的包裹,而包裹里面,是一些书刊、报纸和文件。

当大家看到这些东西时,全都惊呆了,邻居们称:“你的胆子真大!这些东西还敢藏着!”

那么,这位大胆的老汉,到底是谁?空坟的主人,又是谁?这些埋在棺材里的秘密,又是些什么呢?

这便是今天要向大家讲述的一段革命故事。

请邻居们去挖坟的老人,名叫张爵谦,是宁波市霞浦镇的一位老农。被挖开的空坟前,原来立有一块墓碑,上面刻着“泉公张墓”几个大字。“泉公张”,本应刻为“静泉公张”,亦即张爵谦的次子张静泉,但老人立此碑时故意少刻了一个字,则与我们接下来要讲述的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有关。

张爵谦老人

张静泉,是张爵谦老人的第二子,1898年出生于宁波市霞浦镇。老张家家中并不富裕,到张爵谦这一代时,家中仅有几亩田地,除了勤勤恳恳地种地,还要靠做厨师勉强维持生计。

不过,即便如此,张爵谦的思想也并不保守。他认为,要改变家族的命运,势必要让儿孙通过读书进入仕途,至少不能当大字不识的“瞪眼瞎”。于是,张静泉得以在霞浦学堂学习。

在张静泉十六岁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选择了辍学。张静泉未读完中学,便去了上海南京路上的老凤祥银楼当学徒,后来与同村的姑娘顾玉娥成婚。不幸的是,两人成婚仅几年,顾玉娥便因病去世。

此前,张静泉在霞浦学堂读书时,即接受了先进思想,潜意识里十分推崇反帝反封的理念。后来,张静泉在上海又目睹了中外反动势力如何欺压人民,因而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开始很快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1年,张静泉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张静泉又给自己取了新的名字——张人亚。

张人亚与张人亚故居

张人亚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时年24岁,是当时上海最早的,也是仅有的几位工人党员之一。工人出身的张人亚,对革命保有坚定的信念,并在中国早期革命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2年5月,张人亚开始出任上海地方基层团组织的领导并参与领导工人运动。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张人亚于1923年10月组织领导了上海金银业工人大罢工,共发动2000余人参见,前后持续了28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城市举行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工人大罢工,为工人群众取得了部分福利待遇,并迫使资本家同意向工人照发罢工期间的薪酬。

话剧《张人亚》剧照

张人亚坚毅果敢,且具有很强的组织、斗争能力,因而又于1924年春和1925年秋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不过,在张人亚第二次前往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时,于海参崴查出沙眼,因当时该病被列为眼科传染病,故未能入境。

就在张人亚在中苏边境治疗眼疾,以待痊愈后前往苏联学习深造时,突然收到上海工人举行武装起义的消息,并奉命返回上海,以组织、领导工人起义。及至张人亚赶到上海,革命形势又发生新的变化,组织上重新给他安排了新的任务。

张人亚与革命同志(前排左二为张人亚)

1927年,刚年满30岁的张人亚出任了中国共产党江浙区委(又称上海区委)宣传部分配局负责人,并奉命参与筹备上海总工会机关报——《平民日报》,同时兼任该报发行所负责人。

大革命失败后,上海被笼罩于白色恐怖之下,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关键时刻,张人亚意识到,自己手中的一批重要文件,需要及时安全转移并妥善藏处,以免落入敌手。

当时,张人亚手中保管着大量珍贵书刊、文件,其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中译本居多,同时还有一批中共二大、三大会议决议的秘密文件。由于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员人数不多,且很多重要会议决议文件未公开发表,属于机密文件,故显得尤为重要。

可是,此时张人亚等人的处境极为危险,随时面临着反动派的搜捕。在最危难的时刻,有一位干部提出:“人亚同志,把它们烧了吧!留着很危险呀!”

“不,不行!这么重要的文件怎能轻易付之一炬呢?这些文件既不能让国民党反动派搜去,也不该轻易烧掉!”张人亚表示坚决反对,认为决不能让这批珍贵文献损毁或落入敌手。

但是,革命斗争不能一味蛮干。如何才能保住这些珍贵文件呢?

张人亚左思右想,决定冒险返回老家,请乡下的父亲张爵谦代为保管。

张爵谦也是个贫苦百姓,并靠着做兼职厨师养家糊口。可是,张爵谦性格耿直,具有朴素的反帝反封建意识,早年还曾带头剪去辫子,以实际行动表示拥护革命。后来,张爵谦得知儿子参加了共产党,更是表示赞誉,在内心深处暗自高兴。

就这样,张人亚冒死怀揣着这批红色文件,几经辗转返回到了霞浦老家。张爵谦了解情况后,当即答应儿子,一定会将这些珍贵的东西保存好,并表示会在老家等儿子革命胜利归来。

话剧《张人亚》剧照

张人亚放下东西后,来不及与家人多聊,便又匆匆返回上海。不曾想,这一别,竟成为了父子两人的诀别。

等张人亚离开后,张爵谦也陷入了沉思。当时,反动派一直在大肆搜捕共产党,在家中保存马列著作及共产党的机密文件,毕竟风险太大,自己丧命事小,万一让这些东西落入敌手,可就成了千古罪人了!

思来想去,张爵谦想出了一条妙计——墓中藏书。

前文提到,张人亚(即张静泉)的妻子顾玉娥早亡,而张人亚自己又在上海从事革命工作数年,几乎很少在老家露面。于是,张爵谦对邻居们说,这些年到处打仗,不孝子张静泉多年在外,毫无音讯,估计是死在外面了,我白发人送黑发人,给他们两口子修个墓,也算是让他们夫妻团聚了,同时也让自己断了念想。

如此一来,张爵谦给儿子、儿媳修了一座墓,其中儿子的棺材里,除了一些衣物外,就是那份精心包扎的包裹。这座衣冠冢的秘密,只有张爵谦知道,旁人一概不知,就连张爵谦的小儿子张静茂也不曾了解。

与此同时,张爵谦又不忍直接在墓碑上刻下儿子的名字,故在立碑时漏去了一个“静”字,仅写了“泉公张”等字样。之所以这么做,正体现了张爵谦对儿子平安归来的期盼!

张爵谦老人为儿子、儿媳所修坟墓及墓碑

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

在邻居们看来,张爵谦的二儿子已死,山上那座墓虽然是衣冠冢,倒也与真墓无异。可张爵谦嘴上不说,心底里却是没有一天不盼着儿子归来。

就这样,张爵谦守着这个秘密熬过了23个春秋。

直至上海解放后,张爵谦终于按耐不住,开始寻找儿子。

由于1927年儿子离家时,是动身返回上海,因此张爵谦将希望放在了上海。老人自己已行动不便,故交待三儿子张静茂前往上海,在《解放日报》刊登寻人启事,寻找张静泉(张人亚)。

刊登于《解放日报》的寻人启事

可是,寻人启事刊登后几个月,还是没有得到儿子的消息,张爵谦老人渐渐意识到,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

尽管,他早有心理准备;尽管,他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

1950年,张爵谦老人意识到,儿子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但自己当初的承诺,一定要完成。于是,便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步履蹒跚的张爵谦,请邻居帮他一起挖开了山坡上的那座坟,从儿子的棺材中颤颤巍巍地取出了一份包裹,而包裹里面所藏的,便是张人亚于1927年冒死收藏的党的珍贵书刊、文件。

张人亚、张爵谦所藏文物

尽管南方潮湿,但由于张人亚、张爵谦对这些书刊和文件极为珍视,用了多层油纸包裹,防潮效果较好,书刊、文件所受损失很小,基本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当这个秘密揭开后,邻居们无不大惊:“你的胆子真大!这些东西还敢藏着!”

的确,在被白色恐怖笼罩的时代,张爵谦老人冒死收藏这些共产党的书刊、文件,可谓忠勇可嘉!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反动派彻底倒台,张爵谦再也不必隐藏,但他期盼二十余年的儿子,却再也没有回来。

此时,参与挖坟和围观的人们,也揭开了心中的疑惑。张爵谦老人当众打开了儿子的棺材,道出尘封23年的秘密,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无不为之落泪。

等东西挖出来后,张爵谦又将三子张静茂叫回,将事情的原委如实相告,并让张静茂将这份包裹带到上海,上交给党和政府,以了却自己的心愿,同时也帮二儿子完成任务。

张静茂得知这些秘密后,亦深受父、兄感动。为了纪念自己的兄长,也为了让后人了解这些书刊、文件留存之不易,张静茂特意请人刻了两枚印章,一枚为长方形纪念章,上书“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十八字,另一枚为正方形纪念章,上书“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并逐一加盖在了这批书报和文件之上。

张静茂所刻印章

此后,张静茂从《解放日报》上看到了“公开征集上海工人斗争史料的启事”,于是将这批书报、文件一并送去。当时,工作人员从中选取了与上海工人斗争相关的百余件文物,其余则请张静茂带回,好好保管。

及至1959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身)开始征集革命历史文物。得到消息后的张静茂,又将手中剩余的全部文物一并送去,同时还送去了张人亚的一些个人物品,以供纪念馆选用、藏处。

按照当时的规定,筹备处准备发给张静茂一笔奖金。不过,张静茂坚辞不受。他表示,自己的兄长和父亲冒死收藏这批文物,是出于对党的忠诚、拥护,而且父亲张爵谦、兄长张人亚及其夫人此时均已过世,且兄长张人亚并无后人,奖金并无人可以领受。

张人亚、张爵谦所珍藏的这些书刊、文件,后来分别珍藏在中央档案馆、国家博物馆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就目前披露的资料统计,被定为珍贵文物(包括国家一、二、三级文物)者有26种,其中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的便多达16种,诸如《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决议案及宣言》,更是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张人亚所藏《共产党宣言》

关于张爵谦、张人亚父子冒死珍藏党的珍贵书刊、文件的故事,便是如此。不过,张爵谦老人至死都未能等到的张人亚,离家后又经历了什么?他的下落又如何呢?

张人亚离家后,先是返回了上海,继续坚持地下工作。1928年春,中共内埠交通科长张宝泉同志被捕牺牲,张人亚临危受命,前往接替工作。

“内交科科长”,又称“内交主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岗位,关系到各机关之间的沟通,负责组织和领导这个交通网。“内埠交通科”,所主要负责的,是上海各机关之间的交通网,在大革命失败后,成为反动派重点搜捕、打击的对象。张人亚,便是在最危难的时刻出任内埠交通科科长一职的。在张人亚负责上海地下联络站期间,多次顺利完成了护送和迎接任务,并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1929年夏,中央工作经费十分紧缺。关键时刻,张人亚又奉命设法筹措经费。他先是通过向进步人士和工人群众募捐,筹措了大约2000多大洋,并紧急送往中央;之后,他又秘密前往芜湖,继续设法筹措经费。

苏联纪录片中发现的张人亚的珍贵影像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亟需有能力的领导干部。第二年2月,张人亚接到通知,前往组织部,准备接受新的任务。张人亚抵达瑞金后,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并激动地表示:“主席,我总算到家了,快给我分配工作吧!”

毛泽东对张人亚的到来十分高兴,当即宣布由张人亚出任中央工农检查人民委员会委员,协助何叔衡部长工作。

张人亚当即表示:“行,我一切听中央政府的安排,我还是那句老话——我这百八十斤,早已交给共产党了,活着一天就为党为革命干一天……”

在瑞金工作期间,张人亚的住所和办公条件都十分简陋,但他始终都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活着一天就为党为革命干一天”。工作做忙碌的时候,张人亚还兼任着中央印刷局局长、中央出版局局长和总发行部部长,一身兼三职,每天都在严重透支身体。

由于积劳成疾,张人亚于1932年12月23日病逝。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在《红色中华》上专门刊发了《追悼张人亚同志》的悼文。这是该刊创刊后首次为悼念逝去的同志而专门发表悼文。

追悼张人亚同志悼文

不过,由于残酷的斗争环境,使得信息并不通畅,远在宁波霞浦镇的张爵谦老人,始终未得到儿子张人亚的死讯。直至张爵谦老人临终时,虽然已经意识到儿子归来的希望渺茫,但依然抱有一丝期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1年,浙江80岁老农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领导看后:送去中央
党章守护人张人亚的故事
1950年,宁波老人将儿子墓中一批书籍上交,24件被定为国家级文物
空棺秘藏20余年!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是如何保存下来的?
中共首部党章竟在他的墓穴秘藏数十年
1951年,宁波80岁老农挖开儿子坟墓,取出一包裹,直接惊动中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