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谋杀还是病逝?关于荀彧之死的四种文本及其可信度的探讨

在东汉末年的文臣中,荀彧的人品、谋略和胆识均堪称翘楚,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更是被曹操视为心腹。然而,荀彧的内心却十分矛盾,他身为曹操谋士,尽忠尽责,也默认了曹操将自比作子房。从这一点来讲,荀彧是倾尽全力辅佐曹操的。可是,在荀彧心中,在曹操之上还有一个汉献帝,即便那是个傀儡皇帝,可在荀彧这样的书生眼中,还是至高无上的。

荀彧出生于官宦世家,自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被举荐为守宫令,正式进入仕途。此时的荀彧年仅二十六岁,着实为东汉末年的青年才俊。因由于战乱迭起,荀彧素有大志,一直有匡扶汉室的宏愿,故而先后投奔过袁绍和曹操,企图借助他们的力量来重振汉室。不过,荀彧的想法终究还是破灭了。

影视剧中的荀彧与曹操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还是以汉臣的姿态行事,算是为汉献帝保驾护航的权臣。适逢乱世,荀彧对曹操的尽责与对汉献帝的尽忠,最初是比较一致的。可是,随着曹操势力的不断膨胀,这位汉朝丞相的僭越之举也越来越明显,最终导致了荀彧和曹操之间出现了裂痕。

按《三国志》的记载,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和荀彧之间的矛盾开始明显:

“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三国志·荀彧传》

这一年,董昭等人撺掇着曹操进爵国公、用九锡(按:九种礼器,表示最高礼遇)。结果,在征求荀彧意见时,却遭到了反对。因为在荀彧看来,曹操本来是匡扶汉室的忠臣,不该僭越张扬。结果,曹操心中不悦。

荀彧进谏,反对曹操进爵国公、用九锡

《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又道出了另一件隐情:衣带诏泄密后,董承被诛,伏皇后给父亲伏寿写密信,想要寻求外援。伏完曾将此信交给荀彧看,但荀彧默不作声,既没有站在伏完一方,也没有告知曹操。可是,伏完的妻弟樊普得知此事后,随即告知了曹操。

曹操和荀彧都是极为聪明之人。在曹操暗中防备的时候,荀彧也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下大错,赶紧跑去补救,想揭发此事,同时建议废黜伏皇后,将曹操女儿许配给汉献帝。结果,曹操突然接连发问,逼得荀彧哑口无言:

太祖曰:"卿昔何不道之?”彧阳惊曰:"昔已尝为公言也。"太祖曰:"此岂小事而吾忘之!"彧又惊曰:"诚未语公邪!昔公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恐增内顾之念,故不言尔。"太祖曰:"官渡事后何以不言?"彧无对,谢阙而已。——《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

这几个回合的问答,使得荀彧哑口无言,只能悻悻而回。按《献帝春秋》之说,此后曹操已经开始厌恶荀彧,只是表面上还装作无事罢了。同样,荀彧经此一事后,心中也十分警觉,一直都非常忐忑(按:此番问答之语裴松之不甚赞同,但亦暗示曹操与荀彧之间存有嫌隙,详参后文)。

荀彧剧照

《三国志·荀彧传》与《献帝春秋》的说法虽有不同,但都十分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在荀彧临死前,已经得罪了曹操,而且惶惶不安。只不过,按照陈寿的说法,荀彧是在忧愤中病逝的:

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三国志·荀彧传》

但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还有另一种说法:

“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不过,同样认为荀彧死于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又是另一番表述:

“曹军向濡须,彧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司马光:《资治通鉴》

另外,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则又称:

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议,彧意不同,欲言之于太祖。及赍玺书犒军,饮飨礼毕,彧留请间。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彧卒于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

以上关于荀彧的四个版本,大体可以分为病死说(陈寿《三国志》)和自尽说(《魏氏春秋》、《献帝春秋》和《资治通鉴》),而在自尽说中,又以《魏氏春秋》的记载更为生动,即曹操馈赠荀彧食物,而荀彧打开后发现乃是一件空器,便服毒自杀了。

荀彧接到曹操所赐“空食盒”

因为一件空盒子而自尽,显然更具趣味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曹操的阴险狡诈,与其奸雄的本性颇为得当。也正因如此,后世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亦主此说。此后,经说书人和影视剧的不断演义,荀彧之死便成了一桩阴谋。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显然,这是一桩公案,而且仅凭有限的史料来明辨真伪,已经十分困难了。不过,根据陈寿和裴松之的记载来看,似乎荀彧是抑郁而终的可能性较大,也就是说,曹操并没有用计逼死荀彧。

陈寿在《三国志·荀彧传》中的记载,已经有明确表达,即荀彧是在反对曹操爵国公、用九锡一事后,引发曹操不满,在困病中忧愤而亡,只字未提曹操赐荀彧空食盒之事。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虽然称荀彧“饮药而卒”,却也未曾采用《魏氏春秋》的“故事”。

另外,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时,广览群书,对各说均做过明辨与取舍。裴松之对《献帝春秋》之说,特意做出过分析。此说提到,荀彧死于寿春后,从寿春逃往东吴的人向孙权说,曹操命荀彧杀伏皇后,荀彧不从,便自杀了。对此,裴松之指出:

《献帝春秋》云:彧欲发伏后事而求使至邺,而方诬太祖云"昔已尝言"。言既无征,回讬以官渡之虞,俯仰之间,辞情顿屈,虽在庸人,犹不至此,何以玷累贤哲哉!凡诸云云,皆出自鄙俚,可谓以吾侪之言而厚诬君子者矣。

在裴松之看来,《献帝春秋》对于荀彧告发伏皇后一事的记载当不可信,是作者袁暐误将民间讹传当做史事记载了。仔细忖度,以荀彧的机警和才智,也确实不会愚笨至此。事实上,类似“出自鄙俚”的传闻,还是在于丑化曹操的奸雄形象。袁暐在《献帝春秋》中刻意以“寿春亡者”的口吻称曹操逼荀彧杀伏皇后,以至于荀彧自尽,也是这个道理。再经历代演义,荀彧之死的文本表述,便也就成了曹操以奸计逼忠臣自尽了。

再看成书较晚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对于荀彧之死,似乎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叙述:“饮药而卒”。当然,司马光在前文中基本采用了陈寿的说法,但又未曾全然否定《魏氏春秋》的阴谋说,只是剔除了曹操馈食于荀彧的细节。由此分析,司马光对《魏氏春秋》的表述是不敢深信的。

荀彧因“无汉禄可食”而自尽

经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再次将荀彧之死的四个版本予以总结:

第一种:以陈寿为代表的“忧薨”说,曹操并未逼荀彧自尽;第二种:以《魏氏春秋》作者孙盛为代表的阴谋说,即曹操用一件空盒逼荀彧“饮药而卒”,此说又被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采纳;第三种:袁暐在《献帝春秋》所载的“出自鄙俚”,即荀彧不愿奉命诛杀伏皇后,自尽而亡;第四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的“饮药而卒”,虽认为荀彧是自杀,但也未明言是曹操暗示或逼迫所致。

就可信度而言,以上涉及荀彧之死的四个版本,当以陈寿的“忧薨”说最为可信,以《献帝春秋》之说最不可信。至于孙盛在《魏氏春秋》中所讲的故事,则也当是一种演义,连司马光也不敢全然采纳,后来被罗贯中再次演绎才流传开来。

正如开篇所讲的,荀彧对汉室的忠贞,导致了其势必会同曹操产生裂痕,而随着矛盾的尖锐,于困病忧愤中离世,原本并不为奇。只是在史家和文人的不断演绎附会下,才制造出了以空食盒逼死荀彧的故事,以烘托曹操的奸雄形象。


参考文献: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李磊:《六朝士风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荀彧的悲剧在于他是拥汉派——也谈荀彧死亡之谜
袁绍:鹰扬河朔(7)
何兹全:读《三国志》札记:荀彧之死 |文史知识
荀彧之死
荀彧:欲解愁肠,减尽荀衣昨日香
荀彧忠于曹操还是忠于汉室?——阎读《三国》之二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