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她为病人终生未婚未育,接生袁隆平等5万名婴儿,被誉为万婴之母

1930年9月7日,北京协和医院的产房里,伴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名男婴降生在这个世界上。由于事先没有想好名字,他的母亲华静便在出生登记材料上写下了“袁小孩”三个字。

后来,这位名叫“袁小孩”的婴儿,有了一个响亮全中国的名字,叫做“袁隆平”。

是的,就是我们最敬爱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然而,细心的人还发现,在那张出生登记材料上,有一个英文书写的签名:QiaozhiLin。

她就是为袁老接生的妇产科医生——林巧稚。

说到林巧稚,我总会想到“伟大”二字,她为了病人终生未婚未育,始终将病人放在第一位。

开国大典邀请她来观礼,她说我还有病人,抽不开时间;

北京市长彭真专门到医院去拜访她,因为工作太忙,也吃了闭门羹。

林巧稚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妇产科事业上,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小生命的诞生,被大家誉为“万婴之母”。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思明区鼓浪屿的一个普通家庭。她是林家的第三个女儿,父亲希望她能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纯真善良的人,于是给她取名为林巧稚。

当时那个年代,中国依然存在“缠足”这种陋习,大部分地区的女孩还是要缠足的,林巧稚也不例外。三岁那年,母亲抓着林巧稚要给她缠足,但个性倔强的她始终不愿意,一旁的父亲看到后满是心疼,这才同意不让她缠足。

1906年,一个台风肆虐的夜晚,林巧稚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她哭着喊着,嘴里一遍遍念着母亲的名字,但始终都没有得到回应。那一天,林巧稚的母亲因患宫颈癌离开人世。

母亲的病逝,让林巧稚萌生了当医生的想法,她那时并不清楚医生的定义,只知道医生可以治病救人,如果自己成为一位医生,远在天国的母亲应该会感到很欣慰。

后来,沉浸在悲痛中的林巧稚被父亲送到了幼稚园读书,开始接受启蒙教育。

5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厦门女子师范学校。

那所学校,对林巧稚影响最深的是一位英国教师,叫做梅瑞嘉凌,大家都称呼她“凌姑娘”。

“凌姑娘”也很喜欢林巧稚,经常会跟她一起聊天,送给她很多书看。

其中有一本《心灵小史》,林巧稚就读了很多遍。

1921年,林巧稚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毕业,那个时候,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凌姑娘”也很赞成,她说林巧稚拥有一双巧手,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

带着老师的鼓励,林巧稚欢欢喜喜地回到家,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

没想到的是,家里人对她要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有人说:“你一个女生,读那么多书干嘛?女孩子迟早要嫁人。”

图 | 中年时的林巧稚

父亲和大哥却很支持她,这无疑给了她极大的鼓励。

那年夏天,林巧稚带着父亲和大哥好不容易凑来的路费和学费,踏上了前往上海的路途。

7月的上海,酷暑难耐,林巧稚挽了挽头上的秀发,在几名女伴的陪同下走进了考场。

这次考试她并不紧张,虽然听说题目很难,但林巧稚始终相信,只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什么困难都无法将她打倒。

考场上,林巧稚奋笔疾书,时而皱眉,时而微笑,正当她完成一半题目的时候。突然,有人朝着她大喊:“林巧稚小姐。” 林巧稚听到后顺口说了一句:“我还没答完题目呢?”

那人好像有什么急事,依旧朝着林巧稚大喊:“林巧稚小姐,请出来一下。”

林巧稚没有再说话,而是看向一旁的监考老师,在监考老师点了点头后,林巧稚放下手中的笔,走出了考场。

原来,当时有一名女考生因为天气太热导致身体出现状况,被抬出了考场,那些监考的男老师都不太方便施救,所以才找到了林巧稚。

林巧稚也是二话没说,认真地帮助那名女考生,使她脱离了危险。

然而,当林巧稚再次回到考场时,考试已经结束了,她因为救人,没有完成自己的试卷。

有人说,这次考试录取率非常低,只收25名学生,林巧稚心想,我没有完成试卷,肯定已经落榜了。

不过,她没有灰心,这次考试的经历,让她受益匪浅,她渐渐懂得了一位医生的职责。回去的路上,她不断告诉自己:“明年一定会成功。”

就这样,林巧稚又在家里待了一个月,一个月后的早上,她却收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林巧稚无比兴奋,但同时她又在心里感到疑惑,自己明明没有写完试卷,为什么还能收到北京协和医院的录取通知书呢?

图 | 北京协和医院

来到学校她才明白,原来上次在考场救人的事迹得到了监考老师们的一致赞赏,他们觉得这种面对病人能毫不犹豫站出来的勇气值得每一名医学生学习,这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品质,也是每一名医生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于是监考老师专门为林巧稚给北京协和医学院写了一份报告,高度赞扬她的品质,不过这份报告是否决定了林巧稚能不能被录取,已经无从考证,但林巧稚已经具备一名医生的基本素养,这是不争的事实。

1921年9月19日,林巧稚正式成为了一名医学生,开始了自己崭新的生活,未来会有怎样的挑战等着她?她不得而知,不过她相信自己一定会勇往直前,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当时,协和医学院为了培养最优秀的医生,近乎采用了最残酷的淘汰制。

那一年,协和医学院从全国各地招了25名学生,只有5名女生。

这些刚进来的学生,每门功课必须要及格,及格分数线是75分,倘若一门功课不及格,就会被留级,如果是两门,则要退学。

如此残酷的淘汰机制,也让林巧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她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林巧稚认真学习的身影,教室里,饭桌上,就连晚上睡觉的时候,她都会花上一些时间来学习。

当时协和医学院有个规定,晚上10点钟学校会关闭电闸,所有学生寝室全部熄灯,但每次12点一过,电闸又会重新合上,而林巧稚正是利用这个空子,将纸罩在电灯上,抓紧时间学习。

三年后,预科学习结束,那25名医学生只有19人顺利升上了本科,其中3名女生,林巧稚就是其中一个。

第七年,学生开始进行实习,而这段实习的经历,让林巧稚找到了未来主攻的方向。这也是她立志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时候,林巧稚选择的实习单位,是由杨崇瑞医生主持的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杨崇瑞是林巧稚非常敬佩的一位医生,她比林巧稚年长10岁,也是协和医学院培养出来的。

图 | 杨崇瑞

在杨医生那里,林巧稚了解到:当时中国产妇的死亡率是1.76%,大部分死于产褥热等几种完全可以避免的产科疾病;而中国婴儿的死亡率却高达27.5%,其中大多死于破伤风,造成如此高的死亡率,和传统方式接生,甚至自己接生是离不开的。

那个时候,林巧稚完全被这惊人的数据震惊到,她在心里暗自立下决心:“我一定要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让更多的健康小宝宝降生在这个世界上。”

八年的苦读,不仅让林巧稚学到了很多知识,更让她坚定了自己的内心。1929年,林巧稚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这些年来,由于她的成绩一直高居榜首,她获得了协和最高荣誉奖——文海奖学金。

毕业那天,协和医院各科主任都争着抢着要找林巧稚,但林巧稚早已心有所属,她坚定地走进了妇产科的大门,这一走,就是一辈子。

1929年7月1 日后,林巧稚成为了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的一名住院医生。在成为住院医生的那一刻,林巧稚就已经知道将要面临着什么。

当时,协和医院有着一项规定:住院医生,尤其是女性,在聘期间是不能结婚,不能生小孩的。看上去这项规定好像有些苛刻和不近情理,但这项规定也确实培养出高水平的医生,同时还让病人得到了全身心的照顾。

成为住院医生的同时,林巧稚就已经决定不再结婚和生小孩,她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那个时候,她的办公桌上总是会堆满很多的病历,这一摞摞的病历,每一张林巧稚都会认真地查看,有时候工作太忙,时常会忘记吃饭,所以在她的抽屉里,总会提前准备好一个红薯,来不及吃饭的时候,就咬两口红薯对付一下。

因为她这样努力工作,追求上进,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被医院聘请为总住院医生。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前来就诊的中国女性都喜欢找她看病。后来,林巧稚结束了住院医生的任期,她不用再受到那项规定的束缚,但是,她依然没有考虑婚嫁。

1941年10月,林巧稚成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这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被迫关闭。林巧稚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她依然待在北京,在一个胡同里办起了私人诊所。

那个时候,战争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前来就诊的大部分都是一些穷苦人民,他们连吃饭都成为问题,更别说是寻医看病了。

林巧稚不能眼睁睁看着广大同胞生活在疾病的煎熬中,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当时,林巧稚有一个特殊的出诊包,这个出诊包里总是放着一些钱,要是哪位病人生活困难,她不但不收任何费用,还会将出诊包里的钱交给病人。

这样一位“菩萨心肠”的医生,自然是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林巧稚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做得不多,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北平解放前夕,国内动荡不断,处处充满着躁乱的气息。当时,很多人都劝林巧稚离开北京,甚至还有人将机票塞进她的手中,但林巧稚的内心却非常坚定,她说:“我的事业是治病救人,我要和我的事业共存。”

1949年秋天,正在医院忙碌的林巧稚收到一封红色的请柬,这是开国大典的邀请函。看到邀请函的这一刻,林巧稚非常激动,但她很快又将邀请函放到一边,因为她知道,自己没有时间参加这次庆典。

10月1日那天,广场上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协和医院离广场很近,在病房里的林巧稚也听见了欢呼声,她微微一笑,然后又进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在林巧稚的心里,她非常清楚地明白,自己是一名医生,应该将病人放在第一位。

建国初期,彭真担任北京市委书记,他想多听听知识分子的意见,方便自己今后的工作。那时候,北京协和医院的林巧稚医生就是他非常想见到的人,为此,他还专门前往协和医院拜访林巧稚医生。

图 | 彭真

那天,医院工作繁忙,林巧稚更是如此,她实在抽不出时间也彭真见面,就这样,堂堂市委书记在协和医院吃了闭门羹。

过了几天,彭真的夫人刚好身体有点不舒服,于是便将林巧稚请到家里为她治病。那天,林巧稚如约而至,而彭真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见到了林巧稚。

彭真的女儿傅彦笑着对彭真说:“在林医生眼中,病人才是最重要的。”

行医这么多年,林巧稚救治了很多病人,比如她给蔡畅,邓颖超看过病,给冰心接过生,但更多的都是受到病魔侵扰的普通女性。

董莉就是林巧稚的广大患者之一。那时候她三十岁,检查出已经怀孕三个月,不过令人担忧的是,她还被诊断出患有宫颈癌,当时很多医生都建议切除子宫,这样才能保全大人。

其实这次董莉来到协和医院,抱有很大的期望,她听别人说,北京协和医院里,有一位林巧稚医生,医术高明,在这方面是权威,所以才会来到协和医院,挂上林巧稚的号。

看着董莉整天以泪洗面,林巧稚心里很不是滋味。她知道董莉和丈夫结婚6年,好不容易怀上孕,却遭到这样的变故,切除子宫,意味着董莉再也没有办法成为母亲。

一天晚上,林巧稚来到董莉的病房,那时候已经是11点钟,林巧稚对董莉说:“为了你的病,可把我愁坏了,我知道你家里的情况,这个孩子对你们特别重要,我可以帮你保住这个孩子,不过我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和责任。”

图 | 林巧稚

董莉听到后一个劲地感激,林巧稚赶紧上前稳住她的情绪,关心地说道:“你现在的情绪不要太激动,听我讲完。”

董莉点了点头,林巧稚接着说:“按照你目前的情况,应该将子宫,瘤子,孩子都取出来,保住大人的生命,不过经过我这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你身体里的瘤子并非恶性肿瘤,所以我们决定暂不切除子宫,时刻观察瘤子的情况。”

说完这些后,林巧稚还不忘再三叮嘱:“以后每个星期都要来医院检查,确认瘤子是否安全。”之后的那半年时间里,董莉积极配合林巧稚的治疗,每周五都会来医院进行体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半年里,一直没有出现任何意外。

后来,董莉的孩子健康地出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了感谢林巧稚的帮助,董莉给她的孩子取名为“念林”,意在纪念林巧稚。

孩子出生以后,林巧稚又给董莉检查了她的身体状况,这次检查,没想到却出现了意外惊喜:董莉的肿块自动消失了。

一开始林巧稚也有些不理解,后来经过反复确认,董莉的这种情况,是一种特殊的妊娠反应,这在全世界都是极少出现的。知道结果的林巧稚心里感到庆幸,好在当初没有切除子宫,要不然小念林就没有办法来到这个世界,董莉也没有办法成为一名母亲。

1954年,林巧稚成为了人大代表。也许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又或许是离家多年,她对家乡的眷念越来越深,很多时候都想回到家乡看看。

1961年,林巧稚终于回到了鼓浪屿,一别二十多年,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已经去世,大哥也离开了家乡,如今留在鼓浪屿的林家人已经不多了。

图 | 鼓浪屿

这次回到鼓浪屿,林巧稚再次品尝到了家乡的味道,曾经那个最喜欢的“凌姑娘”,也已经回到了英国,听隔壁老邻居说,“凌姑娘”也为她感到骄傲。

回家的第二天,很多人都前来拜访林巧稚,他们每个人都洋溢着笑容,带上自己最美的祝愿。有一名长者笑呵呵地对林巧稚说:“你现在当官了,官有多大?” 林巧稚说:“我不是官,我是人大代表,也就是人民的代表。”

这次回鼓浪屿,是林巧稚最后一次回乡,她始终肩负着医生的使命,救死扶伤,一刻也不敢懈怠。

医生是需要一代代往下传承的,林巧稚也不例外,她也有着自己的学生。看着眼前这些年轻人对未来充满期待,林巧稚仿佛看到了年轻的自己,她想了很多很多,想到自己在考场救人,想到自己第一次实习,想到自己第一次接生……

她知道自己现在多了一份使命,那就是将医学传承下去,让它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学生们 都很感谢林巧稚,因为在林巧稚这里,他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这些东西同样宝贵,是他们前进路上的一大助力。

有一次,林巧稚让学生们观察分娩过程,然后书写一份报告。在那堆报告中,只有一份上面写了“好”字,原来,那份报告上写着:“产妇额头上冒出豆大的汗水。”

这就是林巧稚想看到的,而她也正是想通过这件事情,告诉学生们要观察产妇的细节,才能更好地了解产妇,从而帮助到他们。

林巧稚对学生的教导,永远在行动上。她是学生们的榜样,无时不刻都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要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那个时候,林巧稚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医生给病人看病,不是在修理机器,站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位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更加细心,了解病人的生活背景,感情状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

在学生们的眼中,林巧稚不是一个严厉的老师,而是一个认真细致的老师,就像她对待病人那样,总能想到各个方面。

邓颖超也说过:“林医生身上好像有一种魔力,她看病和其他医生不一样,就比如同样使用听诊器,其他医生是直接听,而林巧稚则会先趴在病人的肚子上,贴着耳朵听一听,然后再使用听诊器,病人在她的眼中,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样。”

晚年的林巧稚依然时刻关心着医学事业,她有着每天阅读的好习惯,有时半夜醒来,还会读上几页医学书。

1980年4月22日,林巧稚离开了我们。她去世后,鼓浪屿的家乡人修建了一座毓园,在毓园中心,坐落着林巧稚的雕像,每年都有很多游客前来纪念她,纪念这位伟大的“万婴之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她一生未婚,却有了5万多个孩子,包括袁隆平
【百鸟朝凤】万婴之母林巧稚: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情
“东方圣母”林巧稚:一生只为关爱
她一生未嫁无子,却被称为万婴之母,她的墓志铭寥寥数字,却让每一个人由衷钦佩…
一份几十年前的病历刷遍朋友圈,她一生未婚未育,告诉你什么叫医者仁心
她被誉为万婴之母,接生袁隆平等五万名婴儿,自己却没结婚没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