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2009年北京大学收藏的汉简,不同于史记记载

战国末期,大争之世,列国伐交频频,强则强,弱则亡,社会急剧变动,是谓“天下大乱”!

某一天,在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与荀子学“帝王之书”的李斯,与其讨论天下局势。

李斯说:

时代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列强伐交的分裂局面的改变,已势不可挡,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必然要建立。而只有变法比较彻底的秦国,才能统一中国。

接着,李斯的眼神飘向远方,突然他好似下定了决心,语气兴奋又坚定地说道:

“现在,秦王打算统一天下,我要去协助他谋划统一。”

不得不说,李斯能从混乱不堪的混沌中看出一丝天机,其政治眼光真的很深远。

不久,未来的大秦丞相李斯迎着初升的朝阳,志得意满,怀着助秦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西进秦国。

嬴政的“知己”

前247年,13岁嬴政刚刚即位为秦王,李斯恰逢其会来到秦国。

为什么说恰逢其会呢?

此时的嬴政如同初升的太阳,茁壮而耀眼,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志向非凡。刚被立为秦王时,他便向满朝臣工表明要以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己任,籍此征询治国安邦、征服六国之策。

一个想要统一六国,一个想要助秦统一六国,嬴政与李斯初相识便引为知己。

李斯向嬴政绘声绘色描绘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宏图霸业,并信心十足地说:

“秦国已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六国实际上已降到秦的郡县地位了。凭借着秦国的强大和秦王的才干,可以像炊妇扫净灶头一样,足以吞没诸侯,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

说完,李斯又以劝谏的口气说道:

这是经过数代秦王励精图治使之发展起来的大好形势,可是建立帝王之业、一统天下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呀!如果优柔寡断,就会坐失良机。一旦诸侯国再强大起来,联兵合纵抗秦,到那时,即使具有黄帝一样的德能,要吞并他们也是不可能得了。

李斯对秦国,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及其雄心壮志,与嬴政不谋而合。

嬴政即位后,年幼的他的夙愿便是“吞并六国,扫荡中原,完成统一,天下一家。”可至于怎样实现统一六国的夙愿,嬴政尚没有成熟地考虑。

然李斯的出现似乎让他看到了统一六国的希望,嬴政随即问他如何灭六国,李斯也不负嬴政的期许,侃侃而谈:

现在关东六国,朝不保夕,君危其位,臣危其禄。君危其位难免偏听偏信,臣危其禄难免会君臣离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遣人去各国暗中行收买、离间之计,各国必不攻自破。

李斯的主张和意见,使嬴政大为振奋,立即拜他为长史(类似于今秘书长),引为心腹。

如此,李斯开始了其在秦国传奇的一生,先是助嬴政一统天下,后又助秦设郡县、字同文、度同量、车同轨、币同一,奠定了后世中国大一统之局面。

排除其他一切因素,只论李斯的功绩,李斯担得起“华夏功臣”四字。

然,李斯助秦一统的目的太过明显,皆为名利。

为名利,他可以毒杀同学韩非。

韩非与李斯是同学,不善辩说却精于著述,嬴政对他的才华非常欣赏,一直想把他收为己用。韩非初为韩国臣子,与韩万还属同族,后秦攻韩,韩王为自保派韩非入秦求和。

嬴政对韩非到来非常欣喜,但由于其是韩臣且也没有主动投秦,嬴政不知如何邀韩非效秦。

李斯得知嬴政有意邀韩非效秦,其惧韩非才能比己高,恐韩非来秦与己前途不利,遂向嬴政进谗言:

“韩非是韩王的同族,他爱韩不爱秦,不会真会效秦,为免放虎归山还不如把他杀掉。”

嬴政是个雄主,又信任李斯,见韩非这个大才不能为己所用,遂把他抓了起来,但惜才的他没有下定决心要杀韩非。嬴政没有杀韩非,李斯却不想放过韩非,他擅自毒杀了韩非。

为名利不择手段,最终也会被名利所害。

前208年,李斯被赵高诬陷谋反,秦二世下令夷其三族。

李斯真的与赵高伪造传位诏书?

据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载,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

李斯、赵高和嬴政爱子胡亥从行。

嬴政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县境),突染重病,病危之际,他把李斯、赵高叫到跟前,命二人急拟诏令,让长子扶苏速回咸阳守丧,继承皇位。

不幸的是,这封诏书还没有发出,嬴政便气绝身亡,因此诏书和传国玉玺都落在了嬴政近侍赵高手中。

赵高此人,嬴政在世时是个忠心耿耿的忠仆,可他生性刁滑,野心极大,嬴政死后他就本性毕露。

他深知若让扶书即位,自己断无位极人臣的那一天,在名利面前,他决定孤注一掷,伪造传位诏书,改立与自己有师生之谊的胡亥为帝,如此自己便是从龙之臣,荣华富贵唾手可得。

然,赵高一人一言尚不能使群臣信服,为使群臣相信并支持始皇帝立胡亥为帝,他必须找到一个在朝中重臣与自己合谋形同谋反的阴谋。

赵高想到了李斯。

李斯与扶苏素有间隙,主导焚书坑儒时就被扶苏所不喜,且又不是扶苏的心腹,扶苏若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他的名利势必会被扶苏的心腹蒙恬、蒙毅等所占。

因此,扶苏即位,与他无利。

曾对嬴政忠心耿耿的李斯,在这一刻终被名利蒙蔽了双眼,背叛了对自己有知遇、重用之恩的嬴政,与赵高合谋伪造诏书。

李斯身为秦朝丞相,地位非同凡响,朝中有一大批重臣围绕在他的身边,唯他是从,加之嬴政驾崩前,身边只有他和赵高二人,他的支持,使赵高阴谋得逞,伪造的传位诏书就这样成了真的传位诏书,胡亥取代扶苏,成为了秦二世。

以《史记》而论,李斯是参与到赵高伪造传位诏书一事的。

因《史记》的权威性,此事几乎是历史学界的定论,没有多少争议。

但是,随着2009年北京大学接受社会捐赠,得到了3300多枚西汉竹简,根据竹简的内容,“李斯伪造传位诏书”一事似乎有了被推翻的可能。

2009年,北京大学接受社会捐赠,得到3300多枚被鉴定为西汉的竹简,随后这些竹简被命名为“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

据考证,“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抄写于西汉中期,因其内容中未见汉武帝之后的年号,故而年代最晚在武帝后期宣帝初期。

竹简内容涵盖“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类,包括《苍颉篇》《赵政书》《老子》《周驯》《魂魄赋》《日书》等篇章,具有非常寻常的学术价值,为了解先秦西汉的历史、思想、自然科学、医学、文学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为什么说“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中的内容有推翻“李斯伪造传位诏书”可能呢?

因为《赵政书》记载了一件与《史记》中完全不一样的“始皇帝嬴政传位”事件。正是这些内容,使“李斯伪造传位诏书”一事有了被推翻的可能。

《赵政书》记载:

“秦王赵正出游天下,还至柏人而病,病笃,喟然流涕长太息,谓左右曰:“天命不可变欤。吾未尝病如此,悲……”……而告之曰:“吾自视天命,年五十岁而死。吾行年十四而立,立卅七岁矣。吾当以今岁死,而不知其月日,故出游天下,欲以变气易命,不可于欤。今病笃,几死矣。其亟日夜输趋,至白泉之置,毋须后者。其谨微密之,毋令群臣知病。””

大意就是,嬴政第五次出巡途中突发重病,其知己命不久矣,不禁长叹落泪,随后急诏丞相李斯榻前觐见,对他说:“我自己查看上天安排的命运,会在五十岁时死去。

我十四岁被立为秦王,现在已当王三十七年了,我应当在今年死去,本想借着出巡改变自身的命运,谁知上天并不想就这样放过我!我寿命将至,命不久矣。

现在要日夜赶路尽快回咸阳,后面的车就不要管了。你一定要谨慎行事,务必保守这个秘密,不要让任何人知道我的身体状况。”

以《赵政书》所载,嬴政第五次出巡是想要逆天改命,延长自身的寿命,却最终失败。

病重时,嬴政急诏李斯觐见,告诉李斯自己可能命不久矣,命他赶紧带着自己回咸阳,且途中不得向任何人透露这个消息。

“病即大甚,而不能前,故复召丞相斯曰:“吾霸王之寿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其后不胜大臣之纷争,争侵主。吾闻之:牛马斗,而蚊虻死其下;大臣争,齐民苦。哀怜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议所立。””

没多久,嬴政病情进一步恶化,已经无法支撑到咸阳,再次急召李斯觐见。

李斯应召前来后,嬴政对他说:

“我身为天下霸主现在寿命已经到了,不过我的儿子为人孤独、软弱怎么办呢?如果他的即位,大臣势必会开始争权夺利,这些纷争也将会侵害到秦国的统治。

我听人常说,牛马相斗,死伤的会是附在它们身上的蚊虻;大臣们争权夺利,最后受苦的也只会是无辜的秦国百姓。

我可怜我儿子的孤独无助,和我惊恐不已的百姓,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们,你们商议推选我的接班人吧!”

《赵政书》说嬴政自知时日无多后,再次召见李斯,跟他说自己的儿子优柔寡断,怕他登基后会压不住群臣,引起天下大乱,秦国百姓会流离失所,希望李斯能重新选出一个继承人。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肯定会这么一个疑问,嬴政口中的“儿子”是谁?可能有人认为是扶苏,实则不是。如果这段对话出现在《史记》,那么可能指的就是扶书,但是在这里却不是。

在这里,嬴政口中的“儿子”指的是胡亥,至于为什么,下文会有答案。

嬴政对李斯说的这番话,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看似是信任李斯,实则是试探李斯。

好似刘备白帝城托孤一般,嬴政看似是让李斯挑选继承人,实际却是让他拥护自己选定的继承人,一切都只是为了试探。

试探李斯有没有反心,试探李斯以后还会不会像忠诚于自己一样忠诚自己选定的继承人。

此时,只要李斯说错一句话,他离死不远矣。

那么,李斯是怎么回答嬴政这道可能是送命的题目呢?

李斯答:

“陛下万岁之寿尚未央也。且斯非秦之产也,去故下秦,右主左亲,非有强臣者也。窃善陛下高议,陛下幸以为粪土之臣,使教万民,臣窃幸甚。臣谨奉法令,阴修甲兵,饬政教,官斗士,尊大臣,盈其爵禄。使秦并有天下,有其地,臣其王,名立于天下,势有周室之义,而王为天子。臣闻不仁者有所尽其财,毋勇者有所尽其死。臣窃幸甚,至死及身不足。然而见疑如此,臣等尽当戮死,以报于天下者也。”

李斯说:

陛下不会有事的,一定能长命百岁。我李斯非秦国人,我离开故国效力秦国,侍奉陛下而疏离亲人,这些都没有人强迫我去这么做。

我这么做,只是因为赞同陛下您的不凡见解,陛下施恩重用我这般不堪的人为重臣,让我去教导百姓,我感到很幸运。

我恭谨的尊奉陛下的旨意和秦国的律法,追随陛下兼并了天下诸侯,占有了他们的国土,臣服了他们的王,树立威名于天下。

我听说为富不仁的人也会有主动散尽家财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也会有舍生取义时。

我自以为就算到死也不够回报陛下的知遇之恩,但却还是被陛下怀疑忠诚,像我这样不被信任的忠臣就应当被乱刃杀死,以警示天下人啊!

李斯回答不可谓不高明,表面贬低自己,却在贬低自己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说自己助秦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表面让嬴政杀掉自己,实则却是在说自己忠心耿耿,不该被这么对待。

李斯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嬴政担心什么,所以他的回答都是围绕着解开嬴政的顾虑而展开,无论对嬴政的忠诚,还是对秦国的功绩,他都是在跟嬴政说自己不会反,自己会善始善终。

嬴政对李斯的回答也很满意,流涕而谓斯曰:“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议所立。”

他流着泪对李斯说:

“我不是怀疑你以后要作乱,你是信任的忠臣啊!你们(冯去疾后来也被召见)还是商议一下谁为继承人吧!”

从李斯的言行中确定他不会谋反的嬴政,遂安抚起李斯,告诉他自己没有怀疑过他的忠诚。

但是,嬴政始终担心他日后会对自己选定的继承人不忠诚,所以仍想从他的口中亲自听到自己选定的那个继承人的名字,故而希望他能正面回答下。

李斯和冯去疾,他们知道嬴政说的这番话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于是当即昧死顿首言曰:

“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

告诉嬴政,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胡亥。嬴政听到自己想要听到的答案后,随即说道:“可”。

嬴政带病出巡,不带任何子嗣唯独带胡亥,李斯他们都是久经官场的老油条,自然知道嬴政的用意。

如果嬴政想让扶苏即位,他完全没必要再三跟李斯说害怕自己的儿子即位镇不住朝臣,扶苏身边围绕的都是蒙恬、蒙毅这些忠心耿耿且能力不俗的重臣,若是扶苏即位,嬴政根本不用担心镇不住这个问题。

正因为是年幼且在朝中无甚根基的胡亥,嬴政才会说怕镇不住。

李斯是谁?可以说是嬴政肚中的蛔虫,他在想什么,嬴政一清二楚。

因此,他给的答案,就是嬴政想要的答案。

然而,与《赵正书》截然不同的是,《史记》中却是记载嬴政想要传位的是扶苏,是李斯和赵高合谋篡改遗诏,才有了胡亥登基成为秦二世。

到底谁真谁假呢?如若单纯地以逻辑性来讨论这个问题,似乎《赵正书》所言更有逻辑性。

我们都知道,若要说对自己身体最了解的人,无疑就是自己。

嬴政第五次出巡途中就突感重病,这肯定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其肯定是早有预感的。

既然有预感,以嬴政的政治能力,他绝对不会毫无准备,出巡时肯定会带上自己钟意的继承人,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快速地继位安排。

如果嬴政真的属意扶苏?他为什么会在出巡时让扶苏去镇守边疆,却让胡亥跟在身边?

单凭这点,逻辑性就说不通。

作为一统天下的雄主,嬴政不会不明白:

一旦自己出巡途中出事,无论自己愿意不愿意,自己身边的儿子是最有机会继位的,那些臣子决定不会放过从龙之功这样可以让其家族二代不衰的功绩。

《赵正书》所述之事显然更有逻辑性。

出巡改命—>胡亥随行—>人不胜天—>敲打李斯—>议立储君—>王曰可。

嬴政这一通操作犹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无懈可击,生前死后尽在掌握之中,一个老辣、心机的雄主风采一展无余,这才是嬴政会做的事。

由于《赵正书》只是孤证,《史记》也更具权威性,所以事实到底如何,尚没有确凿定论。

一切的一切,只能等待更多有关秦朝的古籍的出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韩非之死只因他对韩国爱得深沉,怪不得秦始皇,也怨不得李斯!
刘迅 | 李斯之死
【杂说】名臣李斯被腰斩时,满朝文武为何没有人为他求情?
讲通鉴丨先秦最后一位纵横家的人生哲学,玩阴的!18
如果秦始皇传位给扶苏,秦朝又是怎样的局面?司马迁早已道破真相
为人莫学李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