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王莽改制”中王莽改易地名时的基本规律和用意

改易地名是“王莽改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涉及范围最广的一项改革行动。公元8年,王莽即位后,为了彰显自己新朝的“新”,也为了抹去前汉对于新朝的影响,王莽开始对全国各郡县的地名、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范围的改动。颜师古曾言“王莽篡位,改汉郡县地名,普易之也”,此时王莽自登基到灭亡那刻,就从未停止过对前汉的郡县进行更名的行动。

王莽改制

王莽所推行的“改易地名”,在当时可谓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在《汉书.地理志》中,仅仅只是从未变动过行政区划的郡县,被班固标注过曾被王莽改换过地名的郡县就多达近800个,而对于那些新朝改动过行政区划,后来又被东汉改回来的那些,因不能正确标注的郡县则更多。

要知道王莽除了热衷于改地名,还热衷于改变部分郡县的行政区划。如《汉书.王莽传》载“常安西都曰六乡,众县曰六尉。义阳东都曰六州,众县曰六队”意思就是长安设比、闾、族、党、州、乡等六个行政区,长安外围各县分属京尉、师尉、翊尉、光尉、扶尉、列尉等六尉郡。洛阳设益、梁、荆、江、扬、徐等六个行政区,洛阳周围各县分属河东、河内、弘农、河南、颍川、南阳等六队郡。

汉长安地图

可以说再加上这些被改动过行政区划的郡县,王莽改过的郡县地名,数量最少可达数千个,毕竟王莽时期光县就有多达2203个(《汉书.王莽传》载“九州之内,县二千二百有三”)。而且更别说,有时王莽还会对一个地方进行四五次更名(《汉书.王莽传》载“其后,岁复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复其故”),如果这些都算进去的话,那王莽的改易地名的数量将会成倍的增加。而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当时王莽改易地名是有多么的疯狂,及浩大。

当然,王莽如此疯狂的改名,最终让整个新朝是陷入一片混乱。“吏民不能纪,每下诏书,辄系其故名”,百姓、官员都记不住这个地方到底是哪里,王莽每次下的诏书,都得提醒下这个地方初始的名字。“其以益岁以南付新平。新平,故淮阳。以雍丘以东付陈定。陈定,故梁郡。以封丘以东付治亭。治亭,故东郡。以陈留以西付祈隧。祈隧,故荥阳。陈留已无复有郡矣。大尹、太尉,皆诣行在所。”,想想看每次王莽的诏书都得如此写,这是多么的滑稽。

新朝疆域图

连王莽和百官都弄不清楚,这个地方到底曾经是哪里,都需要注明之前的地名,你说你让地方官如何的去治理地方呢?他们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到底是属于他们管的,还是不属于他们管的。所以王莽如此频繁的改动地名,势必就会造成朝廷对于地方的治理出现停滞状态。

当然今天我们不讨论王莽改这个地名的寓意或政治意义何在,改地名出现对新朝的影响如何等这些问题,我们只讨论王莽改易地名时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及其用意何在的问题?其实我们去仔细观察那有据可查的近800个被王莽改动过的地名,不难发现大多数被王莽改动过的地名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新朝疆域图

它们主要呈现以下几点规律(这里仅以《汉书.地理志》中所记载的王莽所改动过的地名为依据):

第一、带有“亭”字。《汉书.王莽传》载“郡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也就是说带有“亭”字的郡县有多达360个,如牂牁郡改“同亭”郡;东郡改“治亭”郡;栎阳县改“师亭”县;池阳县改“冀亭”县;宜阳县改“陕亭”县;新安县改“君亭”县;左邑县改“兆亭”县;襄垣县改“上党亭”县;河阳县改“河亭”县等。

第二、带有“乡”、“聚”字。《汉书.地理志》带有“乡”字的共有13个,如舒县改“昆乡”县;高乐县改“为乡”县;祖厉县改“乡礼”县;高邮县改“杜乡”县等。“聚”字在《汉书.地理志》也有14个,如当涂侯国改“山聚”侯国;中丘县改“直聚”县;北乡侯国改“禺聚”侯国;平望侯国改“所聚”侯国;合乡县改“合聚”县等。

汉原牂牁郡疆域

第三、用同音字。《汉书.地理志》此类地名共有10余个,如郜成侯国改“告成”侯国;长安改“常安”;梓潼县改“子同”县;九门县改“久门”县等。

第四、用同义字。《汉书.地理志》此类地名共有15个,如谷口县改“谷喙”县,口和喙都为嘴;漆垣县改“漆墙”县,段玉裁言“此云垣者,墙也。”;增地县“增土”县,地,从土从也;粟邑县改“粟城”县,城和邑都可指城市。

第五、用反义词。《汉书.地理志》此类地名共有40余个。如符离县改“符合”县,离与合相反;谷远县改“谷近”县,远与近相反;东昏县曰“东明”县,昏与明相反;无锡县改“有锡”县,无与有相反,辽阳县改“辽阴”县,阳与阴相反;顿丘县改“顺丘”县,顿与顺相反。

西汉梓潼县位置

第六、以此代彼,就是把A的地名换到B的地名上,然后B的地名再改成其他地名,此类地名在《汉书.地理志》共有15对。如武威郡改“张掖郡”,而原张掖郡则改“设屏”郡;齐郡改“济南”郡,而原济南郡则改“乐安”郡;弓高县改“乐成县”,原乐成县改“陆信”县;安邑县改“河东”县,原河东郡改“兆阳”郡。

第七、带“符”字,《汉书·扬雄传赞》载“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王莽是靠着“符命”这种东西得以即位的,所以在改地名的时候,有些地名就带有“符”字,《汉书.地理志》此类共有11个。如沛郡改为“吾符”郡;狐奴县改“举符”县;朔方县改“武符”县;定陶县改“迎符”县;相县改“吾符亭”县;资中县改“符信”县。

西汉末年济南郡、北海郡、东莱郡等地图

第八、带“新”字,因王莽的国号为“新”,所以在当时他会在将一些地名改成带有“新”字,以此来显示新朝的新气象。而这之中多数带有“汉”的地名都会被改为“新”,这里也有宣示新朝的正统之意,而此类带“新”的地名在《汉书.地理志》共有17个。如安汉县改“安新”县;广汉县改“广新”县;汉阳县改“新通”县;汉中郡改“新成”郡。

第九、带有“治”、“安”、“顺”、“平”等特殊寓意的字,王莽希望自己的天下长治久安,天下顺平,此类在《汉书.地理志》共有约130余个。如槐里县改“槐治”县;漆县改“漆治”县;平县改“治平”县;杜陵县改“饶安”县;成武县改“成安”县;桑乾县改“安德”县;武泉县改“顺泉”县;平城县改“平顺”县;右北平郡改“北顺”郡;九原县改“成平”县;郁林郡改“郁平”郡;北新成县改“朔平”县。

秦时四十八郡示意图

第十、带有很深的儒家思想,因此在改名时,很多地名都带有“善”、“美”、“德”、“义”、“仁”、“礼”、“孝”、“忠”等字,此类在《汉书.地理志》共有约40余个。如上禄县改“善治”县;卢奴县改“善和”县;即墨县改“即善”县;安丰县改“美丰”县;界休县改“界美”县;乐陵县改“美阳”县;新息县改“新德”县;下相县改“从德”县;舆县改“美德”县;历阳县改“明义”;道人县改“道仁”县;易阳县改“寿仁”县;祖厉县改“乡礼”县;乌伤县改“乌孝”县;剡县改“尽忠”县;河南郡改“保忠信乡”郡。

第十一、《汉书.王莽传》载“公作甸服,是为惟城;诸在侯服,是为惟宁;在采、任诸侯,是为惟翰;在宾服,是为惟屏;在揆文教,奋武卫,是为惟垣;在九州之外,是为惟籓”,所以在改地名时会经常出现“城”、“宁”、“翰”、“屏”、“垣”、“籓”等字,此类在《汉书.地理志》共约40余个。如渭城县改“京城”县;茂陵县改“宣城”县;猗氏县改“蒲城”县;阳曲县改“大宁”县;西安县改“东宁”县;涿郡改“垣翰”郡;饶阳县改“垣翰亭”县;艾县改“治翰”县;便县改“便屏”县。

新朝原涿郡所在地

第十二、《汉书.王莽传》载“男以“睦”...为号焉,皆授印韨”,颜师古曾注解到“睦、隆,皆其受封邑之号”,所以当时王莽改名时,有些地名带有“睦”字,此类在《汉书.地理志》共有约16个。如范县改“建睦”县;博平县改“加睦”县;平安侯国改“鸿睦”侯国;柳泉侯国改“弘睦”侯国;姑幕县改“季睦”县;即来侯国改“盛睦”侯国;兰祺侯国改“溥睦”侯国;馀杭县改“进睦”县;涪县改“统睦”县。

第十三、对边疆地区的郡县的改名,多数带有“威胁”少数民族之意。如琅邪郡改“填夷”郡;临原侯国改“填夷亭”侯国;陇西郡改“厌戎”郡;天水郡改“填戎”郡;平襄县改“填戎亭”县;狄道县改“操虏”县;删丹县改“贯虏”县;骊靬县改“揭虏”县;白狼县改“伏狄”县;交黎县改“禽虏”县;广成县改“平虏”县;平邑县改“平胡”县;宣武县改“讨貉”县;“高句骊”郡改“下句骊”郡。

汉四郡

第十四、带有“武”字,新朝初立,大有宣示其武力强大之意,此类《汉书.地理志》共有约26个。如宾从县改“勉武”县;浩亹县改“兴武”县;屋兰县改“传武”县;会水县改“萧武”县;浑怀县改“特武”县;临戎县改“推武”县;临沃县改“振武”县;咸阳县改“贲武”县;襄阴县改“永武”县;定襄县改“著武”县;复陆县改“闻武”县;潘县改“树武”县;石成县改“铺武”县;昌城县改“淑武”县。

以上就是王莽在对地名进行改易时的大概规律,当然并不全面。但是从以上所罗列的规律,我们大概可以看出,王莽之所以会把全国大部分的郡县改名,很大程度是源于他想向百姓表达出“改朝换代,革汉立新”之意,借此来稳固新朝对于天下的统治。如王莽将安汉改“安新”,广汉改“广新”,西河改“归新”等,无一例外都是在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新朝安定郡

且在改易地名的时候,王莽也无时无刻不在显露出自己的思想,如彰显自己新朝的圣明,希望新朝江山永固、对外采取“武治”等之意。

上禄改“善治”,清改“清治”,濯阳改“慎治”,“芒”改“博治”,严道改“严治”;长安改“常安”,平舆改“新安”,武安改“桓安”,济南改“乐安”,安平改“安宁”,这些改名无一例外,王莽希望靠自己的“善治”、“清治”、“慎治”、“博治”、“严治”去让百姓“常安”、“安宁”、“桓安”、“乐安”,从而让“新安”。

当然在王莽的心里,靠纯粹的文治是没用的,还需要强大的武力。于是乎宾从改“勉武,浩亹改“兴武”,屋兰改“传武”,浑怀改“特武”,临戎改“推武”,临沃改“振武”,襄阴改“永武”。王莽希望自己新朝的文武兼备,来让新朝实现江山永固的目的。也就是如此,于是西平被改成“永聚”,长垣被改成“长固”。

同时,王莽又是一个奉行“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的主,所以对周边的以少数民族为首的国家或部落是比较敌视的,而且对他们也十分的警惕。于是乎琅邪改“填夷”、陇西改“厌戎”、天水改“填戎”、狄道改“操虏”、白狼改“伏狄”、广成改“平虏”、平邑改“平胡”、宣武改“讨貉”也就这样出现了。

新莽末年民变势力图

简单的说,王莽推行“改易地名”很大的原因,就是为凸显出自己的理念,他希望借此来让世人认可他的新朝,及彰显出他的治国之道。当然,最终王莽的这种改易地名的行动并没有让新朝江山得到永固,反而造成了诸多不必要的麻烦。新朝最终仅存16年就灭亡了,而在这16年的时间里,王莽希望的“常安”、“桓安”、“安宁”始终都没有得到实现,反而是民不聊生,叛乱四起,于是就这样新朝也没能做到新朝“长固”、“永聚”。

参考文献:

1.《汉书·王莽传》

2.《汉书·地理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志·地理志下(四)
王莽任性把全国近一半的地名都改了,热衷于用反义词
故宫珍藏官印精选之新莽篇
新莽时期地名的混乱
西汉官印精品选
故宫馆藏玺印(图文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