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史:执政时间仅仅只有九个月的贤君,体恤百姓,重视士大夫,给自己挣了个“仁”字

中国历史上仅有四位皇帝死后的追谥为"仁",明仁宗朱高炽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四位"仁宗"陛下里面执政时期最短的,只有短短九个月,不足一年的帝王生涯给他赚来了这么个美谥,执政期被视为盛世"仁宣之治"的开端,有这样的历史评价,虽然朱高炽做皇帝的时间不长,但也足以自傲了。

朱高炽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朱元璋逝世,据说朱元璋非常喜欢他,原因《明史》里也给予了记载:"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稍长习射,发无不中。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有这样文武双全的孙子,正好又是嫡长子,朱元璋当然会很看重,钦定他为燕王世子。

整个明朝也只有朱元璋时代才允许藩王世子文、武兼备,等到朱高炽他爹朱棣当皇帝后,就开始把藩王们圈养起来,敢文武双全的不马上抓起来才怪。朱元璋的亲自册封也成为后来朱棣想更换太子却一直犹豫的重要原因之一,朱高炽怎么说都是朱元璋册封的,祖制成为了朱高炽的一顶保护伞,帮助他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朱高炽人生的第二阶段就是他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是从"靖难之役"发生到明成祖朱棣驾崩的这一段时间,"靖难之役"时的提心吊胆是害怕失败,如果失败,那么他将被冠上反贼的名义,最好的结局都只是被圈禁致死。对于他来说幸运的是他家造反成功了,而他也在这场生死对决中立下了不可抹杀的大功,为朱棣守住了老巢北京: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有军功,有世子名分,朱棣当上皇帝后虽然不怎么喜欢这个儿子,也只能把他册封为皇太子,成为大明帝国新的继承人,然后就是常见的兄弟争位这一套庸俗剧情开始了。前面介绍了,朱高炽好儒学,而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汉王朱高煦是以武闻名,和勋贵集团、武将集团交情最好,因此,文官集团是集体力挺朱高炽。

朱高炽和朱高煦的皇位之争引申出来的就是文官集团和武官集团各自的代言人之争,朱棣从本意上来讲是喜欢二儿子朱高煦,两人性子更相像,这和唐太宗喜欢"英果类我"的三子李恪差不多,但父亲和皇帝是两种生物,皇帝更多的是考虑江山的长治久安,唐太宗需要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的支持,所以只能放弃李恪。

朱棣同样如此考虑,他自己虽然是马上皇帝,但他很清楚治国不得不依靠文官集团,和文官集团关系差到极点、个性又崇尚武力的朱高煦显然不是好的继承人,朱棣夺位时把江南地区的读书人杀到了自己的反对面,结果是不得不跑到北京去建新都,他都拿读书人没办法,何况朱高煦。因此,朱棣也只能顺从民意,而朱高煦反复的折腾也只是朱棣为自己生前掌控皇权丢出去的筹码。

朱高炽在皇太子的位置上看似危机重重,但总归是有惊无险的度过去了,朱棣驾崩后,朱高炽顺利继位,他人生中最短暂,但也是最重要的第三阶段到来。他的父亲朱棣一生都在打仗,包括坐上皇位后的五征蒙古、征讨安南等等,武功是有了,可明朝的隐患也出来了,行军打仗和修建新都,大把的撒钱出去,朝廷的财政早就入不敷出。所以,朱高炽继位后的使命就是当然的守成和恢复国力,并为之做出了一系列改变,这些新的国策让他得到文官集团的大力拥护并挣到了"仁宗"的美谥。

第一:对外战略全面收缩,停止下西洋,停止对外贸易

朱高炽继位后,任命武安侯郑亨镇大同,保定侯孟瑛镇交阯,襄城伯李隆镇山海,武进伯硃荣镇辽东。镇即镇守,就是放弃经略,维持住现有的地盘,不允许再往外打了。又重新启用反对朱棣北征的原户部尚书夏元吉,开始管控军事支出,在武力对外的战略上全面收缩后,朱高炽还做出了两项决定:

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趾采办。

郑和下西洋一直是文官集团竭力反对的事,原因也很简单,朱棣太独了,下西洋肯定是很挣钱的,否则也不会搞了那么多次,但朱棣把这些钱全部收归内库,用以建造新都和南征北战,文官集团却在这上面毫无掌控权,更不要说分点利益给他们了,所以他们早就想把这事给搅黄,他们主张禁海其实为了方便自己走私挣钱。

和皇族一起合伙搞海贸也不行,跟皇族合股他们肯定处于弱势,干脆连皇族都排斥掉。朱高炽既然不用到处征战,也就不需要揽財,顺势就给了文官集团天下的面子,至于停止边境地区茶、马贸易的目的和停止下西洋差不多,而且边境地区的茶、马贸易因为明朝官员的强势,很容易导致附庸国民众对明朝的不满,诱发新的战争,朱高炽一股脑干脆都给停了。

第二:对老百姓的治理开始实行宽仁政策,多次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主张不以"罚"和"刑"治民

朱高炽在位期间,全国各地有多处出现自然灾害,他每次在灾害爆发后都赶紧下圣旨免去当地的税收,不允许官员在灾年给百姓增加新的负担,并亲自督促官员们执行,比如洪熙元年三月河北隆平发生饥荒,有司官员上奏说借粮给受灾百姓,方便他们在灾年生存和恢复耕种,朱高炽得知后直接就表态不能借,直接给:

帝曰:"即振之,何贷为?"

再如洪熙元年四月,朱高炽听说山东和徐州附近的老百姓因灾害缺少粮食,准备下圣旨免粮免税,可大学士杨士奇隐晦地表示反对,他建议皇帝应该和管理这方面事务的官员们先商量商量,听取完官员们的意见后再决定如何实施,朱高炽很为老百姓着想,当机立断:

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趣命中官具楮笔,令士奇就门楼书诏。帝览毕,即用玺付外行之。顾士奇曰:"今可语部臣矣。"

朱高炽先以皇帝的名义把事给办了,然后才说通知管事官员备案,虽然流程不符合规则,但避免了官员们因为经济目的和政治目的对此事互相推诿和拒绝,让灾害地的老百姓能尽快地享受到朝廷的好政策,在救助老百姓一事上他并没有一味附和文官集团,还是站在老百姓一边。

洪熙元年三月,朱高炽明发诏书,告诫各地官员要慎用刑罚,不能以手中掌握的文字解释话语权粗暴的对待老百姓,禁止株连犯罪分子的亲属等等:

诏曰:"刑者所以禁暴止邪,导民于善,非务诛杀也。吏或深文傅会,以致冤滥,朕深悯之。自今其悉依律拟罪。或朕过于嫉恶,法外用刑,法司执奏。五奏不允,同三公、大臣执奏,必允乃已。诸司不得鞭囚背及加入宫刑。有自宫者以不孝论。非谋反。勿连坐亲属。古之盛世,采听民言,用资戒儆。今奸人往往摭拾,诬为诽谤,法吏刻深,锻炼成狱。刑之不中,民则无措,其余诽谤禁,有告者一切勿治。"

这道诏书对于老百姓来说是极其利好的,明朝的乡间老百姓大多不识字,在发生涉及到自身的案件时只能委托衙门中人或状师打官司,很容易被这些人中的道德不良分子骗取钱财,还容易被冤枉,因为老百姓不懂得怎么去给自己说话,完全受制于恶吏,有时候审案的官员或勾结被告枉法,或试图谋取原告的财物,经常用他们的家人来威胁,或者刑讯逼供,这道诏书不能说完全禁止官员违法判案的行为,但总归是能减轻冤假错案发生的几率,给了老百姓抵制冤案的勇气。

第三:对文官集团投桃报李,抬高文官们的地位和权力,让全天下的读书人归心

朱高炽在朱棣在位时期,和父亲朱棣的关系是很紧张的,多亏了文官集团抱成团,前赴后继的拼死保护,洪武、永乐两朝的天下第一才子,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永乐大典》的修撰人解缙就是因为支持他被害死,其余的为保护朱高炽和朱高煦集团作斗争被迫害的更是数不胜数,朱高炽继位后当然要给文官集团们一个交代,他陆续做出了以下决定:

复设三公、三孤官,以公、侯、伯、尚书兼之。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兼大学士如故,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俱掌内制,杨溥为翰林学士。

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诏礼部:"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言事谪戍者亦如之。"

宥建文诸臣外亲全家戍边者,留一人,余悉放还。

给支持他的文官集团首脑加官进爵,增加相应的权力是报答他们的最好方式,给建文帝时期的支持者们平反就是收天下人心了,建文帝在位时注重文治,是相当得到读书人拥护的,这些在朱棣执政时期因建文帝牵连进去的人或家族都是在当地很有名望的,得到他们的心,朱高炽的皇位就稳了,特别是他的两个兄弟还在旁虎视眈眈的情况下。

综上所述,明仁宗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不长,可做的事一点都不少,放弃对外战争,禁止郑和下西洋,给建文帝的支持者平反,提高文官集团的话语权,这些决策都让掌握着史书编纂权的士大夫们称颂,从政策上保护老百姓的决策也是一位明君应该有的态度,这种态度也和士大夫治国的理念不冲突,整个朱高炽执政时期的一系列决策都把他放在了道德的绝对制高点上,文官集团在经历了洪武、永乐两朝的高压下,也终于等来了翻身之机,他们回报给朱高炽的就是明君才有的"仁"字。

参考史料:《明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高炽48岁无疾而终,登基不到一年为何能名垂青史?只因这四件事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为何历史评价却很高
朱厚照,原来是一个可怜人
为什么只在位十个月,历史的评价却极高?朱高炽:得民心者得天下
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
大明风华:创下治世的明君朱瞻基,却埋下了明亡的隐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