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悦读京剧之书的字里行间

读书、京剧、初雪、暖聚,这样看似并无相关的事件,就在同一天的晚上,悄然而至了。

今冬的初雪夜,悦读书友会的悦友们,将自己的GPS固定在天津京剧院,他们放下手里热读的书,关闭大众娱乐的电视屏幕,来到滨湖剧院。推开一扇门,从日常生活跨入京剧艺术的殿堂。

悦友提议 一拍即合

此次线下“悦读京剧”活动,虽在天津进行,却是在遥远的广州达成。群主与在剧院担任管理工作的@zf 书友发朋友圈,发现大家都在羊城出差,简单商议后,决定回津就开设京剧欣赏课堂。

“周日看大戏,约吗?”简单的一个号召,在读书会发布后,几乎是一呼百应。按照先报先得的惯例,最先预约观摩的23位书友最终搭上了“悦读京剧”号的首航游轮,面对他们的京剧艺海究竟充满着怎样的新鲜与神秘,大家翘首以待。

这也是读书会第16次线下活动。

身未动 心已近

为了让大家更好更快地走近京剧,作为剧院工作人员的我,欣然接受了观剧前的导赏任务,不敢称讲课,就算是为大家做入门引导吧。

一段时间里,群里的话题中心锁定在了京剧频道,群友们还没有动身前往观剧,就开始讨论起了有滋有味的京剧故事。

京剧——两个熟悉的汉字,但对现代人来说,却有一些陌生感。对很多人来说,对京剧的认识是保持在“想当然”的阶段里。

让我们回顾一下书友们抛来的热点问题:

京剧现在有没有女演员?

男旦真的没有了么?

解放后剧团公私合营对当代京剧传承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京剧的流派唱腔与流派特点与剧目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

现代京剧是如何传承的啊?

今后发展方向和商演市场定位是怎样的啊?

Etc……

前方高能了……wait wait ,雷迪斯案的简特曼,还没有看过京剧,就开始为她担忧起来,与京剧的友谊小船,会不会说翻就翻了呢?

深呼吸,目测“京剧老人”健康指数目前还不错。

@NI:对于京剧来说,如果他是一本书,恐怕我只是个草草翻阅了扉页的“读者”,更多章回待我们一同悦读。京剧美学的综合性不止在于演员本身的表演,还有一直以来被历代从业前辈不断雕琢的“包装”技术,即借助传统美学观,在适度布景、角色服装、脸谱设计等色调配合上,进行角色化、类型化、甚至剧情化的塑造和超越生活的夸张创意,这里的创意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意味深长。

当然一切是在“中国美”的标准下掌控进行并拓展革新的,即便是字面上的“丑”的行当,也有丑之规范与“美”,不是无章法的现实再现,可以说每一个塑造中都有智慧的闪光点与技术的强大支撑。

通过一些简短的微信交流,大家逐渐对京剧降低了陌生感。

其实,我们不妨把京剧理解为一件普通的艺术“商品”,接受文化市场的运作买卖,用精神消费的方式生活在与时俱进的社会当中。

京剧被“高雅”后,反而显得和大众有距离。他的古老、神秘、小众被当做一堵高墙,隔离了时间赋予艺术本身的传承性与存在性,去平凡入殿堂,人为造成了一种疏离,使人们提传统文化色变,加之一定原因上的文化断层,这种忽视和疏远是正常的更是应该被关注的。

减龄看待这种“小众娱乐”,拒绝猜测,这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尊重。好不好,咱们自己亲自走一趟;喜不喜欢,这是个人口味的问题,但看过,总是一种真切亲近的现实体验。正如读书,难道只有被迫打卡才读么?京剧也没有要求观众务必签到看戏,所以,只需充分发挥“自觉性”,调动好奇心,你爱,还是不爱,京剧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交流中,一位朋友提到看过《锁麟囊》剧目,对剧中传达的艺术美和人性光辉久久不忘。提到排演八十余年来仍屹立舞台不衰的经典剧目,如果用人次和总收入比,程门宗师程砚秋与编剧翁偶虹等人创造的舞台现场艺术,不仅养活了当年的他们,打响了美名剧团全国巡演,彰显了四大名旦之一的流派神髓,还以中国“低调”好声音的姿态,陪伴中国外交几十年,而今还在全国各大剧院上演。即使到今天,也不是一般舞台剧能够比肩的世纪成就。

像这样的经典剧目,在观众和票友心中,早已留下深刻的烙印,伴随这剧中借人物、剧情、声腔、音乐传递出的文化根基——礼、义、仁、智、信、真、善、美……这种文化冲击,是不骄不躁,润物无声的。

初窥门径

11月20日,正式演出的日期,恰逢津门初雪。雨夹雪的冬夜,增加了阴冷与湿寒。我在预约时间到达,悦读书友居然已经全员到齐。一张张笑脸既有满满的期待,也有看到演出现场的新鲜神情。

大家有序走入后台,开始了悦读京剧之旅。

这可能是绝大多数书友第一次进入后台吧。


神秘的后台。扮演女一号母亲的演员在化妆,舞美老师在做准备。上图这些行头将出现在今晚的演出中。

图1、4是女一号的靠旗和罗帽。女一号这一身行头加起来将近30斤,她可是要演两个多小时的。

摄影:忆明书友父亲

非学无以广才

当晚大家观看的,是由天津京剧院一团复排的传统经典剧目《大英杰烈》,这是剧院庆祝建院60周年,一团首次为“正当年”的主演排演的剧目,是一出跌宕不失幽默、行当文武考验功力的大戏。

在交流中,我向大家做了简要介绍。《大英杰烈》在戏剧历史上曾由众多剧种搬演舞台,是一出旦角担纲的剧目。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曾以该剧红极大江南北。

这是一出相当考验演员功力的戏。非文武兼备、唱做俱佳而不敢搬演。主角陈秀英将根据剧情发展,将四个行当呈现舞台。剧种还涵盖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一位饰演者都有着过硬的艺术基础。

可以说,悦友们第一次观看京剧就看到这部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种幸运。

结合悦友们发问的流派问题,根据这部戏的源流经历,导赏中也做了相应的分享。该剧主演既然是旦角,就不得不提到有着通天教主之称的四大名旦的“导师”王瑶卿先生(1881——1954)。后人熟悉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这四大名旦都得深受王派艺术影响。

其实,京剧的发展同文学一样,有近代、现代和当代这几个阶段,更有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人物,是活在历史,开辟现代,影响当代的旦角宗师。而四大名旦则是京戏在现代阶段的代表人物,他们也直接影响到当代的京戏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戏曲艺术传承的需要,该剧的版本也逐渐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关肃霜,一个京剧历史上不得不提到的名字,她的艺术光芒与这部戏紧紧连在一起,她的艺术用电影的方式记录在册,成为见证京剧艺术辉煌成就的一部瑰宝佳作。关素霜与其创立的“关派”艺术,以一专多能、艺兼文武的表演风范,演出了各种行当的剧目,被观众誉为“能文能武”、“能演男能演女”,“昆乱不挡”的全才。尤其在“待嫁”一折中随着音乐与唱腔的走向,霎时间“叠衣服”的动作让观者过目不忘,成为不可复制的绝技。后面改扮小生的一段“娃娃调”,再一次尽显这位梨园女豪杰的演唱功力。


京剧院细心为大家准备了观演导赏,读书会回赠了推荐阅读书籍

摄影:忆明书友父亲

初探宝山寻踪迹

听完导赏,大家对今晚的演出有点迫不及待了,刚才化妆的演员饰演哪个角色,那个漂亮的罗帽由谁戴,一个人演四个不同风格的行当到底什么样?

晚上七点半,《大英杰烈》如约而至。这个剧目,是由天津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李莉传授,国家一级演员、青研班研究生闫虹羽领衔,这也是她第一次出演该剧。邵海龙、焦鹏飞等青研班研究生,国家一级演员马国祥等联合主演。

演出现场,书友们在微信群随时发问,互动频繁,有点现场“弹幕”的网络观剧感觉。

可以说,一出首演的传统京剧,吸引了一群首次观看京剧的青年书友,在雨雪交加的冬夜,在书香中平添了许多五彩斑斓的灵动神韵。

在开始的介绍中,我为大家将戏目内容做了章回体似的剧情介绍,每两句一组,在剧情中贯穿了主演变换的饰演行当,这样的交流,让初看此剧的书友对剧目和行当的划分有了整体的布局观。


花旦

豪杰居母女棒打官二代

铁弓缘比武相识订婚期

闺门旦

石须龙定计匡门陷忠婿

石文子抢亲不成命归阴


小生

扮男装陈女暂避二龙山

关寨主误认夫君王富刚


武生

会阵前真假富刚凭弓辨

酬家国大英杰烈双团圆

摄影:筱叶

演出持续了两个半小时,书友们对演员高质量的演出报以热烈掌声。

这场演出远超预期,很多书友觉得自己可能听不懂京剧,外行是来看热闹的,但最终大家不但看明白了内容,还看懂了京剧里精彩的绝活是什么。在小生上场前有段唱词,有的书友马上反应过来,“这是娃娃调”。这哪里是初探宝山的菜鸟,明明是都可以登堂入室的老戏迷了。

大家表示,今后还要来看京剧,欣赏更多国粹演出。


左图,舞台上生旦兼备的陈秀英,尽显巾帼不让须眉的风范。中图的小姑娘是闫虹羽的女儿,好可爱。再看看最右边的图,原来卸了妆,年轻的妈妈也很可爱啊(右图来自闫虹羽老师博客)。

摄影:筱叶

站在自己的舞台

在参观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很多悦友是第一次现在剧院的舞台,虽然不是正式演出时聚光灯齐亮的耀眼,但换一个视角向观众席放眼望去,别有一番滋味,已经让很多朋友激动不已。他们用自媒体记录的方式珍藏了自己站在戏曲表演舞台中心的时刻。

摄影:忆明书友父亲

我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舞台,演员们的舞台,看得见、摸得着,但舞台背后的心酸鲜为人知,付出的劳动与汗水更是不计其数。艺术是苛刻的,是无情的,是个性的,而艺术也是永恒的,是激情的,是共鸣的。

相对于演员来说,我们普通人,都有自己的职业舞台,和生活舞台。生命的公平,让我们每一天都站在崭新的舞台上,面对未知的挑战与收获。我们有没有为每一天的完美亮相而做好甘心的付出呢……我相信,光芒的绽放一定会最先眷顾有准备的人。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出发,继续悦读。

在一本书的字里行间,悦读自己,悦读文化,悦读生活


悦读读书会书友与今晚女主角、国家一级演员、青研班研究生闫虹羽合影留念

摄影:筱叶

作者简介
NI

80后的戏剧观众,文化传媒专业,就职于天津京剧院,关注戏曲、热爱摄影的天津美女书友。

从点滴做起,做京剧文化的搬运工,是她的梦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戏剧中的花衫
张川平:“王瑶卿说”的戏曲自觉
【梨园轶事】忆童芷苓(资料来源:浪泡茶的博客)
人才短缺令京剧发展HOLD不住(图)
剧院小科普|京剧入门科普小知识,带你了解国粹艺术
推进京剧丑行的传承和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