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字与书籍的存在 | 有色有味

我喜欢买书,却很少买近期出版的书。我喜欢逛书店,却很少进大型书店。我只喜欢买旧书,逛旧书摊,进小书屋。

我第一本以收藏的眼光买的书是《尼伯龙根之歌》钱春绮译,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它是德国中世纪的一部英雄史诗,我当时觉得像这样的书很难再版,仿佛自己在买一本绝版的书,很高兴。

除注明外,本版照片均为作者藏书,自己拍摄

2001年看到译林出版社出的一套“世界英雄史诗译丛”中有《尼伯龙人之歌》即出,觉得这样的书还能够有人愿意出,很高兴。待看到那一系列书时却非常失望,失望与内容无关,而是书的装帧,中国有句话可以用在这里:千篇一律。如同古人对书法的评价:状如算子。

这仿佛已经成了现代出版业的一种习惯,一种时尚:统一划齐,模样相似,图片粘贴,八股式装帧。

也许从书籍的封面也能看出时代的变迁。一套《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由漓江出版社出版时,画面不同,看得出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细心的绘画。转到安徽文艺出版社后,封面变成了一幅幅似是而非的摄影作品。

也许,我们有太多事情要做;也许我们更珍惜自己的时间,如同我们的饮食从川鲁湘粤向麦当劳、肯德基的转变。食不厌精成为有钱人的排场和奢侈品。

上为旧版,下为新版

我一向喜欢陶雪华的封面,有时我会为了她设计的封面买一本书,即使我对内容不感兴趣。所以当我看到她也放下画笔而表现出对摄影的极大兴趣时,你大概可以想象我的感叹了。

我当然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并没有资格批评她的行为,我只是一个爱好者,不知道绘画的苦处。我想每一位画家都不希望拥有凡高式的一生,虽然他们也许很想拥有梵高式的作品。

陶雪华设计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下图为作者最爱封面设计

我曾喜欢漓江出版社的一套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小巧,细致。从《巴黎的忧郁》、《人鼠之间》、《白夜》还有那可爱的《爱玛》,我想我不必在此一一列举,但后来伯尔的《爱尔兰日记》换成了一个新娘的婚纱照,卡夫卡的《美国》变成了一个金发少年,这样的创意很难让我喜欢。

漓江出版社外国文学系列

你走进现代化的书店,宽大的卖场,良好的购书环境,还有丰富而齐全的品种。翻翻那些书除了系列产品式的封面你还能感觉到什么呢?

插图,曾几何时,读书时看插图是我们很大的一种乐趣,戴敦邦的《红楼梦》、古干的《西游记》 、《水浒》中的古代插图、程十发的《儒林外史》《神笔马良》,巴尔扎克、雨果、狄更斯、奥斯汀、马克吐温作品的原版插图,我有一个很长的目录,这不是一个枯燥的问题。

曾几何时,我们有一张很能引以自豪的插图画家名单,刘继卣、赵宏本、戴敦邦、程十发、刘旦宅、华三川、顾炳鑫、贺友直、罗工柳、韩和平、古干、高燕、沈尧伊、张德育等等等等,当然还有那些版画家古元、彦涵、李桦。

戴敦邦插画作品

但好像一个时代已经过去,好像再也没有一个画家对一本书的插图感兴趣,好像一本书中的小地方已经无法满足宏大的创作欲望,好像一根枯枝无法留住一只凤凰。但有些人也就此失去了买书的兴趣,比如我。

或许我只是某一类型中的一份子,我并不觉得自己极为独特。我渴望那样的书,对于我来说那是一种美好。或者是我怀旧,或者是我对书有太高的要求,但我的要求也许并不高,我不过是喜爱精美的东西,谁又不追求完美呢?谁又不曾对完美报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呢?

可是,想想看,如果没有幻想,人的一生将是多么的惨淡,生活的意义何在?我们之所以还活着就是因为心中还有梦想。

啊!这是怎样的一个理论高度呀!只是有点儿跑题,算了,还是回到封面和插图吧。

但说实话我真的喜欢那样的一本书,就像译林出版社的布莱克《天真和经验之歌》,布莱克的原版彩印,很精美,我看到就喜欢上它,即使我不喜欢它的价格。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成本核算吗。其实,有多少爱好者真的会在意它的价钱呢?我只是抱怨这样的东西太少太少。

应该赋予现在的出版业一个响亮的口号:更快更快更赚钱。这算不算某种刻薄呢?我倒不这么认为,如果符合实情,那就是一种叙述,不算是一种情绪宣泄。

现在出版业的样板式装帧只能消弱书作为一种收藏目标的存在意义,失去了美丽的外衣,只能变成纯粹的文字载体,但今后在电脑和网络兴盛的时代,文字已经不需要必须印在纸张上,才能被看到。也许今后会有更多的文章发表在网络,只要能解决作者的稿酬问题。

照我看,对于书来说有三种人。

第一种,他们热爱书,更多的关心于书本身的存在和递传。我们称之为藏书家。他们专注于对作为文字载体那就是纸质书的本真的追求。比如最早的版本,初版初印,即使一字之差,也极为重要。

第二种,他们热爱书的内容,更多的关心书的内容本身,不介意通过什么介质获得。我们称之为读书人。他们专注于内容,小说、诗歌、历史、哲学。或侧重于对某个专题的深入研究。或以书的内容为典范,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人生。使书的内容融汇到自己的生命里。至于载体本身,精装本,平装本,甚至看完后随手丢弃也没关系。

第三种,我觉得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喜欢阅读这种行为,至于内容,什么都可以,对于载体,他们也无所谓。纸质书,电子版都行。但和第二种人不同的是,他们并不会受书的内容的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一开始就已经形成。没有什么能影响他们。所谓读书,只是一种有意思的附庸风雅。借此打发时间。

作为文字载体的纸质书,更多的会受到第一种人的关注。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人来说,在目前电子设备无处不在的时代,纸质书已经不再是一种必需。既然书已不再是文字的唯一载体,谁还会要一本粗制滥造的东西呢?生存还是死亡?谁知道呢。我们该像哈姆雷特一样问同样的问题吗?无疑的,文字会活,但书籍却未必。

本图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电子书装帧设计的现在和未来
素书之美
新中国少年儿童读物(童书)
超越文本的书籍:皮尔森《大英博物馆书籍史话》丨翁贝托《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
《阅读杂谈》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不有Kindle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