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发展心理学》共读集锦06 | 悦读读书

《发展心理学》

作者:  [美] 罗伯特·费尔德曼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领读者:小贝多芬

领读者说

6.1 社交能力形成的根源

基本情绪表达有基因基础,但情绪与表情的对应是逐步形成的,其原因可能是这是种社会化的需求(从他人处得到反馈的强化结果),也有可能是婴儿的肌肉未发育完全(有证据显示一月龄的婴儿就可以表现出微笑,因此这假设是被证明是错的)。

7月龄的婴儿具备足够的表情分辨能力,这为接下去的社会化做好铺垫,社会性微笑的发展也是社会性的重要功能。

嫉妒是本能,是保护自己,获得更多父母的照料的手段;普遍来说长子与次子的不同性格倾向也有因为资源问题的影响部分(在长子的头几年里,父母照料关心的对象只有一个,而次子出生即受到部分的关心。

很有意思的是,父母对次子的补偿往往是过度的)。个体对于同一刺激的反应的不同的。

社会性参照是社会沟通中的重要机制,表现出社交中的非自我中心,这对社交是有效的。社会性参照与自我觉知很好地区分自己与他人,在两种能力发展时掌握新的技能,共情。抑郁的父母的表情和行为难以度量,婴儿产生认知混乱。

6.2 关系的形成

社会关系是婴儿唯一的自保手段,生理和情绪的接触是婴儿产生依恋的基础。四种依恋类型揭示早期的社会化过程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成人后的处世和思考行为。

一般倾向母亲是提供安全依恋的主要来源,但父亲的作用是因为家庭分工的不同和男性普遍性格,还是父亲该角色就决定婴儿的依恋与他的关系较小。可塑的依恋类型在牢固的价值观和潜意识之前,个体可能会认识到需要改变,但是不实际行动。

与同伴的社会化交互有长远益处。

6.3 婴儿间的差异

婴儿的个人气质均不同,因人施爱。

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导致的蓝男粉女,同样的,因为社会性地筛选和选择强化导致大多数文化中男性倾向独立、女性倾向顺从。基础的差异可能是激素影响的,但这种激素的变化是因还是果,尚未可知。

在对看护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角色本身远比关系本身微不足道,婴儿会对行为产生反应,而不是特定的人。

哈哈

打卡集锦

1

速读+精读+围观

上官婉儿(速读)

讨论婴儿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居然先从情绪入手。情绪感知在社交上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从未考虑过的角度。的确,想到人类社交,第一反应一般是功能性需求——生存合作之类,但具体到个体,快乐、痛苦、愤怒……

进而可衍生出微笑、哭泣、攻击等等实际互动,的确比成年人理性的互动更早更原始,也许对自我和他人的情绪感知的确可以作为社交互动的源动力之一。

而最初的婴儿模式,虽然行为模式未必与成年人完全一致,但也可窥见人类模式的简化版本,干扰因素更少,发展趋势更可见。

如此再来到此章第一部分探讨的内容,便顺理成章,婴儿是否体验到情绪、婴儿能否感受到他人的情绪……便成为探讨社会性及社会性表现的最佳切入点。

家庭、父母、照看者、机构……构成了婴儿最初的社会关系,在互动中不但影响婴儿社会性的形成,也影响了人格的发展。婴儿活动范围那么小,接触范围也有限,要讨论婴儿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看似简单,却要在单一的环境中抽丝剥茧,也不容易。

书中从关系的形成看婴儿的社会性,逐一讨论依恋、互动等因素,引出现实可操作可借鉴的婴儿抚育方式。再从婴儿个体差异切入,讨论形成差异的几个因素,也引出了抚育婴儿值得注意的问题。

总之,抛开人类抚育后代的本能,解构照看者与婴儿的互动,婴儿对关系形成是有主动性的——情绪表达,就像前面书里探讨过的,婴儿的基因表型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塑造了所处环境,这与社会性互动方式是一致的。

唐.巴士尼(速读)

第六章(主题词:情绪,人格,依恋)

1.人类天生就具有情绪能力。几乎所以母亲认为孩子在满月以前就已经表达出情绪。

思考:情绪天生的论点有什么意思?从各种角度讲 情绪都是那么重要。

从心理学“冰山理论”看,情绪最可能和海面以下的 隐性记忆,潜意识有关。在孩子满月之前 是没有“我”这个概念的,是否情绪就是整个冰山,就是我们源于人性的意识全部?

有人说“中国人交流,对错不论 情绪为先”。 这也是我体验的一个强烈差距。西方低语言敏感环境下,理性为先,会第一性认可你说了什么,对情绪表达的宽容度很高(你表情可能没表达好,但对你说出的话要负责任)。

东方高语言敏感环境 相反,情绪表达是第一位的,把关系 人情 面子摆在前面(有人经常会说“我那句话 是说给他听的,你怎么能信呢”)

说回来,我们语言运用对情绪的知识 获得些什么呢。我们能否左右自我情绪的触发模式?我们能否控制情绪?我们能否 给他人创造一些情绪环境 使他人和自己更快乐?

2.依恋:儿童及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绪连接。(当儿童体验到对特定的人有所依恋时,和他们在一起便能使儿童感到愉快,在儿童难过的时候,只要他们出现儿童表示感到安慰。)

思考:婴儿时期的依恋本质会影响我们后半生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依恋是如此的重要!!无以复加。

从人格形成和依恋密不可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只看你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还要看你形成依恋时运气如何。

p220母亲如何学会怎样对婴儿作出反应建立依恋呢?母亲通常的反应基于她们自己的依恋风格。依恋模式某种程度可以说代代相传的,但我坚信依恋风格 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

3.p226 婴儿的早期体现在塑造其人格的一个关键方面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即他们基本上是信人的,还是多疑的。(在这个阶段婴儿发展出信任或不信任感,主要取决于照看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婴儿的种种需要。)

思考:妈妈在孩子三岁以内可以考虑不工作,蛮有意义的。

晨(精读)

6.1

1.如果成人对儿童没有回应,微笑的次数便会减少。从这句话可知,父母要对儿童进行正反馈,与孩子的外向性可能也存在联系。

后文中,父母态度对婴儿有持续性影响。当父母情绪持续低落时,孩子以父母进行社会性参照而变得克制而失落,解释了家庭不幸的孩子心思敏感而细腻的原因。

2.书中嫉妒实验,也可能是婴儿为了保证自身生存而做出的本能反应。

3.你的反应显示你在意的不仅仅是你外表看起来如何,它意味着你有一种自我感,知道自己是一个他人会有所反应的独立的社会性个体,你以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来展现你自己。

这段话让我惊讶于人类的自我感出现得如此得早,且用在我看来非常普通的动作反应来印证,人类的自我情节远远比我想象中要深且广。

6.2

1.依恋质量对儿童未来人际关系有重要影响,安全依恋型儿童会表现出更少的心理困难。对婴儿愿望和需求的敏感,母亲与婴儿同步互动非常重要。但也有资料表明文化规范与期望会对依恋类型产生影响。

2.在这节中,解释了为何在婴儿早期的生命活动中,很少提及父亲,为我以前的疑惑做出了解答。依恋对于婴儿是一种多重关系。父亲在养育过程中也有着重要地位。

3.关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沟通彼此需要并相互做出反应,联接便得到了锻造和强化。这两句话无论何时都适用。

6.3

1.从诞生那一刻起,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便开始出现,这些差异基于性格、家庭特点、被照料方式。满足婴儿需要、给予婴儿一定自由会让婴儿变得信任与自主。

2.气质与环境间的拟合度可以调整婴儿气质,单一气质没有好坏。

宇(精读)

第六章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6.1 社交能力形成的根源

婴儿的情绪:婴儿的表情是其情绪指示器。真正的情绪具有三种成分:生理唤醒成分、认知成分、行为成分。情绪表情有可能有助于调节情绪本身。

情绪表达具有适应功能,在发展出语言功能之前表达其需求。9~10个月构成边缘系统的结构组织开始生长,边缘系统开始与额叶一同工作,情绪范围不断扩大。

陌生人焦虑通常出现在6个月到一岁。分离焦虑通常开始于7个月,在14个月到达顶峰,然后逐渐降低。最早的睡眠微笑可能没有太大意义。社会性微笑是婴儿对他人做出的反应,这里提到成人对儿童的回应。

新生儿已有模仿成人表情的可能性,5个月大能够区分快乐和悲伤的声音,出生半年的婴儿可能开始理解隐藏在他人表情和声音背后的情绪。

社会性参照最早出现在8到9个月,212页。父母的态度会对婴儿行为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可能是持续性的。

自我的发展:自我觉知大约在12个月开始发展。在西方文化中18~24个月的婴儿,发展出对自己身体特征和能力的知觉。

心理理论:大一点的婴儿对他人有进一步的认识。儿童理解意图和因果关系的能力在婴儿期也有所发展,类似于目的论的认知。两岁的婴儿开始表现出共情能力的萌芽,开始在假装游戏和戏弄他人时使用欺骗。说明婴儿已经发展出个人心理理论的雏形。

6.2 关系的形成

新生儿的父母必须开始和婴儿建立关系。依恋的概念见216页。仅仅只有食物并不是依恋的基础,就人类而言也没有证据证明印刻理论。依恋主要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上。

一岁儿童四种典型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混乱型,详见218页。依恋质量对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并不是绝对的。

形成依恋的互动:安全型依恋的母亲提供适当水平的回应婴儿的信号。依恋漠视可能会代代相传。婴儿发出信号的清楚程度,会影响到母亲的回应程度。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婴儿拥有多重依恋关系,而且很难决定哪个才是主要依恋。

对于不同文化下的依恋研究:德国婴儿大多数属于回避型依恋,中国儿童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得更加拘谨。

婴儿的互动:关系的发展是不断持续的过程,贯穿一生。224页,图6-5,婴儿-照看者互动序列。交互式社会化过程中联结递增。

婴儿与同伴的社会交往:婴儿间的互动。最初几个月会看着同伴微笑、大笑、发出声音。9~12个月婴儿相互展示和接受玩具。随着年龄增长,婴儿开始彼此模仿。

模仿能力与镜像神经元和额下回有关,镜像神经元功能失调有可能与儿童心理障碍和自闭症有关。处于儿童看护中心这样的群体环境中的婴儿,从同伴处学习的机会可能具有长远的益处。

6.3 婴儿间的差异

人格发展:埃里克森认为:婴儿的早期体验在塑造其人格是信任的还是多疑的这一关键方面有着重大影响。前18个月是信任对不信任阶段,主要取决于照看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婴儿的种种需要。

18个月到3岁是自主对羞愧怀疑阶段,如果父母在安全范围内鼓励孩子探索并给于一定自由,婴儿便会发展出独立性和自主性。

气质:包括个体一致且持久的唤醒模式和情绪特点。气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养育实践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变气质。气质反映在几个维度上:见228页表6-2,这个表“活动水平”字体不应该加粗。气质分类:易养型、难养型、迟缓型。

拟合度:关键因素似乎是父母对婴儿困难行为的反应方式,父母遇到苛刻行为也应尽量避免愤怒和不一致的反应,见228~229页。气质的生物基础:见229页。

性别:对于性别差异的范围和原因存在大量争议,肯定的是婴儿间个体差异比其性别差异大得多。性别角色:随着成长逐渐受到社会为他们设置的性别角色影响。这个是感兴趣的问题,性别特征有多少是受社会影响,多少是与生俱来?

婴儿看护中心对儿童后来发展的影响:见232~234页。作者认为儿童看护中心可能造成未曾预料的后果,但是从数据的角度来看,儿童看护中心也有很多益处。

肯定的是:儿童看护的质量是十分关键的,最后的专题内容描述了婴儿看护中心的选择建议,要求相当苛刻。国内这种机构本来就很少,能达到如此苛刻的要求的机构不知道能有多少,其价格有多少人能够接受呢。

Lemon(精读)

6.1 社交能力形成的根源

婴儿天生具有表情,随着月龄增加而逐渐丰富。基于这些表情,推断出婴儿表达出了情绪,随着大脑复杂性的提升,婴儿能够体会更多的体验。

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发生在一岁和第七个月。焦虑代表了它社会性的进步,分离焦虑有利于婴儿引发照顾者的注意,进而得到更多的保护。

由于婴儿无法使用语言,只能依靠表情传递情感,书中特别提到了婴儿的微笑,需要成人对其及时回馈,否则微笑次数就会减少。

第三章讲到婴儿可以模仿成人的表情,进而对表情进行解读,那么就是说虽然小baby不会说话,但它能够体察到成人的情感变化,也会做出反应。

千万不要以为小宝宝什么也不懂,它全部都明白。所以家人的氛围和态度非常重要,从婴儿期就会对其的性格产生影响。

婴儿的自我意识开始于一岁左右,两岁时已经有了心理理论的雏形。

6.2 关系的形成

在婴儿期最重要的关系就是依恋,随着婴儿的发育,知道特定的个体能够提供安全的保障,会与其产生特殊的关系。比如母亲。

依恋有四种类型:安全依恋,回避依恋,矛盾依恋和混乱依恋。安全依恋型的儿童会成人后会更善于交往,更加积极。

形成依恋需要父母和婴儿相互作用,母亲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并做出相应的反馈。而父亲对孩子爱的表达也很重要,比如抑郁和物质滥用,父亲的行为有更高的相关。

对父亲和母亲的依赖不同,一个原因是二者和孩子在一起时做的事不同,母亲花时间在喂养上,而父亲则花时间在玩耍上。即便都是玩游戏,二者玩的内容也不同。

婴儿随着时间推移,依恋的个体会有变化。不仅在婴儿期,关系的变化贯穿了我们一生。在交互过程中,婴儿和照看者的链接得到了强化。

婴儿会对其他婴儿更积极,试图模仿彼此。研究识别出一组神经元与天生的模仿能力有关,叫镜像神经元。儿童某些心理疾病如自闭症,就与镜像神经元功能失调有关。

6.3  婴儿间的差异

读到这节,我才明确:婴儿之间是有差异的,差异是天生的,而且并非由基因决定,因为同一父母的不同孩子间差异可能非常大。

在出生后18个月内,婴儿会发展出信任感,这和照料他的人有关,及时回应婴儿的需求将使婴儿更容易与他人产生亲密关系。

18个月到三岁间,如果父母鼓励探索并给与自由,婴儿会发展出独立性和自主性。

汤圆圆(围观)

第六章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本章是我最关注也是引发我跟娃娃爸爸争吵最多的一章。很多育儿焦虑这一章也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6.1社交能力形成的根源

这一节关注婴儿的情绪,我从来没想过婴儿会没有情绪,毕竟娃娃从生下来就是一个表情丰富的孩子,清醒的时候总是在努力的表达(就是各种哭)。这个假设问题还是很有趣的,作者也给出了婴儿可以体验情绪,尽管范围还相当有限。

这节提到的陌生人焦虑是我现在正在经历的,感同身受吧,出去打疫苗没怎么疼哭,被打针的医生吓的哇哇大哭,也是没谁了。当然这说明娃娃长大了,发育正常,我也是很开心的。不久的未来我就要体验分离焦虑也许比现在更挠头…

本节的社会性参照也很有趣,自我的发展拓展了我的知识,印象中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在一岁以下,然而一般来说婴儿要到17-24个月。

这一节最后心里理论的观点,是不是和正面管教中基础理论相似?一样?记得正面管教的基础也是婴儿受到外界环境的。

打着卡睡着了,后面内容明早再说吧刺激之后做出自己的决定再看环境对他的反应。我当时只是看了浅显的一个指导,可能说的不对。

婴儿两岁左右开始有共情,还是让我有些意外的。好早啊。

6.2关系的形成

对依恋关系的形成影响曾经是我跟娃娃爸爸争论的焦点,对当时在进行睡眠训练的我,他很担心会影响孩子对我的依恋,我也很担心,之后睡眠训练就不了了之了。但是我觉得略微的放手,降低对孩子的哭泣的干预度是可取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好的早教在最佳的环境中萌芽---------付小平(专注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
成人依恋理论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不同依恋类型婴儿的消极反应性水平差异
如何让宝宝长大后变得更浪漫?
成人依恋理论(zt) 很学术的一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