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共读集锦06 | 悦读读书

你来或不来,我都在这里

不过最好还是关注一下

万一找不到了呢

七月共读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作者|林欣浩

领读|山河

领读者说

今日读到:《为什么有的佛经像绕口令》

这一章和往常一样,属于典型的标题和内容对不上。

但是这一章又与之前章节大大不同,这章开始了比较讲烧脑的佛学理论变化史。

建议大家不要和我一样,从这里就开始烧脑,先看,看懂说的是什么就好,别思考正确与否的问题,因为这只是佛学的个别流派的看法,只是佛学的一个分支,后面还有发展和变化,以及其他与之不同的理解和见解。这么看下去,脑子会绕糊涂的。

本章通过佛经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的故事,引出了中观学对于“空”的解释,我和法都是“假有”的观点。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实际存在的,但是这种存在不是永恒的,是变化的,最终会化为虚无,比如一个桌子现在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是每时每刻都不在老化变化,而且最终会损毁分解消失。

所以这个桌子是现在真有,但是最终消失,这就是假有。这一观点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可以解释很多佛学者疑惑的,可以被很多人认可的,但也没有一统佛教届认识,毕竟佛学理解在乎心的感悟。

抱歉,我的佛学造诣不高,描述也太过简单,而且词不达意,但是佛学的世界观真的很复杂,且难以简单概括。

不过领读者的理解是偏中观的。

接下来,作者又做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的科普。这里面有句话很有意思“按照佛教的轮回说,今天的每一个人之前都已经轮回过无数次。每个人前世的父母,也会不断地轮回成其他的生命。

那么经过无数的轮回之后,大千世界中的每一个生命,在前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和儿女了。因此《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是不是乍看起来比较不能接受。

但是,按照现代生物学的说法,人狗鸟树死后并不消失,而是都腐烂分解变回了有机物,水,矿物质,新的人狗鸟树出生再摄入这些有机物,水,矿物质长大,如此循环往复,岂不是你即是我,我即是你。

佛足就是人脚,人脚就是驴蹄子,驴蹄子就是佛足。佛学在这里与科学殊途同归了。

本章还说到了佛经几种经文的来历,有的经文为后人理解所做,所以并不是所以经文都是权威著作。大家以后在看经文的时候也记得了。带着怀疑精神去看,就算是佛经也是一样。多看多思考,别急着信。

今日讨论:你认为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是否认同中观学的观点?

Emma Wan

薛定諤的桌子,到底這個桌子是有還是沒有呢?

學佛是為了解脫痛苦,但從作者的描述看來要解脫只能不在乎?我沒法理解啊。

還有慾望,大乘佛教認為只要達到空的境界就能成佛,可是成佛難道不是一種慾望嗎,有強烈的慾望想要成佛,然後被慾望驅使達到無欲境界,怎麼想都是非常奇怪的。可是就算是菩薩是佛,想要幫助眾生的慾望難道不是慾望?

我只能說,我淺薄認為只要是人就會有慾望,佛法是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方法,至於是用什麼方法去認識,那就是宗派的區別。

拙锋

第五章,作者以“为什么有的佛经像绕口令”为题。作者现已历史上本土佛教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无法自行解决入手,引出鸠摩罗什大乘佛教的观点对中土佛教自身观念的补充完善。作者着重说了佛教对于“空”的分歧。

又从“空”的分歧引出了“中观学”。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的一样,“这表述并不正确”。有点类似道家玄学的观点,语言不能反映世界的本质。无法充分正确的描述世界和事物发展的本质。

作者提出“用任何语言,我们都不可能从正面去形容事物假有的本质”。因此,佛教习惯以不断否定的形式去描述世界和事物。从而给人的感觉就是,佛教从不正面回答我们的问题,喜欢云里雾里,互打机锋。

但是我们这种方式未必是错的,他是最符合我们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就像近代科学,我们总是在不断探索发现,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否定。

佛教的“中观学”的概念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更能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学者所接受,从而奠定了佛教发展的基石。

Beck

印度佛学家龙树提出的“中观学”完美的解释了佛法是否也是“空”,轮回中的“我”是什么?中观学给出的答案是“假有”,简单的理解就是“事物暂时存在,不是永存不变的”,这个理论很厉害,因为很难去辩解。

佛学的中观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相比非常相近,只是一个强调的是“空”,另一个强调的是“实”,但他们都认为事物是暂时存在,不断变化的。在这一点上,佛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相通了。

更厉害的理论,因为人类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也属于万法,也是“假有”,所以人类无法准确描述“真理”。描述真理的最好方法是不断的否定。因为人类无法用语言描述出真理,所以把我们经常用的理论叫做“俗谛”,这就是“真俗二谛论”的说法。

许多僧人为了让人达到“无欲”的状态,经常说“放下”。无欲就是“不在乎”的状态,我认为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不引起心中的一丝波澜,就自然而然的那么认为,就自然而然的那么做,是一种类似于无意识的条件反射。

要达到这种状态很难,需要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而过程中还要有强烈的“欲望”驱使,就是想要达到“无欲”的欲望,这是必要条件。

许多人都说佛学和佛教要分开说,我也这么觉得,但是有些迷惑到底什么是佛学?

因为佛经都是后人编撰的,甚至还有“伪经”出现,佛法中已经掺杂了许多外来思想,甚至是“谬论”,其中一些思想可能偏离了佛祖最初的意愿了。所以,学习佛法还要辩证的去接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因为人类是无法用语言描述佛性的,所以待自己达到一定的理解后,要抛弃佛经的文字,才能更进一步,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与对其它理论的学习。

藝奇

这章似乎主要讲了些作者认为佛学宗派体系的矛盾


其实佛学正统是希望淡化宗派意识的


淡化宗派能与其它众生更好的沟通交流,可以减少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思想体系矛盾与冲突


不让其它众生带来烦恼,应是修行之本


切真理皆为相通~


这样也能更好的接引众生,不会让众生因为宗派的思想角逐而感到迷茫……


希望大家都能平常心包容其它各派思想,包容才能善解,善解就会知足感恩~期望虔诚愉快的学习    

编辑:灵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见性成佛
佛只保祐三种人, 还有三种人烧香拜佛也没用
我看印顺导师的学风
被南京开除的大师 (苏州虎丘篇)
书中家里觅禅意
写于竹林 | 第112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