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完结)《佛祖都说了些什么》共读集锦13 | 悦读读书

你来或不来,我都在这里

不过最好还是关注一下

万一找不到了呢

七月共读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作者|林欣浩

领读|山河

领读者说

今日读到《念一声佛号佛就会来救我吗》

今天电子书是两章合并,纸质版只有一章,所以合起来读。读到现在,书已经接近尾声,这两章主要是佛教知识科普了,关于世界,佛,菩萨等等。可讨论的不多,因为都是佛学基础的世界介绍,只能说,信者信,不信者不信,没法争论和推理的。

大家当做佛学知识看看就好。不过确实很多关于天文的内容,佛学的描述怎么能这么准确挺匪夷所思的,换位思考一下,让我瞎蒙我是绝对蒙不出来的。毕竟那是两千多年前,不是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

全书读完到今天,有很多很多想和大家说的。

首先先给大家道个歉,因为我个人的情况,领读者说总是发的不及时,影响了大家的阅读,万分抱歉。

关于书的整体读后感,以及个人的领悟,稍后另发文,这一部分挺多的,我想站在主观角度说一下关于佛的认识,所以不在此写了。我想大家也有很多想说的,我希望大家不作为读书部分,大家主观的肆意谈论一些个人看法。

这篇领读者说也是做于约见领导的等待间歇。

现在我也许个愿,希望早日退休,能有充分的时间享受读书的快乐,阿弥陀佛。

Emma Wan

念幾聲佛號就能登入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挺像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死前懺個悔就能把私生子、殺人、陰謀、戰爭、愚蠢、謀私等種種罪名一筆勾消然後進入天堂。雖然的確基督教是從承認自己有罪開始。

我在一個很棒的日子出生,農曆七月十五日(絕對沒有告訴大家我的生日的意思)這個日子在佛、道、民間都有不同的意義,但都是大肆舉行儀式的日子。

儀式有沒有神秘力量?只能說對於凝聚人心有強大的同化性。為什麼要舉辦儀式,是為了把信眾凝聚起來方便傳教呀!不然根本不用放焰口、慶祝水官生日什麼的。

至於放生....嗯.....比較接近自己感動自己吧,畢竟除了他自己和商販,沒什麼人會感動道謝。修行不是修形,而是修心。至於是什麼心,我想是本心吧,不作惡,行小善,對的起自己就行;有餘力行大善。畢竟善的大小比不上那顆心重要。    

七月

皈依宗教行为,的确像克尔凯郭尔说的,是非理性的一跃。非理性层面,有关形而上的认识问题,是无法以理性分析来考量的。


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是否真的可以严格划定边界,各守一方?我认为,放在在静态中可以。但宏观的剥离不现实。


因为人要讨论、思考任何问题,都离不开理性。即便是上面否定理性在形而上范畴的作用,这个观点也是人类以理性的认知获得的。

形而上的定义,是在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对于理性所考察对象的区分。形而上对应于有形规律而划定。最初的有形规律是泛指的物理。后再进一步区分成现代科学+形而上哲学+分析哲学。


对研究对象做以区分,是为考察更适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对象适用的方法不同。换句话说,不同的研究方法作用于不同研究对象,最后所得出的规律性结论也会不同。


规律之所以称之为规律,一定是具有可普遍的复制性,并以此对未知领域可以进行预测性判断。

再简单说,研究事物的规律,是有目的性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以此为有效的预设前提,继续进行下一步的逻辑推演。


 规律是研究整体的,是对一项事物分类内,整体共相的抽象归纳。


而针对个体的殊相和非整体共相的研究,总结出的经验,不属于规律定义。

涉及规律研究,一般对应的方法,科学实验验证(还原实证法)+自洽的逻辑推演(综合分析法)

实际上人类理性分析能力也是经历了逐渐演化的过程:


直觉→依托先验性工具的常识性判断→传统模糊理性逻辑分析→现代逻辑分析

现代逻辑性思维:是先要构造形式语言(人类语言抽象符号化),然后再建立演算系统。与传统的逻辑系统相比,这样的形式语言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准确性:简单统一的定义符号+运算符号,运算推演。


第二,普遍性:整体概念类词定量


第三,必然性:形式语言的公理推导和定理证明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


现代逻辑分析,其目的是消除日常语言的歧义,必然逻辑规则,保证推演的准确性。


可以看到,逻辑推演也是为了研究事物共相规律的。它是人类理性分析的升级优化版。克服了人类语言的局限性和基于神经网络优化模式的局限性

而科学实验验证法,更像是人类感知能力的优化升级版。克服人类感知观察能力的局限性。

与西方哲学历史对比,中国佛学理论理性部分的发展,与其有着很多相似的认知过程。                           

西方:事物表象→佛学:万法


西方:本质→佛学:性空


西方:辩证唯物主义→佛学:中观学  假有


西方:唯心主义→佛学:唯识论


西方:物自体→佛学:无时空的虚空


西方:绝对精神→佛学:华严宗 世界是一个变化的整体


西方:生命意志→佛学:禅宗:悲观的唯心主义


西方:现代逻辑 区分日常语言与形式化语言→禅宗:只做到了否定日常语言 然后就出世 唯心形而上去了

考察西方哲学思想与中国思想(中国佛儒道的结合)发展的不同,可以看到:


在早期模糊大观和模糊逻辑的认知模式下的发展 ,基本都是一致的,最终的差异是近现代才出现的。


也就是现代逻辑思维的建立,与分析哲学的发展。分析哲学对于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无疑是重大的。


这种发展的差异,究其本质,或许还是由于文化教化,对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官方儒学,和中国模糊中庸文化对于圣贤阶层等级制度的强调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分不开的。

回到书中内容:


1.形而上的精神信仰,佛学的神学部分 ,是不能以理性分析的。

讨论命题:有情众生的六道轮回是普遍真实存在的。


首先哪些生命为有情,(自我意识)无法证伪,六道轮回无法证伪,因此,有情众生的六道轮回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概念(不能判断前提的真实性),这一命题也就是伪命题。


也就是说,对于精神信仰,神学概念,轮回这类形而上的认识, 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是:没有相信不相信的意义,只有信或不信的个体选择。


2.佛学理性推演的逻辑谬误:


万法缘起
万法性空


日常语言歧义,概念定义的边界与性质不清晰,造成谬误


万法所指与因果关系的对象不能对等。   因果意味时间坐标系下,静态的观测两个对应事物出现的先后判断。以此势必万法前依然会有一个更前的因,但万法是全体整体的概念,所以造成前后对象不对等的谬误。


空的定义,边界与性质不清晰。


绝对意义的空,脱离时空先验性工具,对于形而上的判断,属于伪命题。


因此佛教各宗派,根据佛学最初基本逻辑理论所做出的推演也不具有必然性。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轮回。


善,恩,因果报应,都是赋予人类价值预设的概念,因果二元对立,同样是预设的前提。在命题中,未经证实的预设前提被直接作为了公认概念,所以以此做出的逻辑推演一定会出现谬误。

人生是苦的,欲是苦的前因。


既有二元对立的前提错误谬误,对人生的感觉属于个体殊相,而苦是对于整体共相的判断,令人生的感觉,也有人为预设价值判断,属于无意义的形而上概念。

3.理学心学逻辑推演谬误


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的理,是整体+全体的概念,理学提出的格理的方法:对物格物,有唯物主义的思想。

谬误:表现在人这个个体上的理,理学把儒学的道德作为了价值预设,而儒学道德并不是恒常存在的概念,对应的边界也是有时间所指的,与全体个体人不对等,出现谬误判断。


心学:知行合一。


心学是对理学的不完全否定,否的是物的理的存在。心学在唯心主义的视角,定义物,而理学是唯物主义视角。


单纯以人类理性并不能认识到物的本质,但不代表因此物的理就不存在。唯心观点属于精神层面形而上的判断,本身就是伪命题。


再,心学坚持的知,良知,依然是儒家教化的德,以此作为预设前提,提成知行合一是真正唯一的理。


本质上 理学心学都是建立在儒家仁的思想上的理论,都把儒家的德作为预设前提,自然也会推导出谬误。

4.让精神的归于精神,物质的归于物质。


个体殊相是经验性描述,基于经验无法证伪,所以殊相并不能类推成全体普遍的规律。


整体共相研究的是共相特性,其他不属于整体共相的不在其列。


人生意义:没有整体全体对象的统一意义的存在,所以人生意义是由个体自己来定义的,其中包括幸福的理解,苦乐的感受,都属于人生意义中的内容,所以一样适用。


另外宗教传播过程中,很多艺术表现形式的出现,大大丰富了理性所不擅长的领域。即便不信仰宗教,我们依然可以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欣赏和汲取,那些流转于无常的时空中,永恒的人类精神的能量。


5.宗教不是单纯知识,它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针对解决个体形而上的范畴,所以它既不能把解决的边界类推为物质之上的所有,也不能完全忽略其在一定阶段,对于个体形而上困境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的意义。


一定阶段也许是:


基本生存条件可以保证阶段


没有其他形而上替代解决方案时


其他解决方案效果不好(难理解,难操作难复制难传播……)


相关文化的辅助能量(传统文化的铺垫)


对社会秩序不形成阻碍


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


统治阶层,个人主观或客观偏好
……
完全脱离于阶段的适用条件,谈发展,有点务虚。但仅因为宗教需要唯物的世界为其提供与之适应的条件,或对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不构成积极的作用,就一概否定其有效积极的意义,是重新陷入二元论的困境。


所以,不宣扬不否定,顺其自然,也许是更加理性的态度。


我们大可不必担忧,其主观唯心与悲观避世意识对于社会主流的侵蚀……


宏观视角下,各种思潮的自然博弈,本身就是符合演化论发展模式的。


再有,人类认知能力的进阶,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线性上升的。螺旋式的发展趋势是客观规律,而客观规律并不以人类主观意愿为转移。


从这个角度理解:存在即为合理,合理不论对错。

6.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受限于文化基础,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7.社会所呈现的,多元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形态,顺应客观本质规律:变量因素,形成相互博弈的动态活力,积极的活力表现,对冲单一偏执的系统性崩塌发生。


在积极活跃的系统边界,又会涌现出新的系统特性……


这个混沌的世界,生生不息,变成为唯一不变的可能...    

amanda

本章讲述了一些佛教的基本常识,有如下几点体会。


1、佛与菩萨的形象,并非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本意,而是一个观想参拜的形象,后来经过与中国本土神话、宗教、文化、政治等融合,生出诸多变化。所以不必太过执着于外在种种。


2、弥勒佛的兜率天宫与前面章节看到的《瑜伽师地论》的来处,接上了。可以持善念希望上生弥勒净土,也有人持恶念利用弥勒下生的说法实现自己的企图。


3、阿弥陀佛、净土宗与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听过最多的佛教理念了吧。修净土可以速得圣果,也是一种方便说。


4、密宗与藏传佛教原来不是一回事。咒语与仪式,使修行更加方便。这里又见到曼陀罗。


5、最后这一段,作者对于“上香、上供不如心中有佛”、“与其为逝者超度,不如让其生前闻佛法”、“放生不能带功利心”“寺院拥有钱财,可以用于弘扬佛法,广行善事”等等论述,颇为赞同。作者也是活得明白之人。


6、这本书看完了,作者把太多的知识糅合在其中,似乎过于想表达他所理解和领悟的一些东西,但是有些混乱。佛教是追求智慧的宗教,无论领悟还是迷茫时,都记住这一句吧,以后再慢慢学习与修行。    

拙锋

念声佛号,佛前许愿叩头,捐香火这些行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想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慰藉,佛学(佛教)应该是追求智慧的宗教,但是对智慧的追求却又是那么困难。这本书已经算是结尾了,我可以执一次了,智慧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聪明是否是智慧呢?我们可以说中国人的变通能力绝对死数一数二的,否则也不会从建国到现在短短69年的时间进步到现在。犹如佛教,慢慢的从哲学思考、学术追寻转变为宗教,为什么?

这个理由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赞成的,就是儒学与统治阶级的联合,这个力量是很大的。

当完整的思想学说盾牌结合了统治阶级的暴力机器,很难通过单一的学说将其击败,佛教说轮回,大家都支持,因为这个给了很多人心灵上的慰藉,可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灵上的羁绊,但是“空”呢?

显得太过虚无飘渺,若一切都是空的,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不要说什么追求佛性、追求净土,这个在我看来难免有点自欺欺人。中国的哲学、宗教从来没有彻底统一过,就连许多学术派系、宗教大师都有着改换门庭的事件。

中国的文化体系可以说从先秦诸子百家开始就出局形态了,经过历次战乱、改朝换代才形成了今日的文化体系。三教虽是主流,但是却没有做到一言九鼎,还有九流隐藏其下。

慢慢的相互融合,就连中国人自己都懒得细分,一句“拉到,随便吧”,两字“国学”就将其概括其中。中国人喜欢说随缘,感觉是在求索旅途中寻找的新鲜感。


言归正传,中国佛教内部教派的迁移、兴盛、衰败,更多的不像是汉传佛教内部的认知完善与转变,更像是为了适应中国社会求生存的变迁。佛教曾经试图获得政权但是失败了,历次的灭佛证明了佛学可取,而佛教不可求不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有人说这是江南的祥和,可我觉得这是社会的衰落。烟雨之下,一片朦胧,今夕往昔都是云烟,一片焦土,后人谁识。


中国人好说命,但信神的却又是不多的。中国人喜欢说逆天改命,喜欢说人定胜天,骨子里的叛逆和现实的威吓却又令我们两难,于是中国人就明白了如果真有神,也不会过多的在乎我们每一个人。

那么我们就自己造神。于是,中国开始轰轰动动的造神,慢慢的造着造着,就连我们自己也分不清了。


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都是明确反对鬼神的。但是我们后人将他们一个塑造成太上老君,一个塑造成大成至圣先师。活人不想着怎么追求智慧、未来与美好,反而祈求死人帮助我们。

就如净土宗,念佛能成佛,细想之下可能吗?转经轮就真能获得智慧吗?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科学如此、哲学如此、宗教如此、迷信如此。


人与万物不同,在于人类能不断思考,越思考、越智慧,偷懒只会使得我们丢掉未来。(对于信佛的人来说,偷懒会离佛远去。)前人的思考是我们后人进步的阶梯,而不是偷懒到达彼岸的工具。    

编辑:灵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俞昌达 | 连载(四):儒道佛学问的核心精神是要改善智能的存在状态(完)
24条常见的逻辑谬误
佛教中的信仰与理性之争
答问:佛教,佛法,佛学这三个概念到底有什么区别?
“太无成见”——梁启超的宗教观
【指间杂文】黑格尔关于宗教的谬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