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渡北归》共读集锦12 | 悦读读书

八月

共读

《南渡北归》

作者: 岳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领读者:云淡风轻

领读者说

第十一章 归去来兮

国难之际,众多家庭都面临着未曾预料的困难甚至灾难。作为傅斯年最重要的助手李济,也遇到重大打击。

由于困难时期缺医少药,李家两位如花似玉的少女先后被病魔夺走了生命。作为挚友,傅斯年给李济精神上巨大安慰,同时想法设法为他转移注意力,继续对西北地区考古工作。

李济作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老师,吴金鼎就是他为数不多的学生之一。由于种种原因,吴金鼎研究生没拿到毕业证,后来回到母校任教。在李济主持安阳考古期间,业余选手吴金鼎为城子崖遗址发掘做出巨大贡献。

对于自己指导的学生,李济为培养考古传人,在实际工作中对其倾注了大量心血。吴到英国读完博士回国后旋即回到李济门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硕果累累,逐步成为考古事业中独当一面的大将。

大名鼎鼎的夏鼐也是李济的清华学生,夏老先生为了照顾同学考公费留学生,把自己从历史专业改到考古专业,虽然跨度和赵元任他们不能比,但毕竟差了不少。

好人好报,夏鼐出国读书前前清华安排的导师是李济和傅斯年,就在殷墟挖掘现场实习,又被梁思永指点。

高起点让夏鼐进步很快,为更好培养新生代,李济和傅斯年希望他去哈佛读书未能成行,又安排他去英国读书,这样夏鼐成为中国第一位埃及考古学博士,成为国内后来的考古学巨无霸。

李济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自己作为一名大师学业成绩斐然,言传身教的学生也多在业界赫赫有名,堪称事业完美。

密封线

今日思考:

学习工作中遇上良师益友是什么样感觉?

打卡集锦

Emma Wan

李濟兩女兒的先後離世,對李家是非常沈重的打擊,且最後那句還想著讀書的遺言更是讓人鼻酸,李家人該是如何悲痛。李莊外的戰場,青年人因砲火失去生命,李莊內的學校,人們因缺醫少藥逝去,這就是時代的悲劇之一吧。

李濟求去,在悲痛中想投入純粹的研究工作來忘記悲傷,該說幸好傅斯年將他攔下來嗎?如果不攔下來,也許那些璀璨的考古成果要延後好久才會出現,他是當之無愧的考古界主心骨之一。
    
本章後三分之二花大力氣駁斥李濟不愛護學生的說法,充分列舉吳金鼎、夏鼐兩位考古大師的學習和經歷來論証。

可以看出李濟的確很愛護學生,不過情緒性發言太多,雖然我對李敖不太感冒,但這樣充斥著明顯好惡不經掩飾的「史詩巨著」很扣分呀⋯⋯    

嘻嘻

读着吴金鼎、夏鼐的故事,深入了解了考古学家的工作。看他们的名字里有个鼎字,真是与考古结下不解之缘啊,成为考古界的两个学术大鼎。有个很深的感受,学术界小圈子的影响力太大了。

学习考古要到外国去,要到英国去。因为那里有文物。想想就悲哀。两位学术大鼎都拿下了博士学位。联想胡适拿博士学位的艰难,更加佩服两位。

要知道博士是要能创造知识的。进入考古界还是有些机缘巧合的。夏鼐是为了争取公派出国留学的名额,与同学商议下报考了考古学。

对城子崖考古和苍山洱海考古的记录让我非常期待彭山汉代崖墓的考古调查。期待明天与其相遇。读过考古报告再看古迹,才能真正领会古物讲述的故事吧。如果能有机会跟着考古学家看古迹,那将是一大美事啊。

京东搜搜考古类图书排行榜,第一名居然是日本人木下杢太郎《云岗日录》。早怎么没有这样的想法呢?要不然带着《云岗日录》逛云冈石窟就更好了。入手一本沈从文的《中国文物常识》,先扫扫盲。    

青棠

李济先生两年间两个爱女先后去世对于先生和整个家庭都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傅先生想借野外考古使其走出悲伤,恰逢考古队聚集了吴金鼎、夏鼐两位李济先生的高徒。


吴金鼎先生肄业于清华大学,但其学术功力得到李济先生的真传,其回山东后主持发掘了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并编著了考古报告《城子崖》,其后吴先生得到了留学英国的机会,并获博士学位,填补了其“文凭”不足的缺陷。


夏鼐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并获留学资格,在其留美之前参加了殷墟考古,得到了李济和梁思永两位先生的指导训练,在英留学期间与吴金鼎先生相识并结成挚友。    

Summer

由于颠沛流离、积贫积弱的生活处境,李济接连承受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之痛,再加上对国家未卜前途的思虑,他在给傅斯年的信中说到“数月以来,失眠已成一习惯”,让人切实感受到这位学界巨匠当时的心境是何等悲凉凄楚。

然而即使身心遭受重创,在挚友傅斯年的精神支持下,他依然顽强的肩负起为中国考古业培养后继人才的重任,吴金鼎、夏鼐两位考古界“巨鼎”在他的培养、提携下为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对考古方面了解的比较少,于是百度了一下吴金鼎先生的生平:1941至1943年,他在科研经费极为拮据的情况下,坚持对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和成都前蜀王建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对于汉代和五代十国时期的艺术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不但致力于田野考古,同时还不遗余力地培养考古人才。然而这样的旷世奇才依然难逃英年早逝的命运,年仅47岁就被癌症夺去生命,他没有后代,留给人们的只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编辑:灵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本书与四位中国考古学奠基人
夏鼐亲历的考古事件
感悟考古
助手讲述考古大家夏鼐的往事
甲骨文发掘简史:太不容易了!
夏鼐先生与冶金史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