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央视不愧是央视!让历史带上“综艺感”


“央视不愧是央视”在《典籍里的中国》开播之后,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

最近几年的央视几乎找到了一条只有自己能做的综艺路数,在发扬国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平快的剪辑节奏加上融进文化中的幽默台词,让央视在稳重的综艺风格中走出了一条俏皮的道路。

这次《典籍里的中国》更是将“穿越 + 沉浸式戏剧 + 国学”融入到了一起,这种大型的棚内综艺节目是央视的拿手好戏,除了有大型演播室可以满足制作条件之外,央视针对传统文化能请到的学者也是最为专业的。

以目前两期的内容来看,《典籍里的中国》虽然不是一部满分的作品,但它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

第一期,我们了解到的典籍是《尚书》。

这部从小就有所了解的史书放在第一集,虽然意义是对的,但总会让人有一种老生常谈的感觉,尽管大家很多没有读过,但这本时常被拿来聊的典籍,很容易就让人提不起兴致。

再加上本身《尚书》包含中国上古各朝代的历史档案,虽然也有关于上古历史的追述和传说。但是这一部典籍放在今天来说就是没有太多的综艺感。

书中的内容形成的很早,足以说明中国人的前瞻性,因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较早开始提出“史官”这一概念的,由史官记载国家大事,笔录记下君臣言行,保管历史档案。

而这些要搬上综艺的舞台难免会让人感觉乏味,缺乏共情点,很容易就变成了空洞的说明文,但《典籍里的中国》找到了一个点,直接让节目不仅符合了本身的文化定位,还充满了人情和趣味。

我们都知道《尚书》的定型是孔子的功劳,他不仅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还会自己整理古代典籍和教科书,前后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书》就是《尚书》,据说他整理的《尚书》有100篇,作为教授学生的政治学教科书。

但是秦朝统一了天下后,为让民众思想上也统一,实行了“挟书令”除了秦国法定的一部分书之外,所有人都要将各国的史书上缴,只要发现有人私自在家中保留其他史书的,直接处死。

《尚书》就在这份销毁名单中,这让孔子后世的学生们都不敢留有,仅能靠着口耳相传,一代代靠记忆力传承,虽然秦朝不到20年就灭亡了,但这几乎烧毁了大量的典籍和文献。

但有一个人的生命以你为这件事情和《尚书》连接在了一起。

伏生,名伏胜,字子贱,生于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他曾做过秦朝的博士官,在秦朝禁书的时候,他将一部《尚书》藏在了自家的墙壁里,然后自己到处流亡。等清朝灭亡之后,汉朝刚脱离兵荒马乱的时期,自然想不起搞文化,也没有废除“挟书令”。

天下读书人也只想填饱肚子,以安身立命为主。而当一切太平,伏生再次回到家中取书的时候,他已经步入年迈,而受到潮湿和鼠虫的侵蚀,等他凿壁取出来之后,仅剩28篇。

无奈,他只好用这28篇来教学生,等文景之治时,汉文帝开始注重文化,听闻伏生在教授《尚书》便下诏请伏生到朝廷上去讲学,但那时候他已经九十多岁,走都走不动,无法前往,只好让人抄录,学习,再将其《尚书》传出来。

《典籍里的中国》将这段作为古今链接的桥段,让主持人撒贝宁和饰演伏生的倪大红穿越时空相见,一个穿越2000年而来的读书人见到一位护书人,从故事设计上就很有戏剧效果,加上倪大红在舞台上的表现,一个眼神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一个老者对待后人的期望。

其实很多人会在这期之后回想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平均年龄40岁的年代,伏生年入古稀才找到机会将《尚书》拿出来传授与人,假设中间出现任何一点变故,可能《尚书》都会成为一个传说。

而这值得我们庆幸的一点却在伏生眼中是一个遗憾,老年伏生回忆起《尚书》的残卷时,痛哭不止。“我一生护《尚书》,《尚书》却因我残缺大半,我愧对先人!”这句台词一出,瞬间击中观众情感共鸣点。

情感与文化的分量都得到了升华,整个节目也以这种形式火出了圈,直接迎来第二期:《天工开物》。

和第一期不同的是,这次栏目组选择了一本“工具书”来讲起背后的故事。

最开始先将舞台演绎还原的部分做介绍,在演员的剧本朗读中将主题提出来,然后是服饰和舞台场景的介绍,这些看似是内容周边的东西,一方面是揭示整个栏目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这些设置会更好的让人达到沉浸式的体验。

而“穿越”也并非只是让主持人去和先贤对话这么简单。

《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和当代的袁隆平都有一个让天下富足的梦想,而这对于当时人人为求功名才得以怀抱天下的愿望不同,他在所著之书中直接写上:“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干也”。

这是央视希望传达出来的东西,也是一种今天缺少的精神,宋应星在第二期中展现出来的豁达放在今天社会并不多见,而跨越年代和后世的袁隆平握手的设计让不少观众泪目。

假如我们换一种方式来看《典籍里的中国》那重点不是了解古代中国人文,也不是读懂一本典籍,而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今天的我们也会听到各种不图所求,只求国泰民安的文人义士,也会看到传承一部部经典的守护者。

这种精神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它被记录在纸上,被人们口耳相传与世间,也需要被我们记在心上,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聊过去,还加上了古今的互动,让今天之人能与历史通情,这才是《典籍里的中国》真正难得之处。

《四味毒叔》是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典籍里的中国》绘制古今传承画卷
“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这本书被搬上央视啦
只有知道这两个人,你才算真正理解了中国
李茹: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看了这档央视节目,我又进步了!
你知道伏生吗?为啥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讲他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