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谭胖:张纯如逝世17周年,她的《南京大屠杀》注定是一场遗憾

有一个说法:

我们现在活着的每一个人,祖上都很了不起,不是大富大贵,就是极懂生存智慧。因为遍读二十五史,多是改朝换代和抵御外辱,真正太平年月加在一起大概只有两三百年。

所以在这样浩繁的千年浩劫里,我品味出一件事——

中国人活得不容易。

至少盎撒人犯了事可以流放去澳大利亚,无论过了多久,流放犯们的后代都对巴丹的“死亡行军”耿耿于怀。按我们的“世界观”,这些都算是蛮夷,它们能理解什么叫“畏威而不怀德”,因此只要是跟异族起了冲突,人家只奉行一句话:

干就完事了。

既不会想着以德报怨,也不会以“怀德”自居,更不会谈“天涯若比邻”。

毕竟人家很明白生存和发展是赤裸裸的,不能讲情面,只要有好处就上。不用去管千年万年之后的事情。这叫“务实”。

所以后来的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都爱往北京跑,可能在他们看来,当时的中国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就像蒙了一层裱纸的祭品,看似描龙画凤,实则一戳就破。于是“祭品”在随后近百年里,不断被各个帝国拿来充当祭台上的奉献——

宣告天地,武运长久。

因此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从来都没有正义可言,扒开虚伪的皮囊,只能看见利益。可倒霉的终究是平民百姓,不打仗的时候还能啃窝头,打仗的时候连窝头都吃不起。只有当天下大定后,才有好事者认真书写一番,或珍惜和平来之不易,或嗟叹乱世人命不如狗。

01

金陵摆手悲无言

每年逢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时,从官方到民间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因为逝去的人也希望子孙后代不要把他们遗忘在故纸堆里。

13世纪波斯学者志费尼写了一部《世界征服者史》,这是一本讲述蒙古人铁木真与他的子孙征服欧亚诸国的历史著作,其中有不少是作者耳闻目睹的史实。里面也详尽记录了蒙古大军一路向西征伐屠城的事迹,后代有学者指出“屠城”这件事的始发动机,最主要的还是威慑敌方打击士气,并宣扬“天威”,这在中世纪甚至直到近现代的某些非洲国家都依然存在。

可见人性还是脱胎于远古的野蛮种群,对于“掠夺”和“示威”,哪怕穿西装打领带,必要的时候骨子里的基因还是会暴露无遗。

这些跟国家无关,跟民族也没什么关系,这就是人类的本质之一,既粗狂也真实。

但志费尼的笔墨仅仅是文字记录,且年代久远,人命于笔下不过是文字,写得再详尽也很难让后世的人身临其境。

南京的浩劫却因为上世纪初的照片、影像资料等被忠实地留住了残忍的瞬间,这些血腥到“人间不值得”的图文记录与亲历者和幸存者的口述,必然还是会继续流传下去。即使历史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浩劫也永远无法抹除。

也因为这个原因,南京这座城市于中国人而言,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是伤疤,也是时刻可能爆发的禁脔。

今天是张纯如逝世十七周年,有关她曾用笔墨呈现的禁脔也再次进入中国人的话题,这个话题属于老生常谈又无可奈何。毕竟如今大家都算“文明人”了,也大多主张闷声发大财,至于先人们的苦难,苦则苦矣,大义多藏在风月中,激愤多按在键盘里。

只是张纯如走了十七年了,这十七年中,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如今在世的也没几个人了,同过去的南京一同淹没于记忆中的,还有慰安妇和被捆绑的劳工们。

十七年,是一代人的成长,也是一代人的故去。

02

春秋一命定轩辕

世上所有的尊严都是用命拼出来的,远如非洲的布基纳法索,近如夹缝中的新加坡。有尊严的时候人命就值钱,比如最近我们在巴基斯坦打疫苗是不用排队的,没有尊严的时候谈人命就是奢侈,比如那时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南京城里的人们。

所以张纯如终究还是感性的,感性的人笔墨文字都能扰人心神,但感性的人很容易被情绪牵着走,这大概也是张纯如为什么会选择提前与人间告别的原因。

二战是人类文明的一次重要的分水岭,在它之前,世界还是野蛮丛林,在它之后,野蛮还在,但已经逐渐成了非主流。后人在记录和了解这段历史的过程中,一定会带着全局看发生的种种历史,而南京大屠杀在张纯如的笔下,其书名全称是《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当时这本书在国际上确实很有影响力,起码国内的人是这么认为的,就像我们每次涉及到慰安妇和劳动打国际官司的时候,我们会以为这些事已经成了国际大事,这是我们的世界观。

中国人始终是善良的,即便过了很久,我也没有亲眼见到过哪位旅华的日本游客遭遇过不公正的待遇,这既始于我们的天然好客,也源于我们的“以德报怨”。即便是网上的戾气很重,也多纠结在仇富和嘴炮上。而且中国人有种正义感和同情心,这种情感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对“外人”的慷慨,所以我们的国际地位和大国情怀,始终是放不下、扯不清的糊涂账——

被尊重,但没完全被尊重。

很善良,但未必是真善良。

张纯如很善良,善良到无法承受历史的伤痕而选择提前离场。

可是并非所有的善良都能得到尊重。因为正义感未必能抵消邪恶传承的影响,配得生存的人要么懂得趋吉避凶,要么本身就足够强大。例如当年有人担心梵蒂冈对纳粹的偏袒,“慈父”斯大林反问一句:

教皇?他有几个师?

十七年弹指一挥间,这十七年里,我们的进步确实很大,发展变化也有目共睹,至于过去的伤疤,几乎每过一两年就会有影视剧来表达哀悼和纪念,别的不说,横店每年死十几亿“鬼子”,就是我们对这段历史最畅快的宣泄。

03

结 语

张纯如当年希望有人为这段历史道歉,她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该让这段历史被人遗忘。她是华人,也是位美国人。或许这也算一种“国际主义精神”。所以她的离世对于所有有正义感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损失。但必须残忍地说:

没有人会对已经发生的事情道歉,何况又过了十七年,又是一代人。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将来对待一些问题时不再那么“客气”,也不再那么“善良”,也不要再那么地好说话。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也确实开始逐渐“不客气”了。

有位画家曾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那天发布了一系列画作已纪念过去的苦难和如今的幸福。他说这些画作不要版权,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

我觉得这位画家很值得称赞,他通过自己的特长让一段历史与现在交相成画,既悲怆也振奋。而张纯如逝世十七年后直到今天,我们也可以更理智地面对过去,在更长的日子里,不需要用“恳请”或“共情”表示不解,用“正义”和“善良”去控诉。而是有一天,如果再面对对方偶尔的躁动时,也可以淡然地问一句:

它有几个师?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过《南京大屠杀》就该懂,原谅“张哲瀚们”,就是对不起张纯如
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
【佳片U约】香港.加拿大二战经典:《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欢迎回家
她的名字不应被遗忘——写在第九个国家公祭日
勿忘历史,勿忘记录历史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