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26】宅男最终会退化成低等动物?让你看看这几年宅文化的发展历程

今天阿政想聊一个和广大宅男们有关的话题,宅文化。

提起宅文化,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那些满床的萌娘抱枕、满墙的萌娘壁纸以及满屋的萌娘手办,阿宅们对萌物是非常痴迷的。

而随着社会上的阿宅们越来越多,这些萌物还扩散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些东东甚至单凭一个“萌”字就能吸引大量的粉丝。

比如歌姬初音未来——

一开始,初音未来还只是作为一款音乐软件被大家知晓,但没几年,它就越来越火。

2009年它甚至打破了次元壁,在全球各地举办了个人演唱会,众多阿宅们都跑去捧场——


初音未来大受阿宅们的欢迎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

你不觉得奇怪吗?

因为按照常理来说,大家会喜欢一个动漫人物,主要都是通过某个故事或某段情节,与人物发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人物才能受到大家的欢迎。

比如《命运石之门》。

在看第一集时,很多人一开始都讨厌中二病爆表的主角冈部伦太郎,觉得这主角简直就是个蛇精病。

但等大家看完,冈部伦太郎却把不少人感动到不行,一堆人都对他路转粉、甚至是黑转粉——


而初音未来则不一样,它刚出炉的时候,一没有故事,二没有情节,仅仅是个有动漫人物形象的音乐软件而已,根本没办法引发情感共鸣。

那为何它能一炮走红、风靡全球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宅文化和多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观众还讲究一定的故事性,而现在只要人物萌就够了在短短几十年间,人们的兴趣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文化现象的变化也引起了专业学者的研究兴趣。

日本东京大学的哲学博士东浩纪就根据多方资料写了一本名为《动物化的后现代》的书,他在书里就谈到了宅文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一个很吓人的观点。

他认为现在那些沉浸于萌文化中的阿宅们正慢慢退化成低等动物,他们放弃了复杂思考的能力,像低等动物一样,只满足于简单的快感。

作者结合日本动画发展史,把宅文化按时间分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里人们对动画内容的喜好都发生了显著的偏移,最开始人们对动漫作品的故事性还有很高的要求,但最近几年废萌变成了王道。

阿政就借他的观点来聊一聊这几十年间宅文化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样的变化吧。

一、故事时代

最开始是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人们看一部动漫作品关注的主要是故事本身,那个时候的作品普遍都有完整的世界观和宏大的故事背景。

比如当时最受欢迎的动画系列是《机动战士高达》——


高达系列的作品从1979年开始推出,到现在各种TV、OVA或剧场版作品加起来已经有近百部了,绝大多数作品都处于同一世界观内,描述了宇宙中多方势力间的战争史。

故事里充满了政治、历史、文化、战争等相当深刻的内容,内容偏向于真实世界中的国家博弈,透露出一种很凌冽的厚重感。

那时的观众非常喜欢这类世界观宏大的作品,他们对这个系列的热爱并不局限于某个具体人物或某段情节,而是整个高达世界——


“高达”迷最喜欢的是考据和补完高达世界中的战争历史或高达资料,“高达”的官方书籍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也不断更新相关的资料和年表,并推出各类高达模型。

经常有高达收藏家在网上晒自己的藏品,并说自己已经补完了高达世界中的百分之多少——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动画的关注重点发生了转移,开始由故事背景转移到故事中的人物角色。

二、角色时代

到了90年代中期,日本动画发展迎来了角色为王的时代,当时日本最受欢迎的动画作品由《高达系列》变成了《EVA》——


从表面上看,《EVA》与《高达系列》非常相似,因为两者同样是用机器人去战斗的科幻动画,同样是以卷入未来战争的少年为主角,并且主角同样是得到大量观众的支持而成为社会上的话题作。

但如果你深入了解一下就会知道,两者的内容重心完全不一样。

《高达系列》主要是在描绘整个高达世界,里面的人物与情节都不算重点。

而《EVA》里面的背景虽然很宏大,还引用了不少诸如死海文书、使徒来袭等等圣经中的内容,但整个故事的重心已经由背景转移到了三个主要角色的情感纠葛上面——


很多人看故事的时候都将自己代入进去,与里面的角色发生情感共鸣。

相信大家看完《EVA》,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里面的阴谋诡计,而是登场人物之间的情感互动,比如那张“绫波丽的微笑”——


两部作品的后续发展情况也不一样,《高达》在1979年大火之后,制作方就以世界观为基准推出了一大堆后续作品,像《Z高达》、《高达ZZ》、《V高达》等等——


而《EVA》大火之后,就没有再推出续作,那几部新剧场版严格来说都不算续作,只是旧作的重启而已——


那制作方放着这么一个大火的内容就不管了吗?也没有,他们去做同人了。

当时市面上出现了一大堆以人物为基准的同人作品,像同人漫画、同人游戏等,其中最火的就是当年一款名为《凌波丽育成计划》的游戏,相信有不少人都玩过吧——


从市场反应就能看得出来,在那个时代,人们追逐的不再是故事本身,而是里面的角色。

不过嘛,到了最近,情况又变了,故事中的角色都不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大家开始关注另一些东西。

三、属性时代

现在大家关注的是组成角色的各种属性。

比如萝莉、呆毛、无口等等各种萌点,一个动漫角色只要具备了某些特定的属性就会受到欢迎,至于它的故事背景、世界观、情节乃至情感共鸣都不再重要。

就如同开头阿政谈到的初音未来,只要人物的萌点够多,连故事都不需要就能一炮走红——


或许你会说,初音未来毕竟是一款音乐软件,有很强的功能性,它能这么火爆是因为它的功能,而非其表面上的动漫人物。

好,如果你要这么说的话,那我还能举出更极端的例子,比如《黑岩射手》——


《黑岩射手》最早是张插画,那是V家同人社团supercell的成员Huke于2007年12月26日发表到Pixiv上的一位原创插画角色,说白了,就一张图片而已。

但就是这张图片,被当时的阿宅们广为流传,人气甚至一度逼近初音未来,后来有制作公司看中了它的人气,买下了版权。

2010年推出了OVA,之后感觉反响不错,又在2012年推出了8集TV版动画——

因为一张图片而去制作整部动画,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相当于捡了张鼠标垫而去配台电脑,这本应是个段子,但它却实际发生在我们面前。

就事实而言,只能说明现在人们对角色属性有很强大的需求,而且这需求已经超越其背后的故事性。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有不少作品就算故事、角色毫无意义,只要人设够萌依然能火的不得了。

像典型的废萌作品《黄金拼图》,故事枯燥乏味,看着简直想睡觉,但偏偏销量一路走高——


所以到了现在,大部分阿宅们对动漫作品的偏好已经从角色转移到了属性。

四、其背后的思想变化

这几十年间的宅文化历经了几次转变,大众对动漫内容的偏好先是从故事转移到角色,再从角色转移到属性,熟悉二次元的朋友应该能对这些变化有些许感触。

有了现象自然也有解释,作者东浩纪认为动漫作品是一种精神消费品,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人们也需要一些精神消费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而这些精神消费品的内在变化,其实也预示着整体社会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作者谈到,上个世纪的人们普遍都在追求“国家意识”

当时日本在二战刚刚战败,战后百废待兴,政府向国民灌输政治思想,号召国民必须要团结在一起才能共度难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民们都有很强的国家意识。

而由于当时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在1968年甚至超过西德的GDP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家生活得都比较安稳,所以人们对国家意识也非常认同,甚至对国家意识有一种崇拜与渴望。

可是,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全球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日本经济陷入混乱,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由此陷入了停滞,民众的生活也受到较大的冲击,大家开始对现实中的国家意识产生了怀疑,但心中对其还是存在一定的渴望。

所以在1979年,市场为了满足这种精神需求,《高达系列》由此诞生,那个系列的作品主要就是通过厚重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来向大家描述国家意识,人们为了逃避现实便开始在虚构的世界里满足自己对国家意识的渴望。

在那几年,最受欢迎的作品都是类似于《高达》这种世界观庞大、描述战争与历史的内容,比如《超时空要塞》、《太空堡垒》等等——

有个日本网站统计了从1983年到今天为止的历年人气男女主角,那段时间的人气男女主角前五名基本都出自于这些作品。

而且那些主角在性格里普遍都带有忠诚与顺从的理念,甚至有为国家、为大局牺牲自己的信念——


虚构终有尽头,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日本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日本经历了经济泡沫的破裂,整体经济崩溃,日本陷入了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时期,民众生活得非常艰难——


二是在1995年3月20日,奥姆真理教事件爆发,邪教分子在地铁投放了沙林毒气,导致13人死亡,6300余人受伤,这起事件震惊了全世界,引发了巨大的社会恐慌——


在经济与安全的双重打击下,国民们对国家意识彻底失去了信任,转而追求自己的生活,但这就像是刚离开父母的孩子一样,很多人在失去国家意识的指导后,对自己的人生也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找不到人生的目标与活着的意义。

而1995年推出的《EVA》就恰好击中了很多人的内心,主角迷茫的心态与当时社会上许多人的情况非常相似,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的共鸣,《EVA》也由此成为了一代神作——


其他公司看到人物角色有如此大的价值后,便纷纷开始塑造各种价值观各异、性格鲜明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代表,一时间,各式各样的人物都出现在荧幕上。

那几年是人物性格百花齐放的时代,当时的人气男女主角们在性格与价值观上都不再局限于忠诚或顺从,什么性格都有。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那些叛逆和独立的人物。

像男性角色中的斯派克·斯皮格尔(《星际牛仔》主角),以及女性角色中的莉娜·因巴斯(《秀逗魔导师》主角),他们都是追求自我的人,想让他们为国牺牲,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而到了后面,越来越多的阿宅们发现触动自己内心的不是角色性格、不是故事情节,而是角色身上的某些属性或者说是萌点。

东浩纪曾在访谈中聊到他与御宅族的交流过程,不少御宅族曾带着真情实感地描述,自从看到某个人物设计与某个幕后配音人员的声音以后,大脑的线路就像改变了似的持续被相同图画与声音缭绕。

比如《幸运星》里,女主泉此方的30秒脑残声,这段声音萌倒了不少人(微信不允许放外链,想听的朋友可以去B站上自行搜索)——


人们渐渐沉迷于心中的萌欲望,他们将动漫人物的属性进行拆解和归类,形成了集合所有萌要素的数据库,比如日本的御宅族系搜索引擎“TINAMI”——


以及我们中国的萌娘百科——


这几个网站上的萌要素不断更新,每隔一段都会诞生出一些全新的萌要素。

其中有很多新生的萌要素我估计有些人都会觉得难以理解,比如西尾维新作品《斩首循环》中,女主角有个萌点是不能独自进行Y轴移动——


纵使有些人无法理解,可这些萌要素就是深受部分阿宅们的喜爱。

这些人不再追求复杂的思想内涵,只要够萌、够搞笑就满足了。

对于制作者而言,这很方便,他们只需要将数据库中的萌点或笑点不断排列组合就能形成全新的人物,一大堆毫无故事性的废萌作品就此应运而生。

所以现在就变成了废萌当道的情况,不过,那又怎样?

很多阿宅们对此很是受用。

看看人气男女主角就知道了,近段时间最受欢迎的角色全都集中在或搞笑、或卖萌的作品里,故事情节与人物内涵都不再受到重视——



聊到这,作者东浩纪虽然没直接表明态度,但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了他对阿宅们的深深鄙视。

他说御宅族在向动物化的方向演进,书名《动物化的后现代》也正源自于此。

东浩纪表示这些阿宅不是拥有冷静判断力的知性鉴赏者,而是近似于药物中毒的情况。

那些人放弃了复杂思考,只需要一些简单的萌点或笑点就能满足,这和单纯追求快感的低等动物有何分别?

结语:

以上内容是作者东浩纪在他书中表达的观点,他结合多年宅文化的发展历程聊到了社会思想的变化。

我同意他对社会思想变化的看法,因为这种思想变化几乎每一个国家都要经历,参考同样是精神消费品的电影就能知道,我们自己国家也经历过类似的转变。

最初的电影作品往往和国家意识形态深度绑定,主题非常鲜明,像以前那些主旋律的抗战片——


而等到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意识开始隐身幕后,开始鼓励个人层面崛起。

很多电影都转而塑造人物角色,不少经典的荧幕形象也都从那个时候纷纷出现,还推出了不少以人物为中心的系列电影,像《黄飞鸿系列》——


至于最近嘛,随着制作者对观众的研究更加深入,他们发现讨好观众根本不需要什么故事或角色,只要有小鲜肉就够了。

所以现在变成了小鲜肉的天下,观众只要看到小鲜肉出镜,片子再烂也会买单——


但是,东浩纪吐槽阿宅们最终会变成低等动物,对于这一点,我倒有些其他的看法。

因为这种满足于简单刺激的动物性每个人身上都有,无论是动漫中废萌还是电影里的小鲜肉都是高效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方式。

人们一开始是会满足于这些简单的刺激,可是啊,刺激越简单,就越容易审美疲劳,看多了废萌、小鲜肉的人,终究会表示无感。

当人们积累一定的阅历与品位后,慢慢会对其背后的思想内涵提出更高的要求。

就像最近动漫中画风凌冽的硬派作品《JOJO》能被人喜爱——


真人影视中拒绝小鲜肉的《人民的名义》能迎来大火一样——


人们的思想会继续向前演进,人,并不会退化成动物(ง ·̀_·́)ง

PS:动漫既然是精神消费品,那这个问题也就可以从商业的角度来聊一聊,不过要细聊的话,篇幅就太长了,下次有空再另说啦╮(╯_╰)╭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奇巧计程车》:动物化的角色画风,登峰造极的叙事细节
演员不背台词,那他会干啥?
新年老言给网友来点干货,写小说中人物角色人设三要素,很有用哦
小说文体常识
舞蹈语言
影视剧本经典叙事结构要素【典藏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