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渭南:西塬有个张胡村(一)
作者简介

张娟,渭南临渭区人,又名张小雨。临渭区作协副主席,渭南诗词学会会员,秦岭书院执行主编。1993年起在各种媒体发表作品至今。著有关学内容长篇小说《言官杨爵》。《三贤文苑》、《渭南文坛》、《渭南热点》、《光影渭南》特约作者。

西塬有个张胡村

作者 张娟

渭南西塬阳郭镇北边有个村子叫张胡,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村子源起何时,已经失落无考。近年考古发现村东有大量古宫殿建筑痕迹,经考证应为《水经注》、《史记》等书籍记载的秦步高宫遗址,这意味着张胡村可考证的历史,在秦代。

历史悠久的张胡村,是阳郭镇的大村子之一,俗称“三村两堡子”,即是说,村子住家人口太多,不自觉的分成了前村、中村、后村三个自然村,又因防止战乱和土匪,依着村子的地势修筑了东堡子、北堡子。相传这两个堡子的城墙有三层楼那么高,墙上可以跑马车,因修建城墙起土而形成的城壕深的难以测量,站在壕上看壕底,底下的人都变小了。因着大而久的缘故,张胡村在阳郭镇是一个很特别的村子,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文景观。

阳郭老一辈人中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几个行脚商人同住一家店,晚上无事闲聊,各个说起自己的家乡。一个渭南西塬上人刚报上自己的祖居地,就有一个外地人就问“那你知道三间上房没担子不?”这个西塬人就笑了,把“三间房没担子,中间吊个硙扇子”的境况说了说,人家听了立即对他恭敬起来,敬烟倒茶,很是客气。阳郭人心想,我这是沾了这三间房的光了?

故事中所讲的“三间房没担子”,就在张胡村。房子建于哪朝哪代,没有人说得清楚,村里人口口相传,这是鲁班所建造的。

也就是说建在战国初期,公元前4百多年的时候。笔者不知道当年木匠的祖师爷来没来过陕西,但建造这个房子的的工匠堪称一代大师,是毫无疑问的。

为了说清楚这个建筑的神奇,得先说一下当地称之为“上房”的这种建筑。

话说,陕西八大怪之一,有个房子半边盖。我们当地人管这种房子叫厦子房,一般也就是厢房,就是相对上房而言的。厦子房,房脊担在墙上,一边房檐,比上房省料得多;当然穷人地方小,也没钱备料,也就无所谓厢房还是啥,只要能遮风雨就行。

上房一般盖在院子的主位置上,前后两个房檐。这种房子由两根柱子支撑着横担子,担子和人字梁组成三角形,如此几组并立,架上脊檩,房梁组成房屋主体。当地人多盖三间上房,两边用承重墙支撑,担子选材可以适当的灵活,也就说最少还得有四根檐柱,两根承重的担子才能构成上房主体。这个檐柱和担子的选材必须选上乘木料,材质,粗细极有讲究,房子的使用年限,安全程度可全在这几根木头上了。

三间房没担子出奇之处,就是没有这几根横担子。而是在房子四周的柱子上用榫卯就像伞骨那样斜撑开来,房屋中间的顶上用一个大石圆盘和这些斜撑骨互相拉拽,形成平衡,支撑起屋子的两边房檐。

笔者没有见过那个神奇的建筑,猜想跟亭子的结构有相似之处,只是亭子有四棱,六棱之分,布局小巧,不需要那些伞骨一样的斜撑;而这个三间房没担子,宏伟壮观,是用巧妙的力学原理拉、撑,代替了担子来承重,建造成三间大屋子,和上房的样子相同。

听老人们说,这房子的翘檐十分精美,修建者留有一句重要的话:“胜吾者添,不胜吾者减”。就是说,后面的工匠技艺赶上或者超过我的,在这个屋檐边上还可以接着往大续,你的技术不如我呢,只能减小,也就是拆了,就装不上去了。

事实证明,他说的一点没错,在后来的岁月里,这间房子曾经坏了一个檐角,没有人能修好,拆了就再也装不上去,总是会不是多就是少几截子木料,恢复不了原样!

可惜这么精美的建筑,在渭南县志上没有记载。即使在南大吉的《渭南志》上也没有。只记载着跟它在一个院子里的敕建“太虚观”:“县西南三十里,张胡村,曰‘太虚观’,隋开皇七年(587)敕建。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重修。”

张胡村现任村干部,走访很多老辈子人,没有人能说清楚敕建太虚观,跟三间房没担子修建的先后顺序。只能根据老辈子传说“鲁班”所造,来推断,太虚观修建在后。很可能太虚观选址是以这个神奇的建筑为基准规划的。

根据村上的老年人回忆,三间房没担子,是太虚观第一进房子,大门前左右各蹲一只大石狮子,雕刻甚为传神,看上去威风凛凛,比人高得多,可以同时爬上去数个小孩子,骑在狮子上玩耍。

三间房的房基甚高,好几级台阶上去,才进了门。

门后院落甚为宽敞,东西两边建有小院落,供观内神职人员居住。东边还有一个大钟,在重要的节日敲响,也不知是哪朝古物。

再往后就是老君殿,供奉的是太上老君的神位,香火甚为兴盛。由于是开皇敕建,这个老君殿“脊兽琉璃瓦”,盖的是相当的阔气。笔者没法亲见,见过的人又描述不清,只知道是一个极其宏伟高大神殿,须得沿十数级台阶,拾级而上,才到得了大殿。殿前台阶下有两株古树,一株是观音柳,一株是梧桐树。两树长得繁茂,观音柳有药用价值,村里的孩子“当康疮”,即出麻疹时,就用这树的枝叶熬了汤水,洗洗止痒,甚至是摘来叶子铺在床上,让孩子睡到上面,这样康疹就会很快发出来,康复得快;而那个梧桐,是中国梧桐,是“家有梧桐招凤凰”,可以制作精美古琴的那种梧桐,跟今天满大街的法国梧桐根本不一样。

老君殿后是一座玉皇殿,相传这店内有一颗避尘珠,大殿里供奉着天宫的许多神仙,雕塑的高大精美,一年四季香火不断,但神像身上的衣服,殿中的家具陈设,地面始终一尘不染;而且这里夏天十分凉爽,后世人猜测这个建筑通风设施建造的很是巧妙,所以才干净阴凉,但解释不清楚的是,既然通风,这个殿里冬天却也一样不冷!到底真的是神奇的避尘珠还是建造技巧使这神殿清爽无尘,随着这座建筑的拆毁,真相湮没。

只听村中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说道,那殿里的神像栩栩如生,有的面善,有的面凶,胸前都有一面大铜镜,毁坏神像时发现,这铜镜后面还搁着一个小钟在神的肚子里,村人敬畏心慌,就把神像的头,铜镜,钟,都扔在了太虚观取水的井里,填埋了,只不知近百年的时光,这些物件还能不能找到。

张胡人自豪的说,自家村里庵、观、寺、院十分齐全。虽然今天多已经不复存在,但当年的盛景,依然是村人心中的得意。

庵、寺、院似乎毁坏得更早一些,如今活着的人都没有见过。笔者的老父亲,是张胡村的外甥,他记得有一条南北路正对着三间房没担子,房子南大约百十米微偏东的地方有许多大塔小塔,大的塔是六棱的,小的塔为四棱子锥形的。

我们知道,塔,多是僧人埋骨之物,塔的大小大约跟所埋僧人的等级有关。我因此推断,寺或者说庵,应该就在三间房附近,三间房曾是寺或者庵里的建筑也定不得,甚或太虚观用的就是寺或庵的遗址也未可知。

但太虚观由于是敕建,有着皇家的气派,也是非常的宏伟的。笔者走访的几位老者,都说,年少时曾经爬上过道观的屋脊,房檐上的脊兽很是逼真,那大的脊兽,他们都可以骑上去玩。

民国时期,黄埔军校的某一期分校,就设在太虚观和三间房没担子中间的院子,路东面南6间教室,中间是一间教员的房子。

有人记得仿佛是黄埔六期的分校,但居寇文斌老人回忆说,当时黄埔的主任叫马玉新,带着太太女儿在自己家租住了多半年,是一个东北人。村干部由此查历史资料,认为应该是黄埔第七期分校,胡宗南主持弄的,有待进一步考证。

建国初期,村里有个乡绅,叫寇养元,觉着自己村里的孩子上学去阳郭镇上的同善学堂有点远,就多方奔走,把渭南县认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太虚观给拆了。

阳郭一位乡贤曾著文把这桩公案搁在文化大革命头上,实在是谬误,笔者用自己的考证在此予以更正。他还把太虚观和张胡庵混为一谈,也错的离谱。

张胡村老辈明确地告诉我,1962年拆了太虚观,是打算在庵里盖学校。可惜,皇家敕建的太虚观,那木料大的无法想象,普通的房子根本没有办法用,那木头就扔在风雨里自行风化。每当夏天来临,村里的人避暑,夜里就夹上铺盖睡在那些木头上。他们说,那木头的直径比人长(就算解放初人个子低,最少也得1米5左右吧),睡上去甚是舒展。过了几年,木料那样扔着总是会腐朽,他们就把它破了烧了柴。

可怜千古文物,就这样化为青烟。

相传建造这太虚观时,这些大木头,难以驾驭,还得亏有一位白胡子老神仙,前来帮忙。

人们说,那些木头用骡马运了来,平放在地上被凿上卯窍,打算往房顶上安。可是工匠们将它们拉不动,推不前,实实架不到屋顶去,眼看工期将到,各个焦急无方。

这一日,工地上来了白胡子的老头,仙风道骨,对着众人微微一笑。他的胡子白而长,拖到了地上,老爷子就提着胡子在地面上画了个斜坡状。领头的工匠一拍脑门,“哎呀!”一声顿悟,回头感谢老人时,哪里还有他的踪影!只好对空三拜。然后按照提示修了斜坡将木头滚到了屋顶安装好。

据说拆的时候就没这么麻烦,没用神仙指点......

欢迎大家  在下方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陕西渭南 李红久】原创//​驻村见闻之三:一张胡村古建筑太虚观与"三间房没担子"
郭旭峰丨寺后,一个村落的隐退
渭南哪个村女娃录的,太现实了!
现在的农村,十村九空,安静而不详和
盖房
周边房子都改装成公寓了,即使原来的农民房,租金也涨了35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