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哲理诗鉴赏题专练
userphoto

2023.03.20 北京

关注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蔽月山房

【明】王守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前两句认为,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B.第二首诗前两句认为,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觉得月亮很小,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

C.第一首诗五六句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运势,其他人得到了一切也比不上我的才能。

D.第二首诗三四句认为,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2.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

【答案】

1、C

2《劝学》:要趁着年轻多读点书,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间,想要重来,也不会有机会了,毕竟时间不等人,没有人能够永远少年。

《蔽月山房》:看待人或事不能仅依靠主观意识,不能被表面迷惑,不能目光短浅,否则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应当了解事物的真相,应当心胸开阔,这样你的世界就更大。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菊节

(宋)苏轼

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感时怀旧独凄然。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

(1)本词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重阳节前一天与杨绘分别时所写,词中“______”一词点出“重阳”的时节,“______”一句暗示了“分别”。(用原词、原句回答)

(2)本词充满理趣,多处体现出哲理性思考,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

(1)菊花 感时怀旧独凄然

(2)①“良辰乐事古难全”,美好的时光和欢乐的事情不能两全,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美好不能共存的思考,耐人寻味;②“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别后明月、玉树无人欣赏,花开依旧,人貌已非,写出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③“不知来岁与谁看”,不知来年,我将跟谁一道赏观,写出对人生无常、佳期难再的思考。翻译:高楼缥缈在紫绿双色之间,良辰与乐事都凑齐全,从古至今,着实很难。感时怀旧,独自凄然。圆月和玉树只闪现于夜夜,菊花与人貌却经行在年年。不知来年,我将跟谁一道赏观。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塍①秋日即事

周密

络纬②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

堤杨脆尽黄金线,城里人家未觉秋。

[注]①塍:田间的土埂子,小堤。②络纬:虫名。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得此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标题中的“即事”一词意为“就过去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

B.“织夜愁”既回应了“络纬”,又暗指纺织女的“夜愁”如织物般纵横交错。

C.“酸风”的出处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意指“刺人的凉风”。

D.“黄金线”可制成美衣华服,抵御秋寒,所以城里人家不觉秋已到来。

16. 鉴赏宋诗往往要从理性上把握,请结合内容,谈谈本诗写了秋季哪些特有的情景?总结出了生活中的什么道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6 分)

参考答案:

15.C(A“即事”就眼前的食物情景做诗文;B 暗指纺织女的夜愁错;D“黄金线”指的是堤岸上的杨柳枝叶变黄。)

16.(1)前三句写了秋季特有的场景:“络纬”在夜里振翅做声,声如纺线(1 分)小楼里凉风将雨点吹拂到人身边(1 分)堤岸上的杨柳已经枝老叶黄了(1 分)道理:这些场景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城里人家,因为远离了自然生活,往往不能及时感知季节的变化。(1 分)启示:生活中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一叶知秋,能从小事物中感受大变化;要善于观察生活,归纳思考。(每点 1 分,答出 2 点即可)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乙诗)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注释)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18.这两首诗都用到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甲诗)后两句用“放”“拦”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富有情趣。(乙诗)前两句用“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溪水奋力前行的画面。(3分)

1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两首诗都是哲理诗,通过某一现象揭示一定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发。

B.(甲诗)前两句是描摹,后两句是议论,诗人借助一系列的景物描写,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

C.(甲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翻山越岭,虚写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

D.(乙诗)蕴含的哲理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只有不畏艰难、奋勇向前,才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20、这首诗让你领悟到哪些人生哲理?请至少写出两条。

【答案】

18. 拟人 奔 喧

根据“赚得”“不许”这些人性化词语,可知两首诗均采用了“拟人”的修辞。乙诗前两句说“万山阻拦溪水向前奔,溪水在山间不停穿梭喧闹”,故描绘溪水奋力前行的词语的“奔”“喧”。

19.B

B项“前两句是描摹,后两句是议论”的论断错误,应该是:前两句是议论,后两句是描摹。

20①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不要被眼前的顺境所迷惑。②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放言五首·其一

【唐】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释】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④燔柴,语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

C.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萤虫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

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议论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

15.尾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4.B(“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分析错误,颔联两句意为世人只爱臧生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子那样的高贤,从诗人“但爱”“可知”两词看出诗人认为两者虽然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但性质不同)

15.尾联说明了要辨别真伪,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的道理。(2分)尾联诗人用“不取”“可怜”感叹当朝者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辨别真伪失掉了依据,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4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放言五首(其二)

白居易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轮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注)放言五首:公元810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权贵被贬,写了五首《放言》。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讯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藏钩:相传汉昭帝母钩弋夫人少时手拳,人宫,汉武帝展其手,得一钩,后人乃作藏钩之戏。汉武帝为防患女主乱政,立子杀母。龟灵:古人认为龟通灵性,故常用龟甲占卜以决吉凶。马失应无折足忧:这里引用塞翁失马的故事。

【1 】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开篇点题,揭示了世事无定、祸福得失相倚伏转化的现象,表达了朴素辩证观。

B. 这首诗语言形象生动深刻,将尘世的纷扰复杂比作一张网,将福祸轮回比作车轮转动。

C. 诗歌引用典故,将飘忽不定的仕途与藏钩游戏联系在一起,表现作者面对人生起落的无奈。

D. 尾联用弈棋输赢不可预测的现象,表现作者对世事无常、结局无法预期的现实的认知。

【2 】 请结合颈联内容对本诗中体现的诗人的情感进行解读。

【答案】

【1 】 C

【2 】 ①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命运的思考和无奈。颈联中灵龟神算,却无法避免自己的灾殃,充满对其中蕴含的矛盾和哲理的思考。引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对塞翁关马故事的一个逆向思考。②表现了他被贬谪时的自我安慰,与友人的互勉,通过典型的例证表现了作者对待命途不顺的一种看法,既是对个人情绪的宽解,也是对友人的勉励。③表达作者对人生际遇的豁达。诗颈联体现的对人生起落无定的认识和感伤,同时也有基于此对命理的认识和豁达。

【解析】

【1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将飘忽不定的仕途与藏钩游戏联系在一起,表现作者面对人生起落的无奈”分析错误。注意选项前面说的是借用典故,很显然藏钩就不能够指游戏,而是以钩弋夫人的命运典故来表达参悟命运的难以揣测。

故选C。

【2 】 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题干要求“请结合颈联内容对本诗中体现的诗人的情感进行解读”,首先要理解颈联的含义。“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意思是:龟有灵性,能够占卜,却免不了被人挖肠的忧患;塞翁的马要是丢失了不再回来,那多他的儿子也就不会摔伤脚。这首诗主要讲祸福得失的转化。首联说世上的福祸出现和潜藏都是不确定的,在尘世的大网中纠缠最终也没有一个休止。颔联和颈联使用了典故,说福祸的轮回就像车轮一样循环转动,钩弋夫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荣枯的翻覆并没有恒常的规律。龟有灵性,能够占卜,却免不了被人挖肠的忧患;塞翁的马要是丢失了不再回来,那多他的儿子也就不会摔伤脚。而尾联说不信请看下棋的人,输赢的判定只有等待棋局终了。再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公元810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权贵被贬,写了五首《放言》。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讯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所以在分析诗歌情感的时候要结合诗人的经历来分析,如诗歌颈联引用典故,将飘忽不定的仕途与藏钩游戏联系在一起,表现作者面对人生起落的无奈。尾联用弈棋输赢不可预测的现象,表现作者对世事无常、结局无法预期的现实的认知。也可从对现实命运的思考和无奈,被贬谪时的自我安慰,与友人的互勉,对人生际遇的豁达等角度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放言五首·其四①

白居易

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②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顶波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好友元稹被贬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他写下了《放言五首》来奉和。②北邙(máng):山名,亦作北芒,即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东汉及北魏的王侯公卿死后多鄂于此。后人因常以泛指墓地。③顶波:稳定的波浪。

【小题】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首联描写贫穷人家房屋残破、亲朋为之痛哭悲歌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关注民生、同情疾苦的情怀。

B.“莫”字管“笑”与“夸”二字,“莫笑”二句为告诫语,告诫世人不要嫌贫爱富。

C.颈联以东海波浪的起伏为喻,意在说明富贵贫贱不会一成不变。

D.全诗饱含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人们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的变化,不无哲理性的启示。

【小题】本诗颔联“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有怎样的寓意?请予以分析说明。

【小题1】A【小题2】

(1)A.“首联描写贫穷人家房屋残破、亲朋为之痛哭悲歌的情形”理解有误。首联描写的是由盛转衰、由喜转悲的世事变迁。故选:A。

(2)这首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写的,用以奉和好友元稹被贬时所写的《放言》。诗歌颔联的大意是:昨天屋内外还挤满了人,今天在门外就如此冷落了。根据诗境,诗人在此联中运用对比手法,先写人在得势时是如何的炙手可热,而在落势后又是如何的门可罗雀,借此抒发了一种盛衰变化、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诗人其实在于表明:宇宙一切的一切,都在运动,都在变化,世界就在这运动、变化中发展,前进;人生的富贵也是变化的,所以决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显荣,就自我夸耀,看不起别人。这些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人们正确地认识人生和社会,不无哲理的启示。

答案:(1)A(2)颔联用对比手法,上句写得势之时,炙手可热;下句写失势之后,门可罗雀。两相对比,抒发了一种盛衰变化、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

白话译文:谁家住宅建成后还去破坏,哪里的亲朋哭了以后又唱起来?

昨天屋内外还挤满了人,今天在门外就如此冷落了。

北邙山没有留下空闲土地,东海何曾有稳定的波浪?

不要嫌贫爱富去夸张炫耀,死后都成了枯骨又如何呢?

诗歌鉴赏:这首诗通篇谈世事人生的变化。甲第贵宅破败了,亲人朋友死亡了;昨天炙手可热的人家,今朝门可罗雀;浩瀚汤汤的东海三为桑田。宇宙一切的一切,都在运动,都在变化。世界就在这运动、变化中发展,前进。人生的富贵也是变化的,所以决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显荣,就自我夸耀,看不起别人。这些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人们正确地认识人生和社会,不无哲理的启示。

八、阅读下面这首府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五

白居易

春山不要欺毫末①,颜子无心羡老彭②。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注】①《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泰)山为小。”②颜子:即颜回,早卒,死时年仅三十余岁。老彭:老子和彭祖,相传都是长寿之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联写几种事物和前人事迹,后两联写人生道理,二者紧密关联,脉络清楚。

B. 颈联写何必恋生忧死,也不要嫌弃自己,厌恶人生,写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C. 最后一联进一步说明了生死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些许的消极情绪。

D. 诗人用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抽象深奥的哲理,议论说理平白浅近,通俗易懂。

15. 诗的颔联有何含意?蕴含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14. D 15. 第一问:①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这句诗艺术地说明了一个哲理: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问:人应该正确面对生死,顺其自然,有所作为。

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过沙头

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论诗绝句

元好问

眼处心声句有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1、上面两首诗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哲理:

2、上面两首诗,表达哲理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赏析。

【答案】

1、实践出真知(或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过沙头》通过描写只有篙师认识水痕直接表达出实践出真知的哲理;《论诗绝句》通过反问的手法表达哲理。

十、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朦鐘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属于诗。朱熹诗揭示的道理是:

苏轼诗暗示的道理是:

2,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上的不同。

答案:

(1)朱熹诗借大战船自在航行的条件说明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不按照规律行事,硬是用人的蛮力去”推移'是不行的;苏轼诗通过琴音与手指的关系说明,单有好的客观条件或单有好的主观条件都是不行的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朱熹诗通过鲜明的形象体现理趣;苏轼诗通过两个浅显的假设表现理趣。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①三君子,转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②欲如何。

【注】①微之、敦诗、晦叔:即元稹、崔群、崔玄亮,三人都是白居易的好友,情分很深。②闻琴泪尽:《晋书·徽之传》载,王徽之听说其弟王献之(字子敬)死讯,前往吊唁,取出王献之的琴弹奏,久不成调,直呼“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标题中“乐天见示”的“见”字是“我”的意思,即刘禹锡自己。乐天即白居易。

B.诗人从读白居易的赠诗写起,既表示了认同和伤感,也扣合诗题,表明了酬答之意。

C.“故人少”与“祭文多”对偶工整,揭示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对立面,含有深刻的哲理。

D.诗的尾联引用典故,抒发了自古如斯、无可奈何的“叹逝”之情,可谓言简而意深。

15、本诗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简要分析颈联包含了什么人生哲理

【答案】14.C 15.①内容上: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退让给后起的波浪。②此联运用象征的手法。③哲学思想:体现了刘禹锡的哲学思想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观。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是客观规律,老一辈必然要让位给后继者。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尊重逝者,善待生者,珍惜生命。没有陈叶就不会有新叶,没有前波亦不会有后波,新旧事物不是绝然对立的,新旧之间相互包容,彼此渗透,辨证统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同时结合手法加以理解。C项“揭示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对立面”错误,两者不构成对立关系,因“古人少”才会“祭文多”。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答题的关键是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找到诗句的特殊之处,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加以具体分析,注意把握诗句的丰富内涵。题中颈联运用了象征手法,“陈叶”、“前波”可指微之、敦诗、晦叔等已经去世的好友,也可指旧事物;“新叶”、“後波”可指“晚辈”亦可指新事物。然后从人和物的不同角度再结合新陈代谢、生老病死、新旧矛盾的对立统一等方面加以辩证分析即可。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悟道诗

某尼

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注】这是一首哲理深刻的禅诗。

14.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分别写寻春之事,“尽日”言历时久,“踏遍”言行程广。

B.“陇头云”属于用典,借指梅花,南朝陆凯有《赠范晔诗》:“择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C.第三句中的“笑”字,表现了诗人的顿悟,有柳暗花明之妙。

D.末句的“春已十分”,既是写梅花之烂漫春色之浓烈,也表现诗人对凡尘的思恋。

15.宋人诗多重理趣,这首诗诗人悟出的道理是什么?

【答案】:

14D

15风景往往不在遥远的地方,有时就在你的身边,要善于发现。

【解析】14、D.有误。此诗不关凡尘与佛门的旨意,仅仅写岀寻春悟道的体验。“春已十分“表明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我们要好好珍惜。这 是参禅所得,并非思恋凡尘。

故选:D。

15本题考査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诗歌大意:费尽了时光寻找盎然的春意却见不到春的踪迹,脚下的芒鞋已踏遍了笼罩在山头的白云。重返家园将梅花拿在手指间轻转偶然一嗅,哎!禁不住暗笑自己,就在这眼前的枝头上春意正热闹十分。全诗描述主人公虽历经千辛万苦,寻春而不得,最后却又偶然得到的经过,借以说明悟道的经历.作者描绘这一寻春的过程,意在说明这样一个道 理:自然妙道,原在人心之上,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风景往往不在遥远的地方,有时就在你的身边,要善于发现。

十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4、下面对两首诗作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展示了两个生动形象的画面:平日舟大水浅,众人费力推船却徒劳无功;而今无需人力,船却自在前行。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B.第二首诗写舟行见闻,突出心情变化。从“夜如何”的担心害怕,到“试卷”的期待不安,再到景色“依旧”的欣喜欢快,情感变化富有层次。

C.两首诗都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第一首用“艨艟巨舰”和羽毛作对比,表现春水的力量;第二首用扁舟一叶和“满江风浪”作对比,表现夜航的艰险。

D.两首诗都写了“水上行舟”,借用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来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悟。由此可以看出,细心观察和体悟生活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

15、宋诗重在说理,请结合诗作分别谈谈两首诗给你的人生启示。

【答案】

14C

15第一首诗:①读书学习、知识储备、思想积淀、基本功力等对人的成长有重要意义;②行事时,时势未到盲动无益,时势成熟则畅通无阻;③做事要想成功,要学会巧借外力。

第二首诗:①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经历挫折磨难;②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从容面对人生苦难,才会渡过难关;③面对苦难,难免畏惧退缩,但要勇于直面,战胜自我。④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解析】

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两首诗都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错,“艨艟巨舰一毛轻”将“船”喻为“羽毛”,是比喻而非对比。

故选C。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诗中形象(意象)倾注的诗人的思想,根据自身经历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突出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揭示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勤于努力,抓紧一切机会好好学习;“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表明磨难是伴随着人生成长的,人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经历失败,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以积极地心态面对,特别是坦然面对生活的中苦难。“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两句告诉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谭孝廉赴举

李咸用【注】

鼓鼙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

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

【注】李咸用,晚唐诗人。晚唐时社会矛盾激化,兵戈不断,不仅民不聊生,就是士人进身之路也多有阻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首联运用借代,交代了谭孝廉赴京科考的时代背景,赞扬其行为的难能可贵。

B.颈联“也知”扫去贵贱命中注定的消极情绪,为后一句表达嘱托之意蓄势。

C.尾联指出当下儒学之道急需人才,表示自己会竭力向王卿贵族们举荐谭孝廉。

D.这首诗情中蕴理,语言浅近而蕴意深远,表现出作者对后辈殷切寄望的情谊。

15这首送别之作,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案】

14C

15①诗歌的颔联和颈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好事都是从艰难处得来的,年轻人不要为求轻松只做容易的事;即使贫贱有命,但疏懒怠惰会一事无成。②启发: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畏险阻,迎难而上,勇于奋斗;不能贪图安逸,懒惰懈怠。

【解析】14C.“表示自己会竭力向王卿贵族们举荐谭孝廉”理解错误。“善开金口答公卿”一句是在叮嘱谭孝廉好好应答公卿的提问,展示自己的才华。

故选:C。

15颔联“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好事尽从难处得”阐发了成功者的普遍规律,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少年无向易中轻”则是告诫,年轻人要趁着青春年华积极进取,不要贪图容易贪图轻松。

颈联“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继续鼓励这位举子。也知道人的贵贱都是各自的命运先前注定的,但没有见到谁懒懒散散就能成功。即便考不中,那也是命中注定,但不积极谋求一定不会考中。想要成功,就不能贪图安逸,懒惰懈怠。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韬光禅师①

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②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注]①韬光禅师:杭州灵隐寺僧人。②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不落俗套,作者避写灵隐寺而介绍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的历史关系。

B.颔联、颈联描述禅师修行之处的环境,对仗工整,连用复字,诗味回环。

C.颔联、颈联使用了相对的方位,拓展了空间,给人十方无界的超然感觉。

D.尾联虚写“天香桂子落纷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禅师禅意生活的向往。

15有人说,这首诗禅理哲理相互渗融,读懂悟透后有盛夏临泉之感。请找出诗中蕴含的理趣。

【答案】14D15①“一山门作两山门”一句,“一门”外又另开了“一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智慧无穷开启之感。②“两寺原从一寺分”一句,蕴含世事分分合合,善恶因果可以相互转化。③“南山云起北山云”云起云涌自会云消云散,喻指尘世的烦恼也是如此。④“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万事万物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实写”错,“遥想”是想象,尾联是虚写。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及情感的鉴赏能力。题干设置了情境,有人的诗论“这首诗禅理哲理相互渗融,读懂悟透后有盛夏临泉之感”,并让考生“找岀诗中蕴含的禅理哲理”。禅理哲理因为相互渗透,并没有区分。作答时,需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句背后蕴含的禅理哲理即可。首联写禅寺缘起。“一山门作两山门”,一个山门变作两个山门,颇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感,体现了智慧的无限开启。“两寺原从一寺分”,两个山寺原是一寺所分,体现了万物的分分合合,预示着善恶因果等等的相互转化。颔联“南山云起北山云”,云雾象征尘世的烦恼,一山云起一山云消,此起彼伏,体现了尘世烦恼也会兴起,也会消散,没完没了。颈联“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前台的花绽开后台能看见,上界的钟声下界听得清,寓意万事万物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哲理诗的鉴赏试题精选二(学生版+教师版)
靠前猜题:古诗词鉴赏最有可能考的几个题型
古诗赏析题
哲理诗的鉴赏试题精选一(学生版+教师版)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哲理类
三日试玉,七年辨才,被贬江州的白居易写下五首放言诗,蕴含哲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