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放牛娃到副教授 (散文)

妻子是在铜陵市人民医院所属凤凰城医院院长岗位上退休的。退休后她告诉我:她这一生最值得记忆的不是当院长经历,而是自己从放牛娃到晋升副高级职称的追梦历程。

妻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出生于铜陵县(现改为义安区)农村,当时她已经有一个姐姐。在农村,由于生育观念的原因,家中生第二个女孩是不受欢迎的,小的时候连一个正规的名字都没有。由于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家里、村里的大人小孩都管她叫“二的”。久而久之,她也习惯了这一称呼,“二的”后来竟成了她的学名,只是把“的”改成了“娣”,在名字里平添了几分女性色彩。

到六十年代中后期,她已到了上学的年龄,那时我国尚未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女孩读书,特别是第二胎女孩子读书有很大阻力。后来在闲聊的时候她告诉我,小的时候她特别想读书,为了能上学读书自己吃了不少苦,她的母亲也受了不少气。

她幼年向往读书的想法被爷爷奶奶视为“偷懒”——不愿意参加生产队劳动。为了读书,她必须挣足工分(当时农村劳动绩效的记录方式),否则,长辈不允许读书。为了能上学读书,她在生产队领了三分差事:即放一头牛,兼做打猪草,拾猪粪的农活。从9岁开始,下午为生产队放牛,每天可以挣到0.4个工(大约二角钱);另外就是每天早上起来披着晨雾、踏着露水到野外去捡拾用来肥田的各类动物粪便,星期六、星期天为生产队打猪草。这样一补充,大约每天可以挣到0.6个工。在当时的农村,一个人的生活费基本上就有了保障,家里的老人也就没有什么理由再反对她去读书了。

她能上学读书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她母亲的支持。她的母亲,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妇女,心地善良,遇事颇有些主见和正义感,用现代话说,就是那种具有“平凡良心”的人。她没有读过书,想给在城里工作的丈夫写封信、写张便条都要求人帮忙,深味不识字的苦楚。她希望女儿能读书读到初中毕业,那样可以在村子附近的小学谋一个代课老师的职业,或者在生产队当个记分员,好让自己老来有个依靠。她母亲的这一想法,在当时也算是“实事求是”和“深谋远虑”了。就这样,她坚决不同意把“二的”送人或遗弃;到了读书的年龄,又坚持着让“二的”一边挣工分,一边读书。而她自己则承担着更为沉重的体力劳动,忍受着世俗的讥讽——那时农村让女孩子读书的家长被看成是“孬子”——花钱给别人家的孩子念书。女孩子迟早是要出嫁的,是人家的人,要读书也要让儿子去读书啊!

再艰难的生活,在回忆中也许都是美丽的。怪不得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断言:美是生活。一边读书,一边放牛挣工分,宛然是一首泛着泥土芳香的田园牧歌!其实在当时,那是一份非常艰辛的劳动。放牛,让牛吃饱、吃好,放牛娃就要赶着青草跑,有时要走好几里地;拾粪要有一定的分量,每天要赶在早晨上学之前跳着几十斤的粪箕,走村窜户,往来要走很远的路。妻子记忆中印象较深的是:一天早晨在野外拾粪时,染上了疟疾(俗称“打摆子”),她说当时又冷又困,只好钻进一个稻草堆里取暖,“直到太阳快要下山时,妈妈找到了我,才把我背回家。”妻子不止一次给我讲述这一远去的,但又难以忘却的往事,说那次她在野外的稻草堆里几乎睡了一天。

  

妻子的读书是断断续续的,她说她农闲的时候上学,农忙的时候回家种田,有时候插班上几个月的课,有时候到“复式班”读一学期。她既是女学生,又是个放牛娃。好在当时几乎没有学籍管理,大约读了五六年时间就算初中毕业了。在当时的农村,初中毕业就是“知识青年”,所以初中一毕业她就在大队部做了广播员和赤脚医生。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妻子考上了铜陵卫校(现在已经合并为铜陵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卫校毕业后,她在医院内科临床工作了十多年。后来又读了蚌埠医科大学的高护班,再后来又拿到了两个大学本科文凭,2003年通过了高级职称国家A级英语考试。在我的记忆里,读书、考试几乎伴随了她的整个职业生涯。

不知是她在医院工作时间较长的原因,还是她骨子里就有那种做医务工作的潜质,不管多忙、多倦,只要有病人找她,她马上就来了精神,面对病人,我从来没有发现她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我常开玩笑说:每到这样的关口,看你那样子就像战马听到了军号——眼珠子都发亮!记得多年前的冬天,我一个朋友的妻子分娩。也许是着急的原因,那位朋友不厌其烦的找她,最后在快要分娩的那天凌晨三点钟,朋友硬央求她去医院帮助找医生和麻醉师为他的妻子做“无痛分娩”手术(当时是新技术)。

在护理工作岗位上,妻子一直心仪的人是去世不久的原护理部主任张桂珍女士。她羡慕张主任良好的护理专业理论素养和多年积累起来的护理工作经验,羡慕她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慰籍病人灵魂的护理风格。张主任解放前就接受过高等护理专业教育(高等护理专业我省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才在蚌埠医学院开设),对护理实践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对于救治病人而言,医护是一体的,不能分开。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分工的话,就是:医生的责任偏重于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开具处方;护士的责任除了准确的用药和治疗以外,还要及时掌握病人病情变化、适时提出调整治疗方案和用药剂量建议,使治疗和护理有效跟进。治疗的关键点是“有效”!

  

妻子钦敬张主任长期在临床养成的那种对病人温婉和煦的态度和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张主任无论在什么时候与病人交流,谈吐始终是那么从容、干练、温和而镇定,总能给病人以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总让病人有一种如坐春风、如沐阳光的享受。她的这种风貌一直保持到她退休以后,直至病重卧床不能言语为止。妻子常跟我聊天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病人需要什么样的护理、治疗?医务人员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护理、治疗?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很难与外人说清楚。她还感叹,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精微要义,那种对各类病人心理的把握和对病程的掌控,在张桂珍主任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凡是接受过她护理的病人,或与她在一起工作过的晚辈后生都有终生抹不掉的印象。张桂珍女士是2015年3月去世的,享年90岁。市人民医院已经退休15年的老院长吴忠豪同志还专程从外地赶回铜陵参加了张桂珍老人的葬礼。据说她去世前向医院提出的唯一要求是:穿着护士服戴着护士帽火化。我以为这是一种极为宝贵的精神:对职业的自信,对事业的忠诚!

妻子对病人的关心和帮助总是在极自然的、不经意状态下完成的,没有任何功利意识。后来她从事医院的管理工作,单位有事需要求助别的单位或别人帮忙,她常常遇到这样的状况: “哦,是你呀!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放心,我一定尽快帮你办好!”接下来被求助的人还会说,什么时候你帮过我什么忙,什么时候你是怎样关心我家某某人的,弄得她一脸茫然。

副主任护师是目前铜陵护理界最高的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副主任护师一直是妻子职业生涯的梦。为了晋升副主任护师职称,她准备了很多年,先是参加蚌埠医科大学高等护理专业学习,取得毕业证书,接着先后三次赴合肥参加高级职称晋升资格考试。记得在2009年,她已年过五十,眼睛老花,为参加专业考试,她竟然用一个直径15厘米放大镜在家看书做习题。从春天到夏天再到秋天,她先后温习了内、外、妇、儿,生理、生化、药物、解剖等医学学科的全部课程,做了六千多道习题,终于在2010年6月份通过了安徽省卫生系统高级职称专业考试。

  有了实践的积累和论文的数量,通过了外语和专业考试,晋升职称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但是,当她上报的评审材料最后在安徽省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会上获得通过,上网公示的时候,她还是非常高兴。她说,那是用艰苦的劳动换来的成果,心里是踏实的,喜悦是醉人的。

(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金忠,机关公务员,业余时间热心散文写作和户外摄影。写作信条是“我手写我心,忠于事实,朴实无华”;摄影信条是“摄别人未摄之景,寄别人未寄之情”,相信美在旅途、美在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放牛娃(散文)
护士分几个等级
【第二届“望安杯”全国征文大赛117】杜爱英 ||过河偷玉米(小说)
农村养牛要怎么养?几年下来能赚多少钱?放牛娃告诉你
生产队纪事:1960—1968
吴贤德:难望我的放牛娃、牛把式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