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平民 | 王茂荫与吴大廷交谊钩沉(徽学研究)

   王茂荫与吴大廷交谊钩沉

 文 / 陈平民

(安徽黄山)

 2021.09

王茂荫生前曾将自己部分奏稿加以编辑,汇为四卷,藏于巾笥,不轻易示人。他作古后,儿辈请人作序,将先父遗著定名《王侍郎奏议》,于同治六年(1867)首次刊刻行世。第一个为《王侍郎奏议》作序的是吴大廷。吴大廷为何许人?他与王茂荫有何交谊?对王茂荫的德行操守及著述有何评述?本文作以介绍。

吴大廷(1824—1877),字桐云,号小酉腴山馆主人,湖南沅陵(今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人。咸丰五年(1855)中顺天府乡试举人,后由举人入赀为内阁中书。十一年从安徽巡抚李续宜来皖,同治元年受保举补用为员外郎。同治二年从唐训方于临淮,荐改为道员记名,赏戴花翎。后从左宗棠由浙入闽,同治四年荐补福建盐法道。同治五年九月,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离任前他推荐得力部属吴大廷、刘明灯分任台湾兵备道员与台湾镇总兵。同年十月,以按察使衔赴台履任,加二品服,同治六年以病免归。光绪二年(1876),赴上海,任道员兼办淞沪厘捐总局,三年卒于上海,赠太仆寺卿。

(吴大廷画像)

宋人洪迈说“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①]吴大廷是一位文学与政事兼善之人。先后为胡林翼、李续宜、沈葆桢、左宗棠、郭嵩焘、曾国藩、李鸿章所青睐。清大臣湖南长沙人郑敦瑾(筱珊)致书胡林翼,称赞吴大廷为“湖南京官中第一人”。其诗文创作受到国学大师俞樾、夏沂、吴汝纶等人嘉奖,俞樾为其著作题签,孙衣言、曾国藩等人为作序跋。夏沂称其文“与亭林之学相伯仲”,称为其“沅湘才薮窟,夫子冠群英”。吴汝纶在《赠太仆寺卿故福建台湾兵备道吴君墓铭》中说吴大廷“纵学而甚文,警敏有器观”。[②] 廖一中、罗直容《李兴锐日记》言吴大廷“早年有奇才”。 [③]吴大廷著有《小酉腴山馆集》,含《诗集》八卷,《文集》十二卷,《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二卷。

吴大廷著作《小酉腴山馆文钞》

吴大廷与王茂荫也深有交情,他曾拜王茂荫为师。

吴大廷结交王茂荫,最初是其同乡好友易佩绅(号笏山)引荐的。咸丰八年七月,王茂荫因病请求开缺,为有一个安静的疗养环境,他先由歙县会馆迁居北京宣武门内之玉皇阁。这玉皇阁,又称玉皇庙,建于明代,清代重修过,是一座道教宫观。王茂荫在玉皇阁療养的时间很短,不久仍回迁歙县会馆。在会馆,酬应比较多,“终日尚繁杂不可”,不利療养。同年十月,王茂荫又由歙县会馆移寓北方广渠门内之玉清观(旧时任老五放粥处)。拜师弟子易佩绅随侍照应,前后三月有余。咸丰九年(1859)六月的一天,在易佩绅引荐下,吴大廷在玉清观第一次拜谒了王茂荫。当时,吴大廷三十六岁,参加当年会试落榜,是个援例的国史馆分校,做些抄抄写写的事。陈松青撰、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版《易佩绅易顺鼎父子年谱合编》“咸丰九年己未”条下有记载“六月,偕吴大廷往谒王茂荫”。吴大廷本人所撰《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订年谱》于咸丰九年条下也有记载:“六月,因笏山往谒王子怀少司马茂荫歙人壬辰进士,自是往来,极承青盼”。

《小酉腴山馆文钞》目录

咸丰十年秋,王茂荫受请担任潞河书院主讲,“移寓潞河”[④] ,易佩绅、吴大廷等从其受学。

旧时拜某人为师,从学其门,称从某游或从某游学。如王茂荫少时曾从学于名儒吴柳山,其后人所作《子怀府君行状》中则称:“(府君)舞勺后,从双溪吴柳山先生游。先生为乾隆丁酉科江南解首,故名宿也”[⑤] 吴大廷在为《王侍郎奏议》所作的序中说:

少司马歙县子怀先生……既请告,辑其奏议若干篇,汇为四卷,藏诸巾笥,不以示人。而余以菲材,辱从公游,得尽发其覆而遍读焉。 [⑥]

这里,吴大廷说他“以菲材,辱从公游”,当然是谦辞。所谓“从公游”,即从学于王茂荫。王茂荫年长吴大廷二十六岁,饱学经史,因病获准开缺养病潞河,受延请主讲潞河书院期间,吴大廷将其以长辈、师长目之而从其游学。清廷有规定,官员告退之前不可以接纳门生弟子,告退之后方可以。当时,王茂荫已经因病开缺获准,将吴大廷等接纳为及室弟子,完全是可以的。王茂荫将自己养病期间亲自编辑的四卷奏稿“藏诸巾笥,不以示人”,而却让吴大廷“尽发其覆而遍读”,足以说明他对吴大廷的了解与信任,他们之间的心契非同一般。咸丰十年秋,王茂荫在潞河寓所接受吴大廷拜谒,当时因旧病未愈,“言辄流涕被面”。这次见面,应吴大廷所请,王茂荫答应为其父母作传,并将自己所作《祖母节孝录》见示于吴大廷,也请吴大廷为先祖母方太夫人和先父应矩公作传。同年冬,吴大廷在随安徽巡抚李续宜来皖谋职前夕,再次去潞河王茂荫寓所叙别。

吴大廷《清吴桐云先生大我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发行)

去时,王茂荫为吴大廷先父母作家传刚刚脱稿,他对吴大廷说:“子之母劬劳孝亲,何大类吾祖母也。”话还未说一半,竟呜咽不能成声。这次叙别,吴大廷询问王茂荫:“上(指咸丰皇帝)不次超擢,其意盖将大用也。何以言不见用如此?”王茂荫当时的作答以及作答时的表情和吴大廷的感受,事后吴大廷为《王侍郎奏议》所作序中写得明白:

先生谓以谏临幸御园一疏积忤上意,因称辜负天恩。复俯案泣涕,不能自己。先生已投闲散,而恳款悱恻,犹如疾痛切身,非真忠君爱国,足以质天地而泣鬼神,其能若此乎![⑦]

王茂荫请求开缺养病玉清观时,来看望拜谒他的人士很多。一次,贵州镇远人李文森经友人吴大廷介绍,也来谒见王茂荫。李文森年长于吴大廷,也年长于王茂荫,为嘉庆十五年(1810)进士,咸丰十年复起官于奉天道。后官安徽兵备道,署按察使,在任数年不为私不受贿,严格执法,被百姓誉为“小包公”。同治三年,王茂荫自江西吴城扶继母灵柩归里,因家乡不靖暂寓皖城安庆期间,刚刚赴皖履任的李文森又拜见了王茂荫。这两次谒见,李文森均记述在为王茂荫出示的《祖母节孝录》题识中,他写道:

(茂荫)公时为言官,洊陟卿贰,不得已举行政用人之大,日陈于君父之前,凡有关国计民生,人所不及言、不敢言者,公力言之……公为哲士,为直臣,或以为天下奇男子……咸丰庚申,文森起复再之奉天道,出都门,因吾友吴子桐云,一谒公于玉清观,蒙公以后进礼见,且荐其才于今相国倭艮峰先生。同治甲子,文森以庐凤道奉命榷皖臬,适公奉继母讳归,侨寓省垣,抵任后首谒公,就问地方利病,且求所以时措之宜者,公一一教诲不倦,无异曩在都时。然后知公虽身在退处,未尝一日忘天下也。今年春,公将旋里治葬事,出是册嘱题……。[⑧]

 (吴大廷《清吴桐云先生大我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发行)

咸丰十一年辛酉正月十五日 (元宵节),吴大廷写了一篇题为《沅陵后学吴大廷拜序并识》的文稿,即为日后刊行的《王侍郎奏议》首序(《阮陵吴大廷序》)。吴大廷一开篇,便赞誉王氏“直声高节,上自公卿,下至工贾隶圉,无智愚遐迩,啧啧皆赞其贤” [⑨] 。他说“先生孑然一身,清俭朴约,非如世之矫激以沽名者”,特别是在太平天国革命已经发生,望风披靡,海内骚动不安的境况下,王茂荫仍坚持“独抗请疏天子下诏,革小楷及括帖之习,而汲汲以设法振兴人才,至于攻守之宜,筹饷之方,与夫选将练兵,解胁从、褒忠义及行钞铸钱诸大政,无不精思熟虑,卓卓可见施行”。[⑩] 吴大廷画龙点睛之语还在于接下来的一些话:

其(指王茂荫之奏疏)尤要者,《临幸御园》《天时人事》两疏,拳拳以格君为心,几乎程朱正心诚意之遗风焉。使果一一能用其言……又何至东南涂炭,使夷狄乘虚而入,骎骎乎成燎原之势哉!惜乎言虽切直而不获见诸设施,不得已引疾以退,而时事遂渐不可支矣。悲夫![11]

年谱有关系年谱文

吴大廷这里所讲的《临幸御园》《天时人事》两疏,是指王茂荫于咸丰五年二月廿九日、六年四月初三日先后上给咸丰皇帝的《请暂缓临幸御园折》和《时事危迫请修省折》。咸丰皇帝对王茂荫素有知遇之恩,很是器重,不次擢用,但王茂荫因上这两个奏疏,特别是前一个折子,积忤了咸丰,因而被赋闲。王茂荫直声高节,敢于犯颜直谏,独立敢言人所难,殊为难能,实在可贵。歙县清末翰林许承尧曾一再声称:茂荫公单凭此折即足以名留千古!

咸丰十一年春三月,吴大廷还为王茂荫先祖母方太夫人、先父应矩公 (字芳仪,号敬庵) 分别作传。在为王氏先祖母所作传中,吴大廷一开篇就写了这样一段话:

昔南轩张氏谓:无所为而为之,为义;夫无所为而为之者,即慎独也。世衰道微,士大夫有所为而为之者,亦罕矣。然以余所敬事如今,歙县致仕兵部左侍郎子怀王公,直声高节,震动朝野,其诸无所为而为之者欤。[12]

又说“古云修德必获报。侍郎为国元老,允甚与司马文正、李忠定相顽,以益光大节母之志。”[13] 吴大廷这里提到的南轩张氏是指南宋著名学者张栻 (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为学主张“明理居敬”,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司马文正指曾文正曾国藩,李忠定指李鸿章。吴大廷为王茂荫先父所作传名《赠资政大夫敬庵王公家传》,其中有言“公子茂荫今致仕兵部左侍郎,倘议清操,海内推为巨人”之语。[14]

吴大廷在认识王茂荫之后来皖供职之前拜访王茂荫有多少次,已不可考,其中有一次拜访后作有《访王子槐侍郎》时已 予告五言诗一首:“风节久积靡,岿然硕果存。行藏当代少,朝野一身尊。忧国正多事,继公谁自言。满腔蓄孤愤,来此且重论。”[15]

(年谱有关系年谱文)

潞河叙别后,吴大廷随安徽巡抚李续宜来皖,继续与王茂荫保持信札联系。在咸丰十一年八月十四日信函中,他所写“国家大故,我公忠孝出于至性,必深悲恸”一语,指的是该年七月十六日咸丰皇帝病死热河。《子怀府君行状》提到此事就是这么写的:“辛酉七月,文宗显皇帝驻跸热河,龙驭上宾。府君惊闻遗诏,抚膺号哭,哀痛不能自己。”在这次信函中他还告诉王茂荫,他来皖之初,“皖抚初因误听小人之言,试廷以委琐之职,嗣经廷两次辞退,坚请还山,皖抚始恍然于人言之诬。”[16]

咸丰帝死后,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慈安、慈禧两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官廷政变(史称“辛酉政变”或“祺祥政变”),诛杀顾命八大臣,柄国当政,改年号为“同治”。载淳虽然继承皇位,做了同治皇帝,但垂帘的是慈安、慈禧两太后,议政的是恭亲王奕䜣,掌握中央政权实际是“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局面。为稳定局面,以图中兴,清廷采纳了潘祖荫、祁寯藻等重臣意见,起用了一批老臣,王茂荫是其中之一,先是代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很快实授吏部右侍郎。讵料,同治四年(1865)六月,王茂荫在籍病逝。

王茂荫去世之前,曾奉命办案山西,在山西接继母吴氏病死于江西吴城 (当时王家避兵祸于此)之讣音,乞假辗转奔丧。其间于同治三年二月在皖省安庆与吴大廷不期而遇。吴大廷本人在自订年谱中提到:“二十日,(由外地)抵安庆,适王子怀侍郎丁忧,自京将返吴城寄寓,阻风于此,不期而遇,相向痛哭……二十三日,侍郎上行。”[17]王茂荫离开安庆去吴城之前,吴大廷与他乡遇恩师的王茂荫过甚密,行影不离。据吴大廷自订年谱记事,他们邂逅的第二天,曾入安庆城,谒见曾国藩、到访唐义渠、马谷山、李眉山、徐毅甫、莫友芝、冯志沂、方宗诚诸人。而且期间还发生有这样一件事:“二十二日,大雨,许令光曙时为唐客,来书极其诋毁,几不自克,欲与辩论以明是非,子怀侍郎力阻,乃止。”[18]

吴大廷悼王茂荫白绫挽辞

同治四年四月,王茂荫从江西扶继母灵柩回里安葬。接着是闰五月,王茂荫在故里经营卜葬事,同时将家室由祖居地歙县旱南杞梓里迁同邑水南义成村。六月,旧病复发,医治无效,廿二日午后在义成村离开人世。当时,吴大廷正在福州协助总督左宗棠治理盐策筹积军饷,恩师离世讣音想必他已闻知。他自订年谱同治四年七月条下有记:“二十五日,成《悼王子怀侍郎》七言律诗一章”。[19]这首七言律诗,很可能就是如今仍收藏在歙县歙县博物馆的白绫挽诗,挽辞曰:

余交公京师,在咸丰戊午[20],其时公已请告为录其谏章数十藏之。壬戌公再起用,以书抵余,访问时事。余就所知者答之,未至京,而公已谳狱山左,羁滞年余,奉讳归里。甲子三月,公归自京师,余适赴皖,不期而晤于安庆,执手唏嘘者久之,阅日别去。今年春夏,犹屡得公书,不谓遽成古人,伤哉!

直声清节似公难,再起东山志未殚。
芒履麻衣悲皖国,青灯浊酒忆长安。
音书断绝才三月,生死凄凉已万端。
犹有谏章留箧笥,编摩他日怕重看。[21]
        小诗系叙恭挽子怀先生大人灵次

                                    吴大廷拜稿

吴大廷还曾任职福建、台湾、上海等地,光绪三年(1877),在上海离世,但那时王茂荫已不在人世。

(吴大廷悼王茂荫白绫挽辞:局部)

众所周知,晚清名人李鸿章父子与王茂荫深有交情。王茂荫离世后,李鸿章不仅代王家呈递王氏遗折、送挽联,而且还有一篇署名的《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王公神道碑铭》。史传,这篇神道碑铭是名儒方宗诚代笔的。方宗诚本人也认可,已收入方宗诚《柏堂集后编》卷第十三。耐人寻味的是,吴大廷也为王茂荫作了一篇标题几乎一致、框架基本相同的神道碑铭。吴大廷自订年谱记载:清光绪元年(1875)“四月初七日,成《王子怀少宰神道碑文》《谢公墩半山寺》七言律诗、《平山堂》七言古诗各一首。郭筠仙(嵩焘)自都赴闽臬任来见,别十四年矣”。[22]此文收录在光绪五年(1879)刻本《小酉腴山馆文集》第九卷中,题为《诰授光禄大夫吏部侍郎王茂荫神道碑铭》。

署名李鸿章的那篇为王茂荫作的神道碑铭,究竟是方宗诚之手笔还是吴大廷的手笔,抑或是综合了方吴二人手笔,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

(原连载于2015年4月21日、28日《黄山晨刊》)

——————————————


[①] 洪迈《容斋随笔·张浮休书》。
[②](清)吴汝纶编撰:《桐城吴先生诗文集》文集卷一,清光绪刻桐城吴先生全书本。
[③] 李兴锐著,罗真容、廖一中整理:《李兴锐日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④](清)王茂荫撰:《王侍郎奏议》,《子怀府君行状》,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197页。
[⑤](清)王茂荫撰:《王侍郎奏议》,《阮陵吴大廷序》,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186页。
[⑥](清)王茂荫撰:《王侍郎奏议》,《阮陵吴大廷序》,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206页。
[⑦](清)王茂荫撰:《王侍郎奏议》,《阮陵吴大廷序》,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207页。
[⑧]《王节母方太宜人行略》书后李文森题识,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笔者见王茂荫裔孙家藏手抄件。
[⑨](清)王茂荫撰:《王侍郎奏议》,《阮陵吴大廷序》,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206页。
[⑩](清)王茂荫撰:《王侍郎奏议》,《阮陵吴大廷序》,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206-207页。
[11](清)王茂荫撰:《王侍郎奏议》,《阮陵吴大廷序》,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207页。
[12] 吴大廷《王节母方太宜人传》,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笔者见王茂荫裔孙家藏手抄件,原名《传》,笔者改现名。
[13] 吴大廷《王节母方太宜人传》,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笔者见王茂荫裔孙家藏手抄件,原名《传》,笔者改现名。
[14] 吴大廷《赠资政大夫敬庵公家传》,20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见王茂荫裔孙家藏手抄件。
[15] 吴大廷《小酉腴山馆诗集》五。
[16] 曹天生:《王茂荫集》,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页。
[17] 吴大廷《清吴桐云先生大廷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
[18] 吴大廷《清吴桐云先生大廷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
[19] 吴大廷《清吴桐云先生大廷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
[20] 咸丰戊午为咸丰八年。而吴大廷结交王茂荫,实为咸丰九年六月。吴大廷称结交王茂荫是在“咸丰戊午”,记忆有误,应为咸丰己未。
[21] 吴大廷《小酉腴山馆诗集》五。
[22] 吴大廷《清吴桐云先生大廷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


下一篇预告

《易佩绅翻刻先师王茂荫遗著》

作者简介:陈平民(1948—),男,休宁县人,徽州文化研究资深学者。曾任黄山日报总编辑、黄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山市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2008年退休。


——  精彩回读 —— 
陈平民   |   王茂荫与李文安李鸿章父子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与曾国藩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与老上司祁寯藻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与魏源因缘初探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关爱贫寒子弟徐景轼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力劝舅兄莫捐官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与汪雅安程葆母子交集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择婿注重品识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咸丰皇帝接连四次召王茂荫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五次南回省亲(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的家世生平 2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的家世生平 1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晚清名臣王茂荫》系列故事连载预告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屯溪老大桥桥史正说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清代朴学家的摇蓝 —— 不疏园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世道今还古     人心欲归仁 (徽学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忆与吴葆乐先生交谊
王茂荫家训和遗言释疑
邳州史考:泽被江淮担大任——吴棠邳州崛起(作者 崔学法)
咸丰吴秀琦在黄山
《资本论》里唯一中国人:马克思认同其货币观点/图
《资本论》中的中国人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