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思孝道:“埋儿奉母”是孝顺?那些“伪孝”的故事害人不浅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孝道的民族,在传统价值观里,“孝”是凌驾于一切品行之上的最高道德标准。

在隋炀帝发明科举制度以前,“孝”甚至是官员任用的首要标准,古代的“举孝廉”制度就是说,只要你足够“孝”,足够“廉”,你就可以做官。这种官员选拔制度的初衷本来是好的,就是要推崇品德高尚之人,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但是,这种制度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那就是道德是一个很难量化的标准,谁孝谁不孝,谁廉谁不廉,既可以作弊又可以伪装。古代的“伪孝”案例也比比皆是,比如某君就曾为了举孝廉当官,假装为父母守孝十年不食荤腥、不近女色,后来才发现他在这十年中其实孩子生了一堆,所谓的“孝”,只不过是为了装给别人看的。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是历代儒生的必读课本,到了明清以后,则有了更加广为流传的孝道读物,即元朝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选录了历代24个孝子的孝行故事,因为通俗易懂、情节感人而影响极大,成为中华儿女争相模仿的典范。《二十四孝》里都是以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卖身葬父、卧冰求鲤等。

作为儒家经典、孝道圣经,《二十四孝》备受推崇,但是,其中的很多故事在今人看来却难以认同,比如著名的“埋儿奉母”。

“埋儿奉母”这个故事非常简单,主人公是晋代的郭巨,他本出生于殷实之家,但父亲死后,他却将所有家产分给了两个弟弟,自己没要一分家产却主动要求奉养母亲,故事到了这里,还是比较正常的,说明郭巨既是一个顾念手足的好哥哥,又是一个孝顺母亲的好儿子。但是,接下来的剧情就有待商榷了。

上有老下有小,郭巨的生活非常艰难。“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郭巨的母亲心疼3孙的孙子,经常从自己嘴里省吃食留给孙子。郭巨见状就跟妻子商量说:“儿子没了可以再生,母亲饿死了就真没了。”于是,郭巨竟然打算挖坑活埋幼子以便更好奉养母亲!而就在他挖到一半时,却意外挖到了一坛子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这个故事的结局很完美,郭巨的儿子没有被埋,他们一家有了这坛黄金也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但是,如果后人效仿郭巨去“埋儿奉母”,显然又不可能挖到黄金,那孩子岂不无辜受死?

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儿子,一个父亲,难道为了奉养母亲就可以杀死儿子?孝顺自然重要,但儿子又有什么错呢?挣钱养家的办法很多,这样的方式实在不值得追捧,更不值得效仿。

在中国的孝道故事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在颂扬传统道德和传统孝道的同时,也应该与时俱进看待问题,而不应该一味歌颂“郭巨埋儿奉母”式的畸形孝道。

正如鲁迅看完该故事后所言:“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所谓的“孝”,不是“愚孝”,而应发乎于内心,付诸于行动,既不是做给别人看,也不能走极端。

各位读者看来“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又有何感想呢?欢迎留言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虚伪、残酷的封建孝道 ——郭巨埋儿砖雕
二十四孝真相:郭巨埋儿比你想象的还要残忍
从东晋“郭巨埋儿”到清朝“郝连大娘”,毒鸡汤为何如此盛行?
弘扬孝道文化,走进三孝村
民间故事:不孝子跪地拜老母
孝道[127-1]-《剑来869》宋集薪在朋友圈里秀孝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