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晁错和主父偃之死,两轮最毒帝王心的弃车保帅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汉高祖刘邦有两大政治思想,其一是大一统,其二是家天下。为了实现大一统,刘邦确立郡县制,铲除异姓王;为了稳固家天下,刘邦大封刘氏子孙,全国广布同姓王。

刘邦如此举措的后果就是,随着同姓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大,地方与中央的矛盾越来越深,冲突也愈演愈烈,甚至威胁到了皇权稳固。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在汉景帝和汉武帝两朝达到了白热化。

为了解决矛盾,缓解冲突,汉景帝和汉武帝各有手段,只是目的一致,方法不同。

(汉景帝剧照)

景帝三年(公元前前154年),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

元朔二年(前127),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要求以后不再由嫡长子单独继承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而是分摊给所有子弟。众所周知,诸侯王大多儿孙众多,比如中山靖王刘胜,仅儿子就有120多个。如此一来,诸侯国的地盘和实力将逐渐化整为零,越来越小,越来越弱,不出几代,诸侯国将名存实亡。所谓推恩令,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削藩。

(汉武帝剧照)

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的结果是,诸王起兵造反,引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结果是,诸王敢怒不敢言,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这是因为,推恩令虽然侵害到诸侯王的利益,却有利于诸侯王的众多庶子和幼子,以前他们分毫土地爵位得不到,现在好歹能分一杯羹。所以,纵然诸侯王咬牙切齿,也不敢贸然反抗,他们怕还没等造反成功,早被儿子们杀死在家中。

无论是汉景帝的直接削藩,还是汉武帝的变相削藩,虽然结果不同,但实则都引起了诸侯王的极大不满。这种不满的直接受害者,就是晁错和主父偃。

(晁错画像)

七国之乱中,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诸侯王给出的造反理由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情况危急之时,汉景帝为了自保,听从袁盎之计,将晁错腰斩于东市。

汉武帝借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后,首功之臣主父偃得到重用。与此同时,主父偃也成了天下诸侯王的眼中钉、肉中刺。更要命的是,主父偃恃宠而骄,不懂得收敛锋芒,屡次招惹诸侯王。

首先,主父偃向汉武帝状告齐王刘次昌与姐姐有染,秽乱宫廷,齐王惧怕,竟然自杀了。

主父偃逼死齐王刘次昌的事情,引起了其他诸侯王的恐慌。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赵王刘彭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也向汉武帝告了主父偃一状,罪名是收受贿赂。

(主父偃剧照)

这前前后后,主父偃实在闹出了不小动静,先是逼死了齐王刘次昌,后又被赵王刘彭祖反戈相向。实际上,主父偃与诸侯王的恩怨,早在推恩令颁布起就开始了。汉武帝思虑再三,最终做出了一个极端决定,史料记载为“乃遂族偃”,也就是说,主父偃的结局比晁错更惨,他最终是被满门灭族的。

回看晁错和主父偃之死,原因其实是一致的,那就是,皇帝需要用他们的头平复诸侯王的不满情绪,以达到稳定局势的目的。

晁错的《削藩策》和主父偃的《推恩令》,损害的是诸侯王利益,最大受益者则是皇帝本人。但是,天下大乱之后,需要安抚诸侯,稳定人心。诸侯王最恨的是谁?他们不敢恨皇帝,只能把气撒在谋臣身上。所以,晁错和主父偃纵然功高盖世,也必须得死。因为,最毒帝王心,关键时刻,汉景帝和汉武帝都必然选择弃车保帅。

(推恩令示意图)

这就好比多年以后,唐玄宗忍痛杀杨贵妃,并非出于他的本意,而是他必须借杨贵妃的头平息御林军叛乱。是叛军要杨贵妃死,而不是唐玄宗要杨贵妃死。但是,特殊时刻,皇帝也不能遵从本心,所以,杨贵妃不得不死。

对于汉景帝来说,晁错是功臣,对于汉武帝来说,主父偃也是功臣,但是,在帝王之术和帝国利益面前,他们的性命不足挂齿。当皇帝需要“借用”他们的头,他们就必须去死。这就是伴君如伴虎,这就是庙堂的残忍。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推恩令被称为第一阳谋,中山靖王有120个子孙,汉武帝如何处理?
“七国之乱”:大汉王朝的危局与新生
谈谈贾谊、晁错和主父偃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
主父偃的“推恩令”是千古奇谋,但却有一种特殊的方式可以破解
最强阳谋:推恩令,它是如何不费一兵一卒制服各诸侯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