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所内陆新办大学不设院系,首届学生刚刚开学:它能做成斯坦福和MIT做不到的事情吗?

图片来源:Unsplash

撰文 孙滔

“我是张雨嘉,是 2022 级社会枢纽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的一名博士新生。今天,很荣幸作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届新生代表发言,站在这里参与和见证学校的首个开学典礼。”

这是张雨嘉在 9 月 1 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学典礼上的发言开篇,她是首届 545 名研究生的新生代表。值得注意的是,有别于其他高校的院系称谓,“枢纽(Hub)和“学域(Thrust)这 2 个词是港科大(广州)的专有词汇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曾如此介绍这是一种取代传统学术架构院系的全新的学科融合架构,“这在全球高等教育界是一项创举,必将为高等教育范式创新提供新思路”。

受限于香港寸土寸金以及工业基础薄弱不利于科研转化的“硬伤”,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港校纷纷北上。以材料科学、化学、数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电机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见长的香港科技大学在这方面稍显落后。

这所建校仅 31 年,被认为发展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数一数二的高校最终选择了更激进的学科融合路径。与港科大工学院、理学院、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的设置不同,2022 年 6 月正式成立的港科大(广州)设置了功能、信息、社会、系统等 4 个枢纽,先进材料、人工智能、机器人与自主系统、金融科技等 16 个学域被分别归入这 4 个枢纽中

港科大(广州)的校园规划图 来源:学校官网

港科大(广州)成立后招收的第一届新生只有研究生,本科专业招生要到明年。学校开设了 15 个硕博士专业,包括:功能枢纽下的先进材料、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微电子、可持续能源与环境;信息枢纽下的人工智能、计算媒体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分析、物联网;系统枢纽下的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智能交通、机器人与自主系统、智能制造;社会枢纽下的金融科技、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城市治理与设计。

据了解,该校在招募青年人才时给出的待遇也较为诱人。以信息枢纽王炜课题组招聘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为例,博士后成功入站后,可享受年薪不低于 50 万元(含广州市生活补助),国家博士后站科研启动费 30 万以及其他竞争性补贴。助理研究员聘用期两年,年薪 24 万元起。

如何理解“枢纽”和“学域”?一条全新的路好趟吗?港科大(广州)大刀阔斧的底气与信息来自哪里?带着这些问题,“科研圈”采访了信息枢纽署理院长宗福季

信息枢纽成立于 2019 年 10 月。2022 年开学之际,该枢纽迎来了 88 位博士新生。博士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宗福季自 1997 年加入港科大,迄今已有 25 年,他是国际质量科学院(IAQ)院士,曾任港科大工业工程与决策分析系系主任以及质量与大数据分析实验室主任。实际上,他早在 2013 年就在港科大开始探索激进的学科融合,并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开设了 “设计思维”课程,只是限于当时的条件,更宏大的跨学科设想未能付诸实践,如今机会来了。

宗福季 来源:港科大(广州)官网

科研圈:“枢纽”模式的缘起是怎样的?

宗福季:其实港科大很早就在推跨学科融合。早在 2013 年,我们在港科大和中国美术学院就开始合办 “设计思维”课程。虽然这个班只有 30-40 人规模,因为涉及不同学科互动、创新,双方的众多教师投入了大量精力。彼时现任校长史维在担任港科大首席副校长,我刚担任工业工程与决策分析系系主任,他找我负责这件事,并问我这个跨学科的事情能不能做大?于是我们做了一份看上去很美的计划书,但最后还是难以做大。之后这门课成功的开了几年,培养了一些跨科技与艺术的学生,也有不少去了大疆创新。那时候大疆创新特别提供了一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项目,因为一些人机界面需要设计思维。

在传统院系架构中开展跨学科融合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因为传统架构下需要再加管理层,比如设置跨学科办公室,我们称之为叠床架屋,而叠床架屋是会影响效率的。另外,教学上本来就有必修课,若是再加其他更多的必修课,执行上就会存在问题。

来内陆办学比较容易的做法当然直接把本部的做法拷贝过来,事实上有些学校也这样做了,后来我们判断这样的意义不太大,所以我们决定走一条完全不一样的路子。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机会。对于那些上百年的名校,传统学科的限制很难丢掉,把墙拆了再重新设计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港科大(广州)刚好是一个空白,也是一个试验的好机会

在一开始我们就决定在港科大(广州)做学科融合,一些高管以及各个院系主任做了大量调研,却发现甚至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都没有很好的模式可以直接拿来借鉴。另一方面,港科大在大湾区也需要支持国家建设及产业升级的任务,而不能仅仅凭借好奇心做科研。这 2 个前提下,我们经过反复讨论,最终把视野锁定在目前这 4 个枢纽上。

科研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枢纽”模式?

宗福季:港科大(广州)有 2 个特点:第一,整个港科大(广州)是一所跨学科大学;第二就是枢纽和学域模式。枢纽就像机场,有闸口可以连接各地。以信息枢纽为例,拥有人工智能、计算媒体与艺术、数据科学与分析和物联网等 4 个学域,该枢纽又跟其他枢纽相连接。

如前所述,港科大在大湾区是需要支援国家需求的。就在最近,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与港科大(广州)合作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项目。比如地铁拥堵预测与危机应对,现在可以用智能手段来处理,涉及到传感器就需要物联网领域介入,人机界面就涉及我们信息枢纽的计算媒体与艺术介入,系统数据采集和分析就需要数据科学介入,但数据需要去除噪音并辅助决策就需要人工智能,而数据云端存储和手机端展示, 以及整个地铁系统的整合,就需要更多其他枢纽领域的专家参与。

科研圈:港科大宣称要在元宇宙建立全球首个实体-数字双子校园,进行跨校园创作、创新和互动。这也是“枢纽”模式下的产物吗?

宗福季:是的,带头的正是我们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的许彬教授。事实上,在 2021 年扎克伯格宣布脸书公司进军元宇宙之前,许教授就已经发表了一篇在业界影响很大的长达 70 页的论文《关于元宇宙需要知道的一切》All One Needs to Know about Metaverse

元宇宙涉及跨学科的课题。许教授最近要去参加一个刑警行业的国际学术会议,因为在元宇宙中犯罪行为不可避免,且会越来越多。比如若是有人在元宇宙中对其他人进行性骚扰,现实中戴头盔的人会有知觉,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阴影,甚至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另外,在元宇宙的“人身伤害”到底是不是犯罪,同样是复杂的多领域问题。

另外,我们的校园元宇宙也是为教学服务的。我们在建设智能教室,现在正在装修阶段,将来港科大真正意义上的双校互动就成为了可能,两边师生就可以在同一课堂上互动。当然其中还有很多难点要突破,比如互动牵涉到很多技术问题:目前可以实现 2、3 个人互动,但更多人同时互动就成了非常复杂的技术问题,是现在的 5G 技术还无法解决的。

科研圈:“枢纽”和“学域”模式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宗福季:具体来说是“T”型人才。每个人自己的专业就是竖的那一杠,事实上还有横的那一杠,比如我们枢纽里有一些共同课,如大数据、物联网、5G/6G 等。我们跟其他枢纽也要打通,比如人工智能加交通,数据科学加先进制造。

至于学生毕业去向,其实毕业之后求职才真正需要跨学科,尤其是大湾区的华为、腾讯,他们的需求绝对不会是只要纯计算机专业的。比方说前面提到的有些学生到大疆创新去做无人机的人机界面设计,就需要兼顾艺术和计算机的背景。

我们这里学生和教师的工位都是打散的,你的隔壁很可能是其他学域专业同学或同事。同时我们对研究生还采取了双导师制,第二导师必须是不同专业的。我们实际上也很鼓励企业导师参与过来,这样学生就不会只陷在一个框框里。

科研圈:这种模式对于教师是怎样的要求?

宗福季:我们有约 20 名资深教授是从香港本部过来,其他大部分老师是新招的。这些新来年轻教师的招聘标准和程序跟本部是一致的,如果他们的水准进不去本部,那么应该也不会被港科大(广州)录用。当然,我们在面试的时候,也会强调这不是一所传统的学校,而是注重学科融合的。


年轻老师在意的是终身教职评比,我们对此会非常慎重。一方面,我们会与本部一样,让顶级同行来评估其潜力,另一方面客观指标也会有,但考虑跨学科,我们不会规定必须要在单一领域的顶刊发表论文才算数。


科研圈:你本人会在广州给研究生和本科生上课吗?

宗福季:当然。我们这些资深教授以及倪明选校长都是全职过来广州的,这里就是我们的本职所在。同时,跟本部不同的是,港科大(广州)还特别设置了主管教学的副校长。

就在 9 月 7 日下午,我主讲了信息枢纽开启新学期的院长第一堂课“信息科学与技术:基本要素与趋势”,这也是信息枢纽核心课程的第一课。4 个学域的学生,甚至其他枢纽的学生将在一起进行包括讲座、研讨会、线上课程、小组讨论和一个学期课程项目(Term Project)在内的各项教学活动。其中学期课程项目会采取每 5 人一组的小组项目形式,且最多只能有 3 个人来自同一个学域

我们明年才会开始招收本科生,首批招收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这 3 个本科专业,现在还在紧锣密鼓的教学设计阶段,务必做到培养跨学科的专业人才。

科研圈:一个全新模式是有风险的,有可能会失败,港科大(广州)对此最大的信心或者底气来自哪里?

宗福季:做任何事情都有风险,但我们并不是拿学生做试验。对我们教授来说这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可是对学生来说,大学只有一次,所以风险不能转嫁到学生身上。

如前所述,港科大实际上有前面 30 年的经验累积,一直想做跨学科的东西,事实上也做了一些尝试,也有一些成果。现在一方面我们的科研要再上一个水平,另外一方面因为国家有重大需求,如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研究不能落地,有人就怀疑这是个泡沫,在这个层面上,港科大(广州)优先考虑的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而不仅仅止于基础研究

我们已经有了很久的讨论和磨合,现在有这个机会,“东风”到了,我们就过来要实现之前筹划很久的教育理念与实践,这是非常激动人心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香港科技大学第四任校长史维教授参访港科大(广州)
全是顶尖名校!这一全球联盟,迎来新成员
大学不再分院系,真创新还是新瓶装旧酒?| 媒体札记
元宇宙创新实验室成立!港科大(广州)与广州移动持续深度合作
中国美术学院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课程十周年再起航
招生信息 | 港科大广州先导计划 数据科学与分析学域 2022年PhD/MPhil 提前招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