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镇平八大景
镇平在六七十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这是史料记载考证的,可不是谁冒拃的,镇平县志可查。


那时先人们,天当房,地作床,洞穴避风雨,群居防虎狼,沉默是金,寡言无语,即是说,也是极简,实用,必是到了不得不张口的时候!例如,一个黑风刺骨的冬夜,洞外猿啼、狼嚎、虎吼,洞里的人手握尖利石器,猛听洞口落叶被急促踩压响动,周身汗毛直竖,鸡皮疙瘩送到心底一股寒气,张口便喊:“谁?”
“我!”
“爪?”
“尿!”


据说那时还没有文字,不得不说时,也伴以手脚比划。
棍棒石块用作粗糙的工具,石器时代的文明在镇平的遗迹,据说深埋在安国古城下,那里有石斧、石臼和骨针。
极端原始的文明对大自然没有什么人为的影响和改变,丛林茂密,闷热潮湿,野兽活动,与人类相安,都肆无忌惮。
镇平的先民们在这片原野般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繁衍进化。


在西周以前,镇平(那时还不叫镇平)这厢属吕国(安国古城遗迹),春秋初期吕国为楚国所灭,战国时期秦国攻打楚(楚国的防御系统在镇平的北山留下楚长城遗迹),秦设南阳郡,所以镇平县域一直隶属南阳。


西汉初建制涅阳,隋朝改涅阳为课阳,唐朝初年废课阳,改为穰县。金末元初,始建制镇平县,走马灯一样的“城头变换大王旗”,终于有了镇平县,首任县令便是元朝进士、大诗人元好问。光从这一点儿上看,镇平县在历史上一闪亮登场,便起点高,格局大,叫得响!


当时,按古代官制推算,一个县一万户以上称县令,不满一万户为县长。当时按镇平全县一万户,每户五人计算,镇平人口应当在五万人以上,这是粗略估算,当属冒拃的。

镇平一高中有名的地理老师赵文定老师,在讲述镇平地理、气候变迁时,总是趾高气昂,打手在面前的空中一舞拃,气发丹田,声如洪钟:“明洪武(公元1368年至1398年)年间,镇平绿树成荫,古木参天,虎豹成群,间有大象出没……”


真的是那样吗?我们从驰骋于金元之际、百年文坛的杰出诗人元好问的诗作中可窥一斑,他可是镇平历史上在镇平境内伏牛山莽莽丛林中曾经闪耀的一颗璀璨的文学巨星,他在镇平留下了许多诗句墨宝,虽有文学的七彩气泡成分,但也可想见镇平当时景观风物,如元好问写的:
《清平乐 罢镇平归西山草堂》


垂杨小渡。处处归鞍驻。八十田翁良愧汝。把酒千言万语。细侯竹马相从。笑渠奔走儿童。十里村箫社鼓,依然傀儡棚中。
元好问是大诗人,走马观花,穿山越岭,赋诗作画,据说啊,他最钟爱的镇平风景,有八处,即民间传说中的“明代镇平八景”:


一 “花峪深耕”:即卢医镇红花峪,在郭岗村的岗上。据当地的老年人说当时卢医镇有“四景”:冢上寺,卢医庙,红花峪和李花海。


单说这“红花深耕”有啥样景,就入了元大诗人的法眼?据说,还是据说啊,春天里,野地岗坡,满眼的刺角芽,疯长一人多高,挺举着饱满的角芽,摇弋风中,唰唰响着,如喊口号一般,忽然一夜之间,爆裂成花的海洋,那漫坡的红啊,粉啊,粉啊,红啊,据说啊,元好问仿佛回到了蒙古大草原!


这是我想文气一把,想象中胡诌的,按当地一把岁数的老年人说,据他老爷说,一到春上,桃李满沟,红花如海,还有漫坡刺角芽,开着红花,一人多高,犁地不见人影,不见欧(当地土语,即牛)角,只听铃响,狗找不见主人,急的蹿起来汪汪叫!


二 “柳泉闲憩”:今杏花山凉水泉附近。如果你喜欢骑行,早起,从彭雪枫纪念馆出发,沿镇菩路一路向北,起起伏伏,坡度不大,曲里拐弯,穿行于山、村、河畔,当你浑身筋骨舒展、微汗的时候,你就会到达蟠桃岭下边的凉水泉,下车,到河边,扒开草丛,会有一汪清水,在冬天,会热气氤氲,掬水温暖,入口甘冽,润脸滋酣,那一汪如明亮的瞳孔一般的水,就是传说中的凉水泉,天再旱,不会断,人们围泉聚居,取泉做饭,煮泉为茶,掬泉解渴,人畜共用,历今万年!


元好问曾赋《杨柳》诗一首,吟咏清泉和杨柳,其实沟边翠竹浓荫,风送婆娑,当地人叫柳竹泉,但元大诗人只写柳,不知彼时诗人游玩时还没种竹子?


其诗如下:
杨柳青青沟水流,
莺儿调舌弄娇柔。
桃花记得题诗客,
斜倚春风笑不休。
三 “北水归隐”:即严子陵归隐严陵河。卢医街东边,赵河东西边,流淌一清流,源于尖顶山,穿镇平,入邓县汇入汉水,不知其原名,只知因人而改名,这个人,就是和刘秀同学兼好友并帮过刘秀然而刘秀当皇帝后避而隐居垂钓的汉朝大儒严光,字子凌。


四 “南城新市”:指镇平曾家街菜市街一带,当年镇平初置县方设城,据老南关人讲,菜市街南尽是菜地,菜农来自四面八方,不会手艺,拙于经商,赊地种菜,地头摆摊儿,翠红鲜润,夜雨春韭,夏蔬青椒,葱姜萝卜,白菜黄瓜,外加熟食卤煮,酒馆茶社,挑挑儿,卖蛋儿,说书拉唱,玩把戏,耍猴儿,好个热闹!
五 “晁陂双冢”:今晁陂街附近,顾名思义,即俩坟。
谁的?
在哪?
多大?
咋没(此处念“木”)影儿了?
胡扯哩吧?
谁知道!


反正你要是打听,人们会说是晁陂陵园吧?
六 “五峰三潭”:今二龙境内的五垛山、三潭景观。
七 “安国古迹”:今镇平北城郊王庄的安国小学一带的土丘,人们挖土成沟,翻土种地,时见陶片儿石器,骨头瓦块儿。若是雨天,硝土(因鸭子喜欢疙咂吞吐,又叫鸭子泥)粘脚,沟边垃圾,氤氲腥臊,哪有古城的神圣庄严不可侵犯!


八 “菩提梵刹”:即“千年古刹”菩提寺。
以上摘自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注解有歪解之嫌,但失传的不可考,可考的不敢乱侃!
明朝时期的镇平八景,到清朝时,有些尘海淹没,销声匿迹,有些经文人骚客的诗歌词赋传唱,留变成“清代镇平八景”:
一 五垛晓烟:


五垛高出海平面一千五百尺,晓日初升,云烟葱茏,气象万千,有道场仙气缭绕、亦真亦幻的飘渺。
二 三潭夜月:


一谷泉响,石阻水滞,瀑下三汇积三潭,潭水清澈,月生幽谷,月映潭中,谷底晶莹,川石闪烁,恰如一串明珠,泉鸣珠闪,相映成趣。
三 “杏山铺锦”:


老庄镇,杏花山,多杏树,花开艳,如锦绣,列灿烂。
元好问在镇平任县令,理应多观览,留诗篇,可遍查元好问诗集卷宗,只找到这首《江城子·杏花开过雪成团》,里面写的杏山胜景,不知是不是意指老庄杏花山,愿好事者不辞辛苦举证坐实,也好锦上添花,也或斧正谬误,免方家洒笑。


录诗如下:
杏花开过雪成团。惜朱颜。负清欢。只道今年,春意已阑珊。却是地偏芳信晚,红数点,小溪湾。碧壶香供挽春还。一枝闲。淡相看。月落山空,谁与护朝寒。传语春风留客好,莫容易,便吹残。
四 “玉崖滴翠”:


杏花山某处的山崖上有一棵古树,有泉出老树下,时有水点飞竹珠,脆声细语,大珠小珠,玉盘飞舞。
元好问诗集里有一首词《洞仙歌·千崖滴翠》:
千崖滴翠,正秋高时候。橘绿橙黄又重九。有蓬壶仙子,赤鲤来游,风云会、施展经纶妙手。去年称寿处,北斗天浆,今夜天将挹南斗。听笙歌云里奏。月荡琼楼瑶台上,拥出□娥□酒。待脚踏、层云倒天河,尽倾向霞觞,与君为寿。(注:□处为失落字,无考。)
景入诗,诗如画,这不就是活生生在眼目前的
“玉崖滴翠”?
然此一景,今已无处可寻。


五 “花峪覆云”:红花峪宜植桃李,硕果,峪边多野生刺角芽,一种北方地沟边常见的绿植物,学名叫“大蓟”,实际是一种中草药,用于活血。初春嫩叶刺柔时,可采而拌面蒸食。花蕊粉红,叶侧带刺,刺老扎手。春风吹拂,如红毯飘舞,赤浪起伏,绚灿如彤云、晚霞。
六 “柳泉带雨”:泉旁弱柳依依,丝丝缕缕,如绿雨坠地,似水气蒸孕,恰雨露新沐。
七 “严陵春潮”:春气氤氲时,严陵河,水荡漾,声淌淌,似烟云,雾茫茫。


昔严光,隐居傍,读书忙,垂钓赏,起草堂,授道场,蒙学童,免费上,感其恩,称严陵,河得名。


宋代大文豪范仲淹在邓州境内的严陵河边为严子陵修筑了祠堂,并题写《严先生祠堂记》,其中有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元好问也留下墨宝《念奴娇·严陵台畔》:
严陵台畔,枕清江、仙府□重金碧。玉轴牙签三万卷,环列人间东壁。名世高风,□遵遗训,继踵皆豪逸。联翩簪组,满门辉映金璧。谈笑稳步青霄,扶摇九万里,垂天横翼。大□高牙三授钺,凛凛威行南国。月满三山,春回八部,宴寝凝香席。祈公难老,凤池长醉春色。(□处,原字遗落,无考。)


八 “安国疏钟”:安国寺有钟响,因地势高昂,钟声能闻数里外。
(以上篡录自清光绪《镇平县志》)


总而言之,,镇平八景实际上是元、明、清时代的文人骚客即景因事,恰似“有好事者修小庙一座”,兴之所至,饮酒唱歌,“绷葫芦把儿,会画画儿”,侃山吹牛,成就了好事美名,正如苏州的虎丘、拙政离不开唐伯虎与秋香,杭州西湖离不开白蛇娘娘一样,镇平八景始于元好问,入诗如画,虽然有一些景观,已湮没在变迁,在历史中沉淀,但我们依然“为赋新词强说愁”!


为什么?
历史长河赋予镇平的美,文人诗赋,民间传说,如天上星,亮晶晶,大美镇平,如花似玉,更需美景唱响,美玉远扬!
说罢古,再唱今,欲知镇平八景今何在,且等下回细道来!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镇平八景:你去过几处?
【严陵河文学】麻会普:​严陵河畔的庙会
河南南阳:掩映于茂林修竹中的镇平菩提寺
尖顶山,你让我魂牵梦绕
镇平县乡镇社工站开展集中督导讲评会||益闻
镇平非遗九莲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