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志三说:南阳有位教育家,康有为赠其书法,落款称“仁兄”
  “广厦长素究为谁?南海先生康有为。治学公羊张三世,上书清帝凡七回。论性劝学长兴记,万木草堂立学规。人类公理大同书,不忍为仁孟子微。”

  康有为,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和学者,清末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人。1858年出生于广东南海丹灶镇苏村,后人因此尊称他为康南海。

  把教育作为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的主要途径,康有为所办万木草堂以“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为教育宗旨,并且进一步提出废科举,兴学校,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

  康有为在书法艺术方面所作的贡献,绝不比他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逊色。

  他是继阮元、包世臣后又一大书论家,光绪十五年(1889年)所著的《广艺舟双楫》提出“尊碑”之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碑学。书法作品别开生面,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尤其是对联颇为精彩,散发出气势开张、浑穆雄奇的阳刚之美。

  自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亡海外十六年,到1913年结束流亡生活。

  当年,康有为游历南阳,拜访一位教育名家,览尽其所办学堂、实业之后,感慨万千。经过一番斟酌,他心怀恭敬地写下行楷“果行育德”,落款称其“仁兄”,赠与这位南阳先贤。


  (一)

  被鼎鼎大名的康有为,尊称为“仁兄”的,正是王可亭。

  王可亭(1858-1937年),号圜白,初名宗纲,字可亭,晚年更名谛枢,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王庄村人,清末民初南阳著名学者,近代教育先驱。

  “父实业而母教育”。在清末国破民危的逆境中,王可亭博览进步书刊,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他认为家贫国弱,民智未开,科学落后,是中国屡遭夷族欺凌的根本原因,在他的思想深处形成了“教育救国”的思想。

  “使世界应有之科学,吾宛人皆居第一流;世界称著之学府,皆有我宛学者之讲座!”100多年前,王可亭发此宏大志愿,兴办教育,开发民智,发展科学。

  他同南阳著名学者张嘉谋,先后创办了敬业学堂、劝忠堂、端阃女学堂、国学专修馆等南阳近代中等学校,开创了南阳近代学校教育的新纪元,奠定了南阳现代教育的基础。

  举世闻名的建筑学家杨廷宝、南阳著名学者陶东秩、曾任豫西区党委书记王舟平烈士,皆出其门下。

  王可亭“沟中西之畛”“集古今之成”的教育思想,与康有为“振工商、开民智、兴学校、废八股”的主张不谋而合,难怪名动京师的康有为要慕名拜访,欣然赠送书法!

  “果行育德”,以果断的行动培养高尚的道德,出自《易·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英雄相惜。这四个字,表达了康有为对王可亭的崇敬之情。


  (二)

  宛城区黄台岗镇王庄村,是王可亭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幼时,其祖父和父亲均于战乱中遇难。不久,母亲李氏也去世。4岁起,王可亭便由祖母抚养。18岁入私塾,刻苦攻读,发愤求学,不耻下问。

  在诸子百家中,他偏爱道家老子、庄子;对艰深难懂的《易经》,他竟能熟读精悟,认为“非通天文算学,不足与言《易》也”。

  在广博的传统文化中,他还对中医、方术等书籍,兴趣浓厚,博闻强记。

  30岁时,可亭考中秀才。但他并没有因此洋洋得意,固步自封,而是对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特别是八股文的陈腐僵化,深恶痛绝。因此,写文章时力求出新,自成一家,声名大振。 

  谦恭虚心,习人之长。王可亭结识南阳名士张嘉谋之后,由于志同道合,两人经常一起论诗谈文,琢磨政治革新,并同游丹江、开封、北平,在内心深处形成了“教育救国”的思想。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后,王可亭偕同张嘉谋,先后创办敬业学堂、劝忠学堂。

  光绪三十四年,又创办端阃( kǔn)女学堂,开南阳女学之先声。

  民国21年(1932年),创办国学专修馆,专门培养汉语人才。


  (三)

  杨廷宝的大名,如雷贯耳。

  但,没有王可亭的栽培,就没有日后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

    杨廷宝的父亲杨鹤汀,与王可亭也是莫逆之交。少年时代的杨廷宝,对王可亭佩服得简直是无可无不可。

  自小身体孱弱、曾被私塾先生断言“绝对成不了什么宝”的杨廷宝,曾经因生母的早逝而郁郁寡欢。能文能武的王可亭,对小廷宝很是爱怜,不仅口若悬河地给他讲南阳的历史故事,还教他习武。    

  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清晨和黄昏,在王可亭手把手的传授下,杨廷宝一天天地学会了少林拳、形意拳……日久天长,他的身板结实起来,人也开朗了许多。

  幼年的习武,使武术成为建筑之外、杨廷宝终生的兴趣和爱好。

  革命烈士王舟平(19l2~1945),王可亭的同乡。

  1930年,王舟平从师于可亭先生,并在其家半工半读。可亭先生兴办教育、开发民智、发展科学、创办实业的主张和行动,对王舟平影响很大。

    1931年,河南教育先驱、重修《河南通志》的张嘉谋,邀请可亭先生协助纂修《河南通志》稿。王舟平随可亭先生到开封,在河南通志馆从事地图描绘和抄写资料工作。

  此间,王舟平参加了南阳一些爱国学生在开封组织的“旅汴同乡筹赈委员会”和“同乡会”,主张打倒贪官污吏,呼吁赈济南阳灾民,号召为建设自治自卫的新南阳而斗争。

  1934年秋,王舟平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他不畏艰险,辗转于河南、山西、湖北、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的宣传发动,组织参与,做出了很大贡献。

  1945年5月26日,渑池匪首上官子平发动反革命叛乱,王舟平不幸被俘,献出了34岁的宝贵生命。

  南阳教育家陶东秩,王可亭先生的同乡和学生。

  1909年,可亭先生资助陶东秩升入豫南师范。在校四年,成绩优异,与同学燕仁山、许玉卿被誉为“宛南三杰”。

    陶东秩毕业后,从26岁至69岁的43年间,长期从事教育事业。1914年最先在南阳教私塾、小学,后到南阳私立预备中学及南阳县立师范任算术、语文教员,前后12年。

  1926年,陶东秩受聘于北仓女中,以后在省立第一女师、省立一女中、信阳二女师和安徽颍州中学等处任教,并在省立一女中与颍州中学任事务主任(兼),共计10年。

  在南阳、开封教育界,陶东秩深受人们尊敬。


  (四)

  教育救国,实干兴业。

  王可亭,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又致力于开创南阳实业。

  光绪三十年(1904年),王可亭动员家乡富户,集资办工厂,并亲去上海,利用家资,购回车床和一些生产工具,在南阳城隍庙办起劝工机械厂,生产铁制织布机及农具。

  这个劝工机械厂,是南阳现代工业的开始。

  民国4年(1915年),为提倡石印印刷,王可亭无偿资助友人,在湖北宜昌办起“南璞石印馆”,在南阳推广石印技术。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纺线织布这样的手工劳作,仍然是农村赖以生存的重要谋生手段。当时,在南阳民间见到的纺车,叫手摇单锭纺车,费力费时,效率低下。

    为改进纺织机械,王可亭潜心研究,亲自设计。经过三年的研究试验,他终于制出具有16个纱锭的脚踏纺车,提高工效百倍以上。

  此外,可亭先生还在农村亲种桑麻,引导农民发展养蚕事业。

  民国26年(1937年),王可亭积劳成疾,不幸于11月9日病逝,享年80岁。

  83年之后的今天,这位被康有为书赠“果行育德”的南阳教育家,不能被我们所遗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万木草堂1
晚清廢科舉后的課本【圖】
看看这位道人临古帖《玉梅花庵临古》
清末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李瑞清书《神道碑》拓片欣赏
中国近代教育家、书法家 李瑞清楷书《尉夫人墓碑》
丘逢甲与广州教育(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