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召白土岗旧闻轶事|第三篇 一白土岗的山

第三篇 白土岗的山水

白土岗街白河北面连绵起伏的山脉,不仅无私赋予我们长期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资,如养柞蚕的栎茅(柞树丛),年年割拾不尽的柴火,起房盖屋的黄笔草,编筐握篓的荆条,放牛放羊的草坡,还有零星的红薯地,山上的煤窑,飞禽走兽,中草药材,盖房用的石头,更有可以朝拜的祖师爷庙,易守难攻、躲避战乱的楚长城——山寨,还有埋葬一代又一代先人的风水宝地……

蜿蜒东去的白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清澈的心灵,孕育着祖祖辈辈的老街人,为我们提供着用水之源,无声地灌溉着千亩良田。

每每想到白土岗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就不由联想到白土岗街是那么美好的宜居之处。但1978年以后的岁月,因气候变化降雨量的减少,上游的开矿、河道挖沙等,使白河河床降低到大渠引不上水的地步,原先雪白的河滩也杂草丛生,并伴随着污泥和垃圾,白河已经失去了往日洁净的柔和之美……


二、白土岗的山

(一)祖始爷庙坡

 “祖师爷”是某个行业的最早开创者,是最初的老师;而“祖始爷”则是道教的始祖,奠基者。

祖始爷庙坡的称呼,应当起自1450年以后,因为1402年7月13日,明建文帝朱允炆被他的叔父朱棣赶下台后才四方游历,上山潜心修行的。他前后修行50余年,始成正果,被广大信徒尊称为祖始爷。白土岗人为了纪念这位苦难的皇帝,就把他居住过的山,叫做“祖始爷庙坡”。这个年代,也恰恰是白土岗经历多次移民后,人丁开始兴旺的年代。

不知什么年代的什么原因,祖始爷庙坡上的庙宇荡然无存!

1970年代末,有人感到应当把“祖始爷庙坡”改改名字:一是名不副实了,因为新恢复扩大的庙宇,不仅仅供奉祖始爷,而且是一座全神庙;二是“祖始爷庙坡”不算大气,应当起个更响亮的名字。于是就按照此山之东有“石筋”上通山顶、下达白河为“龙”,西边有“凤凰头”之地形为“凤”,改叫“龙凤山”。此名称虽然也算大气,但却把一段优美的传说掩没了。所以,白土岗当地的群众,还是叫它“祖始爷庙坡”。

1970年代末,街西头的徐老四和民间画师王贵修先生、泥瓦匠璩发祥先生,为了传承祖始爷庙坡的历史文化,在白土岗街对祖始爷充满敬意的广大民众的鼎力无私支持下,他们凭借着精湛的绘画能力、雕塑技术和建筑艺术,重修祖师爷庙。之后又经过王氏后人多年不断地努力,截至2018年,山上共修建神舍17间。因为道教是一个敬奉多神的宗教,所以,这里供奉着祖始爷、圣公圣母(祖始爷的父母)、老天爷、灵官爷、财神爷、药王爷、老君爷、观音老母、关帝爷、土地爷、龙王爷、包相爷、观世音等多尊各路神灵。前来进香的民众络绎不绝。每年农历三月三祖始爷生日,还有三天庙会在河南岸举办,方圆几十里的信众都赶来朝拜。

白土岗的祖始爷庙坡有着一段凄美的传说……

明朝第二代皇帝朱允炆被他的叔叔朱棣赶下台后,最先来到这里出家修行,最终在武当山修行成道,民间叫他“祖始爷”。

朱元璋坐朝后,把大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可皇太子福薄命短,37岁就得病死了。朱元璋想叫二儿子朱棣继位。这朱棣生得虎背熊腰,五大三粗,文才出众,武艺超群,被封为燕王,在北京(当时叫燕京)居住,镇守边关。朱元璋把心事给大臣一讲,大臣都不同意。军师刘伯温说:“宋朝赵广义弟承兄位,招致贺后骂殿,朝政不稳。还是皇太孙继承圣朝大业为妙。”皇太孙叫朱允炆,才几岁。由于众大臣左说右劝,朱元璋没法,才同意皇太孙继位。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去,在众大臣扶持下,朱允炆当了明朝第二代皇帝,年号建文。

对这事,燕王朱棣满肚子不高兴。他想自己浑身武艺,有经天纬地之才,承传明朝大业之重任理应由他担任才是,就起了夺位之心。经过几年准备,遂以“清君侧”(清理皇帝身边的奸佞之臣)为名,挥师南下,由燕京直捣南京,这是建文四年的事。

建文皇帝明知自己不是叔父的对手,走下宝座,偷偷跑出了南京,出游四方,到名山胜景之地,修仙寻道去了。

他先到五台山,一看宋朝的杨五郎早已在那里出了家,当了占山和尚。他又到南阳郡,从南阳往北走,一天他来到了白土岗与板山坪交界的两河口,这里有座山叫叉山,山不高,但气势雄伟,林木茂盛,鸟语花香。山下白河与松河两河相交,环境清幽。他在这里扎下一支箭,作为修行的备选地。

他走后,观音老母也到了此地,她也正在寻找一个幽静的地方,准备过仙山胜景的清闲日子。老母到叉山一看,见山顶扎一支帝子箭,她知道这是建文帝所扎,把箭拔出来,埋下自己的一只鞋,再把箭插到鞋上。等了一会儿,建文帝又来到叉山,老母一见,开口就说:“这地方我先占着,你来干啥?”建文帝说:“有何证据?”老母说:“我占时埋下一只鞋,不信你看看。”建文帝把箭一拔,带出了一只绣花鞋。建文帝二话没说,拔脚就走了。

这就是为什么两河口有一座“老母庵”的来历。

建文帝又转到白土岗。对面的山坡青葱翠绿,云遮雾绕,仙境一般。山下的河中,沙白如雪,水清见底,迤逦东去。那时白土岗刚开始从“大槐树”移民来此安置,有人居住但人口不多,并不繁华喧闹,但有买卖之处,日常用品一应俱全,很是方便。此山正是适合修行的大好所在!于是,建文帝就在这座山上搭庵修行起来。

经过几年,建文帝的心境越来越清净,但白土岗街的民众越来越多,人们到山上拾柴的、放牛的、养蚕的、找他拍话(聊天)的、瞻仰他尊容的,多得已经使他难以净心修行了。他决定到更高的山上去。但他为什么不往北边的 “石人山”那边寻觅,反而往南边去了呢?因为他的祖业是在南边的南京城呀!他现在是有家不能归,但往南走,总是离家近一点啊!所以从白土岗去了五朵山,最后又到了武当山。

话说建文帝来到五朵山,一看山势雄伟挺拔,怪石峥嵘,山顶云遮雾绕,山腰古木成荫,正是自己修仙得道的理想之地。

日子一晃过去了二十年。二十年的修仙生活谈何容易,意志不坚定的人,早就灰心了。二十年过去了,建文帝看看自己还是凡夫之躯,心动摇了。一天,他从莲花顶向山下走去。走到半山腰,看见一个八十岁老婆婆,抱一根铁棍在石头上磨。他感到奇怪,走上前去问:“老妈妈,你磨这干啥?”老婆婆说:“磨绣花针哩!”他又问:“恁大根铁棍,磨成针得多少日子啊?”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建文帝一听,觉得自己意志不坚,扭头又回到山上修行去了。

原来这老婆婆就是观音老母所化,用“铁杵磨针”来点化他哩。建文帝在五朵山又修行了二十年。

这一年夏天,天气特别热,山上草木、地里禾苗都晒焦了,他仍然坐在地上一动不动。后来,他的头发被晒焦了,肉皮也晒烂了,他心烦起来,开口说:“山不会歪歪,遮个荫凉儿。”刚一说完,五朵山的一座峰真的歪了过来。他一看,吓了一跳,怕山倒过来砸着他,起身跑了,这一跑就跑到武当山了。五朵山有一个山峰现在还是歪的哩,人们叫它歪五朵。

建文帝离开五朵山之后,到了武当山继续建庙修行,成为一代始祖,人们叫他祖始爷。

祖始爷在五朵山修行了四十年,虽然离开了五朵山,可心里常挂念着,每月还回五朵山老家看看,流传的祖始爷“天天不离武当,月月不离五朵”的说法,就是这回事。

武当山又叫南顶。祖始爷在那里使方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祖始爷庙香火旺盛。因与南顶对应,五朵山周围的人就把五朵山叫北顶,在祖始爷修行过的地方也盖起了祖始爷庙,香火盛况不亚于南顶武当。随之,祖始爷的老家在祖始爷庙坡、在五朵山的故事,也就在南召方圆一带传了一代又一代。

(二)天顶寺坡

——节选自南召一中教师程信广编著的《瞎话成捆》一书中的《李自成剿灭天顶寺》

编者按:此故事并非完全虚构。在2007年看到南召一中语文教师程信广的《瞎话成捆》一书时,就对这个故事产生了兴趣,总想探究它的真实程度。   

于是,我两次找到程老师咨询。他说,这个故事的大概,是一位叫夏明成的白土岗人给他说的。可是,程老师是石门人,怎么会认识白土岗的夏明成呢?程老师说,解放前,夏明成给程老师的伯父当放牛娃,后来出去学唱戏了,年纪和他不相上下,大概也就是80岁左右(2017年时)。夏明成把李闯王火烧天顶寺说得有鼻子有眼。程老师还说,火烧天顶寺的事情应当是真实的,但文中提及的夏、邢、梁等人名是虚构的,他只是把情节又“圆泛圆泛”罢了。

天顶寺应当确实存在过,因为至今那里还叫“天顶寺坡”呀!而且现在还能在坡上挖出砖头瓦块。但天顶寺建于何时,已经无从查考,按照 “寺庙林立”的年代推测,大概在唐时。

《南召县志》载:“1640年冬,李自成由湖北郧阳进入河南淅川,挺进内乡,与商洛义军会师马山口,经南召的粉坊、小街、钟店、板山坪到白土岗扎下老营。在付庄设练兵场,在圣井设点将台,各路杆子纷纷加入,兵员增加数万。”那么,李自成火烧天顶寺,按照时间推算,应当是1641年春发生的事情。

还有,这个山坡究竟叫什么名字,有多种说法:一是街上人常说的“天岭寺坡”,二是程老师写的“天顶寺坡”,三是“天津寺坡”。现年60来岁的邢元章说,他在坡上见到过半截石碑,上边刻的是“天津寺”。93岁的林青更加明确地说,天津寺应当在董家沟,因为在董家沟东边的坡头上发现的“天津寺”残碑!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那么为何叫天津寺坡呢?“津”是渡口之意,怎么能解释得通呢?这就有待进一步研究了。

……

1640年冬,闯王驻扎南召白土岗达已有半年之久,攻南阳获取的战利品花完了,周边的百姓也无力供应了,就连岗上街的开明大户夏回春、邢善、梁药师家也所剩无几了,闯王最后只得派人向天顶寺方丈告借了。

白土岗街北边,隔白河北望有个天顶寺坡,坡名来源于坡上曾建过天顶寺。当时全国上下寺庙林立,区区山区小镇白土岗竟有五座寺庙同时并存,其中规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就是天顶寺。【五座庙院应当是天顶寺、祖始爷庙、泰山庙、关爷庙、火神庙——编者

传说当初寺院一进四,殿堂房舍近百间,僧众二十几人,积蓄相当丰厚。当时有一首民谣足以说明天顶寺的富余:“岗上街首富王老婆,元宝九缸十八锅,别说王婆银子多,抵不过天顶寺一房角。”

天顶寺里方丈和尚法名怀仁,无人知其俗家姓氏,只记得他少年时代常在街上讨饭为生;十几岁时成了街上的集混子,时常跟随恶棍游荡鬼们耀武扬威、行凶作恶;长大成人后吃粮当兵去了,十几年后回到白土岗时变成了“拐子”,无奈投靠了天顶寺当了和尚。    初进天顶寺,怀仁表现异常突出:提前一个时辰起床洒扫寺院门庭,早课第一个打座念经。白天两晌间,虽然拖着一条拐巴腿,但是打杂种菜从不落后,炊事厨僧做饭时,他每每跑去替人家烧火洗菜。因其进寺最晚,所以按规矩不论年龄大小,他对所有的和尚们统统虔诚地都称呼师兄。在老方丈净修面前更是俯首躬身、低眉顺目,从不多说一句话。    几年过去了,怀仁仍然吃苦耐劳在先,潜心理佛照常。渐渐地,不仅众和尚都很抬举怀仁,就连净修方丈也另眼看待怀仁了。寺里的活计由怀仁分派,击鼓撞钟、点名查座由怀仁铺排,寺里财务账目由怀仁经管,接待应酬由怀仁出面……年迈的净修头疼发热时也点名要怀仁服侍照料。    有一次,净修染了场时令症,怀仁没明没夜地守候身边,煎药熬汤,问寒问暖。一连几天不见好转,怀仁便背着净修一瘸一拐地蹚过白河,到街上去找回春堂夏神医给诊治。    这位夏医生的医术高超,能够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被人们称作“神医”。因其姓夏,药铺叫做回春堂,所以人们又都尊敬而亲切地称呼他叫神医夏回春。夏回春的医德也特别好,为了救世济人及时解除病患者痛苦,回春堂用药考究,炮制精细。后院的炮制加工车间,让其得意大徒弟专职负责。这大徒弟姓梁,心眼好,人们称他为“良心好”。良心好坚持酒炙药草必须文火用铜锅,醋炙药时一定要烈火用铁锅,加工熟地必须九蒸九晒,十八反药必须各包上号……良心好发明了三根汤防治感冒,夏回春教会大家用绿豆、莲菜、黄花苗等物熬凉茶(此法至今南召人仍然沿用),回春堂给小孩捏包“三消饮”从来不要钱……    

回春堂的一付药下去,使净修方丈的病势大大减轻了,怀仁等赶忙把他抬回寺里去了。等带回去的两剂药喝完,第三天怀仁又来回春堂抓药来了,可是偏偏碰着夏回春出诊不在家,怀仁便恳求良心好梁药师给开处方,再三推辞不掉,良心好便按汤头给开一付药……次日一早便有消息传到街上:天顶寺方丈净修和尚圆寂升天了!    

夏回春赶忙带着处方领着良心好主动跑到天顶寺去查对。二人心神不安地进了寺院,怀仁和尚却出人意料地热情迎了上来:“生是缘,死是缘。师傅生前没少给回春堂找麻烦,师傅刚一仙逝,回春堂便第一个来吊唁攒道场,阿弥陀佛。”夏回春师徒提议要看看净修的遗体,怀仁赶忙回绝:“师傅已归极乐,僧俗礼仪不同,敬请别再打扰,阿弥陀佛!”夏神医师徒不放心而又放心地回到了街上。    

怀仁和尚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天顶寺方丈后,立即着手修饰寺院门墙道路,整理殿堂廊庑。奇怪的是大兴土木却不让寺内和尚参与,他借名化缘把和尚们统统派往外地,且叮嘱他们十个月后必须满载而归,否则当以无能逐之。那么靠什么人出力劳动呢?怀仁专招些要饭的来寺,日夜轮班劳作不停,管吃管住,待遇从优。一处工程固定一拨人负责,就地砌灶设铺,不准相互走动。凡来此干活月二四十者,总会因为出差错而被送银遣走。所以务工人员经常轮换,往来不息。有个别人不愿离开而争执者,当即也不加可否,但过不多久,不是暴病死亡,就是神秘失踪。所以,待到寺院所有工程完工后,建设者们谁也弄不清楚天顶寺的内部结构。    

化缘的和尚们陆续回来了,怀仁方丈在大雄宝殿召开全寺大会,先是个个给以褒奖赏赐,接下来重新分工:司钟鼓及门卫二人,赶集上店采买一人,炊厨二人,菜园及花草管理四人,主要殿堂服侍十人,寺外施舍二人。心腹德慈作佛事总管,另一心腹德能负责财务司账,明令各司其职,共守清规。分工井然有序,运转如日如晷(gui),天顶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天顶寺的老佛爷(其实每个寺里敬的佛都大同小异)好像格外灵验,世上无论什么办不了的事,到天顶寺老佛爷面前都能迎刃而解,旱涝、疾病、婚姻、财帛、官司等各方面的问题,老佛爷都统统包揽下来,且能一一给个如意的结果。    

话得说拐回来,在天顶寺风光的同时,有一种怪现象让人们大惑不解:在白河边洗衣服的俏姑娘、俊媳妇莫名其妙地不见了好几个,有些进寺烧香的年轻女子再也没有出来。外边打听不到任何消息,生尽办法多次进寺里寻找也没一点效果,于是有人央求街上的头面人物、大绅士邢善去寺里从正面作试探工作,力求找到点蛛丝马迹。谁知没等邢善开口,怀仁便抢先发问了:“听说南阳书院街的东大寺因窝藏女信士被剿了,施主知否?”邢善说:“听说了。”怀仁说:“罪过,罪过。佛门净土,岂能如此?”邢善附和了几句,正寻思如何引入正题时,怀仁又发问了:“听说河边近来竟也有女子失踪之事,施主们不会怀疑我天顶寺和尚不轨吧?”邢善无法表态,只落得被动地支吾应付。怀仁见状,自觉胜券在握,便闭目念起经来。邢善提议要浏览佛寺,怀仁则说自己要上功打坐了,随口来了个“送客,阿弥陀佛!”    

邢善的确是白土岗街经常行善施舍的大善人,心底善良,家境富足,是方圆左近有名的能够摆平纠纷,享有威信的绅士,连他老人家都被软软地逐出了寺院,别的人恐怕连进寺门都困难了……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李闯王打到了白土岗,并且要向天顶寺求援告借了。

本不信神的李闯王与宋献策骑马走在前,后面跟了几个义军兄弟,过白河拾级而上,到山门前刚刚下马,怀仁早已到门外迎接了。怀仁礼让闯王到方丈里待茶,闯王执意要到各殿堂转悠转悠,怀仁无法拒绝,只得勉强作陪。闯王进到大雄宝殿以后突发奇想,提议要拜佛。宋献策立即掏银子买香表,继而领闯王退到院子中央,把香表烧在宝鼎形状的生铁大焚化炉里以后,再次走进殿里准备磕头。宋献策叫闯王从坐在中间的释迦牟尼如来佛处磕起,闯王却说:“他们三人长相一样,就从左边挨着磕吧。”怀仁说:“心到神知,闯王自便。”闯王于是在左首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神像前跪了下去——不好,那尊金身菩萨“啪”的一声轰响,轰隆隆粉身碎骨了,土块崩塌堆落一地,众人吃惊地退了出来。    

李闯王相信怀仁不至于大天白日在大雄宝殿里动机关行凶,可是方才一幕该作何解释呢?怀仁早知李自成不会诚心拜佛,但也不会在这个时间以特殊方式毁神像拆庙宇,方才的怪异现象真是太蹊跷,太尴尬了……各自正在寻思揣测,忽听前面“咔嚓”一声巨响,守门僧跑进来禀报,寺门外左边的旗杆被闯王战马拽倒了。唉!借银子的事还未提及,两件事给弄得不欢而散。    

回营的路上,闯王问宋献策:“你是否看出些什么玄奥机密?”宋献策向身后瞧了瞧跟随的义军兄弟们,故意提高嗓门说:“恭禧闯王,你该得天下了!所以那个药师佛经受不起你的跪拜而自粉其身。”义军兄弟们一阵狂喜,继而有人问:“军师,那根旗杆为什么无缘无故会被马拽倒呢?”宋献策诡密地小声告诉他们:“天顶寺的末日快到了。”    

闯王的军营中有不少人发疟疾,回春堂的梁药师亲自到营中用大锅熬药让士兵们挨个服用,除常山、大白以外其它药味统统不计价。没过几天,这种恶性的传染病被控制着了,李闯王为此亲自到回春堂致谢。谈话中提及想向天顶寺借债一事,夏回春先生自告奋勇愿为闯王跑一趟。

第二天,夏回春拎着自己心爱的旱烟袋出发了,这杆烟袋可讲究了:南玉烟袋哨四指长,实竹烟袋杆三尺多长——老医生出门时一可作拐杖,二能驱狗防身,下面安个大大的镶鼻白铜烟袋锅,丝绒绳系着个绣花双层烟荷包,里面的红烟丝早晚装得满满的。当时,中原人吸烟的并不多,夏回春是因为有一次到关外买参时图稀罕、赶时髦,学会了吸旱烟,出门拎旱烟袋还有几分显示身份卖弄斯文的意思。(回春堂用药考究,像人参这样的贵重药材必须到东北去买货真价实的长白参、高丽参。为买海南沉香,听说他还亲自下过广州呢    

进了天顶寺,直入方丈拜见怀仁。因为原先给净修禅师治病时早有交往,故而寒暄几句以后,夏回春便对怀仁吐露一则机密:“崇祯皇帝的江山不长了,大明重臣给闯王献上了一道书札,内容是'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奉申敬,文八股顿首。’我在闯王那里亲眼过目,你应该心中有数才好。”怀仁听后不觉一震,显然是触动不小,但马上又垂下眼帘装作无关的样子说:“置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尘世烦恼,不敢与闻。”夏回春认真地说:“佛入中国即以护国安民为已任,而今南阳地方已尽归闯王,天顶寺遂即在闯王治下,干系难脱呀!”怀仁仍然慢条斯理地说:“彼自征战,我自参禅,僧俗两家,何言干系难脱?”夏回春想,得赶快谈借银问题,不然,等一会这和尚又要扯故打坐上功该撵人了,于是直截了当地说:“闯王眼下银两拮据,希望贵寺能帮忙一二……”怀仁知道回春堂与闯营关系密切,今天到寺里来直谈军国大事必有所图,他打定主意要做个铁公鸡了:“闯王大军五十万众,即使我寺停灶倾囊也只是杯水车薪呀!况且南阳以北已无禾稼,天顶寺僧众明年如何生计呢?我作为一寺方丈,不得不未雨绸缪。”夏回春听到这里,强按怒火又问一句:“看样子你是不打算接济闯王的燃眉之急了?”怀仁也是强按怒火地说:“闯王攻陷开封早晚间事耳,何愁兵饷耶!” “告辞!”夏回春已经站起身,“不送!”怀仁在蒲团上一动未动。    夏回春同怀仁谈话时装了一袋烟,吸了几口,后来只顾谈话争执,不知何时那袋烟早已灭火了。待其穿过一个墙倒屋不塌的大殿时,顺手在靠山大柱子上梆梆梆梆磕磕烟灰,颠倒过来一看没磕掉,又在原处使劲地梆梆梆梆磕了四下,再一看还没磕出来,于是拿烟签子剜了剜,再梆梆梆梆磕了四下。烟灰磕掉了,待其正要走开时,那大柱子上“哗”地一声开了一扇小门,开门的是个如花似玉的妙龄女郎,可能是不认识夏回春的缘故吧,那扇小门马上又关上了。夏回春早吓出了一身冷汗,这里原来有“消息”(机关)呀,发现了寺里的机密这还了得,只得连走带跑地出了寺门。大徒弟良心好牵着毛驴来接他刚刚走到寺门外,夏回春骑上毛驴只说一句“快走!”一阵驴蹄声哒哒响起,待到寺里和尚追出山门时,夏回春师徒已经到了河边了。    夏回春直接进闯营向闯王说明了一切。    闯王立即派人在天顶寺周围布了哨。    怀仁知道暴露底细等于末日来临,狗急跳墙,准备最后一搏。当天傍晚,采买僧擓(kuai)着篮子,背着褡子故意到街上转了一圈,装得神出鬼没的样子,被闯军捉着搜查,什么也没有发现。    第二天一早,德慈和尚出了寺院,声言要出差代表天顶寺到洛阳白马寺去参加佛事活动。闯军对其搜查,又是一无所获,只得令其回寺。    深夜三更天,德能和尚不带任何行囊从寺后越墙而出,没跑一百步远,被守候在那里的闯将李际遇擒获,先堵着嘴,再反剪起来带回到闯王面前,从其贴胸处搜出了一封直呈督师孙传庭的书信,大致内容是:反叛闯贼,娼妓不齿,今境内缺粮,军心不安,天降时疫,遍染贼众……剿贼时机大好,惜贺子镜力不从心,望督师即日挥师南下,天顶寺当以地雷火炮与贼一搏……    刘宗敏听到这里早已火冒三丈,手起刀落,德能和尚身首分家,一命归西。牛金星请令立即进剿,得到闯王应允。未及天明,闯军火炮已经响起。闯王一听,跃马进前禁止:“弹丸之地,何须火炮攻击,况且寺内藏有良家女子,义军不能伤害无辜。”闯王话音刚落,牛金星答应一声“明白了!”便立即选了五十个健卒持短刀、携盾牌,登院墙、上房脊,呐喊一声齐飞落院中。嘿!一时竟然没有发现和尚们的反抗,健卒们赶到前院开山门时,才见有四个和尚胆颤心惊地在门内安放地雷火炮,当然只能让他们以身殉职了。闯王同牛金星刚进寺院,忽见后面火光冲天,趋前查看时,但见众和尚在德慈的指挥下正在向当院的火堆上添加柴薪。准备自焚升天的怀仁一见闯王到来,纵身跳入火中,随即“哇”的一声又连滚带爬从火中挣扎出来了——原来他体会到了置身火海的滋味难受——没等他走出几步,几名义军争抢上前,一阵乱刀送这位假怀仁义的真正坏人一命归西去了。    除了德慈一人撞墙自尽外,其余和尚自愿降顺参加了义军。    按已知信号敲开了地下暗室之门,三十名妇女获得了解放。    地下室所藏金银全部被运走充作了军饷。    太阳一杆高时,闯王下山回营,牛金星指挥士卒四处点火,霎那间山顶上变成一片火海,到太阳下山时天顶寺已经化为灰烬……

(三)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山》作者:张玉山

十八罗汉山位于南召县城西南13公里的白土岗乡北面,因山脚有状若十八罗汉的巨石耸立,故名。

十八罗汉山南临白河,岸边峭壁如削,陡拔险峻。上面怪石林立,突兀嶙峋,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其中十八块较为高大的山石,酷似庙中的十八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在低头沉思,有的在引颈高歌,有的在盘足念佛,有的在托首躺卧;还有几位正同其中的一位进行着激烈的争论……

据传,此山上有一座大庙,庙内聚居着十八罗汉。其中一位本领最小的罗汉,与白河南岸关公庙里的关云长打賭说:“白河水再大,能冲走你关云长,也淹不着我们十八罗汉庙。”关云长自然很不服气,有一天夜里,大雨如注,河水暴涨,关云长命老鳖精周仓把大刀横在董家沟口河面,只见那洪水像长了翅膀飞向十八罗汉庙,瞬时将庙冲塌。众罗汉不知是怎么回事,慌忙要涉水逃生。这时洪水又陡然消落,把众罗汉抛在了岸边的峭壁上,欲上不能,欲下不得,只得永远停留在那里。他们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有几位还愤怒指责那位打赌的罗汉呢。

十八罗汉山像一幅天然画屏耸立在白河北岸,到此观光的人们无不为这里的奇山秀水所陶醉,也无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感叹。十八罗汉山左右有祖始爷庙、白土岗山寨等名胜古迹。河对岸有白土岗现代中学旧址,二公里处有圣井寺。

【白土岗人叫做“十八罗汉”,并没有“十八罗汉山”的叫法。由于天长日久,雨雪冰冻的侵蚀风化,原来巍峨壮观的十八罗汉,日渐坍塌损毁。但十八罗汉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有七八个石柱屹立,仍相当壮观,人们对十八罗汉还存在着敬畏之心。1958年的破除迷信,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破四旧、立四新”,加上大办水利时的需要大量块石这些因素,造成了十八罗汉的迅速被破坏,目前只有几块巨石静卧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逝去的辉煌和当下的无奈。

(四)山寨

按照南召楚长城的分布,白土岗的山寨当属楚长城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山寨修筑于楚国灭申国、修行宫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二年)以后。山寨对于保卫白土岗街百姓的安全,曾经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山寨,因其山顶有“寨”而得名,目的是抵御河南岸的来犯之敌,有城垛可以瞭望。山寨在山顶平坦开阔的四周修筑,只有南北寨门而无东西寨门。原来寨内有很多简易房舍,由街上各家各户修建,有寨主在上边管理。有水井供人们取用。街西头温家后来在山寨的西岭修建有温家寨,与山寨相连。东头彭家也准备在山寨东边修寨,但没有来及修成便时过境迁。

古代,白土岗是进入南阳西三县乃至陕西的主要通道,军事地位相当重要,历史上有许多武装从此经过或驻守。山寨作为守护一方百姓安全的城堡,更显得十分重要。第一道防线是白土岗街的城寨;万一城池失守,众多百姓就后撤(老百姓叫做“跑反”)到山寨,依据山寨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保护百姓安全。

解放后,山寨上多数年代无人居住。1990年后,街东头李清华女士集资,在寨上建有庙宇一座,供奉土地爷。

●山寨见证了大野兽的绝迹 (冯庆超)

1957年暑假,大水过后,我㧟着竹篮,从下河处在河滩、水边拣拾河沫中的“圪棒儿”当柴烧(圪棒儿,洪水消退后留在河边上的小树枝)。正转到山寨对面的河滩里,忽然听到山寨高处东头有人大声呼喊“有老巴子啊!老巴子吃羊啦!”(群众称豹子为“老巴子”)我往山寨上一看,只见有人站在最高处,一边甩着扎鞭,一边继续呼喊着。在山寨东边的坡沟那块“老鳖石头”附近,有一个像猫似的动物,在追赶羊群。

不大一会儿,街东头有不少群众手拿“老笨装”(鸟枪)、桑杈、铁锨等家伙,快速向河滩跑来。也不知道是谁在指挥,只见有人开始从河里抄近路直奔山上,有人从大麦沟口上山,形成包围之势。谢村也有人赶来参加围歼豹子。

枪声响起后,很快就有人用桑杈抬着豹子从老鳖石头下边下到河南岸沙滩上。刚把豹子放下,那家伙怎的“呼”的就站立起来了,身量比原来大了许多。不知是谁,用枪对着豹子开了一枪,豹子顿时被击毙。

那时还没有吃集体食堂,不知是谁把豹子剥了皮,然后社员们就把豹子肉大致平均分了,一家分得半斤左右。我的记忆中,豹子肉并不如猪肉好吃,但那是缺油少肉的年头,能吃到豹子肉也就很满足了。

谁知第二天晚上,一只不知是被打死的豹子的父母还是兄弟,追踪着气味,在街东头翻墙撞门地闹腾了大半夜,第三天晚上又来闹腾一夜。大人小孩天刚黑就闭门上栓,或者用杠子把门顶得紧紧的,唯恐老巴子窜进自己家里。停了几天,生活秩序才恢复正常。

从此以后,紧跟着就是大炼钢铁运动,为了烧炭炼铁,山上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野兽失去了栖息之地。白土岗附近山上再也没有见到过虎、豹、狼、野猪等大型野牲口了。

(五)姬昌寨与杜茂寨

 ——摘自《姫昌与杜茂的传说》 乔明宪

【查资料,东汉二十八宿中,只有杜茂,没有姬昌这个人。另有一说,姬昌就是周代的周文王——编者

距李青店(现在的城关镇)城南十六里的白河北(左)岸,相隔不远有两个山头,山头上各有一寨,南叫姬昌寨,北叫杜茂寨。这是东汉两位大将姬昌和杜茂起事的地方。

据传姬昌是姬村人,自幼好学,胸怀大志,好结交朋友,有志者都爱和他亲近。刘平帝被王莽篡位以后,他就心中不平,想恢复汉室,但没有兵力,想到办不到。当时有张超、马武等四位英雄前来拜访,这是他平时在一起的好朋友。几个人在一起谈起国家大事,姬昌说了心里话,四人与他不谋而合。他们就在离村二里地的白河北岸一座山坡上,修了一寨,取名姬昌寨。立起一面大旗,上写着“替天行道”,即招兵买马,干将起来。四方勇士听说后都投奔山寨而来,不到半年,得兵将万余人,声势威震四方。

姬村北的杜村,住有一位英雄叫杜茂。此人一身好武艺,听说姬昌起事,心中非常高兴,前往山寨会见姬昌。二人相谈很投机。后来杜茂也在杜村附近建立一寨,名叫杜茂寨。一日杜茂和姬昌商量,咱们二寨相离不远,可定下一个互相援助的信号,若谁有事,可放三声大炮。有一天,姬昌想:虽立了信号,杜茂是否肯信呢?待我试一试看,就在山顶放了三声大炮。杜茂听了,认为姬昌寨有紧急大事,便领兵前来救援。姬昌见杜茂来了,心中大喜,哈哈大笑说:“杜兄真守信誉,算话!算话!寨中并无大事。”杜茂一听,心中大不高兴。寒喧过后,便领兵而回。

谁知三日没过,水洞岭大王吴金龙,带兵侵犯姬昌寨。姬昌忙在山顶放了三声大炮,杜茂认为又是姬昌在试探,就按兵不动。姬昌兵力抵抗不住,被吴金龙一鞭打落下马,险些丧生。姬昌失了山寨,带领余兵千人跑到白沙岭暂且住下。

姬昌跌下马时,左腿伤了一块,久治不癒。一日,张超、马武从外边请来一位名医给姬昌看病,先生一见就摇头说:“此疮叫人面疮,非龙津不治。”

先生走后,姫母说:“这龙津是何药物?哪里有?”猛想起白沙岭前面有一座白龙庙,龙王爷的眼不就是龙睛(津)吗?她就起早,拿个尖刀来到庙内,跪在龙王神前祷告说:“为给儿子治人面疮,非龙眼不能治好,今天来借你的眼睛,若能给我儿治好病,给你重修金身,翻瓦庙宇。”说罢站起,正要上到神台上用刀剜龙眼,忽然从庙屋草堆里走出一人,问道:“老伯母,贵体早安?”姬母闻声,吓得跌倒在地。那人赶忙上前扶起说:“老伯母,不要害怕。”姬昌母抬头一看,说:“你……是人?还是鬼?”那人说:“我是人,不是鬼!”

此人正是刘秀。当时刘秀正在到处求贤访将,准备夺回汉室江山。闻得姬昌是一员猛将,故此前来相访。天黑了,就在庙角的一堆草内存身,却把姬母祷告的话全部听见了,因此出来相问。刘秀对姬母说:“我是你儿的江湖朋友!”姬母说,“既然如此,我儿在后山住,你同我回去吧。”二人一同到了白沙岭营内见了姬昌。刘秀一看姬昌面黄肌瘦,膝盖上溃烂不堪。心想我好容易访到一个保国大将,倒生了怪疮,看来凶多吉少。他就抚摸着姬昌生疮的腿叹道:“我的命好苦啊!”说着不由得落下泪来,泪滴正好落在疮口上,疮口立时合上,姬昌顿觉满身轻松。站起身来,跪在刘秀面前说:“多谢龙主救命。”刘秀忙拉起说:“大王何出此言?”姬昌说:“前天有名医说此疮非龙津不能治好。刚才你的眼泪落在疮口上,疮口就立刻合上。想你定是真龙天子到此!”刘秀推脱道:“大王说错了。”姬昌看出了刘秀的苦衷,马上跪在地上盟誓说:“苍天在上,我姬昌常怀报国复汉之志,如有三心二意,死于乱刀之下。”刘秀一听赶忙拉起。姬昌又传来四将一同拜见,商议讨贼之事。姬昌说“离此不远有杜茂寨,寨主杜茂,我二人是一样的心事,我们可以到那里商议。”六人一同来到杜茂寨。杜茂听说姬昌带人求见,赶忙出来迎接。经姬昌介绍,杜茂急忙传来兵将拜见刘秀。这时,杜茂问起姬昌病情,姬昌把与吴金龙打仗受伤成人面疮的事叙说一遍。杜茂听了直觉对不起姬昌,后悔极了,当即认了没去救援之过。姬昌赶紧谢罪,说是自已事前放空炮之错。二人说罢握手言欢。刘秀见二位大王都是侠肝义胆、至诚君子,更加敬重和信赖他们了。姬昌杜茂兵合一处,赶跑了吴金龙,夺回了姬昌寨。后来,姬昌、杜茂在刘秀带领二十八宿战胜王莽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姬昌寨、杜茂寨也成为这两位名将的见证,被后人广为传颂。      

(六)青山

—— (节选自南召一中教师程信广(皓首翁)2015年编著的《瞎话成捆》一书《青山有宝》)

……在青山得到美玉、金银者时常听说,年年有之。一直到民国,以后到1958年的大跃进时代,在山中砍树烧炭炼铁时,还有人拾到元宝。

又听说,元宝、金银等财富是明朝末年李闯王埋在青山的。

1641年(崇祯十四年),李自成率大军北上,行至南召被孙传庭、贺子(自)镜迎面阻挡,义军曾在白土岗停滞半年之久。中军帐(司令部)驻扎在付庄南山寺中,大军宿营于青山密林之中。闯军行进时是从来不带粮草辎重的,一伍一锅一帐而已。所以开拔出发之前李自成命令将军中的战利品、金银珠宝悉数集中埋于青山某处。为了以后寻找方便,闯王随手折了一根小竹竿落地生根活了。未经多时,神奇地发展成了一片大竹园。三年后,明朝灭亡,李自成败走南逃,其老部下有人回青山寻宝,可是没法找了,大竹园遍布青山腹地,你从哪里挖掘呢?

1864年,太平天国梁王、西捻军首领张宗禹转战到南召。听说青山有宝,忙派部下前往讨取。当时由地方实力派韩中选,外号韩二盆儿(南召县志称其为土匪,韩家说他是自治派领袖)在此占山为王。听说捻军来犯,立即布阵迎战。捻军进兵大军岭,天色已晚,只得原地休息。夜深了,只见迎面好像沿山筑有一圈城墙,影影绰绰还能看见此墙后的流动哨。每隔十步,都要高悬一个红灯笼…… 一夜无话,天明了,什么城墙、红灯笼,全没有了。见到者迷信,认为是青帝在保护宝藏,忙将其夜间所见回报给梁王。信奉天主教(太平天国起始于拜上帝会,首领们都信天主)的张宗禹不承认什么青帝,第二天就率大军攻打青山去了。

韩二盆儿个性直爽、彪悍勇猛,率众八百,盘踞青山已经数年。对于任何异己势力,统统据之山门以外。其子若父,外号小盆儿,膀大腰圆,会使多种兵器。如若不遇火器枪炮,真有万夫不挡之勇。清穆宗同治帝曾三次派人前往劝降收编,钦差没有一个活着下山的。清廷发怒了,责令南阳知府何怀珍、督统善庆派兵剿灭韩二盆儿。何、善俩奴才不敢怠慢,纠合地方军一千多人,声言大军三千,鸣锣执仗杀往青山来了。韩二盆儿留下三百人让儿子小盆儿守山,自己率其余五百人秘密下山埋伏于官军必经之路两旁。等到官军进入埋伏圈后,韩二盆儿手持大刀,赤膊上阵,率先从敌后杀入,真如斧剁西瓜刀切葱一般。五百人刚刚动手,官军已经倒下过半。待到小盆儿看见官军时,已经所剩无几了。前后合击,三下五去二大获全胜。从此以后,南召人一提起某某人敢打敢拼时,都会说:那主“恶得盆儿样”!南召方言“恶里盆儿样!”,就是从这儿来的。

张宗禹率骑兵两千走在前面,八千步兵尾随其后。主力顺道稳步向前,另有哨探两边沿山摸进以防伏兵。费了两天时间,捻军才来到青山脚下。张宗禹令步兵选择地势按犄角形扎下两个寨,自带骑兵一千退驻谷底,另一千骑兵原路回归不知哪里去了。

第二天一早,韩二盆儿山寨中拾到一支箭,箭上绑有一封信,打开一看,上面写道:“中选吾兄台鉴:两军同为华夏汉裔,你我同为中原子孙;而清妖本为腥臊之辈,载淳(同治皇帝)乃我共同仇敌。听说吾兄斩杀钦差、拒绝招安,弟我竖指称赞;又闻旗人善庆在您阵前全军覆没,弟我雀跃欢呼!兄占据青山,麾下充余;弟驰骋数省,军需匮乏。久闻闯王财宝埋在青山,望兄支借一二,以解我燃眉之急。敬祝军安。弟张宗禹拜上。”

韩二盆儿听罢来信内容,命令回复:“支借军需何用大兵齐至?要宝没有,要命一条。午时刀枪说话!”

韩氏父子凭其人勇寨险,捻军凭其兵强马壮。本来不该发生的一场战争打响了。礌石翻滚,火炮轰鸣。刀枪并举,血战肉搏……日落西山时,盆头、小盆双双战死。八百健卒,死伤七成。余众四散逃亡,各路口都有骑兵严阵以待,最后都只得投降捻军。

次日,张宗禹分派十起人马,把投降的二百多人也分成十拨,降卒带着捻军,一齐行动,寻找宝藏。先挖竹园,后掘树林。连续折腾了三天,挖出的金银财宝寥寥无几(这些很可能是韩二盆儿部下藏的私财)。

为什么没有找到宝贝呢?群众自有答案:青帝所藏宝贝为救济世人,张宗禹不信青帝,当然青帝也不会舍宝给张宗禹了。李闯王所藏之宝,都取之于贪官污吏、地主豪绅。同为义军,张宗禹不能坐享李自成的战果,也应自己去向敌人夺取嘛!至于韩二盆儿,既无眼光又无城府,仅一土包勇夫耳,青山之财,当然无权享用!诸如樵子猎户等等穷人,往往在青山有所获,这是天赠,理所应得。

今天的青山属人民所有。法律规定,地下宝藏归国家所有。青帝所藏、闯王所存,大概快要得见天日了!

近些年来,天瑞集团的有识之士发现了这座宝山,在青山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水泥厂,既有力地支援了地方建设,又提供了五百多就业岗位。年创利税近两个亿,真可谓发大财了!其实这只是利用原生态材料,把无用的石头变成现代化的高质量建筑材料,只是有效的利用了青山之表,而青山的内涵尚未找到。青帝、李闯王存留下来的宝贝还没有发现。

努力吧,说不定哪一天,那些一心为别人造福,为改变山区面貌而无私奉献的天瑞人会得到真正的青山之宝!

(七)泰山庙湾

泰山庙,就在现在镇工商所所在地的西坡头上,敬奉的是泰山爷。泰山庙湾,即泰山庙西边那道沟。那里原来是不靠公路的,虽然有过“泰山庙”,也早已损毁,也没有人家居住,林木遮天,相当荒凉。因为里边有“乱葬坟”存在,更显得有点“紧”(瘆人),没有特别之事,人们是不会去那里玩耍的。但是,在1940年以后的几年中,那里曾经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1939年秋,在白土岗街东头小学担任校长的彭璠先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广大青少年的前途,又办起了“白土岗私立中学”。几经磨难,1940秋又挂起“白土岗现代中学”的校牌。从此,以培养抗日先锋为主要目的、以地下中共党员为骨干的党的活动,迅速在白土岗方圆展开。但此时因为躲避日军对省会开封的占领,河南省政府及各个厅局,都疏散到偏僻的山区了,河南省教育厅就在1939年春搬迁到了白土岗街。他们在东头的小学内,开办了一班“中山民校”,实际是国民党特务以此为掩护,从事侦探中共地下党活动的秘密机构。由此,现代中学与中山民校之间,展开了争取民众的明争暗斗。国民党县党部,企图通过中山民校搞清现代中学里共产党人员名单,以便一网打尽。

据第一批在现代中学入党的学生陈发光(白东村3组人)的回忆,当时敌人活动很猖獗,他们以及共产党的积极分子的会议,多数时间都是借助游玩,到泰山庙湾的密林里组织召开。

(八)大军岭和《义勇祠》  张玉山

义勇祠,位于南召县城西南20公里的白土岗乡大庄村的口子门。其祠为纪念七十二位义勇队员而建,故名“义勇祠”。【现在大多人只知道是座庙,并不知道它的悲壮历史】

清朝晚期,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刀客四起,土匪横行,当地群众深受其害。为了自卫,他们自发组织了义勇队,日日夜夜轮换把守口子门。道光年间,土匪首领“小阎王”率近千人,准备血洗口子门,行至潘庄一带安营扎寨。义勇队趁匪徒立足未稳,主动出击,在潘庄河与匪徒殊死决战,获胜而归。但在这次战斗中,魏长豹等七十二位义勇队员壮烈牺牲。

当地群众为了表达对英烈的怀念,动议建造纪念祠。后逐級奏文,报至朝廷,道光帝御笔亲书了“义勇祠”三字,并传旨修建“义勇祠”。义勇祠就建造在口子门。大门上方嵌有圣旨碑,大门两侧刻有当时文人张同廷题写的对联:“要道通四衢,车辐马辏,映日楼台跨重地;巨关镇八面,烟锁雾横,满山草木起雄兵。”祠的大厅内,七十二块木牌整齐地镶嵌在墙壁上,记载着七十二位烈士的事迹,浑朴大方,庄严肃穆。整个建筑横跨于水洞岭和青山之间,在气势磅礴的五朵山的映衬下,更显得雄浑宏伟,巍峨壮观。

口子门,又名大军岭,是由口子外通往口子里的雄关隘口,地势十分险要。老百姓常常把“大军岭”念转成“大金岭”。【“口子里”,通常指大庄、寺上、花子岭、养马坪等四个村的地域,口子门是通往口子里的咽喉要道】

进入口子门,眼前展现一幅绚丽多彩的锦绣画卷:五朵山群峦起伏,似万马奔腾;青山、水洞岭松林苍翠,似狂涛汹涌,山间谷地平坦宽敞,稻菽飘香;山脚庄村,绿树掩映,柳暗花明。进入此地,就像到了桃花源一般。

民主革命时期,这里还是中共地下党活动的根据地。

                      ( 1993年11月)

(九) 龟头坡

龟头坡,在白土岗街东南一里多的白河岸边。那是从泰山庙湾一直向东南方向延伸的坡岭的尽头,像两只神龟伸着脑袋在白河饮水,故名龟头坡。

龟头坡的存在,使得白河的主河道水流到此后,向东岸挑去,保护着下湾村的安全。所以,下湾村的老百姓把龟头坡视为他们的保护神。

2015年春,临近大路的龟头坡坡脚竖立起一通虎皮红大理石石碑,石碑上镌刻着:横批“风水宝地”,右边竖刻“千年风水地,双龟河畔栖 ;地运久长在,福寿赐邻里”,碑的正中刻着 “龟头坡”三个大字, 左下刻着“捐主郭明奇”、“撰述书刘汉奇”,“公元二0一五年春”的字样。这通石碑,给龟头坡又增添了许多的神秘。

以上内容图片可阅读

南召白土岗旧闻轶事|目录、序言、自序、插图

作者简介

冯庆超,南召县白土岗老街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矿山测量专业。先后在南召县水利局、政府办、矿管局、农经委工作。爱南召的山山水水,常怀忆旧思古之心。先后编写出版了《南召方言》《拾趣南召》《白土岗旧闻轶事》等书。

电话:18937752569

★作者将作品文字、配图、作者简介、近照、电话微信等发送给总编。如有音频,请提供朗诵者简介和照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阳市道教活动场所基本信息
李俊科 ‖ 秋登北大垛
中秋博客回顾-1
《跟我学K线》第64讲:半圆天顶
南召赋
南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