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西古堡:独占中华古堡半壁江山

前述几篇,记录的是山西长城戍堡、边堡,本篇讲山西民堡。如联合起来看,会有一个总的印象,就是看古代堡寨,山西是最重要的地方,没有之一。

为什么呢?因为国内六大古堡集中区有两个在山西,另有一个山西占比最大,如此就有仨,独揽半边江山。

图片引自张英等著《民间古堡》一书。图片反映国内古堡分布概貌。

这六个集中区分别是长城沿线戍堡群、汾河古堡群、沁河古堡群、藏羌古堡群、客家围楼集中区和土楼集中区,宏观地看,其分布呈一个大写的“C”形,从我国北到西再到南部。汾河古堡群、沁河古堡群在山西中南部,长城沿线戍堡群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和陕西等省区,比重较大的还是山西。藏羌古堡主要集中在成都西北方域,阿坝、汶川就在其中,这地名就相当耳熟了;客家围楼分布在广东与赣南、湘南,而土楼则主要集中在闽西南与粤东。此外,我国很多地区都曾有过各种形式的古堡,有的甚至非常出名,如贵州遵义的海龙屯堡(贵州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屯堡的杰出代表),西藏的格萨尔古堡,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城堡等,真是不胜枚举;又如陕西志丹县永宁古寨,像极了欧洲古堡,但看到上部的大飞檐屋顶,确信其为地道国货,等等,但比较分散。不管怎么说,看古堡,山西是首选之地。

上图为海龙屯堡。摄于2019年10月6日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

    上图为西藏格萨尔古堡。摄于2016年7月15日。格萨尔古堡1600多年历史。古堡原有七座,大致依据北斗七星排列,现存五座。古堡均以片石、木板成,外观十二面十二棱柱状体,堡内为八角形,中空,无顶;墙体下部有两米厚,中间嵌有木板,可以登顶。上图可见古堡群概貌,尼洋河从前流过。这条河,是我见过的最富原始气息的所在,一草一木令人着迷,以后有机会分享更多的图片。下图为古堡内景,木结构已经朽败,留下的残构可以推想原来的样子。

新疆塔什库尔干城堡图片来自网络。

陕西志丹县永宁古寨。图片来自网络。古寨高高在上,整个山体,其实已被掏空。

    有两个知识性问题需要说说。城堡一词可拆可合,古城、古堡都是常见词。要问的是城与堡究竟有何异同?总其各说,大约三点:一是空间尺寸,大小有别,堡的尺寸较小。与“堡”近义的,还有“坞”、“壁”、“寨”、“屯”等字,在汉语中都有小城的含义。“坞”、“壁”多用于秦汉至隋唐时期,唐代末期至清代多用“堡”、“寨”,“屯”有地域性,也是类似于“村”这个级别的居民集中地,“屯堡”联合组词,堡的属性就突出了,与居民住地相区别。成语“作壁上观”,语出《史记项羽本纪》,这个“壁”就是小型城堡了,意思是留在壁垒中看人打架两不相帮,只看热闹;成语“坚壁清野”,其中所谓“坚壁”,就是把堡垒造的牢固一点。三国时期的董卓,在距长安250里的叫“郿”的地方,修了天下第一坞堡,叫做“郿坞”,是董卓争权的核心资产,号曰“万岁坞”,是长安城的缩小版,坚不可摧,《后汉书》称:“坞中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董卓)自云:'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可见郿坞墙高粮丰,所图甚大且长远。《隋唐演义》中有瓦岗寨,而《水浒》中这寨那寨多了去了,比如小李广花荣当家的清风寨等,而明朝英宗被俘地叫土木堡,其实都是古代的堡寨。城是容民设施,古城都有城墙,起保护作用。我生活的南京,古城墙曾举世无双,这要特别说一句的。冷兵器时代,无论城墙还是堡墙,都高不可攀,坚如磐石,是防御的主要依仗。二是城有突出的“市”的属性,即商业,堡有突出的军事防御功能,建筑布置服从作战需要。三是城是公共场所,是特定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可能是军事要地;堡是小团体或私人场所,这主要是说民堡。这里民堡与城市容易区分,主要在于空间尺寸的大小和功能比较上面;但有的边堡则不易区分,前面已经提到的杀虎堡,就是集民、政、军、商、文、教于一体的关隘综合体,城的基本要素相当完备,是浓缩版的城市。此外,许多城市本身建有堡垒,是城市防御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自身的一部分。城与堡,关系密切,两者有包含关系,之间的界线并不十分清晰,但空间尺寸较小与突出的军事功能是堡区别于城的主要因素,其中最本质的还是军事功能。

    2008年以来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北尧上村近旁,因修建高速公路,发现大量遗存,经与文献互证,与郿坞故址高度相似。上述引自网络。

为什么山西堡寨高度集中、且品质最好?大体有几个原因:一是山西是半农半牧、胡汉混居之地,一方面是北方游牧部族不断南迁冲击,挤压农耕人群的生存空间,民不安生;另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动荡,黄河中下游地区频繁的改朝换代,尤以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为最,导致割据战乱频仍,百姓涂炭难保瓦全;还有就是农民因天灾人祸,生计困顿,因而聚众大范围流动觅食,致使社会陷入无序,所经区域的村里坊间饱受侵扰,无论哪种原因,营建堡寨都是自保的需要。千百年来,从坞壁到堡寨,各式各样的堡垒,从未间断建造。在历史上,农耕人多建城,游牧人多筑堡;但游牧人群一旦筑堡定居,往往接受农耕文化,完成转变,实现民族融合,其典型事例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如魏晋时进入中原腹地的“五胡”等游牧部族,到了隋朝建立前就基本同化于汉族,不分彼此了。山西是很有特点的地域,《宋史·地理志》有过概括:“当太行之险地,有盐铁之饶”,占足了地利之便。古代社会有两件东西不能自产,需要流通交换来解决,这就是盐和铁,这种稀缺性和垄断性,是催生大富人家的温床。山西有盐池、煤矿与铁矿,且地处农耕与游牧之间,要平衡有无,商人就能够迅速积累大量财富,与官僚家族一样,体量大了,流动性就很差,需要固守。山西有险可据,有盐铁可自足,物产丰饶,这就是山西的优厚之处,也是营建城堡财力和自然条件的依仗。一旦到了社会动乱时期,自保的需要就会十分迫切。只要解析几个古堡,不难看出营建城堡的动因。至于山西的民堡品质最好,那是因为现存古堡大多建自明末以降,时代晚近,较易存留;且营建者不是大官僚就是大商人,他们掌握着最多的财富,营建高品质的私家城堡,本就是所要追求并力所能及的事情。

       

    图片来自网络。上图为晋商领袖乔致庸画像。下图为2006年开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广告画面,主演陈建斌。晋商,通常意义是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以票号为最。乔致庸(1818-1907),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清朝末年晋商杰出代表,人称'亮财主',欲知其详,请观剧集《乔家大院》。山西财主富可敌国,是民堡建筑的主要出资人。

     山西古民堡主要集中在汾、沁两河流域。古堡一般都“近水利”,沿河两岸线性散布落成,又相对集中。这两条河,流经地区在山西中南部。山西的地形很特别,大体上东边是太行,西边是吕梁,南北两端不是大河就是别的山系包围着,之间是盆地平原。这些盆地面积都不大,从整体形态看,如同一串葡萄,断续成串,南北排列,夹在大山之间。在山西中南部,汾河如串连的线,将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联接起来,在流域大地上散布着数量众多的各色古堡。沁河在汾河东边,发源于太行山西麓的平遥县境,是黄河下游的一级支流,山西省的第二大河,它从太岳山一路南下,穿过汾河平原和上党高地之间的丘陵,在晋城劈开太行绝壁,向东汇入黄河。沁河流域散布的古堡,主要分布在沁水、泽州、阳城三县地方,数量之多,密度之大,且各具特色,在整个北方传统的古建筑中非常罕见。

山西地形图。

就汾、沁两河流域而言,汾河两岸以晋商大院驰名,沁河则以民堡为傲。晋商大院中,有乔家、王家等大院,遐迩闻名,是旅游打卡首选景地;但也有很有看头的民堡存在,如平遥县段村有宏伟高大的六座古堡,在灵石县静升村则有八座古堡,而介休市的张壁古堡,就非常特别,它袖珍式,堡墙高大厚重,堡内陆下地道蜿蜒曲折,立体三层,四通八达,藏有所,逃有路,机关密布,诡迷奇绝。不知为什么,看到张壁的构造,会想到法国电影《老枪》,电影中的男主西里安凭借一杆祖传老枪,靠着古堡复杂诡谲的地道,杀尽入侵的德军,为妻女报仇雪恨。我还想到,地道战并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发明,老祖宗有这个传承,除了张壁古堡的地道,安徽亳州也有曹操的“运兵道”,距今有1800年,可供游人参观的有700米。此外,在汾河两岸还散布着其他各色古堡,现存古堡多为清代建筑,比沁河流域古堡要晚些,营建者多与官宦、晋商有关,因家财丰厚,古堡建设很是华丽。

                                                            张壁古堡。图片来自网络。

沁河古堡可以看成是我国北方民堡的典范。沁河流经的沁水、阳城等县,煤炭资源丰富,自古有冶铁业,又地处晋豫交通枢纽,贸易繁荣,在明清时期多富商大贾,这里还出了许多有名的官宦之家,成为古堡的营建之人。明末,陕西饥民时常进出劫掠,明朝廷自顾不暇,富商大贾、达官要人遂纷起自救,营建私家城堡,在沁河两岸留下了许多乡村古堡建筑,集中于晋城市阳城县和沁水县境内的沁河两岸,“粗略估计有25处之多”。保存基本完好的有沁水县的窦庄堡、半峪堡、柳家堡、郭壁堡、湘峪堡;阳城县的砥洎城、小寨堡、郭峪堡、皇城(相府)堡等。

图片来自网络。图片可见沁河流域古堡分布概貌,

山西汾、沁两河流域的古代民堡,大概如上。我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一一寻访,规划的目的地主要在阳城。走访的有三个点:砥洎城、郭峪堡和皇城(相府)堡,可以看成是山西民堡的杰出代表。这三个点,郭峪堡与皇城相府靠在一起,与砥洎城相距约莫7公里。此外,皇城相府近旁还有天官王府,相距约莫6公里,是保存完好的官宅民居,被誉为“中国明代第一村”、“中华民居博物馆”,也值得看一看的。

天官王府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官至刑、户、吏三部尚书,曾辅佐明王朝达四十年之久的重臣王国光及其家族数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建筑群,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王府有高大坚固的城墙,内有碉楼,有的文章将其视作古堡,但比较正式的文献称其为官居建筑群,其中还保留着元代民居建筑,值得一看。

沁河流经晋东南,从屯城到润城一段,明清时称'洎水'。洎水流入阳城,在润城镇外水面豁然开阔,一块天然大砥石突兀其上。明朝末年,陕西饥民不时进扰掳掠,润城一带遭到极大破坏,连万历年进士、刑部侍郎张慎言的儿子都死于非命,为不让悲剧重演,富商们联合起来,在大砥石上面建筑城堡,以图自保,约在崇祯年间成堡。堡城坐北朝南,三面环水,半岛形状。远望堡城,如磐石砥柱,耸立水中,故名砥洎城,这是一座水上城堡,国内极为罕见。自称为城,有学者说其“规模确实在城镇与城堡之间,形式也介乎于古城和古堡之间”,说得非牛非马,学者的滑头可见一斑,我所以将其归入古堡之列,甚至是典型的古堡,是因为它拥有强大的防御功能。古堡三面环水,开有一座水门,临陆一面,朝向润城镇,堡墙高大厚实,且用冶铁报废的坩埚砌成,独特而极为坚固。水门内有瓮城,城墙上散布藏兵洞,瓮城的地平面比城内陆平面低十余米,如此水城就有两道城墙。城墙分高低两层,上层同时兼当城堡主台地的护坡,与两层城墙间的台地有10米高的落差,外层城墙与水面还有20多米的落差,上有水门直通水道。在冷兵器时代,这座城堡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又用极人工,可谓是铜墙铁壁。

图片来自网络。俯视砥洎城,仔细分辨,堡墙还是很完整,虽现在与周边民宅联结成片,但高耸的墙体仍然区分彼此。

堡墙高大厚实,固若金汤;堡门低矮,车马出入甚是不便,但利于防御。用手触摸堡墙,冰冷坚硬,却给人极为踏实的安全感。

这是我目前所看到的最为坚固的民间古堡,布置周密。

坩埚砌成的堡墙局部。
             
砥洎城瓮城内部,藏兵洞的基本布局还在。

从堡内高处看洎水,水平如镜。水是古人防御的重要自然屏障,因为技术手段不足,就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没有自然可资利用时,人工挖濠也是选项之一。

郭峪古堡与皇城相府相距约300米,今天看来两个古堡就像是连体一样,只是因为堡墙,才被分割成不同的实体。郭峪古堡也叫郭峪古城,坐落在一条大体为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朝东偏南,溪水从中流过,古堡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猜想是风水极佳之地。

公元1627年,陕西的农民因连年欠收且不堪重赋率先起事。1628年北方大旱,赤地千里,饥荒席卷,饿殍相枕,人相食,饥民无以为生,纷纷揭竿暴动,遂渐成燎原之势。三年后饥民涌入山西,开始游击官军。沁河流域因地处兵家要冲,且居民殷富,成为饥民的重点争夺对象。1632年(崇祯五年),陕西饥民劫掠没有设防的郭峪村,死伤上千人。之后,郭峪人痛定思痛,在村中的老进士、大商人的倡议下,集资聚力,3年后建成环村城墙,有了自保的依仗。郭峪古堡形制完备,规模宏大,堡城呈东西窄南北长的不规则形状,高12米,阔5.3米,城周1400米。城堡设东、北、西城门3座,水门1座、敌楼10座。堡墙依山而建,傍水而立,有城垣城楼、官宦府邸、宅第民居、庙宇祠堂、店铺作坊、苑囿园林、门楼影壁、水井等设施,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层面,古堡都能自我满足,确实似小型城市的模样。郭峪城又被称为“蜂窝城”,内墙上分三层用砖石修砌了628眼窑洞,状如“蜂窝”,由此得名。又仿照皇城相府的河山楼建立塔楼,作为最后的避难所。塔楼位于城内中央,命名为'豫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共七层,为核心军事防御建筑。

郭峪古堡中,有陈廷敬五世祖伯的宅院“老狮院”,陈氏先辈原住此处,如今的皇城相府是后来另辟的新居;也有汤帝庙等基本设施,保存的还是相当完好。古宅各处住有些人家,有些屋宇有点破落,砖雕、石雕也有些损坏,但这些高门大院的中古艺术气质仍然张扬,仿佛牵引着人在历史时空中穿越。

广角视野中的郭峪古堡。

塔楼名“豫楼”,“豫”者“预”也,即预防之意,也暗指河南省,因为这一带许多人的祖辈来自河南。郭峪堡本是设防的村落,因为有了豫楼,加上与堡墙、瓮城、城堡门楼的结合,就具备了古堡的基本构件,也就名副其实了。豫楼高耸,气势逼人,俯视四周,古堡内外尽在掌握,在通讯手段匮乏的古代,极尽人力,是掌控战争的基本途径。

近旁的皇城相府,有'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之称,但它更有意义的是最经典地体现了古堡建筑的特征。皇城相府设有九座城门, 大型院落8处,院落16座,中间塔楼耸立,是其核心构件,总建筑面积近四万平方米;且又分为内外两城, 可称东方第一双城古堡,站在高处,不由生出感叹:这绝对是一座豪华版的古堡。

平面图,图片来自网络。由意大利马方济教授2012年3月测绘,引自《民间古堡》一书。图示可以把内外城两个部分看得很清楚,上部是内城,下部是外城。

皇城堡全貌。依坡而建,大体可见双城结构,整个工程历经明清两朝。

皇城相府局部。古堡建在山坡上,古堡向上呈斜面,堡墙高大,易守难攻。

陈氏家族是古堡的主人。陈氏以煤炭、冶铁起家致富,后有子弟通过科举在明朝为官,清朝时出了大官。明末关中大乱,陈家在居所旁修建一座塔楼,取“河山为囿”之意,命名为“河山楼”。崇祯五年,陕西饥民来袭,因河山楼高大坚固,陈氏得以保全。翌年,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因社会变局在即,难免动荡,为保全族人,遂“出聚家资, 率亲党筑土堡保聚”,陈家在塔楼与居所外用高大的墙体围起来,形成一座大城堡,就是后来的内城,称“斗筑居”。再后来,在清康熙朝时,城堡前面加建一圈包容两座功名牌坊和官式院落的堡墙,形成外城,称为“中道庄”,遂成壮观的双城古堡。而今天,古堡坊间多称其为“皇城相府”,则是旅游开发用名,不过是拿古堡最辉煌的事迹来张扬,大体是说康熙皇帝曾先后两次在古堡下榻,内存大量的匾、碑、楹联等御赐之物,就有“皇城”一说,自然是托大了,最多算行宫;而陈氏后人陈廷敬当过康熙帝的老师,拜文渊阁大学士,曾先后执掌工、户、吏三部尚书位,清代没有丞(宰)相的官职,六部已是顶级的行政职能部门长官,坊间视同为“相”位,以为至高,可以理解。

图为皇城相府局部。内中屋宇鳞次栉比,想到两句话:“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城堡中的花苑。虽时至深秋,仍生机盎然;布局颇得江南园囿真谛。陈廷敬是大学问家,生活品味之高,可以想见。

说说河山楼。沁水一带的古堡,塔楼是核心配置之一,也是防御的最后手段,它是古堡的实质内容。河山楼建于崇祯五年 (公元1632年),之前这里还是个山村,之后就是堡垒了。整个古堡,河山楼就是焦点,堡墙只是扩展了防御的范围,增加了防御的纵深,多了一道防线而已。据记载, 建造河山楼“石用三千, 砖用三十万”,工程浩大,但建筑速度极快,只用不足七个月,就完成了高达百尺的主体工程。在古代,一个偏僻的山村,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建设如此浩大的工程,堪称奇迹,足见其时形势之危急。河山楼为砖石结构,通体青砖砌就, 厚实坚固,三间七层,长过八米,宽过六米,高达三十三米,另有地下一层,规模超过郭峪堡的豫楼。墙体底部最厚处达两米,上部变薄,空间变大,设计非常合理。河山楼地下层备有水井、碾磨等设施, 还有储备仓库,以及逃生密道。进入楼内的石门在两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且河山楼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河山楼可屯兵,可藏民,可固守,还可通过秘道联络外部,必要时可以金蝉脱壳,确实是古代极具特色的防御工事。如今,历经近四百年风风雨雨的河山楼,依旧展示着它的雄姿, 诉说着它所经历的战争与和平。

图片来自网络。我拍摄的照片,正面无论如何做不到完整,只好借力。河山楼在古堡中高高拔起,浑身散发出男性荷尔蒙气息,充满力量,孤傲、粗犷、彪悍,带有苍劲和高古感,是防御作战的顶级工事,也是暴力美学的典型体现。仔细观摩河山楼,还可以体会多元文化的交融,既有农耕文化的细腻,也有游牧文化的奔放;既有中华文明在建筑符号的统一性,如河山楼顶部的大飞檐屋顶,也有中原建筑的地域性,线条刚硬、色彩单调、没有过多装饰,实用取向压倒艺术张扬。

古堡内部。河山楼侧面雄姿。

       古堡内一处院落称为树德院,建于明嘉靖年间, 其建筑形制极其独特, 为东西向两个并列的四合院, 这与云南'四合五天井'式民居有某些类似之处。不过这个小院最特别最吸引我的却并非其建筑形式, 而是这里在2007年5月25日设立了中国首座字典博物馆——中华字典博物馆。

字典博物馆前的墙体浮雕造型作品,勾勒了我国古代字典发展的脉络,其中《说文解字》、《尔雅》、《字汇》等是其主线,在浮雕中都有刻画。居中一人,当是许慎,右侧为陈廷敬。以我之见,许慎是字典的奠基人,陈则为集大成者。但,浮雕人物大小,凸显程度,均有等差,其中隐含作者评价的偏向态度。《字汇》是明清两代通行的辞书,收录33000多字,作者是明代的梅膺祚,《康熙字典》行世后,《字汇》遂隐没不显。这里有极大不同的是,《康熙字典》之前的大型辞书类工具书,多为私人撰写,尽一人之力,而《康熙字典》则是国家名义颁行的权威性工具书,集举国之力,也是一项文化大工程,是空前的国家行为。无论如何,浮雕是非常精美传神的,值得观摩。

中华字典博物馆设在皇城相府,是因为陈廷敬,其人是《康熙字典》总纂官之一。这部字典收录汉字47035个,是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也是汉字研究很重要的参考文献。我学文科,估计认得的字不过四五千罢了,不到《康熙字典》的零头,一念及此,不免有点沮丧。

1980年12月29日购得康熙字典一部,珍藏至今。一部四册,标价七元,八折优惠,五元七角到手,发票还保存着。专业学习中,其实用处不大,没有用过几回,常用的是《古汉语字典》,几乎翻烂。康熙字典查阅甚为不便,除非必要,大多束之高阁。

山西古代民堡是时代产物。天时地利人和齐备时,古堡便会应运而生。这里的“人和”,并非专指人际和谐,也可能是人际冲突,就如陕西饥民与山西居民之间的冲突。冲突既推动历史,也改变历史,既是破坏,也是建设,这是理解为什么山西会在明清之际成批涌现民堡的一把钥匙。国内古堡存量最大、分布密度最大、品质最高、类型较全的地方就属山西,而民堡头魁当是汾、沁两河流域。在山西的古堡中,北部边堡、戍堡建设标准较低,一般堡墙多用夯土,外有包砖,主要强调军事性,不太理会堡内格局。杀虎堡标准高一点,因为它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军事要塞,又是重要商业集散地,地位超群。但与汾河、沁河流域的民堡比较,品质难以相埒,高下立判。但,山西民堡的高度成就,同时也预示着历史即将转折,占堡为王的时代行将结束,社会即将引来近代的曙光。

心在远方

车在路上

四路并集

三界同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是一座城,山西这座大院建了70多年,康熙皇帝也下榻过2次!
谁说锦衣卫不能当火器专家? 丨 铜墙铁壁四百年的沁水古堡群,它们从何而来?
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山西省为什么遍地是城堡?它们有什么玄机?
皇城相府,帝师故里
【丝路新散文全国征文大赛】赵呆子|皇城相府游记
皇城相府庄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