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邓州红色摇篮之双庙村

------刘喜斌习作往事之 双庙栾坡小刘庄

   我叫刘喜斌,今年七十岁!我的家乡是邓东南双庙村小刘庄,我伯父的外号叫刘振山,他的真实姓名叫刘书增,小名叫僧娃。

   我生为农娃,老成井蛙。我才疏学浅,虚度年华,我好听说书,擅长写话。我偏喜文字,爱说史话。言归正传!多年未见,我开腔先说说双庙和栾坡,最后再说小刘庄。

   何谓庙?何称双?为何称双,都喊双庙?……我的浅见是,所谓庙,旧时指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也指供奉神佛,或供奉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处所。如宗庙,家庙。土地庙岳庙。山顶上有一座庙……那都双庙又是何因?

    据双庙本村人自己讲,之所以叫双庙,是因为有两个小庙,两姓兄弟走到一起,住到一起,生活到一起,才 陈王不分”,才叫廟,简称双庙。关于“双庙村”的由来和传说,五十年来,我一直很感兴趣,经过多方打听,反复采访,系统了解,再三甄别,多次过滤,斟酌推敲,最后梳理编纂,写入拙作《乡愁》集。下面,你听我慢慢道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双庙,单指陈王庙。当时,乡间曾广泛流传着:'双庙栾坡黑土窝,栾坡地里兔子多。栾坡到处荒草廓,兵荒马乱趴草窝'……'国军赤匪乱搅合,难辨红蓝黄绿伙。风吹草动趴荒野,躲灾避祸到栾坡'当时,邓东南一带也曾流传:邓新一溜十仨庄,栾坡荒草漫沿荡。讨荒躲难到廖(刘)庄,风吹草动荒野躺'…可以说,当时的双庙栾坡小廖(刘)庄,是人们讨荒、避难、躲灾的黑土窝荒草坡...

   同时,在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双庙栾坡一带,也就是邓东南一带,为红军的发展,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掩护保存护送藏匿近百名人士和家属……我个人可以自豪地说,双庙栾坡小刘庄这一带,是红色革命的摇篮,一点也不为过....

   新中国成立后,我根据县志采访了解,以及民间野史口碑相传得知:现在的双庙村,所辖陈王庙、余庙和栾坡(栾营)、岳营,以及孟庄、宋庄、刘庄和尹庄,即'俩营”、'俩庙”、'四个庄'。。。。。。

   据我的记忆,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编纂县志时的调查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邓(县)新(野)两县交界处一溜十仨庄(宋庄、孟庄、尹庄、钱庄、张庄、陈庄、房庄、于庄、刘庄、李庄、梁庄、冯庄、高庄)之一的小刘庄的归属问题,当时桑庄乡区公所(公社)的王社长,就亲自到过我们小刘庄生产队包队驻村一年多。当时我已成年'十九周岁'虚里二十岁了。我记得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王社长都在社员家中轮流吃派饭。

   这都是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的事情。当时的吃派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地(主)、富(农)、反(反革命)、坏(分子)、右(派)'这“五类”分子家庭,不派驻队干部到他们家里吃派饭。被派饭的全是“苦大仇深”出身的广大贫下中农。

   王社长,名叫王敬汉,外号:中山郎(狼)他人品好,性格耿直,作风正派,小刘庄的大人小孩都喜欢他。他是邓县文曲人家的上门女婿,他的原本老家是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公社鄂豫皖苏区人,半黄陂半红安口音。他总是穿一身中山装,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高高的个子,站着的时候笔挺笔挺的。平时除了到区里、公社开会,其余的时间就住在俺们小刘庄生产队里,一日三餐吃派饭,一家一天轮流转。

    当时才成年的我最喜欢王社长来我家里吃派饭,因为他吃完饭后,我们可以得到他给的壹角贰分钱和半斤粮票中的贰分零花钱。还有一个原因他是国家派来的大干部,来家吃饭是件了不起的光荣事。

   我伯父刘振山,相当年在邓东民团,跟着田家父子(田殿元、田子约)当贴身护卫。据王社长讲,当年1932年10月底红色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国民党反动派刘峙调集各路大军围追堵截,和其中四五个红军战友在邓县南部受伤(参考刘集镇文物:烈士井),其中一个伤员就是谷社起义失败后被迫转移到鄂豫皖的田营村田某(后移居至信阳战斗过的地方养老)。根据红军党组织安排,所有伤员追随田某回到田营村以及十三小庄安置,被邓东民团保护潜伏下来。

    田(子约)团长曾和汲滩商会各界领袖前往镇平邀请黄埔军校毕业的共产党人宁洗古回到汲滩主持民团和乡村自治建设。两人为了邓县百姓的安定发展,携手剿匪,致力乡建,出生入死,肝胆相照。宁洗古被害以后,失去共产党的主心骨,田团长一度彷徨失落,失去信心。鄂豫皖红军伤员王敬汉身上干练,仗义,为了人民利益不计个人得失的共产党人作风,让田团长仿佛又看到了挚友宁洗古的影子。不久他们结拜为异姓兄弟。

   王社长说他与田团长(子约)和刘僧娃(刘振山)在小刘庄的桃树林里'三结义',在刘振山的堂屋庭院中、喝过三大碗,从田营草房里造出的黄烧酒,拜过八字,结为生死与共的患难弟兄。王社长说,当时田团长是个斯文人,都称田团长为孙文(斯文),所以田团长的外号叫文山!(稳善)!为大哥。他本人的外号叫中山!喊老二。刘僧娃的外号叫振山!喊老三。

    1933年6月中旬原南阳中心县委委员王星阶叛变投敌,叛徒带领国民党特务到邓县各地逮捕共产党员。因转移及时,仅仅前张坡党员张荣庆被俘。邓县革命形势急剧恶化。(中共邓州历史大事件1926-1999第28页)王社长他们结义兄弟为了营救革命同志,四处奔走,极力斡旋营救,并抢时间在特务追捕到汲滩团部之前派出数十名轻骑将其护送出境,奔赴延安。他们收留鄂豫皖长征途中遗留下来的红军名单,暗中保护送出地下党的名单都秘密藏于田家祠堂(今田营小学)后山墙“暗阁”内。

    他还说,当年他在滩田家团部里,以及田营老祠堂里吃过饭,歇过脚,宿过夜。经常在白牛、隐滩、赵李营、双庙栾坡、高庄高店安众角门、王集大湖坡、新野往东的马沟一带活动所以对邓东和邓东南一带很熟悉往来邓东、双庙、栾坡,李庄,刘庄、高庄的次数最多最频繁。抗战时期,邓东民团虽然被反动派刘峙迫害。王敬汉,刘振山根据中共关于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利用邓东雷二老遗留的红枪会、大刀会、地方庙会、帮会教会做掩护,在这一带宣传发动组织抗日,参加保卫邓县新野的“新唐战役”上前线抬担架,送物资运伤兵,并将积极上火线的人员(邓东的双庙10余人、栾坡近10人、余庙10余人、刘庄10余人、宋庄6人、孟庄7人、岳营4人,尹庄4人。新野的张庄、钱庄、陈庄、房庄、于庄、李庄、冯庄等,上前线的人员名单,全都登记造册存放在卷宗内。解放战争时期,有的人员他还亲自护送到豫鄂皖桐柏大别山八路军新四军部队里去,如①田营田付堂兄弟一起的12个人②双庙陈荣敬一起的6个人③赵李营一起的8个人④高店一带一起的6个人⑤角门安众砦一起的10余人⑥新野东马沟一起的近20人。。。。。

   新中国成立后,我伯父刘振山(原来)在农业合作社里当过生产主任,后来由于身体原因就不再干了,但在生产队里说话还是有人听的。小刘庄生产队里的大小事情,老队长刘书槐和王社长,总爱同我伯父商量,他们仨人之间似乎很谈得来。王社长在我们家吃派饭,我伯父总是不要他给的钱和粮票。拉扯中王社长也假装把钱和粮票塞进了口袋,但在我们收拾碗筷的时候,总能在菜碗、茶壶底下发现那壹角贰分钱和半斤粮票。

    我们小刘庄生产队有十几户人家,轮一回也要十五六天。十五六天后,王社长又轮流到我家吃派饭。我记得那天吃完饭后,他与我伯父商量准备把小刘庄划归双庙栾坡不归田营。并想在双庙栾坡提拔一批中青年骨干,让我伯父给提供几个人选。我看我伯父稍加考虑后,很快给他提供了栾付才、刘荣昌、宋荣敬、栾有才、栾安勤、王文献等七八位中青年人选。

    后来余庙余全的女婿栾付才被提拔到桑庄(乡)区公所(公社)里任公务事,成了共产党的党员干部,国家的大干部,清正廉洁的父母官。小刘庄的刘荣昌任双庙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栾营的栾有才任大队(村)会计。栾营的栾安勤先任大队(村)治安主任、大队长,后来任村支书。孟庄孟继武也到大队干过(曾参加解放战争多次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任连长,获多枚勋章,老党员,专业退伍后被分配至任遂平县邮电局任局长)。孟庄孟照义也接任干过双庙大队支书。双庙的王文献也接任大队支书。我记得文革时期某革委会主任。当时批斗我伯父时,栾付才、栾有才、栾安勤、王文献等,都暗中保护我伯父,给我伯父送吃送喝送衣被,还提出我伯父相当年跟着田家民团,舍生忘死,打拼在前,成年累月,提着脑袋,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干的是打土匪,救乡邻!打的是日本鬼子土匪汉奸二皇军!救的是被老日土匪抢拉糟蹋的无辜乡邻!刘振山无民愤,无罪过,没理由批斗游行坐班房……最后余子合支书派人把我伯父护送回小刘庄。最让我难忘的是大队会计栾有才,他把自己亲生儿子栾小勤(栾书佩)上高中的指标腾让出来,推荐给我刘喜斌到桑庄十一中去读高中,体现出一个共产党人公正廉洁,先人后己的高贵品格...

    言归正传!我记得有一次,王社长来我家吃完饭后竟没有提给钱和粮票的事,吃完就走,我在会边似乎有些言,心里直咕:'王社长今天怎么不给粮票和钱呢?是不是忘了?'我伯父却有些然,认为这次总能送了一回人情,等伯父走后,我到处找,结果在一个大茶盘底下找到了王社长给的那壹角式分钱和半斤粮票。

   第二次轮转,王社长来我家吃饭,我伯父把他上次偷偷把钱和粮票放在茶盘底下的事说了。他只是爽朗地大笑几声,吃晚饭后,他说:'这次没回公社去领工资和粮票。下次一起给。'我父说:'你一回没少,这次就不要提了。'

   半月过后,王社长又轮到我吃派饭,吃完饭后,就在口袋里,我以为他把上次没给钱和粮票的事情忘了,没想到,他给了捌角钱和一斤粮票,我伯父说:'要给就给这次的,上次就算了。'他爽朗地一笑说:'其余的是给小喜彬买杆毛笔用的。'我伯父拗不过他,再也没说什么了,

   后来,王社长调走了。临走的那天,小刘庄全生产队的老老小小舍不得他走,都出来送行,那天,生产队长(我二伯)刘书槐另外一个年轻人(外号老党员)刘言贵和我父一起送王社长。“”是我近门的一个大哥,他挑着王社长简单的行李一直走在前头,我跟在他仨后面一路小点,在庄街路边的一棵大树下,王社长转过身来,用他那大大的手掌接着我的头说:得啦!小言彬,你这小家伙,机灵,越长越高!你可要好好读书,认真教学哦!我和伯父及大哥,看着王社长走进公社大门...

   后来,驻队的干部换了一拨又一拨,来了又走了。我伯父说还是湖北红安的老王这个人实诚……我高中毕业后,在田营村小教书。一次,学校安我们在一个生产队。收工后也是吃派饭,按规定我们要给钱和跟票,主人李大娘见我们都是年轻教书匠,饭后怎么也不肯收我们的饭稳,等她收拾碗痪到厨房去的当儿,我也学当年社长(老红军王敬汉大伯)的样儿,偷偷地把壹角值分钱和半斤粮票偷偷地压在李大家的茶盘底下,与我一同吃派饭的五六个同事也做了。。。这些事虽然过去了五十多年,但我怎么也难以忘怀,忘不了王长吃派饭把钱和粮果偷偷压在茶底下的事儿。。。。

   历史进入了新时代,回顾过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册上,载入了无数先烈、无数优秀分子的光辉业绩,也载入了一代又一代民间英杰闪光的足迹。

   世事沧桑,人生体验。人到暮年忆往事,既有秋之殷实,也有秋之苍凉。然而,在我已多夕阳的心田上,始终有一块沐浴春光的绿地,那里有我崇拜的民间英杰,有我无悔无怨的人生启蒙。每当我的心卧进这块绿地,便很快舒展了,净化了……

    今天,作为一名文字文学爱好者,史志工作者,能为家乡双庙,故土乡愁亲手做点事情,感到舒心和慰藉。因为这既是一份责任,又是一种纪念和回报,也是对生活在双庙广大少年朋友的衷心祝福祝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上,以更加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双庙,报答双庙的父老乡亲...

   最后,借我伯父临终前的叮咛作为结束语我伯父刘振山弥留之际曾对我叮咛道:小喜彬,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言,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我紧紧着他老人家的手认真地对他说:自我呱落地以来,已随老人家相伴五十八年,对您老人家的认也和对您老人家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您老人家像一头老黄牛,为国家,为桑庄为双庙,为小刘庄,为咱刘家族,默然地耕耘着这也励着我和我的后代(国、国枢),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入到为国,为家服务的事业中去,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双庙小刘庄的父老乡亲。

   我伯父听后,对我因工作繁忙而缺少对他老人家的照顾,表示非常理解,还向我的家人们说道:你们还是以工作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为国为民服务好,就是对伯父最大的孝顺。。。

  伯父的家风是一面镜子,一个标杆,一部教材!伯父的家风聚着舍小家为大家的赤子情怀。正如他对子女们所说:'我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

   所以最后,我再次向我父保证:'请您老人家放心我小喜彬会努力把您的好名声,传承下来,发扬广大……假若小刘庄不搬迁,我还会力为您老人家修复《振山亭》!《书章苑》!让你和你的红军革命战友们,和红色摇篮双庙的村的故事千古流传。

作者简介:刘喜彬,男,汉族,1953年11月11日,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双庙村刘庄。出身农民家庭,高中毕业。1976~1985年,在邓县一中任教。1985~1992年,在邓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任编辑,整理编纂《邓县地方志》,负责《工业篇》、《人物篇》、《大事记》的搜集整理工作,主攻《邓县历代大事记》,1986年编纂出书,八年的心血没白流。后在邓州市教委主办的《家长报》社任编辑,直至回家务农到于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喜彬 | 桥的留言(外两篇)
【甘肃甘南】吃派饭‖蔡吉成
谯城区邓氏村落
宋昌斌:吃派饭
难忘当年吃派饭
【读写吧】怀念吃过“派饭”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