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织女南阳会牛郎”系列之四 南阳沃土孕育千古传说

织女南阳会牛郎”系列之四 南阳沃土孕育千古传说

(2006-12-27 19:07:55)
http://www.dahe.cn 大河报 B19 厚重河南2006年12月27日

1227B1901.jpg

1227B1903.jpg

  西方文明初入中国,早期翻译家曾把“MilkWay”译为“牛奶路”,后来被纠正为“银河”,“牛奶路”遂成笑谈。
  但这个翻译并不完全是胡来。希腊神话中,宙斯与爱克米那私通,生了赫克力司。宙斯希望赫克力司将来能长生不老,偷偷地把赫克力司放在睡着的希拉身旁,让其吮吸希拉的奶汁。谁知赫克力司吮吸太猛,惊醒了希拉,她发现吃奶的不是自己的儿子,便把孩子推开,因用力太猛,奶水又太充足,奶汁直喷到了天上,便成了“MilkWay”。
  关于银河,不同的文明有着全然不同的想像和解释。先秦时期,中国人对银河也有多种叫法,比如“汉”、“天汉”、“云汉”等,这些名字大家都知道,但如果说这样的名字反映出天上银河与地上汉水的紧密联系,可能很多人就不以为然了。但史籍显示,这种联结的确是存在的。
  项羽在咸阳大封诸侯之时,将刘邦封为汉王。开始刘邦很不乐意,楚王曾有“先入关者为关中王”之约,他先入关中,当然想当关中王。此时萧何劝他:“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愿大王王汉,抚其民,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河南学者陈江风因此认为,那个时代,“天汉”的“汉”与人间汉水的“汉”,是可以相互比附的。而刘邦后来果真应了天汉的美兆,建立了气度恢弘的汉朝,也因此有了汉族、男子汉、好汉等美好的词汇。
  萧何的话并不是孤证,先秦的文献对银河大多直呼“汉”、“云汉”、“天汉”。最早记载牵牛星、织女星的《诗经·小雅·大东》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而《诗经·大雅·云汉》更是干脆以云汉为篇名。陈江风认为,汉,应当是保留至今的对银河的早期称呼。而汉的本义,是指汉水。也就是说,“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让先民称天河为汉,将汉水比天河。
  湖北襄樊学者杜汉华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七夕的夜晚,站在汉水岸边,顺着河流的方向向汉水的上游放眼望去,汉水直通天际,与天上的银河连在了一起。突然间,好似明白先人为什么称天河为云汉、河汉了!”杜汉华说。
  汉水流域,一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区域。章太炎先生说:“汉之左右,谓之夏楚”,意思是汉水两岸是夏和楚两大古老民族的发祥地。夏民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政权,其疆域包括了汉水流域的主要地区,他们的文化很发达,天文学也很发达。而西周初年,楚国的先祖被封在丹阳(今南阳淅川一带),他们也从汉水流域起家,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
  陈江风先生和杜汉华先生都对牛郎织女传说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们结合时间、地望条件及文化分析认为,这个千古传说孕育于汉水流域深厚的文化土壤,大约在南阳定型,因汉朝的兴起而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牛郎织女的故事,与南阳汉代天文学、南阳黄牛、男耕女织的耕作方式以及历史地理渊源等有很大关系。而牛郎织女汉画像石的出土,又使这一观点有了强有力的支撑。”杜汉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画像石见证汉代南阳牛郎
  2006年11月8日,中央电视台四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报道了山东沂源县燕崖乡传说中的织女洞、牛郎庙。
  报道称,牛郎庙所在的村叫牛郎官村,传说中的牛郎姓孙,名守义,而牛郎官村是个姓孙的单姓村。时至今日,牛郎官村的老人们仍自认为是牛郎的后人,养蚕、耕织、“乞巧”取“双七水”等习俗沿袭至今。专家认为,这里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源地。
  报道中,电视画面特意播放了一段牛郎织女汉画像石,来说明牛郎织女的故事传播之久远。但是解说词却未说明这块牛郎织女汉画像石是什么地方出土的,现存放于何处。
  电视播出的汉画像石,引起一个南阳人的关注。他就是南阳汉画馆馆长韩玉祥。
  韩玉祥发现,电视中出现的牛郎织女汉画像石是南阳出土的,至今仍保存在南阳汉画馆。根据电视画面上出现的北京天文台的镜头,韩玉祥判断央视很可能是在那里拍摄的。多年前,南阳曾复制了一块《牛郎织女》汉画像石送给北京天文台做纪念。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其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南阳是全国出土汉画像石数量最多的区域之一,两汉时期,南阳是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该地区手工业、商业、农业都很发达,又是汉光武帝刘秀起家的地方,东汉的许多皇亲国戚、王公贵族都活动在南阳,所谓“王侯将相,第宅相望”,这些人死后大多葬于此地。这种经济和政治的背景,形成了南阳地区这个汉画像石艺术宝库。
  为了见证具有特殊意义的牛郎织女画像石,记者走访了南阳汉画馆。
  这座专业博物馆坐落在南阳车站南路的汉画街上,收藏了2000多块画像石,是我国建馆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
  在韩玉祥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南阳汉画馆天文与神话大厅。这是整个汉画馆的主厅,形状是一个巨大的蓝色穹隆,抬头望去,浩瀚的天河,繁星点点,牵牛星、织女星、北斗星,星罗棋布。苍穹下,布展的是北斗星、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一块块与天文、神话有关的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汉代画像石,位于中间最醒目的地方。
  牛郎织女汉画像石为长方形,纵51厘米,横186厘米,厚26厘米,是浅浮雕作品。其右方刻牧童扬鞭牵牛,上有三星相连,当为牵牛星座。左方七星呈环行,环内刻玉兔,左下方四星内刻一躬身女子,为织女星座。中部六星下刻一虎,昂首翘尾。
  说起牛郎织女画像石的来历,韩玉祥打开电子档案,对记者介绍道:“这块牛郎织女画像石,原藏于汉代墓穴,后被人发掘散落于乡野。1935年,南阳博物馆在距离牛郎庄20公里处的南阳市七里园乡白滩村发现这块画像石,运回藏于南阳博物馆,1985年移交南阳汉画馆。”
  据专家考证,牛郎织女汉画像石右方刻男子叉腿而立,其右手执鞭上举,左手握缰牵牛,就是传说中的牛郎。而左下方四星内刻一高髻跽坐状的女子,为织女的形象。因为在古代,蚕女的形象就是跽坐的姿势。根据两人的装束可以断定是汉代人的打扮,而且是耕田和织布的汉代普通劳动者的形象。
  此图是古代牛郎织女神话与天文星象相结合而产生出的一幅生动形象的天文神话画像,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据专家考证,牛郎织女汉画像石中,牛郎所牵之牛,其牛鼻穿有缰绳,牛角呈叉形,身体匀称肥壮,牛尾自然下垂,四腿呈前行状,神态安详自然,属于经过驯化的耕牛。
  南阳汉画馆有不少以斗牛、野牛为内容的汉画像石,其形象为隆起的颈项、紧收的小腹、锐利的双角、向上翘起的尾巴,突出的是牛的强健、雄壮和灵巧。相比之下,可以断定,牛郎所牵之牛,不是野牛、不是斗牛,而是耕牛,更准确地说,其体貌特征显示这是一头“南阳黄牛”。
  南阳黄牛进入传说
  南阳黄牛名闻天下。1998年,南阳黄牛被农业部首批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2年又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原产地标记域名注册。这个品种的牛体格高大、雄壮结实、力强持久,毛色分黄、红、草白三种,以黄色为主。其肉质细,香味浓,大理石花纹明显,皮质优良。可说役用性能、肉用性能及适应性能俱佳。
  如今,养牛仍是南阳的重要产业,一年一度的黄牛选美大赛热闹非凡,数万头南阳黄牛齐聚赛场,吸引了远近百姓前来观看,获得冠军的“现代牛郎”披红戴花,奖品是“铁牛”(四轮拖拉机)。
  南阳黄牛的历史过去并不为人关注,直到大量汉画像石在南阳出土,人们才知道,南阳黄牛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牛是最常见的画像内容之一。除了“牛郎织女图”之外,还有“牛耕图”、“斗牛图”等。汉画中黄牛高耸的脊背、强健的四肢,给人一种充满“力”的感觉。最有趣的,是方城县出土的两块《健牛图》。
  1976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南阳方城县城关镇东关村发掘的一座汉墓,墓门右上门楣上刻一熊,右拒一龙,左拒一牛。牛后刻一阉者,趁牛前抵而抬后腿之际,操刀割牛睾丸。
  1982年,该县又发现一块内容相似的汉画像石。石上图刻一虎一牛相斗。牛后刻一阉者,头戴尖帽、袒胸赤臂,趁牛全力前抵,抬左后腿之际,用左手托牛睾丸,右手执利刃割之。
  这两幅《健牛图》,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南阳人给公牛去势的场面,充分证明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南阳人不仅有养牛技术,还熟练地掌握了牛的改良品种选育技术。这对牛的选优汰劣、提高南阳
  黄牛的品质起了很大的作用,更反映了中国古代兽医外科学的光辉成就,是研究我国古代兽医外科学的宝贵资料。
  南阳盆地之所以盛产黄牛,是南阳人千百年来辛勤培育的结果,也与南阳盆地特有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密切相关。
  南阳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南阳盆地冈峦、河谷相间,平原面积广阔,土地肥沃。大面积的山冈荒地和河谷湿地为南阳黄牛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牧草,肥沃平原的大面积耕作,既需役使大批耕牛,又为饲养南阳黄牛提供了秸秆等饲料。
  天造地设的自然条件,使南阳自古形成千家万户养牛的民风,农民普遍具有养牛习惯和技能。远在春秋时期,后来成为秦国名相的百里奚就善于养牛,落魄时,他曾在家乡——如今南阳城西的麒麟岗养牛作为谋生手段,他曾提出了“心与牛一”的养牛经,后来又以此作为治理百姓的重要原则。
  在农耕文化中,黄牛以其勤劳、温顺,是人最好的朋友。而千家万户养牛的南阳,自古以来该会有多少与牛相依为命、“心与牛一”的牛郎?
  在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里,老牛成了歌颂的对象,它助人为乐,成人之美,任劳任怨。正是它帮助孤苦的牛郎摆脱了狠毒的兄嫂,玉成了牛郎与织女的婚姻。在牛郎一家要骨肉分离的时候,它又牺牲自己,以自己的皮帮助牛郎带着一双儿女上天追妻……这样的情节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南阳这样具有深厚养牛文化的地域,才能编织出牛与人之间如此动人的故事。
  另一方面,南阳养蚕业和丝绸业从古到今都很发达。据专家介绍,先秦时,南阳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就已很成熟,张衡《南都赋》中记载,“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阳。史料记载,西汉年间,南阳郡是全国八大蚕丝产地之一,此后,其桑蚕、纺织都长期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现实生活中牛郎与织女之间的爱情,与神话中牵牛星、织女星的爱情,在某个时刻“天人合一”,或许不经意间就形成了那个千古流传、影响深远的动人传说。
  □首席记者郭启朝姚伟文图
  
  对牛郎织女传说有过深入研究的学者陈江风和杜汉华都认为,牛郎织女这个千古传说孕育于汉水流域深厚的文化土壤,大约在南阳定型,因汉朝的兴起而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珍藏于南阳汉画馆中的牛郎织女汉画像石便是很好的证明。
  据专家考证,牛郎织女汉画像石中,牛郎所牵之牛具有南阳黄牛的体貌特征,当是一头“南阳黄牛”。如今,养牛仍是南阳的重要产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
七夕节的起源地
七夕:一个不老的东方爱情传说
[施爱东]牛郎织女研究批评
牛郎织女故事在河南:“鲁山版”和“南阳版”大PK
上古时期传说中的女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