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流淌珍珠的河

                      

   “桥上庙,庙上桥,鉄扒十三孔,铜底铁帮珍珠河。”

    以桥头镇为中心,方圆百里,这首民谣广为流传,以致入侵中原的老日也听到了。1939年秋,日军侵中原时,一支日军特意攻入桥头镇,要看看“铜底铁帮珍珠河”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鬼子拿着铁锹、钢钎,下到河里,要找铜、找鉄,忙乎了半天,一无所获。后来,才知道所谓“铜底铁帮”是指珍珠河奇特的地质构造:河帮所处的土层为黑土,其下一米左右的河底为黄土。老百姓戏称这为 “铜底铁帮”。没找着铜、鉄,小鬼子打上了珍珠的主意。他们下河摸了一筐又一筐河蚌,剖开河蚌,得到了一碗又一碗珍珠。

    桥头镇珍珠河出产珍珠散见地方碑文和官方史料记载。现存镇区的清代《济众桥重修碑记》记载:“河中有蚌,腹含宝珠,而珍珠灿灿焉,混混然”。 光绪三十年的《南阳县志》称:“北魏之洞川(即桐河)也,出桥头镇,有泉,上多出蚌蛤。秋夜月明中网之,辄得珠粒,所谓宛珠也。”就是如今,高粱成熟季节,捞出河蚌,还可得到珍珠。

    珍珠河的河蚌大如巨掌,所生珍珠大者如豆,小者如黍,色泽有红,有蓝,有白,有黄,滑润如玉,光彩亮丽。古有“珍珠小,价千金”之说,它既可充当华贵佩饰,又能药用。古时,官方和民间都有收购。每逢金秋时节,乡民争先摸捞,珍珠以质论价,蚌肉可喂鸡鸭。  

    珍珠河水资源丰富,河水清冽甘甜,四季不涸。古有“桥头到桐河(街),七十二个大潭窝”之说。岸边水草丰茂,水中鱼跃虾游。鸭子食了鱼虾贝藻,产蛋率高,蛋黄油光可鉴,色彩鲜艳。制作的松花蛋更是晶亮如玉,香嫩可口,这就是著名的“桐蛋”。传说,清末随庄孙侍卫曾把桐蛋带入宫中,作为贡品。

    珍珠河景色宜人。夏秋时节,岸边杨柳依依,河面波光潋滟,荷花柳影,相映成趣。自古以来,这里都是人们休闲游乐、乘凉垂钓的好去处。

    珍珠河区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仅有关珍珠的就有多个传说故事。

                             蚌哥与珠妹

    传说康熙年间,桥头有位名医,名叫张伯善,世代单传,到他这一代,仅有一女。由于女儿生在珍珠河边,张伯善的药方以含珠粉为特色名闻远近,故把女儿取名为珍珠。珍珠六岁左右,张伯善收留一讨饭孩童蚌哥为子。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度过了快乐幸福的少年时光。珍珠十六岁时,蚌哥十八岁。珍珠乖巧伶俐,美如天仙,蚌哥勤劳智慧,英俊潇洒,人人都说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双。张伯善夫妇见珍珠和蚌哥情投意合,就决定让他两成婚。谁知蚌哥、珠妹的美好生活引起了下游五女潭老鳖精的忌恨。它施展魔法,一会变成美男,诱惑珠妹,一会变成妖女,迷乱蚌哥。最后,导致蚌哥和珠妹感情破裂。他两你争我吵,闹个不停,张伯善夫妇渐对蚌哥心生嫌弃。在一次争吵之后,蚌哥觉得失去伯善夫妇和珠妹的欢心,活着无味。就写下遗言,跑到和珠妹常常玩耍的桃花潭边,投河自尽。珠妹看到蚌哥的遗言,知道误解了蚌哥,愧悔不已。穿着大红婚服,也跳入了深潭。后来,蚌哥和珠妹变成了珍珠仙子,护佑着美丽的珍珠河。金秋时节,月明之夜,他们常常跃出河底,在河面翩翩起舞,祝福这个曾经生养他们的美丽世界。

 

                                          (故事讲述:桥头街人王太祥)  

 

                             慈禧桥头情 

    清道光年间,叶赫那拉·杏贞(即后来的皇太后慈禧)还是八岁左右的女孩。他的父亲惠征时任南阳通判。父女俩早闻桥头珍珠大名,只是无缘见识珍珠产地风光。这年秋天,正是高粱晒红米时节,惠征听说这个季节珍珠河畔要采珍珠,便带着女儿,扮作商人模样来到了桥头。

    到了珍珠河边,河岸上早围满了人。有的坐在岸边正撬开蚌壳采珠,有的围在一旁观看,有的为摸到大蚌的人大声喝彩。调皮的男孩爬上树,边看大人摸捞珠蚌,边向下面的人扮着鬼脸。杏贞兴奋异常,在人群里穿来穿去,快活得如同一只蹦蹦跳跳的小鸟。临走的时候,她特意买了几个珠蚌,在家精心喂养了了起来。

    慈禧做贵妃时,一年夏天,忽忆起年少时光,就悄悄来到南阳,先是在南阳城区玩了几天,然后,来到珍珠河边。看到珍珠河河水清澈,水草丰茂,鱼游虾戏,她无比开心。那天天热,慈禧在河边游啊逛啊,汗水把衣衫都湿透了。随行宫女劝慈禧到岸边柳荫下歇息,她怎么也不肯。最后,她对宫女说,要进入河里洗澡。宫女无奈,就在河四周撑起了帷幔,贵妃跳入河里,痛痛快快地洗了一个多时辰。洗后,她对宫女说,珍珠河水洗浴跟别处大不一样。洗时,觉得肌肤滑润、清爽,洗后,全身气脉通畅,皮肤爽润无比。特别是用珍珠河淤泥涂身,更是妙不可言,比宫里的香脂玉乳润肤,胜过十倍。回去的时候,他特意交待随行人员采一车河泥带上。

    那时,珍珠河里有一只特大河蚌,草筛子大小,蚌里有一颗珍珠,大如鸟卵。这只河蚌轻易不露面,只在秋天月明之夜浮出水面。它的蚌壳一张一合,映着月光的珍珠一闪一闪,非常好看。一位湖北人听说了这事,连续几天悄悄伏在河边,等待着巨蚌的出现。一天夜里,巨蚌出来了。它撒下大网,一下子把巨蚌罩着了。他把巨蚌搬到岸,拿出刀,要取宝珠。突然,巨蚌忽地张开蚌壳,一下子夹住了那人手指,只听“咔嚓”一声,那人的手指被夹断了。他恼羞成怒,快刀砍死巨蚌,取走宝珠,灰溜溜地跑了。后来,慈禧知道了有人盗珠之事,大怒,下令限期查办此案。不久,盗贼被捉拿归案,当即处死。那颗宝珠自然到了慈禧手里。她非常喜爱那颗宝珠,得到后就小心翼翼地嵌入了凤冠。据说,慈禧死时,把那颗宝珠作为陪葬品埋入了地下。

 

                              (讲述  桥头一中教师 孙焕宇 )

 

                 

                               迎崇祯

 

 

   “一百榆树龙须花,泰山庙一步九礓礤……” 

    桥头民谣里有这样两句词。说的是明代末期珍珠河西岸及镇北的两处风景名胜。说起这两处名胜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

    明朝末年,南阳府出了两位名人。一位是新野的杜志恒,一位是方城的吴阿衡。杜志恒官至当朝太师,吴阿衡官至蓟辽总督。杜志恒从京师往返家乡必经桥头,吴阿衡家乡吴湾距桥头仅十多里,他们二人对桥头都十分熟悉和喜爱,特别是对桥头珍珠河情有独钟。

    一天,崇祯皇帝闲暇无事,诏杜志恒、吴阿衡闲谈。谈话中,论起了南阳风物。杜、吴兴致勃勃地谈起了炼真宫、东大寺、武侯祠、医圣祠、议事台、张衡墓等名胜和珍珠、粉丝、香油、茱萸、辛夷等众多土特产。当问起哪里好玩,杜、吴齐声推荐珍珠河。杜志恒说:“皇上,珍珠河的河水来自地泉,河水清澈见底,甘甜爽口。河岸为黑土,河底为黄土,人称“铜底铁帮”,岸边芳草萋萋,河底荇藻丰茂。鱼游虾戏,鸽起鹭落。荷叶点点,杨柳依依。石桥礓径,处处如画。若想南巡,乘船可直达江汉。到了月夜,更是别有情趣。珠蚌成群游到岸边觅食,珠粒被月光所射,熠熠生辉,满河珠光,真不知身在何乡。”崇祯听得入了神,说道:“寡人有空一定去瞧一瞧。”杜志恒、吴阿衡忙谢皇上“隆恩”。

    杜志恒得知崇祯有意要游桥头后,迅速派心腹赶往南阳,让知府赶忙装修城墙。身居宛城的唐王得信后也不敢怠慢,赶紧把王府整修一新。知府又连忙跑到桥头,命令当地官吏立即整治河道,两岸植树种草,忙个不停。据说两岸种了一百棵榆树,每棵树下都种一丛龙须草。借“榆树“(御树、玉树)、 “龙须”以示吉祥。镇北泰山庙也粉饰一新,在大殿廊下,用玉石铺了九级台阶。以“九”大成之数,恭迎皇上来临。由于台阶低,九层台基一步就可跨过去,所以称“一步九礓礤”。

    后来,义军兴起,清兵入关,崇祯游桥头的愿望搁浅了,但镇区的这两处风景却一直保留到清末。

 

                                 (讲述  桥头街人  杨玉富 

 

    近几年,桥头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他们不时到桥头来,对这里的古文化进行调研,研究挖掘保护事宜。2010年一月,国家图书馆专家、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一行数人,在市领导和县领导的陪同下,光临桥头古镇。他们考察了桥头山陕庙遗址,观看了山陕庙遗留下来的碑碣,对它的湮灭深表遗憾。国家图书馆专家和栏目组的领导说,桥头山陕庙与赊店山陕庙同属山陕商人兴建,建造时间又大体相同,这说明了桥头这块地方在清代相当繁荣,在赊店山陕庙重建过程中,桥头商人有大宗捐款,说明山陕商人间有密切的联系。他们说,研究赊店商业文化,桥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国家图书馆专家、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人员与市领导和县领导一块又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历史上以出产“宛珠”驰名的珍珠河。

     相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日益重视文化内涵的今天,桥头镇这个埋在土里的明珠,定会被人们挖掘出来,放出璀璨的光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河蚌
暴利直播赚钱项目,日入几千很简单!
养在水库的大河蚌,到底有没有珍珠呢?林哥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打开
赊店故事 ‖慈禧太后巡幸赊店轶事 四 珍珠河洗澡
你身上日日带的珍珠不过是它的结石,看完你还会戴吗
快乐比珍珠更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