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转载]音乐色彩变换的魅力

音乐色彩变换的魅力——论乐曲中的转调

    无论在用钢琴弹奏作品或是在教会诗班练习合唱时,乐曲行进中最使我着迷和兴奋的部分无疑当属旋律出现转调时。我最喜欢弹奏的两首钢琴曲《梁祝》和《memory》,都在乐曲的再现部出现一次或多次转调,把乐曲推向令人激动不已的高潮。由于对音乐作品中转调段落抱有病态般的痴迷和喜爱,促使我对音乐理论中有关转调问题特别关注。作为一个非专业的音乐爱好者,在不看乐谱的情况下和大家一样,通常判断转调的依据也主要是靠倾听音乐色彩(这个词好像很玄乎,但的确如此)的变化。比如说先前听是一个小调的曲子,色彩很黯淡忧郁,后来突然间感觉变得明亮了, ---- (是转调了吗?恭喜你,答对了!)那就是转调了!一般大调的色彩比较明亮。转调时这种心情为之一动的感觉回味起来常常令我眷恋无比,美妙的体验无以用言语形容,想来这大概就是转调的魅力吧。

    通俗说,转调是指“从一个调过渡到另一个调”。教科书的定义似乎比较晦涩,《和声的结构功能》定义转



调是:“用消除建调因素的方法来加强离心的趋势”(够绕口的吧?)。我理解这里的“调”既包括调式,也包括调性。由此,转调应该包括主音转换;调式转换;主音和调式同时转换三种情况。从音乐实践来看,转调的基本功能是作曲家为了获得调性调式上的色彩性对比(或者说给听众在音乐欣赏时心理感受上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手法和感受,发展音乐材料、推动乐思发展,并更好地刻画和表现作品的内容、感情和音乐形象。周晓静教授曾经就转调造成的音乐色彩变化举过一个例子: 格里格的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中的“晨曲”。这是一段描绘沙漠日出的小曲,作曲家只用了一条旋律,却构成了绚烂多彩的画面,从天际刚刚发白,到太阳渐渐升起,最后照亮了大地,转调起到了极好的作用。一开始是E调,然后转到B调,又转到F调,c调,D调等等,最后又回到了开始的E调。在这首“晨曲”中你能体会到转调的作用?或者说,是否联想到了大自然那奇妙的、令人激动的变化?作曲家并不想告诉你:我转调了,我又转调了……他只想让你从音乐中去想象沙漠日出的奇妙,景色的变幻无穷。

    无论是弹奏练习曲还是钢琴小品时,我从学琴一开始就很好奇:古典音乐家们是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使乐曲优雅从容的在进行中完成平滑无缝转调的呢?要搞清这个问题,有必要先说说调与调之间的远近关系问题。大家知道,调与调之间的不同要么是音阶排列方式的不同造成(以此决定调式!比如:全、全、半、全、全、全、半构成大调,全、半、全、全、半、全、全构成小调。);要么是各自围绕的核心(主音)不同造成(以此决定调性!比如:C调、G调、f调等)。有趣的是,仔细对比这种不同,我们会发现在各个调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调与调之间形成不同的远近亲疏关系。看看五线谱,不同调性的乐曲有着不同数量的升(降)记号音(调号),调号数量的不同决定了乐曲调性的不同:例如C调(没有升降号)与G调(一个升号﹟4)相比只差一个升号音;F调(1个降号b7)与(5个降号b7、b3、b6、b2、b5)相比,两个调都有b7音(被称为共同音),但bD调还有4个不同的降号音(被称为特征音)。显然,无论是构成音阶还是和弦,C调与G调都有着更多的共同音,是近亲;而F调与bD调只有在构成音阶时还有有1、4、b7三个共同音,和弦甚至连一个共同的都没有,两者关系当属远邻无疑。由此,我们可以根据调之间共同音的多少将调的关系分为远近不同的三类:近关系调,次近关系调,远关系调(有传统教科书把这种研究各调远近关系称为调的领域研究)。

近关系调是指与主调平行或相差一个升降号的调。我们以C调为例,可以看见这样的调共有5个: F、G、a、d、e,即原调的下属调、属调及它们的平行调即关系小调。(有音乐理论家甚至将原调大调的下属小调及原调小调的属大调列为近关系调)。

F←C→G

↙↓↘

  e

次近关系调是指与主调相差两个调号的调,仍以C调为例,这样的调共有4个,他们是: bB、、D、g、b,即原调的重属调、重下属调及它们的平行调。

bB←C→D

↙  

                         g       b

远关系调是指与主调相差三个或三个以上调号的调,这样的调共有14个。

    对比考查各种调的自然音构成的三和弦或七和弦可以发现,在一对近关系调中,至少有4个共同和弦,5-6个共同音;而在一对次近关系调中,共同和弦仅剩下2个,共同音不过4-5个;在一对远关系调中,共同和弦已经没有,随着特征音增加共同音可能减少只剩1个。我们理解和掌握以上调的远近亲疏远关系和特点后,再谈转调的技术手段就好理解了。从技术角度讲,任何形式的转调都必须依靠共同因素做过渡,共同因素包括和弦、单音以及片断的旋律或和声进行。换句话说,需要一个中介。判断转调完成的标志是:旧调调性被模糊、瓦解,新调通过建立调性和完满的收束(终止)得到明确的肯定。需要对两种常见的特殊情况做出补充说明:第一,许多乐曲行进中有一个或数个小节出现标有临时升降记号的变化音,虽然会产生主音转移的感觉,但因为后调并没有真正建立和肯定,只是通过主音短暂游离带来音乐情绪的变化而已。这种新调甚为短暂而不肯定的情况称为离调而不是转调。第二,任何不通过共同因素而直接进入新调者应称为换调而不是转调。

    通过对音乐作品中转调的观察并综合音乐理论研究的观点,我倾向于网友“冰谷柔情”的转调分类法,并尝试归纳出常用的转调手段和技术环节如下:

(1)逐渐转调法:

    包括采用和弦、单音、片断旋律或和声进行等多种手段,从中抽取共同因素进行逐渐转调。尤以和弦方式使用较多,又可细分为自然和弦、变和弦等。其中,在逐渐转调法中最为常见的是自然和弦方式,变和弦方式则常见于突然转调法。

    自然和弦转调的具体步骤是:在近关系和次近关系转调时,先在旋律中确定前后调的转换点并找出前后调的共同和弦,这个共同和弦是连接前后调的桥梁与纽带,它起着模糊和结束前调调性的作用;继而引出前调没有的、包含后调特征音的转调和弦(后调属七和弦V7最佳),它起着瓦解前调调性和鲜明标志后调来临的作用,并随着后调主和弦的出现进一步肯定和巩固后调调性,完成转调。肖邦的《f小调幻想曲》和《前奏曲》(作品28之6)都是典型的例子。

    如果前后调属于远关系调,没有任何共同和弦,则需要利用居于前后调之间的中介调,并用上述手段和步骤先完成前调至中介调的转调,再完成中介调至后调的转调。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3 号)是这种转调方式的典型例子,作曲家通过C—F—bB—bE—bA—bD的途径完成C-bD转换。理论上讲,无论前后调关系再远,最多通过三个中介调就可以完成任何一个调的转移。远关系转调时,由于可以选择的路线很多,作曲家往往采用调式和调性混合的手法,最常见的就是大小调混合,钢琴曲《memory》再现部转调就运用了这样的手法(见下图)。

 

 

    此外,作曲家为了丰富和声的色彩,有时关系比较近的调反而通过很多次转调,绕一个大弯来达到。以单音作媒介的转调,称共同音转调,常用前后调主和弦的和弦音作为媒介,克莱德曼钢琴曲《梁祝》再现部开始前的转调即采用此手段。(见下图)


以片断的旋律作媒介的转调,称旋律转调,诗班献唱过的意大利圣诞歌曲《圣婴耶稣》就采用这种转调方式。另外还有采用用部分和声进行作媒介的转调,主要用于转调模进,亦称经过转调。见下图《memory》展开部片段。



    逐渐转调法在古典音乐中占统治地位,特别是旋律行进到再现部之前。但是现代流行音乐中逐渐转调法则较为少见,细究这种差异的原因我认为更多还是基于美学考虑和音乐欣赏偏好的变化。古典音乐似乎更重视调的功能性,前后调的逻辑关系、调性的冲突和解决等;而现代流行音乐则更注重调性“色彩”的突然转换带给听众的心理冲击,而要体现调性色彩的突然变化,最好的办法就是突然呈现一个新的调,这也是下面我们要谈的第二种转调法。

(2)突然转调法:

    一方面,由于传统的逐渐转调法(尤其远关系转调)需要较长的转调段落,似乎不太适应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人。人们在音乐中更加追求感官刺激和更“重口味”,而社会进步对文化多样性的宽容也带来音乐欣赏偏好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近现代音乐作品中作曲家们突破传统,为丰富音乐表现力大胆尝试更多新的作曲技巧和转调技术手段;同时人们对乐曲中不协和音的适应性也大大提高,对于比较突然的转调逐渐适应,突然转调法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突然转调法中较为常见的转调手段是采用变和弦转调。变和弦指的是和弦中除了自然音外,还有其他变化音。因为有变化音,所以变和弦听起来会有一种“离调”的感觉。故此,变和弦在某些书里又被不严格的称为离调和弦。当变和弦在转调中作为共同因素使用时,它可能既是其中一个调的自然和弦,又是另一个调的变和弦,或两调均为变和弦。

    实践中观察到在突然转调中经常使用的变和弦的数量大约有十余种,此处不一一枚举,选两个比较有特点的加以说明:一是通过加入被转调主音上方或下方小二度的减七和弦完成突然转调。我们知道减七和弦是三个小三度叠置而成的,以同一个音为低音的减七和弦、减五六和弦、减三四和弦和减二和弦,只是和弦音记谱的不同,在十二平均律里,音响上没有任何区别,能够解决到不同的调。通过减七和弦的这种调性的模糊性,可以进行突然转调,直接转到其它七个调之一。据说,这种这种转调链接途径带给人们的感觉是真正的原始,真正的终止……。

    另一种常见的转调变和弦是加入被转调的降六级或降七级大三和弦(相当于大小调互换)。例如,后调是C,降六级和弦在C大调中是bA和弦(b6-1-b3)。虽然这个和弦看上去离后调主音很远,但因为它有一个音DO属于C大调自然音阶,就是这个DO成为降六级最大的应用之处。因为绝大多数大调的歌曲都会结束在主音上。作曲家利用降六级含有主音,把降六级置于后调主和弦的前面,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在C大调中,如果本来是G7-C的收束,现在可以用G7-bA-C来替代,这样就能得到这样一种效果:旋律虽然保持是DO,但和弦是降六级-主和弦,非常有色彩。它可以烘托出那种宏伟,壮观的终止,不是属到主的简单收束。相比降六级而言,降七级离原调好象近一点。同例在C大调中,降七级是bB和弦(b7-2-4),也是大三和弦。使用降七级和弦不但会使突然转调的感觉特别明显,还有一个用处就是对降六级作进一步扩展,把bA-C扩展为bA-bB-C,也就是在降六级与主和弦之间再插入一个降七级,得到一个连续上行大三和弦的效果,更适合于那些气魄很大,雄壮而有震撼力的转调收束。

   以上对转调类型,步骤和方法等的分析主要是针对西方大小调式和不同固定音高为核心的调性音乐。对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而言,情况略有不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早已有转调的理论及乐曲中调变换的记载,先秦与两汉时的“旋宫”,隋、唐时的“犯调”理论,都已经有了调域或调式变换的含义。由于中国民间音乐主要为单声音乐,所以转调也总是通过旋律的进行显示出来。以五声为骨干的旋律所产生的各种转调和调式交替,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

(1)同宫系统的调式交替,即在保留原五声音列的基础上,作调式和主音的改变,广泛存在于中国民歌中,如河北民歌《十朵鲜花》(徵与宫交替)、江苏民歌《紫竹调》(宫与羽交替)等。

(2) 异宫系统的转调,又以转向上、下五度宫调系统的近关系转调最为常见(“清角为宫”、“变宫为角”),因仍在七声自然音列之内,色彩柔和。这类转调又可分为3种:调式改变而主音不变,即同主音各调式的犯调,如江苏民歌《手攀杨柳望情哥》(G徵转G宫);调式不变,主音改变,如福建民歌《采茶灯》(b羽转e羽);调式与音高均改变,如四川民歌《青岗路》(a羽转F宫)。

其实,中国民族音乐的转调貌似复杂,但实质也无外乎是要么调式改变,要么调性改变,要么调性调式都改变。



亲们:转调谈了这么多,我的体会是像我们这样的业余音乐爱好者要彻底搞懂学好很难,不但要痴迷和声乐理,还要多结合音乐实践做练习,否则就算把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背下来也无济于事。留三道思考题给有兴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童鞋!敢不敢告诉我答案?

1、诗班要献唱两首圣诗,分别为d小调(前)和e小调(后),演唱时要求中间用过渡和弦连接,给出和弦转换的步骤。

2、一首F大调的圣诗转调到bA后在结束段出现b5,b6,1,b3,b6(固定唱名)构成的多声部和声,继而回到F大调结束尾声,问这个和弦叫什么名?和弦的作用是什么?

3、为啥说后调的属七和弦是建立后调调性最佳的和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调式、音阶与和弦之间有什么关系?
调及其他
乐理怎么根据结束音区分大小调?
调性和声的最基本词汇——和弦(二)
音乐理论高考习题(常识类)
关于流行音乐视唱练习方法(2) - 作曲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